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底部不整合面构造-沉积响应及其成因演化
1
作者 韩骁宇 张成弓 +3 位作者 井向辉 付斯一 苏中堂 刘子铭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9-726,744,共19页
许多大型油气藏的发现都与不整合面密切相关。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底部发育有一个不整合面,许多学者称之为“怀远运动”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对于马家沟组底部油气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野外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取样,... 许多大型油气藏的发现都与不整合面密切相关。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底部发育有一个不整合面,许多学者称之为“怀远运动”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对于马家沟组底部油气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野外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取样,结合显微薄片、测井和地球化学分析,对该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平面分布和成因演化进行讨论。研究表明:该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发生了明显突变,不整合面之上为马家沟组含角砾白云岩、白云质石英砂岩或泥质白云岩,不整合面之下为亮甲山组含燧石条、结核的白云岩,或寒武系顶部含溶孔粉-细晶白云岩,多为平行不整合。盆地内地层的缺失程度反映了构造运动的强弱,整体来看怀远运动在盆地呈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特征。不整合面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雏形期:张夏组和三山子组沉积期盆地中部隆起,隔绝东西海域,奠定了不整合面的雏形;生长期:冶里—亮甲山组沉积期盆地大部分区域隆起,下伏地层暴露剥蚀,不整合面基本形成;消亡期:马家沟组沉积期海平面上升,海相沉积物覆盖于不整合面之上,形成了不同地层接触的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早古生代盆地南部受到了秦岭洋板块的俯冲,导致盆地南部抬升遭受剥蚀;二是该时期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全球海平面下降事件,导致了海水逐渐退出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怀远运动 不整合面 马家沟组底部 构造-沉积响应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二叠纪中—晚期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
2
作者 鲁智帅 谢庆宾 +4 位作者 张津宁 祁利祺 许涛 陈佳 相泓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22,共21页
博格达山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之间的关键部位,是研究盆山关系的重点区域。博格达山北缘二叠纪中、晚期的构造演化与沉积时空演变关系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勘测、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实验和地震资料解析等方... 博格达山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之间的关键部位,是研究盆山关系的重点区域。博格达山北缘二叠纪中、晚期的构造演化与沉积时空演变关系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勘测、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实验和地震资料解析等方法,针对博格达山北缘东、西部两条剖面—大龙口剖面和井井子沟剖面开展研究,分析其沉积类型和演变过程,解析盆山构造变形和发育特征,探讨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瓜德鲁普统乌拉泊组为湖成三角洲相,井井子沟组至红雁池组为湖泊相,乐平统泉子街组为冲积扇—河流相沉积,梧桐沟组和锅底坑组为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研究区可分为两个主要构造层,下构造层以伸展断陷为主要结构,上构造层以前陆冲断为主要构造变形;多期构造活动控制瓜德鲁普统、乐平统沉积演化过程,在挤压构造背景下,瓜德鲁普统的湖泊相转变为乐平统冲积扇—河流相沉积,晚期构造活动趋于稳定,区域进入准平原化作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山 大龙口 井井子沟 沉积 构造活动 沉积构造响应
下载PDF
新特提斯洋打开于晚三叠世?——印度大陆北缘沉积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孟中玙 王建刚 李伟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24-3042,共19页
新特提斯洋是中生代位于北方欧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大洋,它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于新生代早期因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而消亡,其遗迹为现今的印度河-雅鲁藏布缝合带。新特提斯洋打开以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的裂离为标志。准确约束... 新特提斯洋是中生代位于北方欧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大洋,它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于新生代早期因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而消亡,其遗迹为现今的印度河-雅鲁藏布缝合带。新特提斯洋打开以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的裂离为标志。准确约束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时间是重建冈瓦纳大陆裂解过程和特提斯洋演化历史的关键,但目前学术界对于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时间还存在很大争议,不同学科方法的认识从早二叠世到晚三叠世不等。本文对新特提斯洋南侧印度被动大陆边缘二叠纪—三叠纪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发现在早二叠世冰期结束之后,印度大陆北缘长期表现为稳定的沉积环境,显著的沉积环境变化仅发生在晚三叠世。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变化伴随着沉积和沉降速率增加、沉积物源变化、双峰式火山活动以及古地理格局的重大改变。研究认为,晚三叠世印度大陆北缘沉积作用变化所记录的区域伸展作用很可能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洋开启 印度大陆北缘 沉积响应 古地理 晚三叠世 特提斯喜马拉雅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二叠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69
4
作者 蔚远江 何登发 +4 位作者 雷振宇 尹成 张立平 胡素云 董大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2-625,共14页
笔者从 16 0口单井剖面、15条联井剖面及 5个层位平面渐次展开了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二叠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研究。各种成因扇体 (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 )在佳木河组和上乌尔禾组地层中最为发育 ,其沉积分布严格受不同时... 笔者从 16 0口单井剖面、15条联井剖面及 5个层位平面渐次展开了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二叠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研究。各种成因扇体 (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 )在佳木河组和上乌尔禾组地层中最为发育 ,其沉积分布严格受不同时期活动的同生断裂控制。由早二叠世佳木河期至晚二叠世上乌尔禾期 ,扇体在克拉玛依—夏子街地区叠置程度较好 ,由盆缘向盆内迁移、推进明显 ;在车排子—中拐地区叠置程度相对较差 ,局部略呈向盆缘老山收缩、后退趋势 ,表明红山嘴 -车排子断裂带与克拉玛依 -百口泉断阶带、乌尔禾 -夏子街断褶带逆冲活动的强度及地域迁移性有明显差异。二叠纪总体为一由弱到强的前展式推覆冲断及渐进式扇体迁移模式 ,即随同生控扇断裂由老山向盆缘的前展式推覆活动 ,相应地 ,各构造带扇体逐渐由盆缘向盆地方向发育、推进 ,扇体面积不断扩大 ,显示出明显的渐进式迁移的沉积响应 ,两者形成良好的耦合性。进而引入“活动性指数”的概念与方法 ,对前陆冲断带同生断裂的冲断活动强度进行了定量化统计分析 ,据二叠纪冲断推覆事件的地层、沉积标识 ,识别出 3个逆冲推覆幕、7个逆冲推覆事件 ,划分出 P1 j— P1 f、P2 x— P2 w、P3w三套构造层序 ,并指出在 P1 f、P2 x及P2 + 3w各时期 ,由红山嘴 -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响应 逆冲推覆 同生断裂 断裂活动 二叠纪 构造带 构造层序 冲断带 单井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板块早—中二叠世玄武质岩浆作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70
5
作者 陈汉林 杨树锋 +6 位作者 王清华 罗俊成 贾承造 魏国齐 厉子龙 何光玉 胡安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45-552,共8页
塔里木板块内部发育了大量由早—中二叠世板内岩浆作用所形成的、以玄武岩类为主的基性岩浆岩,包括玄武岩、辉绿岩、玄武安山岩等,残余分布面积约20万km2。而二叠纪时期是塔里木板块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早二叠世晚期开... 塔里木板块内部发育了大量由早—中二叠世板内岩浆作用所形成的、以玄武岩类为主的基性岩浆岩,包括玄武岩、辉绿岩、玄武安山岩等,残余分布面积约20万km2。而二叠纪时期是塔里木板块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早二叠世晚期开始塔里木板块结束了海相沉积,进入了陆相沉积阶段。通过对塔里木板块的岩浆作用特征和石炭纪—二叠纪沉积相的分析,笔者讨论了这一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对板块晚石炭世—二叠纪的沉积作用所起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塔里木板块早—中二叠世巨量玄武质岩浆作用的沉积响应过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板块 早-中二叠世 玄武质岩浆作用 沉积作用 沉积响应模式
下载PDF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70
6
作者 尹福光 许效松 +1 位作者 万方 陈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5-428,共4页
华南地区从震旦纪至早古生界经历了从洋盆的形成、关闭 ,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在扬子陆块的东南边缘构成了 2次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 ,一次为震旦纪 ;另一次为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从中奥陶世至志... 华南地区从震旦纪至早古生界经历了从洋盆的形成、关闭 ,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在扬子陆块的东南边缘构成了 2次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 ,一次为震旦纪 ;另一次为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从中奥陶世至志留纪末 ,华南洋关闭 ,形成前陆盆地系统。它由前陆推覆体、前陆前渊、前陆隆起和隆后盆地 4部分组成。前陆推覆体细分为根带、中带、前锋带。随着推覆体的上叠式的逆冲 ,形成外前渊盆地 (钦防一带 )和内前渊盆地 (湘西、黔东南 )。当前陆推覆体向克拉通推进时 ,前陆隆起也逐渐向后退。此带表现出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的过程 ,形成碳酸盐缓坡。随着推覆体进一步逆冲 ,前陆隆起继续隆升 ,且露出水面 ,使其后的隆后盆地转变为半局限环境。晚志留世末 ,前陆盆地回返 ,海水从东向西逐渐退出扬子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加里东期 前陆盆地 沉积响应 扬子陆块 沉积序列
下载PDF
滇西高原的隆升与莺歌海盆地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45
7
作者 王国芝 王成善 +1 位作者 曾允孚 赵锡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4-240,共7页
滇西高原的隆升引起莺歌海盆地的沉积速率、沉积通量的陡增、层序界面间的不整合 ,高原内部盆地沉积速率增加、充填序列改变、间歇性隆升剥蚀。根据这些响应标志重塑了滇西高原的隆升历史 :(1 ) 2 3~ 1 9Ma的初始隆升 ;(2 ) 1 6 .2~ 1... 滇西高原的隆升引起莺歌海盆地的沉积速率、沉积通量的陡增、层序界面间的不整合 ,高原内部盆地沉积速率增加、充填序列改变、间歇性隆升剥蚀。根据这些响应标志重塑了滇西高原的隆升历史 :(1 ) 2 3~ 1 9Ma的初始隆升 ;(2 ) 1 6 .2~ 1 1Ma的快速隆升 ;(3) 1 1~ 5 .3Ma的剥蚀夷平 ;(4) 5 .3~ 1 .6Ma的急剧隆升 ,滇西高原基本定型 ;(5)1 .6~ 0Ma的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高原 莺哥海盆地 隆升 沉积响应 盆地沉积
下载PDF
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三叠纪—侏罗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43
8
作者 蔚远江 胡素云 +3 位作者 雷振宇 何登发 张立平 许世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3-437,共15页
笔者从冲断活动的产物———各种成因扇体(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出发,由160口单井剖面、15条联井剖面、8个层位平面渐次展开了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三叠—侏罗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研究。三叠纪扇体在乌尔禾—夏子街地区发... 笔者从冲断活动的产物———各种成因扇体(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出发,由160口单井剖面、15条联井剖面、8个层位平面渐次展开了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三叠—侏罗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研究。三叠纪扇体在乌尔禾—夏子街地区发育叠置程度最好,T1b到T3b,其由盆内向盆缘老山方向退缩迁移明显,并具T1b到T2k1由盆缘向盆内、T2k2到T3b由盆内向盆缘迁移的2个进退波动变化。侏罗纪扇体在八道湾组最为发育,总体叠置关系较差,J1b到J2t,均呈由盆内向盆缘老山退缩沉积的退覆式迁移特征。三叠纪到侏罗纪,总体为由强到弱的退覆式冲断活动及扇体迁移模式,即随主要同生控扇断裂分布由盆缘向老山方向退缩迁移,冲断活动强度由盆缘向盆地方向逐渐减弱直至停息;相应地,各期扇体平面上分布规模渐小,总体呈由盆内向盆缘老山退缩迁移的沉积响应,两者耦合性良好。各类扇体的沉积分布受不同时期同生断裂活动的严格控制,其时空叠置及迁移规律的差异是红山嘴—车排子、克拉玛依—百口泉及乌尔禾—夏子街各构造带冲断作用地域性及作用强度差异性的沉积响应。进而引入“活动性指数”的概念与方法,对前陆冲断带同生断裂的冲断活动强度进行了定量化统计分析,并根据冲断推覆事件的地层、沉积标识划分出T1b-T3b、J1b-J2x、J2t三套构造层序,识别出三叠—侏罗纪的3个逆冲推覆幕、6次逆冲推覆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响应 逆冲断裂 前陆冲断带 扇体 三叠纪-侏罗纪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燕山—阴山地区晚侏罗世强烈推覆—隆升事件及沉积响应 被引量:127
9
作者 和政军 李锦轶 +1 位作者 牛宝贵 任纪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7-418,共12页
燕山—阴山地区于晚侏罗世发育了大于1200km的EW向狭长坳陷带,主要堆积了具有红层性质的巨厚粗碎屑沉积物,反映出该地区在晚侏罗世曾发生过强烈的推覆—隆升构造事件。这一事件是在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与北部的蒙古—鄂霍... 燕山—阴山地区于晚侏罗世发育了大于1200km的EW向狭长坳陷带,主要堆积了具有红层性质的巨厚粗碎屑沉积物,反映出该地区在晚侏罗世曾发生过强烈的推覆—隆升构造事件。这一事件是在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与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海盆关闭和碰撞造山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燕山—阴山大型EW向推覆构造带的存在,揭示出特提斯动力学体系或古亚洲洋构造域对该地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晚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阴山地区 推覆-隆升事件 晚侏罗世 沉积响应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走滑运动与合肥盆地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31
10
作者 刘国生 朱光 +2 位作者 王道轩 宋传中 牛漫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7-273,共7页
安徽北部的郯庐断裂带位于东侧的张八岭隆起与西侧的合肥盆地之间。断裂带内走滑糜棱岩、超糜棱岩及伴生岩浆岩的同位素测年 ,表明其走滑时间为早白垩世。一系列构造、沉积学的研究反映 ,郯庐断裂带在早白垩世的走滑运动 ,使合肥盆地东... 安徽北部的郯庐断裂带位于东侧的张八岭隆起与西侧的合肥盆地之间。断裂带内走滑糜棱岩、超糜棱岩及伴生岩浆岩的同位素测年 ,表明其走滑时间为早白垩世。一系列构造、沉积学的研究反映 ,郯庐断裂带在早白垩世的走滑运动 ,使合肥盆地东侧出现了北北东向延伸的张八岭走滑隆起 ,成为合肥盆地的沉积物源区。盆地东部相应出现了由下白垩统朱巷组充填、北北东向的大桥—肥东凹陷。该凹陷属于走滑挠曲盆地 ,其出现于张八岭走滑隆起西侧的走滑挠曲拗陷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合肥盆地 走滑挠曲 沉积响应 朱巷组 同位素年龄
下载PDF
峨眉山地幔柱上升的沉积响应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5
11
作者 何斌 徐义刚 +3 位作者 肖龙 王雅玫 王康明 沙绍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7,共8页
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下伏茅口组的部分缺失是峨眉山地幔柱的快速上升及其所形成的地壳穹状隆起造成的。对该地区中、晚二叠世沉积记录的研究也支持上述结论。通过野外实地地质考察和室内综合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之... 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下伏茅口组的部分缺失是峨眉山地幔柱的快速上升及其所形成的地壳穹状隆起造成的。对该地区中、晚二叠世沉积记录的研究也支持上述结论。通过野外实地地质考察和室内综合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之下零星发育一套碎屑岩系,其主要分布在穹状隆起的边缘。在隆起西缘盐源平川一带,为一岩性以砾岩、砂岩为主的低位水下扇;在隆起的东北缘普格、巧家、武定一带,峨眉山玄武岩之下发育一层砾石,主要为茅口组灰岩的灰岩质砾岩;昆明西山地区的灰岩质砾岩中灰岩砾石的磨圆较好,可能代表古河谷沉积。在茅口组顶部古剥蚀面上还零星可见一层厚几米至十几米残积相碎屑岩或底砾岩。上述碎屑岩系的厘定及对其空间分布和沉积环境的研究表明,上扬子西缘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地壳发生快速穹状抬升,碎屑岩是峨眉山地幔柱上升造成的沉积响应;地幔柱的上升还造成上扬子中、晚二叠世区域岩相古地理的突变和隆起区古喀斯特的形成。这些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形成机制提供了进一步佐证,同时深化了对晚古生代上扬子西缘构造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沉积响应 地壳抬升和穹状隆起 地幔柱
下载PDF
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纪和泥盆纪古地理及其对同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44
12
作者 杜远生 张哲 +1 位作者 周道华 彭冰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8,共8页
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系包括下志留统鹿角沟砾岩和肮脏沟组、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和上志留统旱峡组 ,泥盆系包括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上泥盆统沙流水组。鹿角沟砾岩为水下冲积扇沉积 ,断续分布于北祁连西段。肮脏沟组在北祁连—河西走... 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系包括下志留统鹿角沟砾岩和肮脏沟组、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和上志留统旱峡组 ,泥盆系包括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上泥盆统沙流水组。鹿角沟砾岩为水下冲积扇沉积 ,断续分布于北祁连西段。肮脏沟组在北祁连—河西走廊分布广泛 ,主要为半深海碎屑复理石沉积。泉脑沟山组和旱峡组分布于北祁连—河西走廊西段 ,前者以浅海相砂泥岩和泥灰岩为主 ,后者以滨海潮坪—浅海碎屑岩沉积为主。老君山组分布于古祁连山山前和山间盆地 ,为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沙流水组分布于河西走廊东段 ,为湖相沉积。区域古地理分析表明 ,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古地理主要受北祁连加里东—早海西期不规则造山作用控制。鹿角沟砾岩标志着弧—陆碰撞最早发生于早志留世早期。早志留世北祁连—河西走廊由弧后残余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中、晚志留世北祁连东段剧烈造山并与阿拉善古陆连接 ,前陆盆地限于北祁连—河西走廊西段。志留纪末期为北祁连的主造山期 ,泥盆纪形成高峻的古祁连山。早、中泥盆世形成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晚泥盆世造山带西段造山作用剧烈 ,形成剥蚀区。东段造山作用微弱 ,山地被剥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泥盆纪 志留纪 古地理 同造山过程 沉积响应 造山作用
下载PDF
峨眉山地幔柱沉积-构造演化及沉积响应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瑞华 谭钦银 +3 位作者 付建元 牟传龙 程锦翔 王正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1-210,共10页
中、晚二叠世上扬子区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峨眉山地幔柱事件,该事件的火山产物为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山地幔柱事件的沉积与构造演化、火山活动过程中的沉积特征及沉积响应等研究表明,峨眉山地幔柱经历了岩浆深部活动、火山穹窿形成、火... 中、晚二叠世上扬子区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峨眉山地幔柱事件,该事件的火山产物为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山地幔柱事件的沉积与构造演化、火山活动过程中的沉积特征及沉积响应等研究表明,峨眉山地幔柱经历了岩浆深部活动、火山穹窿形成、火山喷发及地壳下沉等多个阶段。地幔柱除造成火山喷发外,还引发了很多与之相关的重要事件,如火山穹窿形成、地震、海啸及热液活动等,造成的沉积响应有沉积物同生滑动、热液沉积及风暴沉积等。其中,茅口组疙瘩状团块灰岩及其相关特征是沉积物同生滑动的结果,茅口组—长兴组中的燧石是岩浆分异的热液沉积,茅口组地层中的泥质及其中粗碎屑为风暴沉积。茅口组及吴家坪组杂乱沉积与地震活动有关,或许可以称之为"震积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地幔柱 玄武岩 火山活动 沉积响应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早期构造演化与沉积响应——以姬塬地区长8~长6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35
14
作者 王昌勇 郑荣才 +4 位作者 李士祥 韩永林 王成玉 史建南 周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通过对姬塬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的长8~长6油层组岩石组分特征、沉积相特征、震积岩及凝灰岩发育规律的分析,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早期构造演化与沉积响应过程。研究表明,秦岭隆升时间大致在长8沉积早期,而六盘山的隆升则是稍晚的长7沉积期... 通过对姬塬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的长8~长6油层组岩石组分特征、沉积相特征、震积岩及凝灰岩发育规律的分析,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早期构造演化与沉积响应过程。研究表明,秦岭隆升时间大致在长8沉积早期,而六盘山的隆升则是稍晚的长7沉积期,长8~长6沉积期可视为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的早期成形阶段。姬塬地区长8沉积期构造相对稳定,砂岩中不含碳酸盐岩岩屑,无震积岩发育,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长7沉积期盆地西南缘的挤压导致了湖盆强烈坳陷,砂岩中开始出现碳酸盐岩岩屑,大量发育的震积岩与频繁出现的凝灰岩共生,研究区以发育水下扇的半深湖为特征;长6沉积期火山活动减弱,但盆地西部断裂带的构造活动仍较强烈,地层中常有震积岩出现,沉积环境以湖泊三角洲为主。由姬塬地区长8~长6沉积期古地理演化,证明以长7沉积期为界,之前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主要受南缘构造活动控制,自长7沉积期开始同时受盆地南缘和西缘构造活动影响,但以西缘的构造活动控制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构造演化 震积岩 沉积响应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伊犁盆地南缘隆升剥蚀及其盆地南部的沉积响应——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韩效忠 李胜祥 +4 位作者 蔡煜琦 郑恩玖 陈正乐 张字龙 刘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447-2455,共9页
分析了伊犁盆地南缘蚀源区14件磷灰石样品,其中南缘中西部10件,东部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及其与高程的关系、单颗粒年龄、封闭径迹分布特征表明,伊犁盆地南缘样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退火,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热事件。通过封... 分析了伊犁盆地南缘蚀源区14件磷灰石样品,其中南缘中西部10件,东部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及其与高程的关系、单颗粒年龄、封闭径迹分布特征表明,伊犁盆地南缘样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退火,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热事件。通过封闭径迹正演热史模拟得出,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三叠纪—侏罗纪晚期快速隆升,白垩纪—古近纪相对稳定和新构造快速隆升三个阶段。东西两段略有不同,西段隆升时间较早,样品所在地在早三叠世就开始强烈隆升,说明当时该处离原型盆地边界较近,而东段此时样品所在位置还可能接受沉积,直至中侏罗世末期才开始隆升剥蚀。侏罗纪原型盆地南部边界至少跨过大板煤矿,因为在该处出露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残留地层。相应的稳定阶段东段要滞后一些,稳定时间相对较短,西段该时段长达100Ma,而东段多在50~60Ma。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时间东段相对较早,局部地段在38Ma就开始隆升。盆地南缘沉积相带的发育特征和新近纪(或第四纪)内给出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ESR)均说明,沉积对构造具明显的响应,盆缘快速隆升阶段其盆地内相应的沉积物较粗,相对稳定阶段对应的沉积较细或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南缘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演化阶段 沉积响应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晚三叠世延长期区域构造环境转变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建强 刘池洋 +1 位作者 郭真 张东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4-204,共11页
以大量砂岩碎屑矿物定量鉴定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及其变化的综合分析,系统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长10—长1层砂岩类型、骨架轻矿物、岩屑组分等在平、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研究揭示,盆地在延长组长8与长... 以大量砂岩碎屑矿物定量鉴定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及其变化的综合分析,系统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长10—长1层砂岩类型、骨架轻矿物、岩屑组分等在平、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研究揭示,盆地在延长组长8与长7层沉积期间,出现了明显的沉积变革事件。在砂岩类型、矿物组分及源区大地构造背景等方面,大致以华池—黄陵一线为界,长7期以来盆地西南与东北沉积区差异显著,开始出现与长7期之前明显不同的沉积分区。结合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及其他沉积-构造事件等研究认为,延长期沉积变革事件与中晚三叠世华北与扬子克拉通拼接碰撞,秦岭洋最终闭合联系密切,是对秦岭全面碰撞造山和强烈隆升剥蚀事件的响应。本研究对进一步分析延长期盆地物源区构造属性的变化和盆内沉积体系划分、砂体展布、有利储层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中生代盆-山耦合关系、沉积建造与改造响应提供了新的证据和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砂岩碎屑组分 构造环境 沉积响应
下载PDF
渤海海域辽东带中南部郯庐断裂走滑活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19
17
作者 蒋子文 王嗣敏 +5 位作者 徐长贵 吴国强 牛新杰 潘龙 臧东升 王晓蕾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5-1012,共8页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著名的走滑断裂活动带,经过多年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其中的渤海海域辽东带中南部为研究对象,从沉积体系、沉积中心和层序构型三方面分析沉积对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对沉积体系和沉积中...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著名的走滑断裂活动带,经过多年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其中的渤海海域辽东带中南部为研究对象,从沉积体系、沉积中心和层序构型三方面分析沉积对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对沉积体系和沉积中心的展布特征与迁移规律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走滑活动错开先期形成的沉积体系和沉积中心;使同期形成的沉积体系和沉积中心随时间发生横向迁移;使沉积区发育的三角洲扇体进积特征不明显。断裂走滑活动通过改变可容空间大小,制约层序构型和沉积相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郯庐断裂 沉积响应 渤海海域 辽东湾 辽东带
下载PDF
藏南古近纪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沉积响应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国彪 万晓樵 +2 位作者 丁林 刘文灿 高莲凤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5-464,共10页
藏南地区从三叠纪至古近纪经历了从洋盆 (喜马拉雅特提斯 )的形成、扩张、衰减、关闭 ,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T—K) ,在印度陆块北缘形成了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从古近纪初开始 ,西藏特提斯关... 藏南地区从三叠纪至古近纪经历了从洋盆 (喜马拉雅特提斯 )的形成、扩张、衰减、关闭 ,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T—K) ,在印度陆块北缘形成了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从古近纪初开始 ,西藏特提斯关闭 ,形成周缘前陆盆地体系 (由褶冲带、前渊带、前隆带和隆后盆地等单元构成 )。随着褶冲带的上叠式逆冲 ,形成前渊盆地。当前陆推覆体进一步向印度克拉通推进时 ,前陆隆起亦随之逐渐向克拉通方向迁移。该带表现出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的过程 ,形成碳酸盐缓坡。随着前陆推覆体进一步逆冲 ,前陆隆起继续隆升并最终露出水面 ,导致其后的隆后盆地转变为半局限环境。始新世晚期 ,前陆盆地回返 ,海水从东向西逐渐退出西藏地区。生物相和沉积相是盆地沉积环境演化的物质表现 ,在藏南古近纪沉积中可识别出 13种生物相和 14类沉积相。藏南古近系的超层序 ,是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背景下形成的 ,其沉积环境是一个构造活动极为强烈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在剖面上具明显的不对称性 ,靠近褶皱山系一侧为陡坡地形 ,靠近地台一侧为缓坡。每个大型的三级层序都是非对称的 ,以发育具有独特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层序地层学 古近纪 沉积响应
下载PDF
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建立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隆升过程时空坐标的设想和方法 被引量:18
19
作者 伊海生 王成善 +2 位作者 李亚林 林金辉 侯明才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5,共15页
沉积盆地的地层形态、岩相类型以及空间配置样式是构造事件的重要标识。沉积序列中特征岩石组分的出现标志着毗邻造山带隆升的初始启动时间 ,与物源区地层单元垂向叠置序列相反或相同的岩屑组分剖面分布则是幕式构造旋回的反映。在前陆... 沉积盆地的地层形态、岩相类型以及空间配置样式是构造事件的重要标识。沉积序列中特征岩石组分的出现标志着毗邻造山带隆升的初始启动时间 ,与物源区地层单元垂向叠置序列相反或相同的岩屑组分剖面分布则是幕式构造旋回的反映。在前陆盆地中砾石层的出现被认为是冲断岩席活动的记录 ,而在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中通常可识别出 10 0m级的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旋回层 ,它们被解释为构造高地重复隆升和溯源侵蚀的结果。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 ,急剧的构造沉降主要是通过细粒级河湖相沉积补偿的 ,广泛的砾岩进积发生在构造活动的平静期。构造驱动的山脉隆升表现为砾岩地层呈楔状体 ,纵向河流水系发育 ;重力均衡回返所导致的山系隆升则形成以横向河流水系为主的板状砾岩沉积。从青藏高原腹地、周缘和外延海洋盆地的沉积记录中可获取重大构造变革时期的信息 ,也许是解决目前有关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高原隆升等时性或穿时性以及限定陆内变形调节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事件 沉积响应 青藏高原 大陆碰撞 沉积序列 隆升机制 造山带
下载PDF
造山作用与沉积响应 被引量:40
20
作者 李勇 王成善 曾允孚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9-56,共8页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大陆上最基本的两个构造单元 ,具有盆山转换和盆山耦合的地质特征。造山作用主要体现为逆冲作用和走滑作用 ,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所产生的构造负荷是前陆盆地生长的构造动力 ,控制前陆盆地的沉降 ,形成可容空间 ,并提...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大陆上最基本的两个构造单元 ,具有盆山转换和盆山耦合的地质特征。造山作用主要体现为逆冲作用和走滑作用 ,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所产生的构造负荷是前陆盆地生长的构造动力 ,控制前陆盆地的沉降 ,形成可容空间 ,并提供物源 ,导致盆地的沉降和物源在垂直造山带方向的迁移 ;造山带走滑作用不仅控制造山带内走滑挤压盆地的形成 ,而且控制前陆盆地的沉降和物源在平行造山带方向的迁移 ,以及盆地的抬升与侵蚀。沉积盆地地层记录是研究和再造造山带造山作用的窗口 ,本文总结了利用沉积响应再造造山带造山作用的不同尺度的地层标识 ,它们是 :盆地充填地层格架、不整合面、构造层序、粗碎屑楔状体、相及沉降中心的迁移、沉积物特征碎屑组分的变化、沉积物通量和沉积速率的增减、河流梯度、前缘隆起 ,以及放射性测量与裂变径迹年代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沉积响应 地层标识 造山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