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敖南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闫妹娟 翟国 聂逢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5,共5页
通过观察岩心,结合测井、录井资料,运用最新沉积学方法,分析了敖南油田主要研究层姚家组一段(K1y1)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建立了相标志,搞清了不同体系域沉积相、亚相、微相的空间展布。纵向上,研究层段三角洲外前缘较发... 通过观察岩心,结合测井、录井资料,运用最新沉积学方法,分析了敖南油田主要研究层姚家组一段(K1y1)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建立了相标志,搞清了不同体系域沉积相、亚相、微相的空间展布。纵向上,研究层段三角洲外前缘较发育,向上外前缘的面积逐渐增大;平面上,以三角洲相沉积为主,在研究区北部和西北部主要发育三角洲外前缘。研究区的主体砂岩为牵引流成因的席状砂、滨湖砂沉积,其典型特征是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灰色薄层砂岩,具有很好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敖南油田 三角洲沉积 席状砂 沉积微相分析
下载PDF
洼38块东二段沉积微相分析与水平井部署
2
作者 杨永恒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5-9,共5页
洼38块东二段发育断鼻构造油气藏,目前处于高含水阶段,近几年利用水平井挖潜井间开发4小层剩余油效果较好,沉积微相分析是水平井部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建立沉积微相测井图版、编制连井沉积剖面,以及分析平面沉积相带展布,将水平井... 洼38块东二段发育断鼻构造油气藏,目前处于高含水阶段,近几年利用水平井挖潜井间开发4小层剩余油效果较好,沉积微相分析是水平井部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建立沉积微相测井图版、编制连井沉积剖面,以及分析平面沉积相带展布,将水平井部署于扇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微相带。河口沙坝砂体平面分布稳定,纵向厚度变化不大,连续性和物性较好。两口水平井水平段的钻遇率为100%,投产后初期日产油6.7 t,目前日产油4.6 t,含水相对较低,说明沉积微相分析保证了水平段钻遇率,使水平井获得了较高的产能。沉积微相分析在洼38块西部东二段4小层水平井部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类似油藏的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分析 水平井部署 东二段 洼38块 辽河坳陷
下载PDF
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二段Ⅳ砂组和Ⅴ砂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玉 王雅春 +2 位作者 关晓强 林晓海 彩彩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8-71,78,共5页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重矿物和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吉林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二段Ⅳ砂组和Ⅴ砂组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一前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了水下...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重矿物和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吉林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二段Ⅳ砂组和Ⅴ砂组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一前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了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重力流等沉积微相,储油砂体以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微相为主。编制了Ⅳ砂组和Ⅴ砂组10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对砂体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沉积环境为以西南保康水系为主的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砂体以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坝为主,其中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呈南西一北东向展布,向东逐渐减薄,河道的侧向摆动造成了砂体的叠置或切割,形成了条带状和断续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情字井地区 白垩系青山口组二段 砂组 沉积微相分析 三角洲前缘 砂体展布特征
下载PDF
双河油田核三段Ⅱ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胡英 张瑞伟 《上海地质》 2008年第4期34-37,共4页
储层的微相砂体类型、几何规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基础。充分利用密闭取心资料,精细剖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沉积微相及其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体、分流间... 储层的微相砂体类型、几何规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基础。充分利用密闭取心资料,精细剖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沉积微相及其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体、分流间湾、水下溢岸砂体、重力流砂体、前三角洲泥等8种微相砂体。微相类型及其分布控制着油水井的产液及吸水能力,控制着注入水的地下运动方式,因此利用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对找准剩余油富集区及强化采油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扇三角洲前缘 沉积微相分析
下载PDF
地震属性在少井区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以海6-38井区d3Ⅰ51小层为例
5
作者 刘文梅 杨新玲 《石油知识》 2014年第4期52-53,共2页
海6-38井区位于辽河坳陷海外河油田海1块东部,东三段1油层组5砂岩组1小层(d3Ⅰ51)发育构造-岩性油气藏。利用地震属性进行沉积微相研究在海6-38井区东三段油藏的水平井开发部署和扩边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地震属性 少井区 沉积微相分析 东三段 海6—38井区 辽河坳陷
下载PDF
中国海、陆相页岩层系岩相组合多样性与非常规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73
6
作者 黎茂稳 马晓潇 +5 位作者 金之钧 李志明 蒋启贵 吴世强 李政 徐祖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5,共25页
富有机质细粒沉积岩相组合和有机相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富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相组合以Ⅰ-S或Ⅱ-S型有机相为主,长英质页岩相组合多数为Ⅱ型有机相,而富粘土质页岩相组合的有机相多为Ⅲ/Ⅳ型有机质。因此,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既可用于研... 富有机质细粒沉积岩相组合和有机相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富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相组合以Ⅰ-S或Ⅱ-S型有机相为主,长英质页岩相组合多数为Ⅱ型有机相,而富粘土质页岩相组合的有机相多为Ⅲ/Ⅳ型有机质。因此,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既可用于研究细粒沉积岩相与沉积环境,也可提供有机质类型、烃类产物特征、岩石力学性质和可压性等重要参考信息。在北美和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主要陆相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总有机碳含量(TOC)分析等多种手段,开展岩相和有机相类型识别及岩相组合特征和不同页岩层系差异性分析,并探讨它们对非常规页岩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陆相湖盆沉积类型多样,陆相盆地拗陷期淡水-微咸水湖泊页岩层系以贫碳酸盐矿物的粘土质-长英质页岩相组合为主;而陆相盆地裂陷期咸化、碱化湖泊沉积以碳酸盐质页岩相组合和含碳酸盐的粘土质-长英质页岩相组合为主,各种陆相细粒沉积体系均以相带变化快、岩性-岩相复杂、储-盖组合样式多变为特征。中国陆相细粒沉积岩相的非均质性和岩相组合的多样性,带来了陆相页岩油气"甜点"类型的多样性;不同岩相组合对应的有机相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质的差异演化又带来了不同岩相中烃类赋存状态的差异性。这些分析结果证实,每套陆相页岩都具有各自的地质特点。细粒沉积岩相和有机相组合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揭示了陆相页岩油气"甜点"和资源分类评价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 有机 沉积微相分析 细粒沉积 页岩油 中国
下载PDF
The microfacies and sedimentary responses to the mass extinction during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 at Yangou Section, Jiangxi Province, South China 被引量:4
7
作者 TIAN Li TONG JinNan +5 位作者 SUN DongYing XIONG YanLin WANG ChengGang SONG HaiJun SONG HuYue HUANG YunF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2195-2207,共13页
A Permian-Triassic(P-Tr) boundary section of continuous carbonate facies, which well recorded the biotic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through the great P-Tr transition in the shallow non-microbialite carbonate facies, ... A Permian-Triassic(P-Tr) boundary section of continuous carbonate facies, which well recorded the biotic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through the great P-Tr transition in the shallow non-microbialite carbonate facies, has been studied in Yangou, Leping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The P-Tr sequence is well correlated with the Meishan sec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and the excursion of carbon isotopes. A series of high-resolution thin-sections from the P-Tr boundary carbonate rocks at the Yangou section are studied to explore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time. Six microfac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ased up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thin-sections under a microscope on the grains and matrix and their interre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data of fossils and carbon isotopes, Microfacies 4(MF-4), coated-grain-bearing foraminifer oolitic sparitic limestone, and Microfacies 6(MF-6), dark shelly micritic limestone, should be the different responses to the two episodes of mass extinction and environmental events that can be correlated throughout South China and even over the world. The oolitic limestone of MF-4 is the first finding from the latest Permian strata in South China and it might be a proxy of an unusu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of high pCO2, low sulfate concentration and of microbial blooming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latest Permian mass extinction. The micritic limestone of MF-6 containing rich micro-gastropods and ostracods probably represents the blooming event of disaster taxa in the earliest Triassic environment. The microfacies analysis at the Yangou section can well reveal the episodic process of the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shallow non-microbialite carbonate facies throughout the great P-Tr transition, thus the Yangou sec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to the Meishan 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 MICROFACIES mass extinction sedimentary response Yangou Jiangxi Provi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