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BD区块煤层气富集沉积控制作用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哲 徐礼贵 +1 位作者 付晶 刘艳娜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7-396,共10页
利用钻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BD区块煤层气富集的地质背景和沉积控制作用,并结合地球物理技术,预测了煤层气有利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构造简单,煤层层数多,厚度大,埋深适中,煤... 利用钻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BD区块煤层气富集的地质背景和沉积控制作用,并结合地球物理技术,预测了煤层气有利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构造简单,煤层层数多,厚度大,埋深适中,煤储层物性好,煤体破坏弱,封盖能力强,含气量高,地下水矿化度较高,煤层气富集地质条件好;基于层序地层的划分,讨论了煤层气富集的沉积控制作用,提出煤层空间展布受控于层序地层格架,煤储层特征受控于成煤环境,煤层气藏围岩受控于沉积体系。在沉积控气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选取BD南三维工区4+5#煤层进行煤层气有利区多信息综合预测。经后续钻井验证,该位置的排采井已见良好效果,是BD区块目前采气量最高的部位。预测范围与实钻结果吻合度较高,为类似煤层气有利区预测提供了相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煤层气富集 沉积控制作用 有利区预测
原文传递
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朱德丰 刘赫 +3 位作者 高春文 李军辉 龚永杰 侯艳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7-153,共7页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两个主要的二级构造单元,是海拉尔盆地勘探主要领域.从构造演化各个阶段的沉积充填特征分析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生储盖的配置关系,探讨了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对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两个主要的二级构造单元,是海拉尔盆地勘探主要领域.从构造演化各个阶段的沉积充填特征分析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生储盖的配置关系,探讨了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对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了油气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演化控制着沉积充填特征,进而控制着生储盖的配置关系;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沉积充填特征决定了不同构造带具有不同的油藏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构建了构造沉积耦合控制油气成藏的3种模式,即复式箕状断陷凹中隆起带成藏模式、大型缓坡断阶带成藏模式和深小稳定洼槽型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贝尔凹陷 构造演化 沉积体系 构造对沉积控制作用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地震勘探技术对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区域沉积作用的推定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林琪 范存辉 +1 位作者 范增辉 蒋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26,共9页
由于四川盆地经历了古生代以来长期的构造演化,从克拉通盆地到前陆盆地具有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天然气勘探工作难度大。为了完成盆地重点层系的构造分析和构造单元划分,并对下一步该盆地及其周缘天然气勘探新领域提出新建议,在前人研究... 由于四川盆地经历了古生代以来长期的构造演化,从克拉通盆地到前陆盆地具有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天然气勘探工作难度大。为了完成盆地重点层系的构造分析和构造单元划分,并对下一步该盆地及其周缘天然气勘探新领域提出新建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内解释的地震大剖面,分析了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得到了不同构造演化时期的构造特征与油气的形成、聚集的相关信息;依据盆地基底结构、以往构造单元习惯划分边界、盆地周边构造、盆地构造特征、山界及盆地边界等,对四川盆地进行了构造单元划分。研究成果表明,四川盆地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区域构造应力环境经过了两大阶段:(1)第一阶段是震旦纪—早三叠世,以拉张应力环境为主;(2)中三叠世—第四纪以挤压应力为主。以此为基础,还进一步细分为7大演化阶段:(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AnZ);(2)克拉通坳陷盆地(Z_1—S);(3)克拉通内裂陷盆地(D—T_2);(4)大陆边缘盆地(T_3x^(1-3));(5)前陆盆地(T_3x^(4-6));(6)坳陷盆地(J—N_1);(7)盆地定型(Q_4)阶段。该成果对四川盆地各套储层的有利区带展布规律研究具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地震勘探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史 克拉通盆地 应力环境 沉积控制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长6段储层成岩非均质性 被引量:28
4
作者 公繁浩 鲍志东 +3 位作者 季汉成 范正平 刘丽 伍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9-646,共8页
通过对57口钻井的岩心观察,结合岩石薄片、岩石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测,以及岩石常规物性、X衍射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的综合研究,在明确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岩石学、物性及成岩作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储层成岩非均质的... 通过对57口钻井的岩心观察,结合岩石薄片、岩石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测,以及岩石常规物性、X衍射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的综合研究,在明确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岩石学、物性及成岩作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储层成岩非均质的成因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姬塬地区长6段是以长石砂岩为主的低孔超低渗储层;沉积伊始,受机械分异作用控制,形成原始沉积的孔隙非均质,使不同原始孔隙条件的储层在成岩演化过程中发生差异演化,并经历早期压实、早期酸性水注入、碳酸盐胶结受阻、有机酸及油气注入4个演化阶段,导致储层的成岩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成岩非均质性 绿泥石环边 碳酸盐胶结 沉积控制成岩作用 储层
下载PDF
Sediment control function of river notches
5
作者 Chia-Hsing LIN Cheng-Ju LIU +1 位作者 Shih-Hsun LIN Chjeng-Lun SHIEH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485-494,共10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ntrol function and mechanisms of natural river notches. Physical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for two representative types of sediment ev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ntrol function and mechanisms of natural river notches. Physical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for two representative types of sediment events: high intensity and short duration Type A sediment disaster events, and low intensity and long duration Type B moderate non-disaster events. Two dimensionless parameters, sediment trapping rate and reduction rate of peak sediment transport, are defined to evaluate the sediment control function of river notches. Stud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traction ratio of the notch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ediment control function, with high contraction ratios resulting in both high sediment-trapping and high reduction rates. River notches provide better sediment control during Type A events than Type B events. The sediment control mechanism of river notches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interactions among river flow, sediment transport, and riverbed variation. Analysis of these interactions supports the significant protection role of river notches on sediment control for disaster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notch Sediment control function Sediment control mechanism Sediment trapping rate Reduction rate of peak sediment transpor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