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沉积物输送模式探讨 被引量:20
1
作者 袁圣强 吴时国 +1 位作者 赵宗举 徐方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48,共10页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沉积物输送模式复杂多样,研究发现主要有碎屑流、浊流、砂质碎屑流、碳酸盐岩重力流、块体搬运、河流搬运、深水水道搬运7种类型,它们共同影响着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类型和储层分布。其中(砂质)碎屑流沉积、块体搬运...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沉积物输送模式复杂多样,研究发现主要有碎屑流、浊流、砂质碎屑流、碳酸盐岩重力流、块体搬运、河流搬运、深水水道搬运7种类型,它们共同影响着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类型和储层分布。其中(砂质)碎屑流沉积、块体搬运沉积、河流供给、深水水道砂是南海北部深水储层的主要成因,而纯粹的浊积岩在该地区发育不广泛。珠江口盆地的深水储层受到河流的供给和后期流体改造的影响,并且存在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物薄层,证明该地区水动力条件较强;琼东南盆地深水储层分布受到了碎屑流控制和深水水道的影响,相对浅水区来看可能存在分选较好、干净的砂体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区 沉积物输送 模式 沉积物重力流 南海北部
下载PDF
海南岛博鳌港沉积物的沿岸输送 被引量:25
2
作者 高建华 高抒 +2 位作者 陈鹏 葛晨东 朱大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1-48,共8页
分析了博鳌港沿岸沉积物粒度参数的沿岸变化 ,并应用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模型 (GSTA模型 )对沉积物运动趋势进行了分析。 GSTA模型结果表明 ,博鳌港沿岸的泥沙在横向上表现为 :万泉河口以北岸段为由海向岸运动 ,近期处于淤积状态 ;万泉... 分析了博鳌港沿岸沉积物粒度参数的沿岸变化 ,并应用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模型 (GSTA模型 )对沉积物运动趋势进行了分析。 GSTA模型结果表明 ,博鳌港沿岸的泥沙在横向上表现为 :万泉河口以北岸段为由海向岸运动 ,近期处于淤积状态 ;万泉河口以南岸段即玉带滩大致以 NNE走向到 NE走向的转折点为界 ,北部主要是由岸向海运动 ,是侵蚀岸段 ,而南部则主要为由海向岸运动 ,有少量的淤积。博鳌港沿岸泥沙输送在纵向上表现为 :万泉河口以北由南向北运动 ,万泉河口以南 ,北部是由北向南运动 ,南部是由南向北运动。其次还运用了经验公式对GSTA结果进行了验证 ,得到了通过万泉河口南部 (玉带滩 ) 3个断面的沿岸漂沙量 ,其沿岸漂沙方向主要为南北向。以上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和当地的许多地貌证据基本符合 ,而 GSTA模型在玉带滩北部泥沙纵向输运方向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所表现出的一些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沉积物输送 粒度趋势分析 粒度参数 博鳌港 GSTA模型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琼东南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沉积物来源及输送样式 被引量:10
3
作者 雷振宇 苏明 +4 位作者 张莉 帅庆伟 孙鸣 刘杰 杨睿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42,共8页
为了更好地揭示南海北部陆坡琼东南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物输送样式,本次研究将盆地裂后期加速沉降阶段以来的沉积物充填样式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对这一区域潜在物源区的分析,通过对已有勘探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对深水沉积体的类型进... 为了更好地揭示南海北部陆坡琼东南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物输送样式,本次研究将盆地裂后期加速沉降阶段以来的沉积物充填样式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对这一区域潜在物源区的分析,通过对已有勘探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对深水沉积体的类型进行识别,建立具有成因关系或相同来源的深水沉积体组合,尝试对沉积物输送样式进行划分和归类。研究结果认为,晚中新世以来,琼东南盆地主要存在海南岛物源、莺西物源、南部隆起带物源和神狐隆起物源等4个潜在物源区,沉积物输送样式可划分为垂向沉积物输送、轴向沉积物输送和转向沉积物输送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输送 晚中新世 琼东南盆地 南海北部陆坡
下载PDF
深水峡谷复合浊积砂体内隔夹层发育类型与沉积成因——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付超 谢玉洪 +5 位作者 王晖 宋来明 段锐 苑志旺 徐伟 陈国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33,共11页
深水油气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和难点,其中深水峡谷浊积水道内部复杂流动过程导致储层结构难以表征,隔夹层判识难度大,复杂的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制约了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为此,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基于三维地震与岩心数据... 深水油气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和难点,其中深水峡谷浊积水道内部复杂流动过程导致储层结构难以表征,隔夹层判识难度大,复杂的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制约了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为此,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基于三维地震与岩心数据,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开展了复合水道尺度隔夹层的识别与刻画,结合浊积充填过程划分了隔夹层类型,分析了其成因和控制因素,并基于沉积物输送体系参数的定量分析,建立了深水隔夹层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隔夹层按照沉积成因可划分为侧(加)积浊积水道成因泥岩夹层(A型)、细粒浊积水道成因泥岩夹层(B型)、半远洋深水沉积成因隔层(C型)、钙质物性夹层(D型)4种类型。②隔夹层按充填期次可划分为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沉积物供给充足条件隔夹层序列(A型+C型)和(C型+B型)、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沉积物供给不足条件隔夹层序列(B型+C型)、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沉积物供给充足条件隔夹层序列(A型+D型)、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沉积物供给不足条件隔夹层序列(D型)4种组合。③隔夹层发育的类型与组合序列受控于峡谷中沉积物输送量与地形坡度变化,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浊积体空间充足,薄隔夹层发育受控于沉积物输送量,厚隔夹层发育受控于地形变化;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浊积体存在叠置发育与溢岸现象,沉积物供给主控隔夹层厚度,地形变化为次要因素。结论认为,隔夹层发育模式可用于同类型沉积背景下储层结构样式的刻画与预测,为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峡谷 隔夹层 浊积水道 沉积物输送系统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碎屑岩沉积从源到汇的“物-坡”耦合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于兴河 李顺利 孙洪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7-1057,共21页
碎屑岩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是建立沉积模式与预测其砂体分布的关键,更是沉积学研究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平面形态和剖面充填型式均与其沉积的地形坡度、粒度粗细有密切的联系,但其定量关系并不清... 碎屑岩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是建立沉积模式与预测其砂体分布的关键,更是沉积学研究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平面形态和剖面充填型式均与其沉积的地形坡度、粒度粗细有密切的联系,但其定量关系并不清楚。建立不同类型沉积体中粒度和坡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于预测沉积体中不同颗粒的运动方式及其分布至关重要。应用“源-汇”系统研究的思路,分析了供源区、搬运(输送)区及汇积区各自的地质特点,从单向水流对不同质量颗粒在静止/运动中的受力分析与沉积前总体地形斜坡设定2个角度,系统分析、推导并模拟了不同碎屑颗粒在纵向剖面上的运动轨迹,其表现为随着设定的坡型呈抛物线变化,反映出沉积物输送营力的变换及其随坡度变化的响应特征。建立了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纵向剖面的流速与坡度的计算方程,明确指出沉积物的流速或流态决定其沉积方式,阐述了汇积区碎屑颗粒的加积型式与沉积物分布上的总体规律,由此提出碎屑岩沉积体系的“物-坡”耦合效应及其主要内涵,并从多个维度与源-汇的各区段,阐述了“物-坡”耦合效应在各种沉积体系的沉积物类型及其空间形态特征上的地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布 地形坡降 沉积物输送营力 加积型式 “物-坡” 耦合效应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东段形态-充填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苏明 姜涛 +3 位作者 张翠梅 张成 何云龙 王振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05-1815,共11页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东部水深数据和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盆地东段中央峡谷体系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充填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刻画。研究结果显示: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东段呈NEE向分布于长昌凹陷中央,峡谷具有相对笔直的通道,较...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东部水深数据和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盆地东段中央峡谷体系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充填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刻画。研究结果显示: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东段呈NEE向分布于长昌凹陷中央,峡谷具有相对笔直的通道,较为狭窄,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V型"形态,两侧发育陡峭的峡谷侧壁;东段峡谷的内部充填沉积物由滞留沉积体、块体流-席状砂复合体、浊流沉积体和垮塌沉积体构成,垂向上显示出多期的形成演化过程。形态特征和充填结构表明,盆地东段峡谷主要受到该区域古地貌特征的影响和控制,形成于晚中新世早期的长条状负地形为中央峡谷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空间,限制了盆地东段峡谷的形态特征,该地貌特征将持续影响峡谷内部的沉积物输送和堆积样式。更新世以来充分的沉积物供给在陆架坡折处形成了大量的陆坡峡谷,沉积物以垂向输送的方式沿着坡降向下运移,在下陆坡位置形成现代深水扇,并被现今中央峡谷的头部区域所捕获,在地貌特征的限制下,沉积物将发生转向输送,沿着盆地东段峡谷的走向,自西向东发生轴向运移。盆地东段构造控制型峡谷是造成琼东南盆地东西部中央峡谷体系在形态和充填上具有明显差异的原因。研究区内3种不同的现代沉积物输送方式,对于更好地理解盆地西部沉积物运移和西段峡谷的形成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指示和对比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峡谷体系 内部充填结构 构造变革 沉积物输送方式 琼东南盆地东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