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静水沉降法的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 被引量:3
1
作者 郭利成 吴佳斌 +1 位作者 熊尚发 杨石岭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694-699,共6页
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在古环境、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虽然常用的颗粒分选方法均基于斯托克斯定律,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试验装置和流程的细微差别会导致不同的分选效果,甚至影响后续理化分析和科学结论。因此,建立一套可靠的分选流... 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在古环境、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虽然常用的颗粒分选方法均基于斯托克斯定律,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试验装置和流程的细微差别会导致不同的分选效果,甚至影响后续理化分析和科学结论。因此,建立一套可靠的分选流程对于颗粒分选至关重要。目前,筛析法和沉降法的组合是被普遍接受的分选流程,前者针对粗颗粒组分,发展较为成熟,后者针对细颗粒组分,在试验器材、试验流程和结果检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对此,从静水沉降法原理入手,选择乙酸来去除碳酸盐组分,利用机械震荡法加速化学反应,采用U型头虹吸管减少底部粗颗粒上涌带来的分选误差,从而建立了一套可靠的基于静水沉降法的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结果检验显示,分选出的颗粒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且至少70%的颗粒能够准确地被分选。建立的完整有效的分选流程较传统流程可以更高效地分选出土壤黏粒和粉砂级颗粒(粒径小于64μm),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颗粒 静水沉降法 U型头虹吸管 黏粒 粉砂 对数正态分布 分选流程 古环境
下载PDF
两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吕洪斌 王恕桥 +1 位作者 刘国山 张秀梅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6,共9页
以直径0.4~0.5 mm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探讨了多毛类的丝鳃虫Cirratulus chrysoderma和双壳类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2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为评价大型底栖动物对沉积环境的影响以及探... 以直径0.4~0.5 mm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探讨了多毛类的丝鳃虫Cirratulus chrysoderma和双壳类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2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为评价大型底栖动物对沉积环境的影响以及探讨海洋"碳汇"等作用提供基础资料。生物扰动的测定装置由长28 cm、直径10.5 cm的PVC管制成,下端用塑料膜密封。实验海水盐度30、温度20℃。菲律宾蛤仔分3种规格:大(壳长32.64 mm±0.08 mm,湿重7.34 g±0.45 g)、中(25.30 mm±0.11 mm,3.54 g±0.19 g)、小(20.34 mm±0.06 mm,1.63 g±0.13 g)。丝鳃虫体长80.00 mm±15.00 mm、湿重1.40 g±0.20 g,设3个密度:255、510、1 020只/m2。分别在扰动实验开始后的第7天和第20天取样。2种大型底栖动物属于不同生物扰动功能组;第7天丝鳃虫密度与示踪颗粒迁移率正相关,第20天则呈负相关关系;示踪颗粒的迁移率与菲律宾蛤仔的规格呈负相关关系。扰动时间与示踪颗粒进入沉积物的绝对量和到达的最大深度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其迁移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 沉积物颗粒 垂直分布 丝鳃虫 菲律宾蛤仔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源头溪流细颗粒沉积物钾和钠在雨季的动态特征
3
作者 江华玲 吴福忠 +2 位作者 赵泽敏 倪祥银 岳楷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3期55-62,共8页
森林源头溪流不仅是下游水域的水源源头,其所含的钾(K)、钠(Na)等元素也是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动态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森林-水体连续体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但目前仍缺乏关注。因此,以中亚热带森林源头溪流为... 森林源头溪流不仅是下游水域的水源源头,其所含的钾(K)、钠(Na)等元素也是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动态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森林-水体连续体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但目前仍缺乏关注。因此,以中亚热带森林源头溪流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3—8月连续监测了源头溪流17条河段中细颗粒沉积物K、Na含量和储量的动态。结果表明:1)K、Na含量在整条溪流中相差较小,储量空间异质性较大。2)K含量与储量分别为39.65~47.18 g·kg^(-1)和1572.86~3861.29 g·m^(-2),均在5、6月份达到了较大值,而Na含量和储量分别为5.59~8.50 g·kg^(-1)、220.81~608.05 g·m^(-2),均在8月份达到了最大值。3)Na和K含量与储量在各河段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溪流两侧植被类型和不同径流对K、Na含量均有显著影响。4)K和Na含量与溪流水面宽度、溪流pH、溶解氧等密切相关,储量与水位、沉积物深度、溪流pH、降雨等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K、Na能在溪流中积累,且其动态变化在溪流生态系统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森林-水体作为养分纽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沉积物 含量 储量 时空分布 溪流特征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在生源要素循环中的作用及生态学功能 被引量:19
4
作者 宋金明 李学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3,共13页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是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源与汇,沉积物/颗粒物一方面是海水生源要素的主要归宿,生源要素从溶解态经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颗粒态,颗粒物质再沉降形成沉积物,另一方面,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经过微生物-浮游动物-...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是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源与汇,沉积物/颗粒物一方面是海水生源要素的主要归宿,生源要素从溶解态经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颗粒态,颗粒物质再沉降形成沉积物,另一方面,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经过微生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作用分解形成溶解态的生源要素,并释放到海水中再次被浮游植物利用,进入下一轮循环,所以,海洋沉积物/颗粒物具有异常重要的生态学功能。浮游植物是海水溶解态生源要素的利用者和海源颗粒态生源要素的初始形成者,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或其他有机颗粒物可释放出溶解态生源要素或形成更大的颗粒物,颗粒物沉降后形成的沉积物又通过底栖生物摄食-扰动-破碎等过程将颗粒生源要素释放进入水体参与再循环。生态系统不同类群的生物在颗粒生源要素的释放-沉降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又相互关联,其中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摄食与代谢、微生物参与的分解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生态学功能研究作为支撑海洋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已成为海洋科学的前沿领域,必将获得跨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功能 生源要素循环 微生物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 海洋沉积物/颗粒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海锋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细颗粒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袁萍 王厚杰 +2 位作者 毕乃双 吴晓 张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42,共18页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陆架海不同季节的航次观测数据与HYCOM模式数据,分析了HYCOM模式输出的水体温盐数据在中国东部陆架海的适用性,并探讨了中国东部陆架海表底层温盐锋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细颗粒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陆架海不同季节的航次观测数据与HYCOM模式数据,分析了HYCOM模式输出的水体温盐数据在中国东部陆架海的适用性,并探讨了中国东部陆架海表底层温盐锋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细颗粒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陆架海表、底层温度锋(盐度锋)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不考虑冲绳海槽以东的海域),但底层锋面的强度和锋区范围明显大于表层。锋面的位置很好的体现了海区流系的基本格局。表、底层温度锋面基本处于几大水团的交界处,说明表、底层温度锋面的分布与研究区环流和水团配置情况密切相关。而表、底层盐度锋面的分布则与研究区入海径流、沿岸流以及暖流等的分布密切相关。此外,对比锋面与中国东部陆架各泥质沉积区的位置可以发现,研究区温盐锋面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对于泥质沉积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陆架海 锋面 时空变化 颗粒沉积物 沉积物输运 泥质沉积
下载PDF
浅海细颗粒沉积物通量与循环过程 被引量:12
6
作者 高抒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0年第5期73-77,共5页
浅海物质循环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研究重点之一。陆架区细颗粒沉积物运动不仅是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与营养盐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全球细颗粒物质入海通量每年约有 2 0 0亿吨 ,入海之后一部分在海岸带或陆架水域... 浅海物质循环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研究重点之一。陆架区细颗粒沉积物运动不仅是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与营养盐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全球细颗粒物质入海通量每年约有 2 0 0亿吨 ,入海之后一部分在海岸带或陆架水域堆积下来 ,另一部分则离开陆架进入深海。物质循环及其变化的定量预测依赖于数学模型 ,而模型中包含的悬沙的沉降速率、扩散 -混合系数、底部边界层参数、垂向悬浮强度等重要参数 ,则要通过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物质运动过程的揭示才能获得。细颗粒沉积物向深海的输运受到两种作用的控制 :在狭窄的陆架 ,重力作用形成沿着海底峡谷向深海运动的浊流 ;在宽广的陆架 ,细颗粒沉积物向深海的输运主要是与环流作用和混合扩散作用相联系的。在浅海物质循环研究领域 ,近期的重点包括悬沙通量的变化及其对全球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海底界面过程、陆架泥质沉积的成因、细颗粒物质沉积层序的模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物质循环 海洋沉积 入海通量 颗粒沉积物
下载PDF
长江口细颗粒沉积物的矿物特征和沉积分异 被引量:14
7
作者 吕全荣 《上海地质》 1992年第3期18-25,40,共8页
作者系用双目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 衍射仪等方法对长江口细颗粒沉积物中的轻矿物、重矿物、粘土矿物进行了定量估算和分析研究,进而阐述细颗粒沉积物的矿物特征、沉积特征及其粘土矿物的沉积分异作用。
关键词 颗粒沉积物 矿物特征 沉积分异
下载PDF
细颗粒沉积物的沿岸搬运
8
作者 Hugo N Rodriguez 乔淑卿 《海洋地质动态》 2002年第7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颗粒沉积物 沿岸搬运 波浪 海滩剖面
下载PDF
细颗粒沉积岩粒度测量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创新 被引量:1
9
作者 方伟 何学宁 +2 位作者 班晨迪 刘平粟 高金涛 《内江科技》 2014年第9期55-55,62,共2页
现今对于细颗粒沉积岩的测量,主要是通过激光粒度仪对样品进行测量,这样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精度和效率。对于样品的不同预处理方法,会对最后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前人的预处理方法的步骤1为磨碎样品;2为加酸;3为注蒸馏水;4为静置;5为抽... 现今对于细颗粒沉积岩的测量,主要是通过激光粒度仪对样品进行测量,这样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精度和效率。对于样品的不同预处理方法,会对最后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前人的预处理方法的步骤1为磨碎样品;2为加酸;3为注蒸馏水;4为静置;5为抽出蒸馏水;6为测量。实验分析这种测量方法很容易造成细颗粒的损失,影响实验结果。本文针对样品预处理方法的核心步骤除酸过程提出了三种除酸方法:蒸馏法、氢氧化钠中和盐酸法、碳酸氢钠中和盐酸法,与传统的静置除酸法相比有了很大改进。d(0.1)和d(0.5)分别平均降低为原来的19.8%和33%。新的预处理方法对于细颗粒沉积物的粒度测量有很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沉积物 预处理方法 粒度测量 沉积 样品 创新 激光粒度仪 盐酸法
下载PDF
杭州湾北岸高潮滩沉积与沿岸物质输运趋势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华强 高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5-30,共6页
根据对杭州湾北岸高潮滩上采集的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该处沉积物类型以粉砂为主,分选性、偏态和峰态分别属较差、正偏和宽峰,呈现明显的强潮高能潮滩特征。用Gao-Collins模型进行了粒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海盐附近和芦潮港以东附近均... 根据对杭州湾北岸高潮滩上采集的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该处沉积物类型以粉砂为主,分选性、偏态和峰态分别属较差、正偏和宽峰,呈现明显的强潮高能潮滩特征。用Gao-Collins模型进行了粒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海盐附近和芦潮港以东附近均向西输运,乍浦和拓林之间向东输运。对比近岸余流方向后发现,沉积物沿岸输运趋势与近岸的余流方向较为一致,这是由于作为高潮滩堆积细颗粒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的近岸水体中,悬浮沉积物的净输运是受余流控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沉积物 潮滩 粒径趋势分析 余流 杭州湾
下载PDF
长江口与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动力过程与环境效应:长期数据采集需求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抒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0,共10页
长江入海物质在东海内陆架水域形成了大规模泥质沉积区。内陆架泥区具有细颗粒沉积物和有机质的源/汇双重特征。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泥质沉积过程-产物关系、泥质沉积在生态系统动力学中的作用、泥质沉积碳库增量潜力,是区域性沉积动力学... 长江入海物质在东海内陆架水域形成了大规模泥质沉积区。内陆架泥区具有细颗粒沉积物和有机质的源/汇双重特征。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泥质沉积过程-产物关系、泥质沉积在生态系统动力学中的作用、泥质沉积碳库增量潜力,是区域性沉积动力学的3个前沿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长江河口泥区未来演化趋势、泥区沉积物重力流形成条件和过程、泥区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与初级生产及低氧水层的关系、泥区消浪作用及其机制、颗粒态有机质衰减曲线(或曲线族)、颗粒态有机质碳库增量潜力等。其研究需要海洋观测站网在底部边界层、水层、新型数据上的支撑,以满足数据分辨率、连续性的要求。底部边界层连续观测将有助于重力流、泥区消浪作用、湍动影响下的沉积物起动曲线族等问题的解决。水层观测将有助于有机质衰减系数的研究,进而获得有机质埋藏率、浅层天然气、有机碳库增量等问题的答案。一些新型数据含有物源、沉积体特征和演化的大量信息,此类数据的获取将依赖于观测技术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观测站网 颗粒沉积物 底部边界层 源/汇关系 碳收支 生态系统 长江口海域
下载PDF
DOM对沉积物悬浮颗粒吸附铜的促进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8
12
作者 丁翔 李忠武 +5 位作者 徐卫华 黄梅 文佳骏 金昌盛 周咪 陈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837-3846,共10页
沉积物悬浮颗粒对重金属吸附是重金属在湖泊中迁移的关键环节,受到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为了探究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沉积物悬浮颗粒吸附Cu(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室内模拟沉积物悬浮液进行Cu(Ⅱ)吸附试验.... 沉积物悬浮颗粒对重金属吸附是重金属在湖泊中迁移的关键环节,受到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为了探究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沉积物悬浮颗粒吸附Cu(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室内模拟沉积物悬浮液进行Cu(Ⅱ)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两种DOM(富里酸和沉积物DOM)不同程度地促进了Cu(Ⅱ)在悬浮颗粒上的吸附;吸附48 h后,吸附百分比从71.51%分别提高到了75.31%和85.69%.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结果显示,在DOM的影响下,Cu(Ⅱ)被吸附后存在于沉积物颗粒内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在吸附反应过程中,Cu(Ⅱ)与DOM存在先络合后解离的过程.荧光激发发射矩阵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同步荧光光谱结合二维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类蛋白组分能够促进Cu(Ⅱ)在沉积物悬浮颗粒上的吸附,其中类酪氨酸组分在促进Cu(Ⅱ)被沉积物颗粒吸附沉淀过程中优先发挥作用,而类腐殖酸组分几乎没有促进吸附作用.完善了湖泊重金属迁移的相关理论,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沉积物悬浮颗粒 铜离子 吸附 平行因子分析 二维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车西洼陷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万涛 蒋有录 +2 位作者 林会喜 彭传圣 毕彩芹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7-541,共5页
根据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车西洼陷沙四上亚段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探讨了影响低渗透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为14.3%,平均渗透率为... 根据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车西洼陷沙四上亚段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探讨了影响低渗透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为14.3%,平均渗透率为13.2×10-3μm2,以低渗透砂岩储层为特征,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微裂缝为主,储层孔喉半径一般小于6μm。当孔喉半径小于0.24μm,渗透率小于0.4×10-3μm2,排替压力大于1 MPa时,储层含油气性变差。影响沙四上亚段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孔喉半径、沉积物颗粒大小、溶蚀孔隙和微裂缝的发育情况,以及泥质质量分数和碳酸盐岩质量分数。孔喉半径大的储层沉积物颗粒相对较粗,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溶蚀孔隙主要发育在2 000~2 600 m和3 000~3 700 m,溶蚀孔隙的发育能有效改善储层物性。微裂缝主要发育在断裂带附近,可提高储层渗透率5.4~220.1倍。泥质质量分数和碳酸盐岩质量分数的增加使孔隙度减少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储层 孔喉半径 沉积物颗粒大小 溶蚀孔隙 微裂缝 车西洼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关于土壤水分对风蚀起动风速影响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38
14
作者 董治宝 钱广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34-942,共9页
在土壤风蚀研究中,Bagnold建立的适用于干沉积物的起动风速与沉积物粒径的关系已被广泛接受。然而,沉积物中的水分亦是影响沙粒起动风速的重要因素,因为在湿润状态下,水分子与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张力增大了颗粒间的粘聚力,从而增大了起动... 在土壤风蚀研究中,Bagnold建立的适用于干沉积物的起动风速与沉积物粒径的关系已被广泛接受。然而,沉积物中的水分亦是影响沙粒起动风速的重要因素,因为在湿润状态下,水分子与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张力增大了颗粒间的粘聚力,从而增大了起动风速。准确地估算土壤风蚀量或地表沙尘释放量及其所造成的危害需要建立沉积物起动风速与其含水率之间的关系,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本文较为全面地综述了近50年来有关沉积物起动风速与含水量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半定量描述、经验模型和理论模型等三大类,分别介绍了代表性成果。通过对比发现,各家研究结论分歧较多,除了定性意义上较为相似外,定量关系五花八门,差异很大。作者将造成差异的原因归结为: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导致理论研究使用了过多的假设与简化、对颗粒之间的粘聚力与水分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颗粒起动的判别标准与确定方法不同、实验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加入与确定方法以及实验土壤的颗粒特征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等不同。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起动风速 土壤水分 沉积物颗粒间的粘聚力 代表性成果
下载PDF
福建省东北部沿海罗源湾互花米草盐沼环境下粘性沉积物的侵蚀一沉降过程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爱军 叶翔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82-593,共12页
根据在福建罗源湾互花米草盐沼内的沉积动力要素(水深、流速、悬沙浓度和沉降速率)的观测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罗源湾互花米草盐沼表层沉积物组份以粉砂和粘土为主,为粘性沉积物;互花米草盐沼内的潮流流速很小,最大值不超过7cm/s... 根据在福建罗源湾互花米草盐沼内的沉积动力要素(水深、流速、悬沙浓度和沉降速率)的观测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罗源湾互花米草盐沼表层沉积物组份以粉砂和粘土为主,为粘性沉积物;互花米草盐沼内的潮流流速很小,最大值不超过7cm/s,相应地,底部切应力也相对较小,悬沙在潮周期内多处于沉降状态,表层沉积物在涨潮初期和落潮后期多发生侵蚀。在台风显著影响下,潮流流速平均值变化很小,但水流紊动能量和底部切应力显著增大,导致表层沉积物多处于侵蚀状态,在台风登陆期间潮周期内净侵蚀通量可达到40.099kg/m^2;台风影响过后,底部切应力逐渐减小,沉积物逐渐不发生侵蚀,悬沙多发生沉降,整个潮周期内以悬沙沉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沉积物 侵蚀 沉降 互花米草 台风
原文传递
日照市海滩调查分析及质量评价
16
作者 宗守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19年第4期72-73,75,共3页
海滩是良好的休闲旅游资源,由地貌、水体、气候气象、生物、人文等多种资源要素共同作用而组成。由于海滩的地理位置、环境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的不同,海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海滩调查评价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海滩管理工具,它不仅为... 海滩是良好的休闲旅游资源,由地貌、水体、气候气象、生物、人文等多种资源要素共同作用而组成。由于海滩的地理位置、环境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的不同,海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海滩调查评价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海滩管理工具,它不仅为海滩使用者选择海滩提供更多的帮助,也为进一步提高海滩作为休闲旅游场所的质量提供了指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 剖面测量 沉积物颗粒 质量评价
下载PDF
Features of Sand-dust Deposits in Harbin City,China 被引量:5
17
作者 XIE Yuanyun ZHANG yan +2 位作者 HE Kui ZHOU Jia KANG Chunguo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6年第4期327-333,共7页
From the sedimentologic view,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deposits from sand-dust storm, occurring in Harbin on March 20, 2002.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e... From the sedimentologic view,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deposits from sand-dust storm, occurring in Harbin on March 20, 2002.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 plentiful coarse matters in the sand-dust deposits in Harbin, and the sand-dust composition presents obvious three peak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ng that the sand-dust in Harbin is composed of multi-origin components. The grain-size composition consists of silt (4-8Φ), accounting for 71.18% of the total, sand (〉4Φ), 21.70%, and clay (〈8Φ), only 7.13%. The average grain size (Mz) is 5.14Φ. The chemical elements of the deposits are mainly SiO2 and A1203 and Fe203, totally occupying 77.8%. The enrichment factors (EF) of Mg, K, Si, Fe, Mn, P, Ti, Co, Ni and V elements are all about 1, which mainly come fi'om lithosphere source, while parts of Cu, Pb, Zn, Cr and Se elements are from pollution sources out of lithosphere source, and As, Cd and Sb elements are mainly from pollution sourc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rain-size, chemical composition, enrichment factor (EF), discriminant function (DF) and matter source index (PI),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element composition of the sand-dust deposits in Harbin are evidently different from the loess and sand-dust in Lanzhou, and that matter source of the sand-dust in Harbin is different from the loes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sand-dust in Lanzhon. The sand-dust deposits in Harbin are an admixture of coarse grains transmitted in short distance and fine grains transported in long distance. The plentiful coarse grains of the sand-dust deposits in Harbin origin from sand of local spot, and are the near-souroe deposits transported by low altitude air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dust storm grain-size composi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HARBIN
下载PDF
热喷涂NiCoCrAlYTa+7YSZ热障涂层颗粒沉积行为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焜 邓畅光 +2 位作者 刘敏 邝子奇 曾威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8-1155,共8页
分别采用低压等离子喷涂和大气等离子喷涂在K4169基体上收集了NiCoCrAlYTa颗粒沉积物及涂层,并对颗粒沉积物的形貌及涂层性能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低压等离子喷涂收集到的单个NiCoCrAlYTa扁平颗粒主要呈圆盘状,涂层致密且氧含量低... 分别采用低压等离子喷涂和大气等离子喷涂在K4169基体上收集了NiCoCrAlYTa颗粒沉积物及涂层,并对颗粒沉积物的形貌及涂层性能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低压等离子喷涂收集到的单个NiCoCrAlYTa扁平颗粒主要呈圆盘状,涂层致密且氧含量低。而大气等离子喷涂收集到的扁平颗粒主要呈溅射状,涂层孔隙率和氧含量均较高。又在经镜面抛光的NiCoCrAlYTa涂层和K4169基体上分别收集了7YSZ颗粒沉积物,并对其沉积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在K4169基体上收集到的7YSZ颗粒沉积物主要呈圆盘状,表面存在大量的网状微裂纹及宏观环状贯通裂纹。在镜面抛光的NiCoCrAlYTa涂层表面收集的7YSZ颗粒沉积物,周围有少量的指状溅射物,中心部存在一定数量的网状微裂纹,但宏观环状裂纹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喷涂 颗粒沉积物 涂层 NiCoCrAlYTa 7YSZ
原文传递
Fracta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edimentology 被引量:1
19
作者 余继峰 李增学 韩美莲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2年第2期31-37,共7页
In the paper,the foundation,development,basic conception and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al and the calculating method of the fractional dimension are expounded briefl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 In the paper,the foundation,development,basic conception and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al and the calculating method of the fractional dimension are expounded briefl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fractal application in sedimentology are discussed stressly. Both sedimentary process and sedimentary record behave the fractal feature of the self similarity structure. External form and internal texture of the sedim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ain size of the sediments are of fractal feature very well, and the size of the fractional dimension is the quantitative index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background when they are formed. The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multi fractal feature of the sedimentary body is the base of the fractal simulation and forecast, and it is the key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ractal theory to sediment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AL fractional dimension sedimentary body multi fractal sedimentary process sedimentary record
下载PDF
THE RESUSPENSION RATE OF SEDIMENTS IN 32°N SECTION ON THE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治涛 詹滨秋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91-196,共6页
This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ediment resuspension on the flux of materials in the margin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owed that the sediment resuspension rates, was 47.40%-79.18% in the surface layers, and 72.75%-96.... This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ediment resuspension on the flux of materials in the margin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owed that the sediment resuspension rates, was 47.40%-79.18% in the surface layers, and 72.75%-96.96% in the bottom layers.The research confirmed that the Changjiang River runoff and the eddy area upwelling flow near 125°E we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summ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C to POC through the floccula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123°-124°E) was also confirmed by comparison of the resuspension rate. The sediment resuspension was shown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seasonal factor, especially in the surface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uspension rate POC DOC East China Se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