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澜沧江流域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营养盐特征与交换通量分析
被引量:
23
1
作者
望雪
程豹
+2 位作者
杨正健
刘德富
徐雅倩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26-2134,共9页
为分析澜沧江梯级水库建设对澜沧江流域沉积物-水界面交换过程的影响,于2016年2~3月对澜沧江云南段间隙水-上覆水氮、磷营养盐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澜沧江自然河道沉积物间隙水总氮(TN)均值为15.254 mg·L^(-1),显著高于水库...
为分析澜沧江梯级水库建设对澜沧江流域沉积物-水界面交换过程的影响,于2016年2~3月对澜沧江云南段间隙水-上覆水氮、磷营养盐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澜沧江自然河道沉积物间隙水总氮(TN)均值为15.254 mg·L^(-1),显著高于水库均值6.577 mg·L^(-1);但其总磷(TP)均值为0.654 mg·L^(-1),低于水库区域的1.432 mg·L^(-1).澜沧江流域沉积物间隙水氮、磷浓度均高于上覆水浓度,上覆水-间隙水垂向TN浓度在表层沉积物处达到最大值,且自然河道总溶解氮(DTN)扩散通量均值为2.117 mg·(m^2·d)^(-1),高于水库的均值0.785 mg·(m^2·d)^(-1);但其总溶解磷(DTP)扩散通量为0.044 mg·(m^2·d)^(-1),低于水库的均值0.053 mg·(m^2·d)^(-1),上覆水氮盐主要来源于沉积物间隙水.澜沧江梯级水库建设导致的沉积物组成差异与水体扰动差异是间隙水-上覆水界面交换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
沉积物-水体界面
扩散通量
营养盐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珠江口三维水质与底泥耦合模型的验证及应用
被引量:
5
2
作者
刘德洪
胡嘉镗
+1 位作者
李适宇
黄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025-4036,共12页
基于一维河网与三维河口耦合水动力模型,建立了可描述珠江口水体-底泥中营养盐动态变化的三维水质-底泥模型,利用1999年和2006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珠江口主要水质因子和底泥营养盐通量的分布特征,以...
基于一维河网与三维河口耦合水动力模型,建立了可描述珠江口水体-底泥中营养盐动态变化的三维水质-底泥模型,利用1999年和2006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珠江口主要水质因子和底泥营养盐通量的分布特征,以及底泥通量对珠江口营养盐输入的贡献.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水体和底泥中的营养盐及溶解氧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各水质因子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38%;另外,底泥营养盐通量的模拟值与文献报道的实测结果较为接近,表明模型能合理地刻画出底泥主要生化过程及通量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夏季珠江口氨氮(NH_4^+-N)和活性磷酸盐(PO_4^(3-)-P)通量主要从底泥向水体输送,底泥是水体氮磷元素的源,而硝态氮和亚硝态氮(NO_3^-+NO_2^-,NO23)的通量输送方向则与之相反,底泥呈现"汇"的效应;底泥营养盐通量主要从河口向外海递减,伶仃洋NH_4^+-N、NO23、PO_4^(3-)-P的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4~8.88、-10.06^-0.14、-0.37~0.41 mmol·m^(-2)·d^(-1),珠江口近海的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1~4.14、-1.45~0.68、-0.12~0.09 mmol·m^(-2)·d^(-1).整体而言,底泥营养盐通量对珠江口营养盐输入有明显贡献,夏季经底泥释放进入水体的NH_4^+-N和PO_4^(3-)-P最大相当于陆源总氮、总磷输入量的12%和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水质模拟
底泥通量模型
水体
-
沉积物
界面
底泥营养盐通量
珠江口
原文传递
题名
澜沧江流域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营养盐特征与交换通量分析
被引量:
23
1
作者
望雪
程豹
杨正健
刘德富
徐雅倩
机构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26-2134,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647207,5150908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2204,2016YFC0401702)
文摘
为分析澜沧江梯级水库建设对澜沧江流域沉积物-水界面交换过程的影响,于2016年2~3月对澜沧江云南段间隙水-上覆水氮、磷营养盐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澜沧江自然河道沉积物间隙水总氮(TN)均值为15.254 mg·L^(-1),显著高于水库均值6.577 mg·L^(-1);但其总磷(TP)均值为0.654 mg·L^(-1),低于水库区域的1.432 mg·L^(-1).澜沧江流域沉积物间隙水氮、磷浓度均高于上覆水浓度,上覆水-间隙水垂向TN浓度在表层沉积物处达到最大值,且自然河道总溶解氮(DTN)扩散通量均值为2.117 mg·(m^2·d)^(-1),高于水库的均值0.785 mg·(m^2·d)^(-1);但其总溶解磷(DTP)扩散通量为0.044 mg·(m^2·d)^(-1),低于水库的均值0.053 mg·(m^2·d)^(-1),上覆水氮盐主要来源于沉积物间隙水.澜沧江梯级水库建设导致的沉积物组成差异与水体扰动差异是间隙水-上覆水界面交换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澜沧江
沉积物-水体界面
扩散通量
营养盐
空间分布
Keywords
Lancang River
sediment
-
water interface
diffusion flux
nutrients
space distribution
分类号
X5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珠江口三维水质与底泥耦合模型的验证及应用
被引量:
5
2
作者
刘德洪
胡嘉镗
李适宇
黄佳
机构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025-4036,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30610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14A030313169)
+1 种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No.13lgpy59)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No.201305019)~~
文摘
基于一维河网与三维河口耦合水动力模型,建立了可描述珠江口水体-底泥中营养盐动态变化的三维水质-底泥模型,利用1999年和2006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珠江口主要水质因子和底泥营养盐通量的分布特征,以及底泥通量对珠江口营养盐输入的贡献.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水体和底泥中的营养盐及溶解氧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各水质因子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38%;另外,底泥营养盐通量的模拟值与文献报道的实测结果较为接近,表明模型能合理地刻画出底泥主要生化过程及通量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夏季珠江口氨氮(NH_4^+-N)和活性磷酸盐(PO_4^(3-)-P)通量主要从底泥向水体输送,底泥是水体氮磷元素的源,而硝态氮和亚硝态氮(NO_3^-+NO_2^-,NO23)的通量输送方向则与之相反,底泥呈现"汇"的效应;底泥营养盐通量主要从河口向外海递减,伶仃洋NH_4^+-N、NO23、PO_4^(3-)-P的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4~8.88、-10.06^-0.14、-0.37~0.41 mmol·m^(-2)·d^(-1),珠江口近海的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1~4.14、-1.45~0.68、-0.12~0.09 mmol·m^(-2)·d^(-1).整体而言,底泥营养盐通量对珠江口营养盐输入有明显贡献,夏季经底泥释放进入水体的NH_4^+-N和PO_4^(3-)-P最大相当于陆源总氮、总磷输入量的12%和22%.
关键词
三维水质模拟
底泥通量模型
水体
-
沉积物
界面
底泥营养盐通量
珠江口
Keywords
three
-
dimensional water quality modelling
sediment flux model
water
-
sediment interface
sediment nutrient fluxes
Pearl River Estuary
分类号
X3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澜沧江流域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营养盐特征与交换通量分析
望雪
程豹
杨正健
刘德富
徐雅倩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3
原文传递
2
珠江口三维水质与底泥耦合模型的验证及应用
刘德洪
胡嘉镗
李适宇
黄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