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Bolterskardet湖泊沉积纹层形成机理及古环境重建
1
作者 储国强 刘嘉麒 +1 位作者 高登义 孙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60-1160,共1页
关键词 沉积纹层 古环境重建 湖泊 形成机理 群岛 北极 粉砂
下载PDF
落潮——冰海三角洲周期性沉积纹层的形成机理
2
作者 Norman D.Smith 吴智勇 《地质科学译丛》 1991年第1期27-31,共5页
本文描述了在潮汐作用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物的蓄积和释放而形成沉积纹层的过程.所用资料来自阿拉斯加州冰川湾的两个冰川补给三角洲.当下部三角洲平原为潮水淹没时,潮汐泥坪及河流下游就蓄积河床砂及悬浮物.这种现象从大潮期持续到小潮期... 本文描述了在潮汐作用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物的蓄积和释放而形成沉积纹层的过程.所用资料来自阿拉斯加州冰川湾的两个冰川补给三角洲.当下部三角洲平原为潮水淹没时,潮汐泥坪及河流下游就蓄积河床砂及悬浮物.这种现象从大潮期持续到小潮期周期性发生.大潮期的低低潮使三角洲边缘的河口及整个三角洲平原出露,引起爆发式的搬运脉冲,将蓄积的沉积物搬运至盆地中.每次搬运脉冲及随后的涨潮都在湾顶盆地(fjord-head basin)形成一组粗—细纹层对子.小潮形成的沉积物则没有构造或只有微弱的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冰海 三角洲 周期性 沉积纹层
下载PDF
中国玛珥湖中两种沉积纹层的辨识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储国强 刘嘉麒 刘东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4期1553-1557,共5页
中国热带地区湖光岩玛珥湖发育有碳酸盐纹层,但仅在少数层位见及,该种纹层不是“年层”,其成因可能与该区周期性干早有关.东北地区8个玛珥湖中均见有硅藻年层,其中以四海龙弯玛珥湖纹层发育最好,该湖中纹层类型为硅藻年层.硅藻... 中国热带地区湖光岩玛珥湖发育有碳酸盐纹层,但仅在少数层位见及,该种纹层不是“年层”,其成因可能与该区周期性干早有关.东北地区8个玛珥湖中均见有硅藻年层,其中以四海龙弯玛珥湖纹层发育最好,该湖中纹层类型为硅藻年层.硅藻年层具明确的年季含义,是可靠的自然时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珥湖 碳酸盐 硅藻年 沉积纹层 辨识
原文传递
荒漠区红柳沙包沉积纹层年代序列建立方法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元杰 刘辉 +3 位作者 车高红 王辉 高辰晶 夏训诚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0-817,共8页
荒漠区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对于纹层清晰、沉积连续的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其沉积纹层是一种有效的计年方法;而对于沉积纹层并非全部清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红柳沙包,需要综合运用210Pb、137Cs和14C等多种测年方法,... 荒漠区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对于纹层清晰、沉积连续的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其沉积纹层是一种有效的计年方法;而对于沉积纹层并非全部清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红柳沙包,需要综合运用210Pb、137Cs和14C等多种测年方法,建立沉积纹层的年代序列。建立的罗布泊红柳沙包沉积纹层年代为1839—2006年,安迪尔故城为1792—2010年,安迪尔牧场为1600—2010年,达玛沟为1590—2010年。研究还表明,210Pb和137Cs测年方法对近百年来形成的红柳沙包沉积纹层计年意义明确,而14C和光释光测年方法不适用于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的年代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柳沙包 沉积纹层 年代序列 罗布泊
原文传递
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纹层沙粒度特征与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21
5
作者 赵元杰 夏训诚 +3 位作者 王富葆 曹琼英 高伟明 魏立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1-796,共6页
通过对罗布泊西南缘一个红柳沙包的132个清晰沉积纹层沙物质特征分析表明:所有沉积纹层沙物质均以细砂为主,占42.54~91.82%,其中1871-1874年纹层砂粒最细,1903-1910年纹层砂粒最粗;沙物质粒径分布在0.044~0.283mm之间,平均值0.095mm,... 通过对罗布泊西南缘一个红柳沙包的132个清晰沉积纹层沙物质特征分析表明:所有沉积纹层沙物质均以细砂为主,占42.54~91.82%,其中1871-1874年纹层砂粒最细,1903-1910年纹层砂粒最粗;沙物质粒径分布在0.044~0.283mm之间,平均值0.095mm,中值粒径0.083mm;所有纹层沙物质的分选性都很好,分选系数分布在0.04~0.06之间,平均值0.05;偏态值分布在0.14~0.35之间,平均值0.19;峰态值分布在1.03~1.17之间,平均值1.13;沙物质粒度分维值分布在1.39~2.88之间,平均值2.80。除沙层厚度外,粒级组成、粒度特征参数、粒级分布曲线以及粒度累计概率曲线等也有较明确的环境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柳沙包 沉积纹层 粒度 环境 罗布泊
下载PDF
洞穴石笋纹(壳)层层组类型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美良 林玉石 覃嘉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35-441,共7页
石笋是洞穴碳酸钙沉积的典型滴石类型 ,也是岩溶记录中最全面、最系统的古气候环境信息载体 ,随着高分辨率测年技术和测试方法的提高 ,它在重建古气候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石笋沉积纹层的组合、厚度、粒度和层面构造等 ,是恢复成笋... 石笋是洞穴碳酸钙沉积的典型滴石类型 ,也是岩溶记录中最全面、最系统的古气候环境信息载体 ,随着高分辨率测年技术和测试方法的提高 ,它在重建古气候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石笋沉积纹层的组合、厚度、粒度和层面构造等 ,是恢复成笋滴水动态及相关古水文条件的物质基础 ,其中不少古气候环境信息 ,具强烈直观感 ,聚集物证、形象地记录于石笋剖面中 ,易观测研究。通过大量石笋纵剖面观测和系统的同位素组成、微 (痕 )量元素、特征性纹层的分析研究 ,证实石笋沉积纹 (壳 )层具韵律性组合和沉积旋回性及其古气候环境显示。首次提出石笋具叠锥型、叠柱型、叠锥叠柱复 (组 )合型纹 (壳 )层组和连续性、旋回性、间断 (歇 )性叠复纹 (壳 )层层组类型的沉积构造 ,并阐述各自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石笋 沉积纹层 组类型 古气候环境 岩溶 同位素 沉积构造
下载PDF
暴风雨对波罗的本海西北部深海地区沉积物积累和纹层沉积的影响
7
作者 JanEckhéll Per Jonsson +2 位作者 Markus Meili Rolf Carman 王燕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0年第4期237-245,291,共9页
波罗的本海地表纹层沉积物的形成不断扩大的现象为我们评价过去40年里沉积物积累的年际变化增加了可能性。同一时期,在Gotska Sand(?)n我们连续记载了这个地区的风速和风向。在39km^2范围内,收集了55个岩心,从中选取了3个具有明显纹层... 波罗的本海地表纹层沉积物的形成不断扩大的现象为我们评价过去40年里沉积物积累的年际变化增加了可能性。同一时期,在Gotska Sand(?)n我们连续记载了这个地区的风速和风向。在39km^2范围内,收集了55个岩心,从中选取了3个具有明显纹层的沉积物岩心,对它们的细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干物质的年累积量和大风出现的频率正相关,风力达到14m/s时,两者关系为最佳。这证实了再次悬浮的沉积物在沉积物积累中占很大比重的观点,在115~145m深处收集的25个地表纹层的岩心,其沉积物积累的平均速率为2mm/a。我们对暴风雨发生的频率和沉积物沉积在10年间的变化都进行了观测,两者的变化可能不仅说明了沉积物及有关营养物和污染物的周转,而且还使我们能用沉积物岩心作为历史档案库来做一些解释。对所有岩心中已确定年代的沉积层进行水平方向的比较揭示了深水条件下物质变化的情况。最近,海底动物群再次大面积定居在水深102~125m范围内的现象说明,90年代早期的暴风雨事件极大地提高了氧的条件。尽管在我们的样品中纹层沉积物生物搅动的深度范围在0.5~5.5cm,但却造成了氧条件很早就已经提高了的假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风雨 波罗的海 深海地区 沉积 沉积
下载PDF
波罗的海西北部近海区和群岛区纹层沉积物中的PCB和DDT
8
作者 Per Jonsson JanEckhéll +1 位作者 Per Larsson 郑亚新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0年第4期267-276,292,共10页
从波罗的海西北部和斯德哥尔摩群岛采集两个年度纹层沉积物岩心,对其中所含多氯联苯(PCB)和滴滴涕(DDT)的时间趋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纹层沉积物是检测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时间趋势的有效手段。基于干物质重量,这两个岩心的PCB和... 从波罗的海西北部和斯德哥尔摩群岛采集两个年度纹层沉积物岩心,对其中所含多氯联苯(PCB)和滴滴涕(DDT)的时间趋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纹层沉积物是检测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时间趋势的有效手段。基于干物质重量,这两个岩心的PCB和DDT含量趋势与所报道波罗的海本体西北部深海生物群内的趋势十分相似,尽管从29世纪70年代以来含量降低的量仅约为深海生物群中降低量之半。这类物质在沉积物中的累积趋势与深海生物群中的浓度趋势并不一致,但与气候相关的侵蚀/再悬浮动力过程密切相关。与波罗的海本体西北部相比,已证实群岛区的总累积速率高出8倍多(分别为885和108g/m^2·a)。因在近海区和沿岸区PCB和DDT含量相似,而且PCB和DDT的埋藏速率与总累积速率密切相关,与近海区域相比,群岛区的污染沉积物埋藏高出好几倍。群岛PCB和DDT的高埋藏量表明,污染物是由外海向群岛输入的。尽管富营养过程引起污染物的清除在波罗的海也可能发生,但自然进程使得该证据变得模糊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罗的海 近海区 群岛区 沉积 PCB DDT
下载PDF
海洋纹层硅藻席古海洋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熊志方 李铁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44-1256,共13页
海洋大型硅藻的勃发及其在海底的纹层硅藻席沉积代表大规模的有机碳和生物硅输出通量,该生物堆积事件或过程对海洋酸化和全球变暖产生负反馈,因而在气候变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本文在融入作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海洋纹层... 海洋大型硅藻的勃发及其在海底的纹层硅藻席沉积代表大规模的有机碳和生物硅输出通量,该生物堆积事件或过程对海洋酸化和全球变暖产生负反馈,因而在气候变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本文在融入作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海洋纹层硅藻席的研究现状,认为大型硅藻勃发不能直接和上涌活动相关联,在热带海区一般与成层化相关,在亚热带海区总体上与锋面作用相关。大型硅藻勃发时,表层水不一定贫养,也可以是富养的,也不总是需要借助浮力下沉到营养跃层吸收营养物,可直接吸收海洋表层中的营养物(如风尘溶解来源的硅酸)。大型硅藻通过高的初级生产力吸收大气中的CO_2,尔后在海洋深部降解形成的CO_2在海洋成层化条件下以巨大"呼吸CO_2库"得以封存,代表促使冰期大气pCO_2降低的一种重要机制。海洋纹层硅藻席的保存环境由多种因素制约,可以是氧化的也可以是亚氧化的,因而对用纹层沉积物来指示缺氧底层水条件应持谨慎态度。另外,提出了解释大型硅藻勃发和硅藻席形成机制的新模式"风尘触发硅藻席沉积",极大地促进了硅藻席沉积成因谜团的解决。最后,指出了目前海洋纹层硅藻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未来可以开展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硅藻 沉积 浮力策略 生产力 碳循环
下载PDF
中国南方发现大型文石笋 被引量:17
10
作者 林玉石 黄新耀 +6 位作者 张美良 覃家铭 姜光辉 朱晓燕 杨琰 向官生 黄智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6-241,共6页
中国南方大量石笋剖面研究表明,石笋矿物组成有方解石、文石、方解石-文石三种类型。石笋沉积纹(微)层结构构造特征大同小异,但是文石石笋的放射状纹(微)层构造更显著。文石石笋沉积生长的气候环境是滴水多而稳定,水温低、气温略高的冷... 中国南方大量石笋剖面研究表明,石笋矿物组成有方解石、文石、方解石-文石三种类型。石笋沉积纹(微)层结构构造特征大同小异,但是文石石笋的放射状纹(微)层构造更显著。文石石笋沉积生长的气候环境是滴水多而稳定,水温低、气温略高的冷、湿的洞穴气候条件。文石转变为方解石常保留文石的针状、柱状晶形,并存在于石笋沉积生长的始终。文石结构构造转化在常温或低温、常压或低压下自调整作用的成晶成岩环境进行,其强度取决于所在洞穴气候环境、滴水在石笋的渗流和石笋的含水度。转化作用不影响同位素分馏,石笋同时全面记录古气候环境信息。研究文石石笋对重建古气候环境、成岩成矿作用都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石石笋 沉积(微) 石笋结构构造
下载PDF
P-T事件后特提斯洋从停滞到动荡的岩石学证据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华 时志强 +1 位作者 罗凤姿 安红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上扬子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部薄层状、纹层状微晶灰岩、泥质灰岩之上普遍发育与风暴作用有关的角砾状灰岩、"错时相"扁平砾屑灰岩、丘状交错层理颗粒灰岩或粉砂岩,这一现象在南阿尔卑斯、伊朗、克什米尔等地的早三叠世早... 上扬子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部薄层状、纹层状微晶灰岩、泥质灰岩之上普遍发育与风暴作用有关的角砾状灰岩、"错时相"扁平砾屑灰岩、丘状交错层理颗粒灰岩或粉砂岩,这一现象在南阿尔卑斯、伊朗、克什米尔等地的早三叠世早期地层中也广泛存在,其等时性有待深入研究。从薄层状、纹层状灰岩到砾屑灰岩的岩性转换表明,特提斯洋沿岸陆架地区的古海洋水动力条件在早三叠世早期经历了从停滞到动荡的显著变化。岩石学特征显示纹层状、薄层状灰岩泥质含量较高且普遍缺乏反映浅水暴露的沉积构造标志,表明其形成水体相对较深,为低能环境的产物,指示了当时静止、停滞的海洋环境;角砾状灰岩、扁平砾屑灰岩中丘状交错层理以及"菊花状"构造的大量出现则表明其形成是风暴引起的高度搅动的水体对弱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进行打碎、撕裂、搬运等再改造作用的结果,代表了动荡的海洋环境。薄层灰岩、纹层灰岩中生物扰动较弱,反映了P-T事件后萧条的海洋生态系统对底栖生物垂直钻孔作用的限制,生物扰动作用的缺乏有利于薄层、纹层灰岩的发育和保存;而触发大范围砾屑沉积的风暴活动则可能与当时全球CO2增多导致的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特提斯洋所处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当时盛行的巨型季风气候等多种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沉积 扁平砾石 风暴 P-T事件
下载PDF
Geological structure, composition of ores and age of the Bamsk gold deposit, Amur region, Russia
12
作者 Vitaly A. Stepanov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2004年第2期173-180,共8页
The Bamsk gold-or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Amur region, the Far East of Russia. It is confined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volcanic-plutonic uplift of central type, located in the Stanov folded-clumpy Pre-Cambrian syste... The Bamsk gold-or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Amur region, the Far East of Russia. It is confined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volcanic-plutonic uplift of central type, located in the Stanov folded-clumpy Pre-Cambrian system. The deposit is presented by a series of gold-bearing quartz and carbonate-quartz vein-stringer zones. They are confined to the super-intrusive zone of the Nevachansk subvolcanic intrusion of sienite-porphyric composition. The mineralization is being controlled by zone of fractures developed in the autochthone of the Bamsk fault. Quartz, carbonates and sericite prevail in the composition of ores. The quantity of ore minerals doesn’t exceed 1%~5%. Pyrite, chalcopyrite, galena and native gold are widely spread. Sheelite, gold and silver tellurides, sulphobismuthites, acanthite, sphalerite and cinnabar are less developed. Four stages of mineralization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Gold-sulphide-sulphosalt ore with tellurides of gold and silver is productive for gold. The following set of elements is typomorphic for the ores of the deposit: Au, Ag, Cu, Bi, Mo, Pb and Sb(W1, Pb1, Mo)-Cu-(Ag, Bi, Sb, Mn, W2, Pb2)form the vertical series of zoning. Rocks, enclosing the mineralization are exposed to the processes of listvenitization-beresitization. The processes of gumbeization and argillization are less manifested. The age of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determined by Rb-Sr method on ore-accompanying minerals, is 130.6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mck gold deposit FAULT quartz veins Amur region RUSSIA
下载PDF
深海风暴的原位观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志飞 张艳伟 赵玉龙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6-29,共4页
深海风暴是高悬浮颗粒浓度水体在深海近海底的快速运动,能够损坏甚至摧毁一切障碍物,改变海底地形,影响深海底栖生态环境,但对其发生过程和沉积记录的认识尚缺乏原位观测研究。选择南海东北部台湾岸外高屏海底峡谷堤岸,通过布放锚系原... 深海风暴是高悬浮颗粒浓度水体在深海近海底的快速运动,能够损坏甚至摧毁一切障碍物,改变海底地形,影响深海底栖生态环境,但对其发生过程和沉积记录的认识尚缺乏原位观测研究。选择南海东北部台湾岸外高屏海底峡谷堤岸,通过布放锚系原位观测了2016年9月一次由浊流活动引发深海风暴的沉积物弥散发生过程,发现其表现为近海底悬浮颗粒浓度快速增加,并伴随温度升高和盐度降低。研究认为,深海风暴的沉积物弥散是海底峡谷沉积纹层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风暴 沉积纹层 锚系原位观测 高屏海底峡谷 南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