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层切片的地震沉积解释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学习 毕建军 《油气地球物理》 2011年第4期12-14,共3页
基于地层切片的地震沉积解释方法是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三维地震解释新方法。通过建立等时格架约束下的高密度地层切片,结合剖面精细构造解释,能够从平面和剖面两个视角互动解释地震资料。在高密度地层切片上进行沉积... 基于地层切片的地震沉积解释方法是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三维地震解释新方法。通过建立等时格架约束下的高密度地层切片,结合剖面精细构造解释,能够从平面和剖面两个视角互动解释地震资料。在高密度地层切片上进行沉积微相的解释,大大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利用率,真正做到了全三维地震解释,同时平面和剖面的互动解释,解决了因为地震纵向分辨率低,在剖面上很难识别沉积微相的问题,降低了解释难度,大大提高了解释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解释 地层切片 属性融合 平面岩相 三维可视化
下载PDF
三维地震沉积解释方法初探
2
作者 王学习 毕建军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1年第16期18-21,共4页
三维地震沉积解释方法是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建立等时格架约束下的高密度地层切片,结合剖面精细构造解释,能够从平面和剖面两个视角互动解释地震资料,在高密度地层切片上进行沉积微相的解释,大大提高了地... 三维地震沉积解释方法是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建立等时格架约束下的高密度地层切片,结合剖面精细构造解释,能够从平面和剖面两个视角互动解释地震资料,在高密度地层切片上进行沉积微相的解释,大大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利用率,真正做到了全三维地震解释,同时平面和剖面的互动解释,解决了因为地震纵向分辨率低,在剖面上很难识别沉积微相的问题,降低了解释难度,大大提高了解释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沉积解释 地层切片 属性融合 平面岩相 三维可视化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北部宋站地区沙河子组地震相与沉积相解释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蔡全升 胡明毅 +3 位作者 胡忠贵 王丹 叶颖 张维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0,共10页
综合运用岩心、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北部宋站地区沙河子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类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该区沙河子组地震相类型、特征及其沉积解释。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河子组可划分4个三级层序,其沉积相... 综合运用岩心、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北部宋站地区沙河子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类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该区沙河子组地震相类型、特征及其沉积解释。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河子组可划分4个三级层序,其沉积相类型主要有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火山碎屑岩和近岸水下扇等。根据沙河子组地震相外部形态和内部反射结构可划分为前积地震相、杂乱地震相、席状平行-亚平行地震相、发散地震相以及条带反射地震相5大类型。部分可进一步细分,它们通常代表着不同的沉积环境或构造背景。通过剖面地震相-沉积相分析,并结合平面地震相与砂砾岩数据,认为盆地东部缓坡带早期发以育扇三角洲沉积为主,随着盆地范围的扩大,东部缓坡带开始过渡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湖泊沉积主要分布于中央深断带内,西部陡坡带始终以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沙河子组 沉积解释 宋站地区 断陷盆地
下载PDF
地震剖面线性化处理和沉积相解释
4
作者 徐开志 王东坡 +2 位作者 高福红 张新荣 覃银辉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6-80,共5页
用黑白同相轴的时深地震剖面来解释沉积相和研究层序地层时 ,由于分辨率低 ,难于正确分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地震剖面经过线性化处理后 ,将黑白同相轴变成线状剖面图 ,相对提高了剖面的分辨率 ,使研究与解释更加清晰 ,内容更加丰富。
关键词 地震剖面 线性化处理 地震沉积相模型 地震沉积解释 沉积 火山相
下载PDF
应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进行测井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福明 李洪奇 +1 位作者 邵才瑞 赵晓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1-123,共3页
将人工神经网络 (ANN)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测井沉积学解释中 ,可以实现井剖面沉积环境的连续自动解释 ,大大提高解释精度和工作效率。在确定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关键井 8种主要沉积相及测井响应模式的基础上 ,从测井曲线中提取出 10种具有... 将人工神经网络 (ANN)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测井沉积学解释中 ,可以实现井剖面沉积环境的连续自动解释 ,大大提高解释精度和工作效率。在确定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关键井 8种主要沉积相及测井响应模式的基础上 ,从测井曲线中提取出 10种具有较明确地质意义的特征参数 ,在岩心观察以及地区经验的基础上优选指示沉积相灵敏性较好的曲线组合 ,基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进行井剖面沉积微相自动解释。采用自行开发的软件解释了 40余口井的沉积微相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软件适用于具有一定区域背景知识和地质解释经验的人员。图 3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模式识别 测井 沉积微相解释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NH973-1测线地震解释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长煜 宋海斌 +2 位作者 李家彪 宋洋 田丽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58-3268,共11页
针对973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与油气资源潜力"2009年新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NH973 1测线进行了研究分析,获得以下初步认识:(1)西南次海盆深海平原南端下伏巨厚沉积体,表明陆坡坡脚不是洋陆边界的位置,深海平原南端为陆壳分布... 针对973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与油气资源潜力"2009年新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NH973 1测线进行了研究分析,获得以下初步认识:(1)西南次海盆深海平原南端下伏巨厚沉积体,表明陆坡坡脚不是洋陆边界的位置,深海平原南端为陆壳分布区,也可解释为洋陆过渡带.这种情况在南海的洋陆边界确定过程中应加以考虑.(2)西南次海盆洋壳基底存在两种类型,反映了不同海底扩张阶段岩浆活动与变形的强弱不同,与扩张速率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西南次海盆 洋陆过渡带 地震解释 沉积构造
下载PDF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沉积相识别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曦榕 黄地龙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2-134,共3页
将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对测井曲线进行单井划相,加快了划相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某地区的河流微相特征标志,给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沉积相识别方法。神经网络采用带有动量项和自适应学习率的反向传播算法(BP... 将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对测井曲线进行单井划相,加快了划相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某地区的河流微相特征标志,给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沉积相识别方法。神经网络采用带有动量项和自适应学习率的反向传播算法(BP)进行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ANN) 沉积微相解释 模式识别 反向传播算法
下载PDF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沉积相识别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郭曦榕 黄地龙 《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 2006年第1期8-10,14,共4页
将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对测井曲线进行单井划相,加快了划相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根据某地区的河流微相特征标志,给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沉积相识别方法。神经网络采用带有动量项和自适应学习率的反向传播算... 将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对测井曲线进行单井划相,加快了划相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根据某地区的河流微相特征标志,给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沉积相识别方法。神经网络采用带有动量项和自适应学习率的反向传播算法(BP)进行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ANN) 沉积微相解释 模式识别 反向传播算法
下载PDF
构造+岩性油气藏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实例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梁卫 宋强功 +1 位作者 汪瑞良 凌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7-340,5-6,共14页
构造+岩性油气藏正逐步成为油气藏勘探重要目标之一,构造+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特点是构造简单,储层岩性复杂。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难点是如何提高储层构造解释精度和储层沉积解释精度以及相应的速度求取精度和地震分辨能力。针对以... 构造+岩性油气藏正逐步成为油气藏勘探重要目标之一,构造+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特点是构造简单,储层岩性复杂。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难点是如何提高储层构造解释精度和储层沉积解释精度以及相应的速度求取精度和地震分辨能力。针对以上问题,基于珠江口盆地番禺油田开展了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地震勘探方法研究。研究区存在海底和第四系厚度变化较大、长波长空间变速、气云、地震分辨率、构造精度和储层沉积解释精度等问题。多次波压制、相对保持提高分辨率、高精度地震速度求取、储层构造等时格架解释、储层沉积演化与砂体构型解释,以及井震地质构造成图等是解决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问题的关键技术。后期开发井验证表明,对于研究区埋深约3000m的储层,通过以上精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系列技术,其构造+岩性的储层地震勘探精度可以达到千分之一的精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保持提高分辨率处理 储层构造等时格架解释 储层沉积演化解释 砂体构型解释 地质构造成图
下载PDF
层序地层学与局域三维地震解释 被引量:5
10
作者 凌云 林鸿梅 +3 位作者 张红杰 吴昊 王云鹤 孙龙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3-783,共11页
层序地层学是地层沉积解释的重要基础理论与方法。然而,在满足被动大陆边缘条件下,海相层序地层学在层序界面划分和解释方法上仍存在许多不同。尤其是对于不满足被动大陆边缘条件的陆相沉积,其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应用中更面临诸多挑... 层序地层学是地层沉积解释的重要基础理论与方法。然而,在满足被动大陆边缘条件下,海相层序地层学在层序界面划分和解释方法上仍存在许多不同。尤其是对于不满足被动大陆边缘条件的陆相沉积,其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应用中更面临诸多挑战。此外,在局域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时,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也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松辽盆地薄储层勘探、开发中的技术需求,特别是在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难以完全满足薄储层解释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和测井资料,聚焦薄储层研究目标构建储层相对等时面,并使之满足拟被动大陆边缘条件,从而建立其与层序界面的联系,为应用局域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层序地层学解释创造必要条件。通过对沿顶部层序界面拉平的地震剖面和测井资料的解释,可获得局域古地貌、局域沉积中心、局域沉积物源等沉积信息。在此基础上,当两个相邻层序界面间的地层沉积环境满足拟被动大陆边缘条件时,应用空间相对分辨率理念,依据地震属性切片开展储层沉积演化解释,进而获得薄储层的沉积相和空间展布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层序界面 被动大陆边缘 拟被动大陆边缘 空间相对分辨率 储层构造相对等时面 储层沉积相对等时面 储层沉积演化解释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地层倾角线性反演的地震全体积拉平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伟 郭宇宏 +2 位作者 高静怀 陈文超 王宝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2-1022,共11页
地震数据的拉平分析是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常见方法,一般通过拾取某一标准层位并将其校正到一个基准面的方式拉平地震数据,这样会导致距离标准层越远的层位拉平效果越差.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三维地震数据全体积拉平方法是避免这种拉平缺... 地震数据的拉平分析是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常见方法,一般通过拾取某一标准层位并将其校正到一个基准面的方式拉平地震数据,这样会导致距离标准层越远的层位拉平效果越差.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三维地震数据全体积拉平方法是避免这种拉平缺陷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高精度地层倾角的全体积自动拉平方法,该方法将一种自适应加权的向量滤波法获得高精度的局部地层倾角作为观测数据,根据拉平变换对每个数据样点产生的垂向偏移量与地层倾角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建立最小二乘反演机制.在优化反演模型时,引入由梯度结构张量法得到的误差控制模板,抑制断层等复杂地质构造对拉平效果的影响;此外,增加模型参数的平滑度量项,避免拉平后的数据出现较大的畸变,并采用模型重新参数化方法,加快反演算法的收敛速度.三维合成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的试算结果表明这种三维全体积拉平方法是有效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体积拉平 地层倾角 线性反演 梯度结构张量 沉积解释
下载PDF
地震地貌学在L区浊积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力辉 王绪本 陈雪菲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6-269,5-6,共4页
地震地貌学是一种新的地震相分析与表征方法,研究的是沉积特征在沉积等时面上的地震映像。它与地震岩石学一起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以L区为例,介绍了地震地貌学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沉积分析和储层预测方面的应用。... 地震地貌学是一种新的地震相分析与表征方法,研究的是沉积特征在沉积等时面上的地震映像。它与地震岩石学一起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以L区为例,介绍了地震地貌学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沉积分析和储层预测方面的应用。地震地貌学强调在相对地质年代域中对沉积体成像,表征了地震相的平面反射形态。通过地震地貌学的沉积解释,容易把控沉积体的展布范围及其在沉积体系中的发育部位。沉积体的地震地貌学解释结果反投影到反演剖面上,可实现相控下的砂体雕刻,使属性分析和反演达到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沉积体和储层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相对地质年代 平面沉积成像 平面沉积解释 相控砂体雕刻
下载PDF
Model building for Chang-8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he Xifeng oil field 被引量:3
13
作者 SONG Fan HOU Jia-gen SU Ni-na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2期245-251,共7页
In order to build a model for the Chang-8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he Xifeng oil field,we studied sedimentation and diagenesis of sandstone and analyzed major factors controll... In order to build a model for the Chang-8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he Xifeng oil field,we studied sedimentation and diagenesis of sandstone and analyzed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this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By doing so,we have made clear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attribute parameters is controlled b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sandstone bodies.By taking advantage of many coring wells and high quality logging data,we used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a single well with geological conditions as constraints,to build the interpretation model for logging data and to calculate attribute parameters for a single well,which ensured accuracy of the 1-D vertical model.On this basis,we built a litho-facies model to replace the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In addition,we also built a porosity model by using a sequential Gaussian simulation with the lithofacies model as the constraint.In the end,we built a permeability model by using Markov-Bayes simula-tion,with the porosity attribute as the covariat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eability model reflects very well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low permeability values,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locating high permeability zones and forecasting zones favorable for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feng oil fiel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ttribute parameter Markov-Bayes model permeability model
下载PDF
Phosphorus 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tch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Land Uses in a Small Headwater Catchment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of China 被引量:2
14
作者 WANG Zhenhua HE Min +1 位作者 WANG Tao ZHU B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3期441-450,共10页
Investigation of phosphorus (P) 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rainage ditch sediments is important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sediment P transport behaviors in ditches. Surface ditch sediment samples were c... Investigation of phosphorus (P) 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rainage ditch sediments is important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sediment P transport behaviors in ditches. Surface ditch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headwater sub-catchment of forestland, sloping cropland, paddy field, and residential area in a representative catchment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These sediment samples were used for determination of P 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by a batch equilibrium techniqu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P sorption capacities (Qm) in the sediments ranged from 159.7 to 263.7 mg/kg, while higher Qm were observed in the ditch sediments from the paddy fields. The Qm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xalate-extractable Fe and Al oxides (r=0.97 and 0.98, p < 0.01), clay fraction (r = 0.78, p < 0.05) and organic matter (r = 0.95, p < 0.01). Sediment pH, clay and organic matter influenced the P sorption through amorphous Fe and Al oxides. CaCO3 conten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Qm (r = -0.83, p < 0.05), implying that saturated CaCO3 (> 50 g/kg) would not increase P sorption capacity in the ditch sediments. The ditch sediments featured a linear desorption curve, suggesting that P release risk would be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 adsorption. The P desorption rat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lsen P (r = 0.94, p < 0.01), but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fine particle-size fractions (r = -0.92, p < 0.01), the sum of the amorphous Fe and Al oxides (r = -0.67, p < 0.05) and the P sorption capacity (r = -0.59, p < 0.05). The ditch sediments from residential area had a higher P release risk than that from the other ditches of forestland, sloping cropland and paddy field. The P sorption index (PSI) derived from single-point measurement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 sorption capacity (r = 0.99, p < 0.01), and could be used for estimating Qm as 1.64 times PSI plus 24.0 (Qm = 1.64 PSI + 24.0) for similar sediments with highly calcareous soils and sediments. Ditch cleaning and sediment removal for the ditch in residential area were recommended in this area to reduce the P release ri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tch sediment Phosphorus sorption-desorption Sediment properties Land use
下载PDF
OSL Dating of Coastal Post-Barreiras Sediments from Northern Brazil
15
作者 Rene R. Rocca Sonia H. Tatumi +1 位作者 Shigueo Watanabe Dilce F. Rossetti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2年第9期515-521,共7页
In the present work, luminescence dating of sedimentary deposits, from the coast of the State of Maranh^o, in northeast Brazil, was don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ost-Barreiras sediments, a quartzose sandy uni... In the present work, luminescence dating of sedimentary deposits, from the coast of the State of Maranh^o, in northeast Brazil, was don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ost-Barreiras sediments, a quartzose sandy unit that is extensive along the entire northeast and northern Brazilian coast, where they occur overlying early to middle Miocene Barreiras Formation. A great part of the Post-Barreiras sediments is massive, which precludes its depositional setting interpretation. However, this unit consists of three successions, the lowermost one including highly bioturbated deposits suggestive of marine influence, and the two uppermost ones displaying dune dissipative structures related to eolian processes along coastal areas. The study aimed to compare MAR (multiple aliquot regeneration) and SAR (single aliquot regeneration) protocols for dating these deposits. Discussion involving origins of depositions will also include single aliquot measurements. The ages obtained by OSL (optical stimulated luminescence)-SAR protocol range from (0.5 ± 0.1) ka to (84 ± 6) 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LUMINESCENCE quartz sediment optical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Post-Barreiras SAR MA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