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样管内颗粒物流动沉积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单凯旋 沈伯雄 +1 位作者 罗江泽 孔佳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61-69,共9页
通过文献调研等研究方法对燃煤电厂烟气颗粒物在采样管内的沉积情况进行了讨论。为了对烟气中颗粒物进行准确采样,降低颗粒物在采样管中的沉积,通过CFD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模拟求解,研究了不同流体颗粒物条件下采样管内的颗粒物沉积效率... 通过文献调研等研究方法对燃煤电厂烟气颗粒物在采样管内的沉积情况进行了讨论。为了对烟气中颗粒物进行准确采样,降低颗粒物在采样管中的沉积,通过CFD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模拟求解,研究了不同流体颗粒物条件下采样管内的颗粒物沉积效率。结果表明:流体温度与采样管壁面温度温差越大,热泳力作用效果越明显,颗粒物越容易在壁面处沉积;同时,颗粒物粒径和流体流速的增加,也会使颗粒物在采样管内的沉积效率增加。可见,为了有效减少采样管内颗粒物沉积情况,在降低流体与采样管壁面之间温差的基础上,需要控制颗粒物粒径以及流体流速。研究结果可为烟气重金属颗粒物采样(EPA Method-29)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沉积 流体温度 流体流速 颗粒物粒径 颗粒物热泳沉积
下载PDF
漏电流式颗粒物传感器内粒子沉积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施盛耀 汤东 李天祥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49-355,共7页
为了满足国六排放法规中新增的对颗粒物数量监测的要求,亟需提出一种适应柴油机排放环境的具有优良准确性和实时相应性的颗粒物测量技术。介绍了一种漏电流式颗粒物传感器,该传感器使用文丘里管结构吸收颗粒物,通过内部浓度测试区内荷... 为了满足国六排放法规中新增的对颗粒物数量监测的要求,亟需提出一种适应柴油机排放环境的具有优良准确性和实时相应性的颗粒物测量技术。介绍了一种漏电流式颗粒物传感器,该传感器使用文丘里管结构吸收颗粒物,通过内部浓度测试区内荷电的颗粒物产生的漏电流描述颗粒物浓度。为解决传感器内部颗粒物沉积导致传感器测量精度下降的问题,需要了解颗粒物在传感器内的运动规律及沉积方式,故开展了流场等场域在传感器内分布规律的模拟研究。通过颗粒物沉积方式受各场域分布影响的模拟结果得出颗粒物沉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温度的升高直接导致3种沉积速度增大;同时,废气流速对3种沉积速度的影响不一,电泳与惯性碰撞沉积速度都与废气流速呈正相关,而热泳沉积速度与之呈相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颗粒物传感器 颗粒物沉积机理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不同环境温度对人体呼吸道内颗粒物沉积规律的影响
3
作者 冯亚宁 崔新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0-676,共7页
目的探究环境温度对人体呼吸道内气体流动和颗粒物沉积规律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模拟具有黏液层的人体呼吸道内的气固两相流;考虑6种不同环境温度(-25、-15、0、15、26.7、45℃)和8种... 目的探究环境温度对人体呼吸道内气体流动和颗粒物沉积规律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模拟具有黏液层的人体呼吸道内的气固两相流;考虑6种不同环境温度(-25、-15、0、15、26.7、45℃)和8种不同粒径(1~8μm)的颗粒物。结果气流流速与6种温度下平均气流流速的差异可达39.42%;气流湍流动能与6种温度下湍流动能平均值的差异可达到11.59%;气流温度变化与6种温度下气流温度变化平均值的差异可高达82.4%。颗粒总沉积率与6种温度下总沉积率平均值的差异可达14.72%;颗粒局部沉积率与6种温度下局部沉积率平均值的差异可达到37.08%。结论环境温度差异会影响人体呼吸道内部的气流流场性质,进而会影响颗粒物在呼吸道内的沉积规律。因此,获得精准的颗粒物在人体呼吸道内的运动沉积规律,有必要考虑环境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温度 人体呼吸道 气体流动 颗粒物沉积
下载PDF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宋强 方建光 +3 位作者 刘慧 张继红 王玲玲 王巍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28,共8页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经济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3种贝类...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经济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3种贝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随沉积再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再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一定浓度后,滤水率和摄食率迅速下降。(3)实验期间(24h),随时间的变化,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为20~100mg/L时,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呈现周期性的升降变化,总悬浮颗粒物对不同时间段3种贝类的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300和500mg/L时,总悬浮颗粒物对不同时间段栉孔扇贝和紫贻贝滤水率的影响不明显(P>0.05),而对菲律宾蛤仔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6~24h时间段,3种贝类的滤水值多次出现负值。(4)吸收效率随沉积再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与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的百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本研究表明,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理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 摄食生理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在生源要素循环中的作用及生态学功能 被引量:19
5
作者 宋金明 李学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3,共13页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是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源与汇,沉积物/颗粒物一方面是海水生源要素的主要归宿,生源要素从溶解态经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颗粒态,颗粒物质再沉降形成沉积物,另一方面,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经过微生物-浮游动物-...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是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源与汇,沉积物/颗粒物一方面是海水生源要素的主要归宿,生源要素从溶解态经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颗粒态,颗粒物质再沉降形成沉积物,另一方面,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经过微生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作用分解形成溶解态的生源要素,并释放到海水中再次被浮游植物利用,进入下一轮循环,所以,海洋沉积物/颗粒物具有异常重要的生态学功能。浮游植物是海水溶解态生源要素的利用者和海源颗粒态生源要素的初始形成者,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或其他有机颗粒物可释放出溶解态生源要素或形成更大的颗粒物,颗粒物沉降后形成的沉积物又通过底栖生物摄食-扰动-破碎等过程将颗粒生源要素释放进入水体参与再循环。生态系统不同类群的生物在颗粒生源要素的释放-沉降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又相互关联,其中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摄食与代谢、微生物参与的分解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生态学功能研究作为支撑海洋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已成为海洋科学的前沿领域,必将获得跨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功能 生源要素循环 微生物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
下载PDF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摄食生理影响的室内模拟 被引量:5
6
作者 栗志民 申玉春 +1 位作者 余南涛 林振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6-393,共8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室内模拟研究了不同浓度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摄食率、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总悬浮颗粒物由低浓度(12.6 mg/L)趋高浓度(500 mg...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室内模拟研究了不同浓度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摄食率、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总悬浮颗粒物由低浓度(12.6 mg/L)趋高浓度(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清滤率呈现峰值变化规律。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50 mg/L时的最大清滤率(1.12 L.个体-1.h-1)比较,悬浮颗粒物浓度为500 mg/L时,清滤率达最小值(0.17 L.个体-1.h-1)),其清滤率降幅达85%。这表明在高浓度悬浮颗粒物的水环境下,贝类受到环境胁迫,其生理和自身摄食机制受到限制,引起摄食减少和机体损伤。马氏珠母贝类的清滤率(CR)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CR=-0.701+1.627×TPM-0.463×TPM2+0.036×TPM3(R2=0.928)。(2)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摄食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马氏珠母贝的摄食率随着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50 mg/L时达最大值(38.28 mg/h),当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50 mg/L时,摄食率反而下降,在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为500 mg/L时,降为最小值(16.22 mg/h),摄食率降幅为58%。随着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加,马氏珠母贝摄食率受到的影响小于清滤率受到的影响。马氏珠母贝类的摄食率(IR)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IR=-46.631+70.957×TPM-18.385×TPM2+1.367×TPM3(R2=0.907)。(3)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吸收率影响极显著(P<0.01)。总悬浮颗粒物由低浓度(12.6 mg/L)趋高浓度(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总悬浮颗粒物12.6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最大(48.57%),而总悬浮颗粒物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最小(8.56%)。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AE)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AE=52.189+0.132×TPM-3.111×TPM2+0.316×TPM3(R2=0.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 清滤率 摄食率 吸收率
下载PDF
考虑进口旋流的涡轮静叶流动传热的颗粒物沉积效应 被引量:7
7
作者 杨星 郝子晗 丰镇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1-70,共10页
为了掌握颗粒污染物在航空发动机涡轮中的迁移规律,研究高温涡轮部件中颗粒物的沉积效应,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用户自定义函数和动网格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真实运行条件下针对高压涡轮第一级静叶,研究了涡轮进口旋流对颗粒物迁移及沉积... 为了掌握颗粒污染物在航空发动机涡轮中的迁移规律,研究高温涡轮部件中颗粒物的沉积效应,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用户自定义函数和动网格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真实运行条件下针对高压涡轮第一级静叶,研究了涡轮进口旋流对颗粒物迁移及沉积规律的影响,对比了不同颗粒物温度下叶片表面的沉积特性,并详细分析了颗粒物沉积前后叶栅通道中流场结构、出口气动损失及叶片表面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进口旋流对颗粒物的迁移规律及沉积特性改变十分明显,并使得相邻叶片表面的沉积分布规律不再相同;颗粒物温度仅对沉积效率有影响,不会改变颗粒物在叶片表面的沉积规律;颗粒物沉积后,由于叶栅通道面积变窄,主流马赫数会有所提高,再加上叶片型线发生改变,叶栅出口的气动损失明显增大;在存在进口旋流时,颗粒物发生沉积后,叶片表面的换热系数并不一定会增大,主要由进口旋流和叶片沉积物的综合作用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涡轮 颗粒物沉积 气动损失 换热系数 动网格
下载PDF
颗粒物粒径对EGR冷却器沉积物及换热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田维 张洵 赵家辉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6-331,共6页
通过一台高压共轨涡轮增压柴油机,对4种相同规格、不同换热芯管长度(140、180、220和260,mm)的冷却器进行颗粒物沉积试验及换热效率测试,结果表明:连续运行240,min后,EGR气体中小粒径颗粒物(D_p≤5,nm)在4种不同长度换热芯管中的减少率... 通过一台高压共轨涡轮增压柴油机,对4种相同规格、不同换热芯管长度(140、180、220和260,mm)的冷却器进行颗粒物沉积试验及换热效率测试,结果表明:连续运行240,min后,EGR气体中小粒径颗粒物(D_p≤5,nm)在4种不同长度换热芯管中的减少率均为100%,,中等粒径颗粒物(5,nm<D_p<50,nm)减少率依次为:73%,、54%,、70%,和71%,,大粒径颗粒物(D_p≥50,nm)减少率依次为:-171%,、-8%,、-3%,和11%,;换热芯管长度为140,mm的单位长度换热效率提高,而换热芯管长度为180、220和260,mm的单位长度换热效率基本保持不变.沉积物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结果显示,同一换热芯管的上游到下游沉积层表面逐渐形成"沟壑"并不断扩大,且不同长度换热芯管随管长增加,其出口处沉积层表面的"沟壑"也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废气再循环 冷却器 颗粒物沉积 换热效率 表面形态
下载PDF
室内壁面近避区颗粒物沉积Monte Carlo模拟
9
作者 齐灿 吴世先 +1 位作者 杨子兵 张志华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384-387,共4页
室内颗粒物壁面沉积是颗粒物在室内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动力学行为。论文从微观角度探索室内颗粒物在水平壁面和垂直壁面上的沉积行为。应用Monte Carlo方法求解颗粒对流扩散方程,初步模拟出两类壁面上颗粒物的多层沉积过程的二维物理图像... 室内颗粒物壁面沉积是颗粒物在室内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动力学行为。论文从微观角度探索室内颗粒物在水平壁面和垂直壁面上的沉积行为。应用Monte Carlo方法求解颗粒对流扩散方程,初步模拟出两类壁面上颗粒物的多层沉积过程的二维物理图像,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环境 颗粒物沉积 MONTE CARLO模拟
下载PDF
竖直通风管道内颗粒物沉积数值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安朴艳 庄晨 胡德安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4-198,共5页
针对颗粒物在通风管道内的沉积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为了明确沉积颗粒的运动规律,采用湍流雷诺应力模型和拉格朗日随机轨道模型,对竖直通风管道内粒径为5—200μm的颗粒运动和沉积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风速、流动方向、重... 针对颗粒物在通风管道内的沉积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为了明确沉积颗粒的运动规律,采用湍流雷诺应力模型和拉格朗日随机轨道模型,对竖直通风管道内粒径为5—200μm的颗粒运动和沉积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风速、流动方向、重力和升力对颗粒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粒径小于80μm的颗粒,风速越大沉积速度越小,流动方向、重力和升力对沉积影响极小;对于粒径大于80μm的颗粒,风速对沉积速度影响较小,向下流的沉积速度大于向上流的,重力使沉积速度减小,升力使沉积速度增加。研究结果为管道清洗、颗粒沉积控制及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管道 颗粒物沉积 沉积速度 数值仿真
下载PDF
颗粒物在通风管道壁面上沉积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若愚 彭浩 王瑞祥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6-31,共6页
为了探究颗粒物在通风管道壁面上的沉积特性,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粒径为0.003—30um的颗粒在水平二维粗糙管道及光滑管道内的运动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将两种情况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首先,采用RSM模型得到两种管道内的时均流场... 为了探究颗粒物在通风管道壁面上的沉积特性,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粒径为0.003—30um的颗粒在水平二维粗糙管道及光滑管道内的运动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将两种情况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首先,采用RSM模型得到两种管道内的时均流场,然后采用随机轨道模型得到颗粒物的运动轨迹并计算沉降速度.结果表明粗糙元增大了颗粒的沉降速度,对颗粒沉积的影响在粒径为1um左右时最为显著,沉降速度提高约3个数量级,且在管道底面布置粗糙元还会增大顶部光滑壁面的颗粒沉降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沉积 粗糙 CFD模拟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下载PDF
颗粒物沉积与平板气膜冷却耦合效应的数值研究
12
作者 伍赫 郝子晗 +1 位作者 杨星 丰镇平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8,共12页
基于颗粒物沉积模型与动网格技术,研究了不同冷气质量流量比与颗粒物直径下气膜冷却平板表面的沉积特性及颗粒形成沉积物后对平板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颗粒速度较低时,冷气射流对颗粒的吹拂作用使其难以在气膜孔下游沉积,且... 基于颗粒物沉积模型与动网格技术,研究了不同冷气质量流量比与颗粒物直径下气膜冷却平板表面的沉积特性及颗粒形成沉积物后对平板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颗粒速度较低时,冷气射流对颗粒的吹拂作用使其难以在气膜孔下游沉积,且冷气射流结构对颗粒的阻隔与卷吸作用使得气膜孔下游两侧形成明显的脊状沉积带;平板表面的沉积效率随颗粒直径的变化呈现双峰分布;在较大的质量流量比下,冷气射流两侧拢起的脊状沉积带会使得气膜冷却效率显著提高,相比沉积前最大提升了6.15%;同时,颗粒沉积物能增强冷气的横向扩散,使得横向平均冷却效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总体而言,颗粒沉积物对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由沉积分布特征与沉积量共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沉积 气膜冷却 冷气质量流量比 斯托克斯数 动网格
原文传递
航空发动机积垢和在线清洗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立文 霍金鉴 +2 位作者 鲁鑫 刘强 唐杰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随着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航空发动机的经济性与安全性至关重要。压气机积垢是造成航空发动机性能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动机在线清洗是目前经济有效的除垢手段,积垢的清除效果与清洗系统参数密切相关。系统总结了发动机积垢机理和清除... 随着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航空发动机的经济性与安全性至关重要。压气机积垢是造成航空发动机性能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动机在线清洗是目前经济有效的除垢手段,积垢的清除效果与清洗系统参数密切相关。系统总结了发动机积垢机理和清除技术研究现状,分析评述了用于评估积垢效应的模型,考虑垢质颗粒运动过程中的聚合、破碎和表面侵蚀,进一步量化沉积效应和时间尺度,改进数值模拟过程、提高模型精度等方面尚需优化。同时对在线清洗参数和清洗时机进行了深入讨论,指出了不同在线清洗参数和清洗时机的清洗效果目前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还应加强对射流系统的喷雾覆盖范围、液滴尺寸和清洗频率的研究,建议在积垢程度、不同压气机尺寸和在线清洗经济性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清洗工艺参数和清洗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颗粒物沉积 沉积模型 在线清洗 液滴尺寸 射流系统
下载PDF
析湿工况下翅片管式换热器表面粉尘沉积过程的数值模型 被引量:3
14
作者 詹飞龙 丁国良 +3 位作者 庄大伟 张浩 武滔 叶向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86-1994,F0004,共10页
空调器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在制冷工况下换热器表面发生析湿及粉尘沉积,导致性能衰减。建立湿翅片表面粉尘颗粒物沉积过程的数学模型,模拟冷凝水捕集颗粒物以及湿积灰层黏附颗粒物的过程。被冷凝水捕集的颗粒物数量等于运动... 空调器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在制冷工况下换热器表面发生析湿及粉尘沉积,导致性能衰减。建立湿翅片表面粉尘颗粒物沉积过程的数学模型,模拟冷凝水捕集颗粒物以及湿积灰层黏附颗粒物的过程。被冷凝水捕集的颗粒物数量等于运动轨迹与水表面轮廓会出现相交的入射颗粒物的数量;后续的入射颗粒物与湿积灰层碰撞时,部分入射颗粒物会发生沉积且部分被碰撞的已沉积湿颗粒物会发生移除,这两部分的颗粒物数量相减即为被湿积灰层黏附的颗粒物数量。模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预测的湿积灰层形状与实验照片的吻合度较好,预测的单位面积颗粒物沉积质量与91%的实验数据之间的误差在±20%之间,平均误差为1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式换热器 颗粒物沉积 析湿工况 数值模型
下载PDF
单侧受限浮力羽流对室内空气颗粒物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曦 刘恺 +2 位作者 王禹东 周华昆 戴煜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5-457,F0003,共4页
为探讨单侧受限浮力羽流作用下的颗粒物沉积特性,采用粉尘监测仪对单侧受限浮力羽流存在处和远离浮力羽流的室内空间中的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进行24 h连续监测,分析15种工况下的颗粒物衰减率损失系数随监测点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单... 为探讨单侧受限浮力羽流作用下的颗粒物沉积特性,采用粉尘监测仪对单侧受限浮力羽流存在处和远离浮力羽流的室内空间中的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进行24 h连续监测,分析15种工况下的颗粒物衰减率损失系数随监测点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单侧受限浮力羽流作用处的颗粒物浓度波动较明显;在近壁热源温度≤60℃时,近壁热源上方的颗粒物衰减率损失系数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提示单侧受限浮力羽流对室内空气颗粒物沉积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受限浮力羽流 颗粒物沉积 颗粒物衰减率损失系数
原文传递
人体肺腺泡区吸入颗粒物沉积状况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鹏辉 李蓉 +1 位作者 乔扬(综述) 徐新喜(审校)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9-503,共5页
颗粒物的吸入和在人体肺腺泡区的沉积可能引发肺部疾病,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肺腺泡区吸入颗粒物的沉积状况,对肺部疾病的预防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肺腺泡模型、模型运动方式、呼吸模式、颗粒物特性、肺部病变以及年龄等影响... 颗粒物的吸入和在人体肺腺泡区的沉积可能引发肺部疾病,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肺腺泡区吸入颗粒物的沉积状况,对肺部疾病的预防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肺腺泡模型、模型运动方式、呼吸模式、颗粒物特性、肺部病变以及年龄等影响数值模拟结果的重要因素出发,分类总结了肺腺泡区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提出了未来发展重点研究的方向,以期为肺腺泡区数值模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肺腺泡 吸入颗粒物沉积 数值模拟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荷电液滴捕集颗粒物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左子文 王军锋 +1 位作者 霍元平 许荣斌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5-360,共6页
设计了荷电液滴捕集颗粒物的实验装置,对自由落体荷电液滴捕集颗粒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荷电液滴穿过粉尘室捕集颗粒物并在载玻片上铺展,利用显微镜对不同下落高度和荷电量的荷电液滴吸附的颗粒物在液滴表面的沉积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分... 设计了荷电液滴捕集颗粒物的实验装置,对自由落体荷电液滴捕集颗粒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荷电液滴穿过粉尘室捕集颗粒物并在载玻片上铺展,利用显微镜对不同下落高度和荷电量的荷电液滴吸附的颗粒物在液滴表面的沉积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实验表明:荷电液滴的颗粒物捕集量高于非荷电液滴一个数量级以上;颗粒物在荷电液滴表面发生了显著的团聚现象;荷电液滴的迎风面是捕集颗粒物的主要区域,但是颗粒物的实际沉积区域小于液滴的半球面;降低下落高度或增大荷电量能够提高液滴对颗粒物的捕集半径,但是会加剧液滴捕集效率的波动;在一定的雷诺数范围内,液滴对颗粒物的捕集量与其电荷量呈线性比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荷电液滴 颗粒物沉积 静电场
原文传递
制冷空调换热器的研究进展(三)——换热器长效性能 被引量:7
18
作者 丁国良 詹飞龙 +3 位作者 庄大伟 高屹峰 张浩 武滔 《家电科技》 2019年第6期44-51,共8页
空调器长期使用后,会因换热器表面积聚大量的灰尘而导致空调器的长效性能出现衰减。本文的目的是总结目前空调器及换热器的长效性能研究进展。介绍了积灰对换热器性能衰减的影响,包括干工况下积灰和析湿工况下积灰对换热器空气侧换热和... 空调器长期使用后,会因换热器表面积聚大量的灰尘而导致空调器的长效性能出现衰减。本文的目的是总结目前空调器及换热器的长效性能研究进展。介绍了积灰对换热器性能衰减的影响,包括干工况下积灰和析湿工况下积灰对换热器空气侧换热和压降的影响。介绍了长效节能评价标准的发展进程,以及换热器长效性能衰减测试技术的发展。介绍了换热器表面粉尘颗粒物沉积过程的预测方法,包括干工况和析湿工况下的颗粒物沉积模型。还介绍了换热器除尘技术的研究情况,以及各除尘技术的应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效性能 评价标准 加速积尘 颗粒物沉积 除尘技术
下载PDF
Particle reworking by the sediment-living polychaetes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被引量:2
19
作者 JIA Xin-miao ZHANG Tong TIAN Sheng-yan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17年第1期85-90,共6页
The infaunal polychaete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 distributes widelyalong Asian coasts and estuaries. In this research the particle reworking function of P.aibuhitensis was investigated in Beitang Estuary, Tianji... The infaunal polychaete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 distributes widelyalong Asian coasts and estuaries. In this research the particle reworking function of P.aibuhitensis was investigated in Beitang Estuary, Tianji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P.aibuhitensis displayed significant particle mixing function, in which small grain sizesediment particles were mixed more than the large size ones. Some small grain sizesediment particles could be ingested by P. aibuhitensis and egested with fecal pell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TURBATION particle reworking POLYCHAETES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estuary sediment
下载PDF
Features of Sand-dust Deposits in Harbin City,China 被引量:5
20
作者 XIE Yuanyun ZHANG yan +2 位作者 HE Kui ZHOU Jia KANG Chunguo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6年第4期327-333,共7页
From the sedimentologic view,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deposits from sand-dust storm, occurring in Harbin on March 20, 2002.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e... From the sedimentologic view,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deposits from sand-dust storm, occurring in Harbin on March 20, 2002.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 plentiful coarse matters in the sand-dust deposits in Harbin, and the sand-dust composition presents obvious three peak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ng that the sand-dust in Harbin is composed of multi-origin components. The grain-size composition consists of silt (4-8Φ), accounting for 71.18% of the total, sand (〉4Φ), 21.70%, and clay (〈8Φ), only 7.13%. The average grain size (Mz) is 5.14Φ. The chemical elements of the deposits are mainly SiO2 and A1203 and Fe203, totally occupying 77.8%. The enrichment factors (EF) of Mg, K, Si, Fe, Mn, P, Ti, Co, Ni and V elements are all about 1, which mainly come fi'om lithosphere source, while parts of Cu, Pb, Zn, Cr and Se elements are from pollution sources out of lithosphere source, and As, Cd and Sb elements are mainly from pollution sourc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rain-size, chemical composition, enrichment factor (EF), discriminant function (DF) and matter source index (PI),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element composition of the sand-dust deposits in Harbin are evidently different from the loess and sand-dust in Lanzhou, and that matter source of the sand-dust in Harbin is different from the loes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sand-dust in Lanzhon. The sand-dust deposits in Harbin are an admixture of coarse grains transmitted in short distance and fine grains transported in long distance. The plentiful coarse grains of the sand-dust deposits in Harbin origin from sand of local spot, and are the near-souroe deposits transported by low altitude air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dust storm grain-size composi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HARB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