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56,7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钉螺运动生物学研究 Ⅳ.影响钉螺动水沉降距离的生物学及水力学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何昌浩 马亮 +5 位作者 常汉斌 马拆修 潘昭汉 叶廉 陈和春 何敏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33-137,共5页
在配有循环水系统的玻璃水槽中,研究了螺龄、吸附载体、以及干燥对钉螺动水沉降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螺龄对动水沉降距离有显著性影响,在同一流速下随螺龄增大,沉降距离逐渐缩短。在螺龄相同时,流速对钉螺的动水沉降距离亦有十分明... 在配有循环水系统的玻璃水槽中,研究了螺龄、吸附载体、以及干燥对钉螺动水沉降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螺龄对动水沉降距离有显著性影响,在同一流速下随螺龄增大,沉降距离逐渐缩短。在螺龄相同时,流速对钉螺的动水沉降距离亦有十分明显影响,表现为正相关。吸附载体能显著地影响钉螺动水沉降距离,与无载体吸附相比,沉降距离明显增长,同时随载体面积变小,吸附部位由中部向端部移动时,沉降距离变短,否则相反。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干燥对钉螺的动水沉降距离有影响,随干燥时间的延长,沉降距离增长。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报导出在V流速下最大推移距离公式(99%可信限)为:L=349.65V·H。结果还表明在江河渠系中钉螺吸附载体漂浮和作为悬移质随水流失带悬移是钉螺在动水中扩散的更为重要的两种方式,因而在水利阻/灭螺工程中,有无从载体上分离钉螺的设施,以及该设施分离钉螺能力的强弱是考核水利阻/灭螺工程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螺 动水沉降距 运动生物学
下载PDF
沉降距离对植保无人机雾滴粒径分布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聪 周仁建 +3 位作者 朱小波 邓佳 罗伍周 舒炎昕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59,共7页
为研究沉降距离对植保无人机雾滴粒径分布的影响,利用T16植保无人机对烟草进行喷洒试验,基于不同沉降距离下的雾滴数量占比、雾滴体积占比和雾滴覆盖密度数据,揭示无人机雾滴粒径分布规律,并提出无人机喷雾作业参数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 为研究沉降距离对植保无人机雾滴粒径分布的影响,利用T16植保无人机对烟草进行喷洒试验,基于不同沉降距离下的雾滴数量占比、雾滴体积占比和雾滴覆盖密度数据,揭示无人机雾滴粒径分布规律,并提出无人机喷雾作业参数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在沉降距离一定的情况下,雾滴数量占比符合威布尔分布,雾滴体积占比符合高斯分布。沉降距离越小,雾滴覆盖密度越小,然而沉降距离对雾滴数量占比和体积占比的影响可忽略不计。0~200μm的小尺寸雾滴的数量占比大(80%),但其体积占比小(30%);200~400μm的中尺寸雾滴的数量占比小(18%),但其体积占比大(65%)。1 L/min的喷头流量和3.5 m/s的飞行速度偏小,建议适当增大,同时作业高度宜设定在2 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 雾滴粒径 沉降距 作业参数
下载PDF
富水粉细砂层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地表沉降分析
3
作者 李晓龙 栗鹏超 +3 位作者 刘小锋 孙立军 郭长龙 何况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4,共8页
为研究富水粉细砂层地铁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对郑州地铁12号线08工区埋深15 m、长7.5 m的联络通道在顶管法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监测,并结合“地层-主隧道-内支撑-联络通道”体系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顶管掘... 为研究富水粉细砂层地铁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对郑州地铁12号线08工区埋深15 m、长7.5 m的联络通道在顶管法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监测,并结合“地层-主隧道-内支撑-联络通道”体系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顶管掘进过程中地表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表沉降量随着顶管机的推进逐渐增大,顶推到位后达到最大沉降值,其中台车就位、始发破洞及接收破洞阶段产生的沉降增量明显大于其他开挖阶段,设备拆除后,受卸载作用影响,地层产生一定量回弹,沉降值减小;地表沉降曲面呈漏斗状,沿联络通道中心线方向左右对称,沿垂直于中心线方向不对称,最大沉降值位于纵向距离联络通道中心靠近始发端3 m处;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横向影响范围更大,地表沉降集中发生区域近似椭圆形,其长轴垂直于联络通道中心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络通道 顶管法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地表沉降
下载PDF
洛阳盾构隧道地表沉降Peck公式参数修正
4
作者 郜新军 魏文宇 +1 位作者 李珊珊 苏庆辉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1,共7页
为准确预测洛阳粉质黏土与砂卵石复合地层中的盾构隧道地表沉降量,采用线性回归拟合方法,对洛阳地铁某区间隧道盾构掘进时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进行拟合,引入地表最大沉降修正系数α和沉降槽宽度修正系数β对单线Peck公式进行修正。结果表... 为准确预测洛阳粉质黏土与砂卵石复合地层中的盾构隧道地表沉降量,采用线性回归拟合方法,对洛阳地铁某区间隧道盾构掘进时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进行拟合,引入地表最大沉降修正系数α和沉降槽宽度修正系数β对单线Peck公式进行修正。结果表明:针对单线隧道,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拟合隧道横断面地表沉降得到的曲线与实际监测数据吻合度高,当修正系数α为0.4~0.9、β为0.5~0.7时得到的修正Peck公式精度最高;针对双线隧道,该地层下的地表沉降基本呈双峰“W”形,双线隧道的土体损失率η和沉降槽宽度系数K的分布区间分别为0.2%~0.8%和0.2~0.5,平均值分别为0.45%和0.37,且先行线的土体损失率均值、沉降槽宽度系数均值分别为后行线的1.4倍、1.3倍。研究成果可为洛阳典型粉质黏土与砂卵石复合地层中盾构隧道后续施工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盾构 粉质黏土与砂卵石复合地层 PECK公式 线性拟合 地表沉降 修正系数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前凸角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
5
作者 周友志 高鹏 +5 位作者 袁庆森 谭颖 徐世涛 陈广林 王进强 张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71-3178,共8页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3年4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分为融合器沉降组(25例,≥2 mm)和非融合器沉降组(68例,<2 m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应用逐步回归法评估各危险因素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最终校正混杂因素后,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均与融合器沉降风险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②年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改善值、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以及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均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③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P=0.80时,约登指数最高,预测效果最好,准确度为89.27%,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9.89%;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④随着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升高,融合器沉降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疗效;⑤提示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临床医生应多加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 经皮椎弓根钉固定 腰椎前凸角 融合器沉降
下载PDF
紫外线B辐射增强和酸氮沉降复合作用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6
作者 郑立津 戴渊 +1 位作者 陈水兰 刘爱琴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复合作用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凋落物分解机制的影响,以杉木人工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环境控制试验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紫外线B辐射增强、酸沉降和氮沉降试验处理,进行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酸氮沉降... 为了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复合作用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凋落物分解机制的影响,以杉木人工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环境控制试验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紫外线B辐射增强、酸沉降和氮沉降试验处理,进行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酸氮沉降复合作用对杉木凋落物分解过程处理1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处理后,杉木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氮沉降处理(0.69)、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氮沉降复合处理(0.64)、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酸氮沉降复合处理(0.59)、酸沉降与氮沉降复合处理(0.58)、对照(0.56)、紫外线B辐射增强处理(0.55)、酸沉降处理(0.54)、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酸沉降复合处理(0.52)。氮沉降处理、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氮沉降复合处理会促进凋落物分解,缩短凋落物分解的周期;酸沉降处理会减缓杉木凋落物分解的速率。紫外线B辐射增强、紫外线B辐射增强和酸沉降复合处理、酸沉降和氮沉降复合处理、酸沉降氮沉降和紫外线B复合处理,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沉降 紫外线B辐射增强 杉木凋落物
下载PDF
PS-InSAR技术在郑州市区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及精度评估
7
作者 朱俊峰 《工程勘察》 2025年第1期69-73,共5页
地表形变是我国城市地质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本文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郑州市区地表沉降的时空分布信息,揭示郑州市区地表沉降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对获取的形变量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研究时间内(2021.01~2021.12)郑州市区整体上发... 地表形变是我国城市地质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本文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郑州市区地表沉降的时空分布信息,揭示郑州市区地表沉降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对获取的形变量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研究时间内(2021.01~2021.12)郑州市区整体上发生不均衡沉降现象,最大沉降量、最大抬升量分别为-19.8mm、15.5mm;PS-InSAR技术反演郑州市地表沉降结果与人工水准测量结果总体较为吻合,PS-InSAR技术与人工水准测量结果最大偏差为4.05mm,最小偏差为0.15mm,STD和RMS值分别为1.92mm、2.24mm,其结果可进一步证实PS-InSAR技术反演城市地表沉降具有大面积、全天候、高效率等特点,其地表监测结果能够为管理部门治理地表沉降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市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数字高程模型 地质灾害 沉降速率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区典型地面沉降与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研究
8
作者 刘玉伟 刘会元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2期150-154,共5页
本文以福建某地地面沉降与岩溶塌陷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资料,综合分析现场综合物探和钻探手段等取得的成果等方法相结合,从地质构造、可溶岩岩性及上覆盖层、地下水动力条件3个方面,研究分析该地地面沉降与岩溶塌陷成因... 本文以福建某地地面沉降与岩溶塌陷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资料,综合分析现场综合物探和钻探手段等取得的成果等方法相结合,从地质构造、可溶岩岩性及上覆盖层、地下水动力条件3个方面,研究分析该地地面沉降与岩溶塌陷成因,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研究成果对该地区地面沉降与岩溶塌陷的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岩溶塌陷 水动力条件 可溶岩
下载PDF
大断面黄土隧道下穿地表建筑物沉降分析及对策
9
作者 赵启超 《山西建筑》 2025年第3期130-134,140,共6页
依托西延高铁某黄土隧道下穿地表建筑物工程实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大断面黄土隧道下穿地表建筑物施工中地表沉降范围及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随机介质理论,隧道两侧的地表沉降范围可划分为强、弱、无影响区,隧道... 依托西延高铁某黄土隧道下穿地表建筑物工程实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大断面黄土隧道下穿地表建筑物施工中地表沉降范围及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随机介质理论,隧道两侧的地表沉降范围可划分为强、弱、无影响区,隧道施工对地表强影响区范围约等于隧道埋深,弱影响区范围约为隧道埋深的2倍;在开挖面到达办公楼正下方时办公楼沉降值约占总沉降值的70%;穿过办公楼后,沉降速率趋于收敛,隧道施工中接近地表建筑物要加强施工质量,保证地表结构安全;隧道通过地表建筑物后,地表沉降趋于收敛,但沉降值仍不断增大,隧道穿越地表建筑物后,应持续开展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掌子面二衬紧跟,保证地表建筑物结构安全;大断面黄土隧道下穿地表建筑物时,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腰梁)法、锁脚加强、初支加强等措施后,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相关措施可为相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黄土隧道 建筑物 地表沉降 影响区
下载PDF
路面结构层对高速公路加宽路基沉降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李钰馨 王鹏飞 马志宏 《山西建筑》 2025年第2期146-148,共3页
为了预防和控制高速公路加宽工程路基出现差异沉降,保障工程质量,利用有限元法,系统分析了路面面层模量与厚度、基层模量与厚度、土基模量等对高速公路加宽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路面结构层参数对于高速公路加宽路基的受力... 为了预防和控制高速公路加宽工程路基出现差异沉降,保障工程质量,利用有限元法,系统分析了路面面层模量与厚度、基层模量与厚度、土基模量等对高速公路加宽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路面结构层参数对于高速公路加宽路基的受力与变形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高速公路加宽路基的沉降量随着路面结构层厚度和刚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提升路面结构层的厚度和刚度可以有效预防高速公路加宽工程出现差异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加宽工程 路基变形 差异沉降 路面结构 基层模量
下载PDF
公路路基沉降控制与监测研究
11
作者 刘媛媛 《石材》 2025年第1期88-90,共3页
针对丘陵地区公路路基填筑容易出现较大沉降的技术问题,本文以山东省某公路工程为研究案例,使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施做锚杆格梁护坡前后路基及边坡的变形及剪应变分布变化规律,设计沉降监测方案分析了公路路基沉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丘陵地区公路路基填筑容易出现较大沉降的技术问题,本文以山东省某公路工程为研究案例,使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施做锚杆格梁护坡前后路基及边坡的变形及剪应变分布变化规律,设计沉降监测方案分析了公路路基沉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加锚杆格梁护坡后,路基左侧边坡的整体性增强,且最大位移由原来的2.95 cm下降至1.0 cm,下降了65%;同时,路肩处的最大变形仅为1mm,极大降低了路肩变形和垮塌风险。在路基填筑施工完成的第1周内,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形,最大累计变形为1.2 cm,在第3周以后,累计沉降值基本不在变化,沉降至为1.9 cm趋于稳定,保证了公路沉降稳定,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路基 沉降控制 质量控制 沉降观测 路基边坡
下载PDF
新时期市政道路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分析
12
作者 刘汉雄 李枭 《门窗》 2025年第1期85-87,共3页
本文对当前市政道路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首先详细阐述了沉降段路基路面的特点及其对道路性能的影响,其次讨论了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并深入分析了其施工技术应用及质量控制措施,最后提出了施工后的维... 本文对当前市政道路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首先详细阐述了沉降段路基路面的特点及其对道路性能的影响,其次讨论了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并深入分析了其施工技术应用及质量控制措施,最后提出了施工后的维护与管理方法,以提高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道路工程 沉降段路基路面 施工技术
下载PDF
区域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琳 宫辉力 +5 位作者 李小娟 周超凡 叶淼 王海刚 张可 韩苗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7,共11页
地面沉降是全球性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域差异性地面沉降已经对城市基础设施、线性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成重大威胁,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区域地表形变信息获取、地面沉降演变机制和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 地面沉降是全球性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域差异性地面沉降已经对城市基础设施、线性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成重大威胁,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区域地表形变信息获取、地面沉降演变机制和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重点分析了InSAR形变监测和多源形变数据融合的区域地表形变信息获取技术,基于室内土工试验数据和长时序观测数据,利用相关分析、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分析地面沉降演变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下水流场—土体变形模型、数理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等地面沉降过程模拟模型的优缺点。发现多源形变数据融合能够提高区域地表形变信息的时空分辨率,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开采和动静载荷等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是造成地面沉降差异性演化的机制,地面沉降数学模型的计算效率与可解释性难以兼顾是当前沉降模拟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文献检索,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地下水超量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进而提出未来区域地面沉降研究方向:在气候变化叠加新水情、新数据背景下,充分融合遥感大数据与野外观测站实测小数据集,耦合基于物理机制的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优化集成InSAR、GeoAI、云平台等技术的最新进展,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区域地面沉降演变机制,为区域地面沉降防控和城市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演化机制 机器学习 耦合模型
下载PDF
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两期沉降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邓秀芹 楚美娟 +2 位作者 王龙 陈修 王妍心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1-512,共12页
基于近年来新补充的大量深井资料,深入开展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沉降作用研究,提出该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两期重要沉降事件,并对两期沉降作用下的地层发育特征、岩性组合、汇水区分布、沉积演化等进行系统对比分析。认为两期沉... 基于近年来新补充的大量深井资料,深入开展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沉降作用研究,提出该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两期重要沉降事件,并对两期沉降作用下的地层发育特征、岩性组合、汇水区分布、沉积演化等进行系统对比分析。认为两期沉降作用均是印支期秦岭构造活动在其北侧克拉通边缘的响应;延长组10段沉降幅度大,碎屑供给多,沉积速率快,以较粗碎屑充填为主,快速沉降伴随快速堆积,地层自东北向西南呈楔形增厚,沉降中心位于盆地西南环县—镇原—庆阳—正宁一带,地层厚800~1 300 m,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偏离,发育多个汇水区,此时尚未形成统一湖盆;延长组7段沉积期,在构造沉降与卡尼期暴雨事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大面积深水坳陷,沉积速率慢,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基本重合,均位于麻黄山—华池—黄陵一带,沉降中心深水沉积厚120~320 m,以细粒沉积为主;两期沉降机制存在差异,早期沉降与秦岭地区中三叠世勉略洋向北俯冲相关,在挤压背景下强烈拗陷,晚期沉降为晚三叠世后碰撞弱伸展动力环境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10段沉积期 长7段沉积期 沉降中心 沉积中心 沉降机制 秦岭造山带 印支运动
下载PDF
考虑侧向刚柔边界约束的黄土填方路基沉降计算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贾金青 韩猛 +1 位作者 李哲 涂兵雄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0-741,共12页
提出一种新的考虑刚柔边界约束和侧向变形的黄土填方路基沉降计算方法。基于自主研发的三向加载设备和室内压缩试验,分析不同竖向加载方式和不同侧向约束对土体竖向及侧向变形的影响,提出考虑土体压实度和围压的边界影响系数,建立压实... 提出一种新的考虑刚柔边界约束和侧向变形的黄土填方路基沉降计算方法。基于自主研发的三向加载设备和室内压缩试验,分析不同竖向加载方式和不同侧向约束对土体竖向及侧向变形的影响,提出考虑土体压实度和围压的边界影响系数,建立压实黄土侧向应变模型,给出考虑刚柔边界条件和侧向变形的黄土路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边界影响系数与路基压实度和围压都呈正相关,且刚柔约束边界对黄土压缩性指标的影响程度最高能达到40%。提出的竖向和三向边界影响系数综合考虑了路基压实度、侧向围压以及边界条件的影响。利用工程实例验证了新模型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提高了传统分层总和法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压实黄土 刚柔边界 沉降计算方法
下载PDF
基于多域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复合地层隧道掘进地表沉降预测 被引量:5
16
作者 潘秋景 吴洪涛 +1 位作者 张子龙 宋克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9-551,共13页
复合地层中盾构掘进诱发地表沉降的准确预测是隧道工程安全建设与施工决策的关键问题。基于隧道施工诱发地层变形机制构建隧道收敛变形与掘进位置的联系,并将其耦合至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简称DNN)框架,建立了预测盾构掘... 复合地层中盾构掘进诱发地表沉降的准确预测是隧道工程安全建设与施工决策的关键问题。基于隧道施工诱发地层变形机制构建隧道收敛变形与掘进位置的联系,并将其耦合至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简称DNN)框架,建立了预测盾构掘进诱发地层变形的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简称PINN)模型。针对隧道上覆多个地层的地质特征,提出了多域物理信息神经网络(multi-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简称MPINN)模型,实现了在统一的框架内对不同地层的物理信息分区域表达。结果表明:MPINN模型高度还原了有限差分法的计算结果,可以准确预测复合地层中隧道开挖诱发的地表沉降;由于融入了物理机制,MPINN模型对隧道施工诱发地表沉降的问题具有普适性,可应用于不同地质和几何条件下隧道诱发地表沉降的预测;基于工程实测数据,提出的MPINN模型准确预测了监测断面的地表沉降曲线,可为复合地层下盾构掘进过程中地表沉降的预测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 盾构隧道 地表沉降 机器学习 数据物理驱动
下载PDF
考虑桩土间黏滑机制的桩基沉降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新宇 龚涛 +4 位作者 许纯泰 王忠瑾 娄扬 刘开富 张日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2,共9页
基于桩基运动控制方程,对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沉降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考虑桩土间黏滞与滑动两种接触状态,建立了一种考虑侧阻软化及侧阻恢复的桩土相互作用模型;然后采用该模型及修正三折线模型分别模拟桩与桩侧土以及桩端土间的相... 基于桩基运动控制方程,对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沉降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考虑桩土间黏滞与滑动两种接触状态,建立了一种考虑侧阻软化及侧阻恢复的桩土相互作用模型;然后采用该模型及修正三折线模型分别模拟桩与桩侧土以及桩端土间的相互作用,结合有限差分法建立了考虑桩土间黏滑机制的桩基沉降分析方法;最后,基于建立的桩基受荷沉降分析方法,研究了桩基沉降的黏滑动态特性以及桩身的力学特性,并讨论了桩土相互作用模型中的参数对桩基沉降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桩顶荷载接近桩基单级加载极限值,桩基沉降表现出黏滞位移与快速滑动位移交替的动态特性;桩身力学响应表现出加载路径相关性,与单级加载相比,分级加载时桩侧摩阻力能得到更好发挥,桩基极限承载力更高;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桩基静载试验沉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滑 侧阻软化 侧阻恢复 有限差分 沉降动态特性
下载PDF
高氮负荷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氮沉降降低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芳芳 王彬宇 +7 位作者 姚必达 莫明敏 廖迎春 房焕英 邹显花 刘文飞 袁颖红 樊后保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22,共12页
大气氮沉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构成严重威胁。过去50多年,由于减排措施的实施,欧美国家率先出现大面积区域的氮沉降降低,中国从2010年开始趋于稳定,氮沉降的未来变化趋势可能因全球各地而异。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方法和综合... 大气氮沉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构成严重威胁。过去50多年,由于减排措施的实施,欧美国家率先出现大面积区域的氮沉降降低,中国从2010年开始趋于稳定,氮沉降的未来变化趋势可能因全球各地而异。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综述了国内外氮沉降恢复的方法,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酸化和溶液化学)、结构(植被-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生产力和碳吸存)对氮沉降降低的响应。随着氮沉降的降低,植被物种组成、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过程可能恢复缓慢,而一些土壤参数(如pH、硝酸盐和铵浓度等)对氮输入减少的响应相对较快。当氮沉降降低时,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土壤酸化,促进树木生长,但也可能因环境氮沉降速率依然很高并保持土壤酸化,林木的活力仍在恶化。植被多样性的恢复可能存在恢复障碍并在短期内难以维持富营养化的恢复,但促进了贫营养型物种的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响应对减排政策存在延迟,且氮沉降增加存在遗留效应,致恢复相当缓慢,但恢复只是时间问题。因此,高氮负荷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减排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降低 高氮负荷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恢复 土壤酸化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高铁桥墩沉降的通用渐进分解长期预测网络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龚循强 汪宏宇 +1 位作者 鲁铁定 游为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3-1127,共15页
高铁桥墩不均匀沉降是导致轨道不平顺的潜在原因之一,准确预测桥墩沉降对于确保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规时间序列领域的多数预测模型仅在预处理良好且没有缺失的数据集上进行测试,而在高铁桥墩沉降的真... 高铁桥墩不均匀沉降是导致轨道不平顺的潜在原因之一,准确预测桥墩沉降对于确保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规时间序列领域的多数预测模型仅在预处理良好且没有缺失的数据集上进行测试,而在高铁桥墩沉降的真实场景中,沉降数据相较于其他领域存在观测频次少且不等时距,以及沉降规律复杂多变的问题,造成长期预测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高铁桥墩沉降的通用渐进分解长期预测网络(GPDLPnet),摒弃传统的预处理思想,将预处理过程嵌入网络结构,在网络训练过程中实现渐进预处理。首先,GPDLPnet在每轮迭代中利用改进对角掩码自注意力模块分析沉降数据中的缺失模式。然后,通过改进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模块将沉降数据分解并重构为高频、低频和趋势子分量,将子分量作为BiLSTM-RSA-Resnet预测模块的特征输入。最后,输出递归预测结果,从而实现高铁桥墩沉降的长期预测。结合实际工程数据,将数据划分为高频观测和低频观测两类典型的观测模式进行试验,在3~4个月的预测中GPDLPnet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并在精度指标上优于其他7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高铁桥墩 沉降预测 残差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神经根沉降征四分法预测腰椎管狭窄患者疗效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利 王芬 +2 位作者 马远博 张静 李娜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949-952,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根沉降征(NRS)四分法分型预测腰椎管狭窄(LSS)患者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n=82)和保守组(n=98),比较两组患者不同NRS分型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及... 目的:研究神经根沉降征(NRS)四分法分型预测腰椎管狭窄(LSS)患者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n=82)和保守组(n=98),比较两组患者不同NRS分型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结果:手术组和保守组不同NRS分型患者最小硬膜囊横截面积(CS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不同NRS分型间VAS、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NRS分型患者VAS、JOA评分、ODI指数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手术组阳a型、阳b型、阳c型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阴性;阳c型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阳a型(P<0.05)。保守组阴性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阳a型、阳b型、阳c型(P<0.05)。结论:LSS不同NRS分型患者手术治疗后症状均有所改善,提示NRS对LSS患者疗效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沉降 腰椎管狭窄 疗效 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