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象征主义视域浅析纪录片《沙与海》
1
作者 雷昊霖 《丝绸之路》 2012年第12期94-95,共2页
象征主义来源于一种文学思潮,它反对直陈其事、直抒胸臆,强调暗示和运用“客观对应物”来表达感情。它的影响力波及诸多艺术领域,包括影视创作领域。本文从象征主义的视角尝试着分析纪录片《沙与海》中的画面色彩、造型及镜头语言,... 象征主义来源于一种文学思潮,它反对直陈其事、直抒胸臆,强调暗示和运用“客观对应物”来表达感情。它的影响力波及诸多艺术领域,包括影视创作领域。本文从象征主义的视角尝试着分析纪录片《沙与海》中的画面色彩、造型及镜头语言,探讨对以真实性为基本准则的纪录片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与海 象征主义 隐喻 意象
下载PDF
浅谈专题片的叙事手法——以《沙与海》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知静 钟晓平 《新闻世界》 2010年第6期68-69,共2页
专题片通过一个个现实生活的镜头组接向观众叙述一个社会问题,一种生存状态,抑或是一个人物的生平经历。《沙与海》以小人物为着眼点,通过沙漠与海洋镜头的平行蒙太奇组接,以细微之处向观众揭示了人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抉择,展现人类的... 专题片通过一个个现实生活的镜头组接向观众叙述一个社会问题,一种生存状态,抑或是一个人物的生平经历。《沙与海》以小人物为着眼点,通过沙漠与海洋镜头的平行蒙太奇组接,以细微之处向观众揭示了人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抉择,展现人类的生存斗志这一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题片 主题 表现手段 沙与海
下载PDF
再看《沙与海》:平民生活的影像书写
3
作者 张华 《戏剧之家》 2016年第8期119-119,共1页
纪录片《沙与海》勾连起沙与海这两个空间客体,展现了生活在海岛和沙漠中的两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本文选取其中的两个平民形象,提炼他们身上顽强与乐观的人性光芒,同时分析他们在时代变革中遭受的困境与矛盾。
关键词 康健宁 沙与海 平民形象 人文关怀
下载PDF
光影勾勒沙与海 音画演绎苦与难——简析经典影片之《沙与海》
4
作者 李亚楠 《戏剧之家》 2015年第20期108-108,共1页
《沙与海》是导演康建宁和高国栋联手创作的一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主题在中国纪录片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该片巧妙地运用平行蒙太奇将两个素不相识的家庭联系起来,由点到面向观众讲述着生活的不易和人类的顽强,充... 《沙与海》是导演康建宁和高国栋联手创作的一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主题在中国纪录片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该片巧妙地运用平行蒙太奇将两个素不相识的家庭联系起来,由点到面向观众讲述着生活的不易和人类的顽强,充满了极强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与海 平行蒙太奇 主题叙事 人文关怀
下载PDF
非虚构叙事中的视觉说服策略探究——基于纪录片《沙与海》的回望
5
作者 黄慧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第2期236-239,共4页
20世纪90年代是大众纪录片的崛起时代。在中国纪录片发展放缓的今天,理应回望早期的优秀纪录片作品,从中找出非虚构叙事作品视觉说服的经验。文章以符号学为视角,以双轴关系、空符号、伴随性文本为分析工具,对《沙与海》进行分析,发现... 20世纪90年代是大众纪录片的崛起时代。在中国纪录片发展放缓的今天,理应回望早期的优秀纪录片作品,从中找出非虚构叙事作品视觉说服的经验。文章以符号学为视角,以双轴关系、空符号、伴随性文本为分析工具,对《沙与海》进行分析,发现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并不局限于单层次的意义表达,它是意图意义、文本意义和解释意义轮流在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视觉说服 符号学 沙与海
下载PDF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简评纪录片《沙与海》
6
作者 熊玮琪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第6期135-135,共1页
纪录片《沙与海》传递张扬一种精神,阐释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与理解,是当代优秀的纪录片。
关键词 沙与海 纪录片 人文关怀
下载PDF
每个人都从沙与海走过——《沙与海》的美学价值分析
7
作者 祝悦珂 《视听》 2015年第2期68-69,共2页
《沙与海》曾获得第28届亚广联大会的"亚广联电视奖大奖"和"星光杯"特别奖,它是中国第一部获亚广联大奖的纪录片。该片体现了纪录片所能够拥有的无限美感,它美在音乐、美在镜头、美在结构、美在语言,当然最美的莫... 《沙与海》曾获得第28届亚广联大会的"亚广联电视奖大奖"和"星光杯"特别奖,它是中国第一部获亚广联大奖的纪录片。该片体现了纪录片所能够拥有的无限美感,它美在音乐、美在镜头、美在结构、美在语言,当然最美的莫过于它所表现的精神与情感让人潸然泪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沙与海 分析 刘丕成 刘泽远
下载PDF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向何处去? 被引量:2
8
作者 舒惠媛 《今传媒》 2005年第12X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 《纪录片编辑室》 《东方时空》栏目 四川电视台 《藏北人家》 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 沙与海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卓莉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28,共2页
回顾 纪录片最初诞生于西方国家,它不以观赏和消遣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像文献。伴随着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纪录片创作也开始在我国流行开来,经历了... 回顾 纪录片最初诞生于西方国家,它不以观赏和消遣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像文献。伴随着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纪录片创作也开始在我国流行开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盛产,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话说长江》、《沙与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创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中西方文化 社会问题 文化大革命 沙与海 西方国家 影像文献
下载PDF
纪录片发展中的“正向影响”与“反向影响”
10
作者 段晓超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7-80,共4页
关键词 纪录片 制作风格 “反向影响” “正向影响” 受众心理 沙与海 《望长城》
下载PDF
纪录片镜头风格的电影化
11
作者 孙海东 《记者摇篮》 2014年第3期68-68,共1页
从电影诞生到电视的发明,从默片时代到今天的3D影视时代,从来没有一类节目能够像纪录片那样具有无穷的魅力。上个世纪末,随着《沙与海》、《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出现,国内电视界掀起了一次纪录片创作的高潮。在那个时代,跟拍再跟... 从电影诞生到电视的发明,从默片时代到今天的3D影视时代,从来没有一类节目能够像纪录片那样具有无穷的魅力。上个世纪末,随着《沙与海》、《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出现,国内电视界掀起了一次纪录片创作的高潮。在那个时代,跟拍再跟拍、长镜头接长镜头已经成为了纪录片拍摄的一种潮流,甚至是一种"定势"。今天,一批电视人摸索前进,借鉴国内外优秀纪录片的拍摄技术和镜头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创作 长镜头 电影化 风格 拍摄技术 沙与海 影视时代 电视界
下载PDF
浅议纪录片叙事角度的差异性——两部艾滋题材电视纪录片之比较
12
作者 许钦锤 《新闻实践》 2011年第8期54-55,共2页
中国“新纪录片”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包括《望长城》、《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等一批作品,掀起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热潮。这些纪录片分别从不同视角关注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改革开放中人们价值观的碰撞、现... 中国“新纪录片”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包括《望长城》、《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等一批作品,掀起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热潮。这些纪录片分别从不同视角关注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改革开放中人们价值观的碰撞、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深层矛盾的揭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创作 叙事角度 差异性 《远在北京的家》 题材 民族文化精神 《望长城》 沙与海
下载PDF
纪录片国际化之“方案预售”机制初探 被引量:3
13
作者 傅新原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4-47,共4页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沙与海》、《最后的山神》、《三节草》、《八廓南街16号》等一系列中国纪录片,陆续在一些重要的国际电视节上获奖。欣喜之余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有如此众多的纪录片在国外获奖,为什么还说中国纪录片没有走向国际呢?
关键词 中国纪录片 国际化 《八廓南街16号》 《最后的山神》 预售 90年代以来 沙与海 电视节
原文传递
好一匹黑骏马——高国栋素描
14
作者 佐禹 《当代电视》 2000年第1期15-17,共3页
自从西洋人发明了电视这玩艺儿,我们眼睁睁地瞅着人尽情把玩了半个多世纪。至于电视片的艺术极致——纪录片,我们更是经历了一段寂寞而又痛苦的等待过程。如今,这尴尬局面终于被打破,一匹黑骏马呼啸而至,它扬鬃奋蹄,气势逼人。
关键词 黑骏马 生命 电视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 沙与海 镜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