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西部沙东南构造带东营组古地貌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康海亮 林畅松 牛成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30,共12页
渤海西部海域沙东南构造带处于沙垒田凸起向沙南凹陷的过渡部位,受继承性凸起、不同时期同沉积断裂和古沟谷多种因素影响,沉积相的发育较为复杂,制约了下步油气勘探。为此,通过分析由地层厚度法恢复的沙东南构造带东营组各三级层序沉积... 渤海西部海域沙东南构造带处于沙垒田凸起向沙南凹陷的过渡部位,受继承性凸起、不同时期同沉积断裂和古沟谷多种因素影响,沉积相的发育较为复杂,制约了下步油气勘探。为此,通过分析由地层厚度法恢复的沙东南构造带东营组各三级层序沉积时期的古地貌,明确了研究区发育凸起区、斜坡区、古沟谷、断槽、浅洼和深洼陷区等多种地貌单元。同时,以北北东向转换断裂为界,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地貌组合分区:西区为由侵蚀沟谷、古潜山斜坡和早期同沉积断裂组成的沟谷-斜坡-断坡地貌,东区为由侵蚀沟谷、2~3条同向不同期同沉积断层组成的沟谷-多级断坡地貌。研究表明两种构造地貌中位于凸起边缘的沟谷早期均为物源通道,晚期接受沉积充填,对沉积相类型、分布以及充填控制的差异主要受斜坡-断坡和多级断坡的影响:在沟谷-斜坡-断坡地貌中,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沉积充填过程主要受古斜坡-断坡控制,控制断坡的同沉积断裂在沙河街组活动较强,控制了沙河街组低位扇、浊积扇的沉积和充填,SQ-Ed3时期断裂活动逐渐减弱,继承性断坡地貌成为SQ-Ed3层序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以及SQEd2^(d),SQ-Edu2时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沉积的大致界限;在沟谷-多级断坡地貌中,形成于SQ-Ed3时期的沙东南1号断裂仅在SQ-Ed3时期活动,控制了深洼陷的形成和一级坡折之下小型扇三角洲的发育,形成于SQ-Ed2^(d)时期的沙南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也在SQ-Ed2^(d),形成了分隔凸起与斜坡间的二级坡折,控制了SQ-Ed2^(d)小型扇三角洲的沉积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充填 断裂组合 古地貌 东营组 沙东南构造带 渤海西部
下载PDF
渤海海域沙东南构造带东二下亚段物源状况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于喜通 韦阿娟 黄雷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5年第5期1-4,144,共4页
为查明沙东南构造带东二下亚段物源状况、揭示沉积体系的分布格局,通过岩石碎屑组分特征、重矿物组合、砂岩百分含量分布以及典型地震前积结构特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东二下亚段的物源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受到西北部沙... 为查明沙东南构造带东二下亚段物源状况、揭示沉积体系的分布格局,通过岩石碎屑组分特征、重矿物组合、砂岩百分含量分布以及典型地震前积结构特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东二下亚段的物源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受到西北部沙垒田凸起物源影响。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同向断阶坡折带对该地区砂体展布具有关键的控制作用,砂体主要分布在F1断裂下降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沙东南构造带 东二下亚段 物源分析 砂体展布
下载PDF
沙东南构造带构造样式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建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8-9,28,共3页
沙东南构造带是在渤海湾裂谷盆地背景上演化而来的,发育有3个面积较大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本文分别对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期次划分及圈闭构造样式进行了详细研究,依据活动期次将断裂分为早期活动断裂、晚期活动断裂和... 沙东南构造带是在渤海湾裂谷盆地背景上演化而来的,发育有3个面积较大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本文分别对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期次划分及圈闭构造样式进行了详细研究,依据活动期次将断裂分为早期活动断裂、晚期活动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指出长期活动断裂对该区成藏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有利圈闭和油气藏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东南构造带 构造样式 圈闭类型
下载PDF
渤中13-1油田沙一段生屑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汪跃 吴浩君 +2 位作者 刘洪洲 李浩 黄磊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5期11-16,共6页
针对渤中13-1油田在埋深超过3 900 m的沙一段储层仍发育高孔中渗储层现象,利用有关录井、岩心、薄片、常规物性、全岩资料,分析储层基本特征和古地貌,探讨优质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该区沙一段优质储层主要以生屑云岩为主,平均... 针对渤中13-1油田在埋深超过3 900 m的沙一段储层仍发育高孔中渗储层现象,利用有关录井、岩心、薄片、常规物性、全岩资料,分析储层基本特征和古地貌,探讨优质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该区沙一段优质储层主要以生屑云岩为主,平均厚度约3 m,具有中高孔、中渗透的特点;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生物体腔孔等原生孔隙,其次为粒间溶蚀孔和颗粒溶蚀孔。宏观上,古地貌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平面分布,古水深控制了优质储层纵向上的厚度。微观上,螺类的含量及碳酸盐胶结物、长石、酸性火山岩岩屑的溶解作用和方解石等胶结物的白云石化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主要原因。勘探实践表明,生屑云岩是该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沙东南构造带 一段 生屑云岩储层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