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1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故道沙区林果高效栽培配套关键技术研究
1
作者 侯志华 王文君 陈超 《河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2-14,18,共4页
在林果的高效栽培过程中,缺乏对种植密度与间距的设计,导致林果的产量较低,基于此,设计了新的黄河故道沙区林果高效栽培配套关键技术。选择适合黄河故道沙区的品种,设计种植密度与间距,挖定植穴,设计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该技术提升... 在林果的高效栽培过程中,缺乏对种植密度与间距的设计,导致林果的产量较低,基于此,设计了新的黄河故道沙区林果高效栽培配套关键技术。选择适合黄河故道沙区的品种,设计种植密度与间距,挖定植穴,设计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该技术提升了林果产量,产量保持在每亩500kg左右,为林果的生产和推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故道沙区 林果高效栽培 配套关键技术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时空变化及动态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卓佩 牛健植 +4 位作者 樊登星 赵春光 苗禹博 杜洲 杨智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6,共12页
[目的]揭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2000-2020年土壤水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动态驱动力。[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多沙粗沙区逐年土壤水蚀模数,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壤水蚀强度变化特征,利用Sen+MK趋势分析法结合H... [目的]揭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2000-2020年土壤水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动态驱动力。[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多沙粗沙区逐年土壤水蚀模数,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壤水蚀强度变化特征,利用Sen+MK趋势分析法结合Hurst指数探究土壤水蚀模数时空变化特征,使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与交互探测量化年平均降水、海拔、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类型6个因子对土壤水蚀空间分布的解释力。[结果](1)2000-2020年5期多沙粗沙区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下降48.09%,77.93%,83.01%,36.13%;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分别上升46.22%,0.33%。现阶段多沙粗沙区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二者面积占比分别为62.49%,42.07%。(2)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模数总体年际变化呈波动显著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214.89 t/(km^(2)·a)降至2020年的1169.44 t/(km^(2)·a)。2000-2020年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模数空间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下降状态,面积占比为76.13%,未来仍将以下降状态为主,面积占比为62.50%。(3)6个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均大于单因子,且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2000-2005年由降水和土地利用/覆盖主导,2010-2020年由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覆盖主导。[结论]2000-2020年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状况不断好转;未来共有62.50%的区域土壤水蚀模数为持续下降与未来下降状态,但仍有20.44%的区域存在上升的潜在风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改变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使得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驱动力呈动态变化;在今后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防治,优化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时需要充分考虑坡度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区 RUSLE模型 土壤水蚀 趋势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雪梅 杨汉颖 +1 位作者 林银平 徐建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9-11,共3页
经过研究和比较,采用指标法界定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区域。全沙模数大于5 000t/ km2的地区为多沙区,粗泥沙模数大于1 300t/ km2 的地区为粗沙区,既是多沙区又是粗沙区的地区即是多沙粗沙区。在经过内业分析、... 经过研究和比较,采用指标法界定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区域。全沙模数大于5 000t/ km2的地区为多沙区,粗泥沙模数大于1 300t/ km2 的地区为粗沙区,既是多沙区又是粗沙区的地区即是多沙粗沙区。在经过内业分析、外业查勘和遥感图片对照修正后,确定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 .86 万k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区 沙区 沙区 域界定 黄河中游
下载PDF
南疆沙区不同林龄四翅滨藜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亚冲 彭佳乐 +3 位作者 沈留记 邓岚 董荣荣 周正立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5,共7页
为明确南疆沙区四翅滨藜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该区植被建设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南疆沙区沙漠前沿种植的四翅滨藜为对象,研究不同林龄(1、2、4龄)四翅滨藜灌木林的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分析各多样性指数... 为明确南疆沙区四翅滨藜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该区植被建设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南疆沙区沙漠前沿种植的四翅滨藜为对象,研究不同林龄(1、2、4龄)四翅滨藜灌木林的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分析各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林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四翅滨藜人工林共出现植物6科13种,且各林龄的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表现为2年生地>4年生地>1年生地>裸地。2)种植四翅滨藜能够提高土壤SMC、TN、TP、AN和AP含量,降低土壤Sa、pH、TK及AK含量。并且随林龄的增加,土壤SMC、TP和AP含量“先升后降”;TK含量“先降后升”;SOM、TN、AN和AK含量“逐渐上升”;土壤Sa含量、pH“逐渐下降”。3)土壤SMC、TP、TN含量与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但与pielou指数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灌木层与草本层中,多样性指数主要受土壤TP、TK含量影响。4)主成分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SMC、TP、TK和SOM对林分贡献率较大,各林龄综合得分依次为4年生>2年生>1年生>裸地。种植四翅滨藜能够提高植物多样性指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沙区 四翅滨藜 植物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放线菌剂对南疆沙区枣树生长生理及产量果品的影响
5
作者 张莹 马沂彩 +4 位作者 邓文凯 马娟芳 吕文秀 吐尔逊阿依·达吾提 韩刚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5-183,共9页
为探究放线菌剂在南疆沙漠土壤条件下对枣树生长生理及产量果品的影响,选择南疆洛浦县典型沙区枣园,以嫁接4年生‘七月鲜’枣树为研究对象,设置15、30和45g·株^(-1)3种不同用量放线菌剂处理,0g·株^(-1)作为对照,测定了枣树生... 为探究放线菌剂在南疆沙漠土壤条件下对枣树生长生理及产量果品的影响,选择南疆洛浦县典型沙区枣园,以嫁接4年生‘七月鲜’枣树为研究对象,设置15、30和45g·株^(-1)3种不同用量放线菌剂处理,0g·株^(-1)作为对照,测定了枣树生长、生理、产量及果实品质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各放线菌剂处理下,枣树新发枣头枝基径在8、9月均较对照有所增加,尤其30g·株^(-1)处理较显著,而二次枝基径始终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叶面积在30和45g·株^(-1)处理下7、8月均较对照显著增加,而叶片厚度仅30g·株^(-1)处理在7月有明显增厚;各放线菌剂处理下,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在8月,净光合速率在7、8和9月均较对照显著提高,而叶片相对含水量仅30g·株^(-1)处理表现持续高于对照;7月各放线菌剂处理下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较对照显著上升,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除15g·株^(-1)处理外也都显著上升,至8月叶片PAL活性均趋于对照,SOD活性除15g·株^(-1)处理外仍显著高于对照,而PPO活性则全部显著提升;各放线菌剂处理下枣树单株产量和优果重量均较对照有所提高,其中15和30g·株^(-1)处理下差异显著,优果率均明显提高,而病果率则均无明显差异;各放线菌剂处理下,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白熟、脆熟和完熟期均较对照有一定提高,尤其30和45g·株^(-1)处理一直表现显著增加,而对于干枣,总糖含量与糖酸比均较对照显著提高,其中30g·株^(-1)处理还显著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综上,放线菌剂可促进枣树生长,增强枣树重要生理功能,并提高产量和改善枣果品质。在南疆沙区枣园实际生产中,可每株配施30g放线菌剂,需结合春季施农家肥为主的基肥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剂 南疆沙区 枣树 生长生理 产量 果实品质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产品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耕地时空动态变化
6
作者 李舒畅 郭正 +4 位作者 张风宝 罗佳茹 李玄添 申楠 杨明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50,共12页
[目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准确量化该区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对评估区域粮食安全、生态修复效益、水土流失状况及黄河下游安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5种30 m高分辨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产品(CNLUCC、GLC_FC... [目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准确量化该区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对评估区域粮食安全、生态修复效益、水土流失状况及黄河下游安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5种30 m高分辨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产品(CNLUCC、GLC_FCS30、CLCD、AGLC-2000-2015、GlobeLand30),运用耕地利用动态度、偏差系数、转移矩阵、空间一致性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多源产品耕地在多沙粗沙区的时空特征,形成30 m分辨率高精度融合数据集产品,并对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基于融合产品分析1990-2020年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耕地的数量、分布、结构特征。[结果]现有多源数据集产品之间耕地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而融合产品精度均优于单独使用5种现有产品。基于融合产品分析发现,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先增加后波动式降低的趋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为分界线;1990-2020年耕地面积净减少3170.59 km^(2),减少17.63%,且>15°的坡耕地面积占比逐年减少;耕地的动态转移类型主要为草地,其次为人工地表。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和城镇化建设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结论]综合分析多源产品的优劣,基于目标地类融合和解释多源数据探究的有效方法,以深入研究某区域的地类特征,从而获得更为精确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黄河中游多沙区 融合产品 多源数据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典型沙区植被恢复动态遥感监测研究
7
作者 尹伟 李红霖 +4 位作者 陈德朝 鄢武先 邓东周 贺丽 吴世磊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32-36,65,共6页
近几十年来,土地退化、沙化问题威胁着川西北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为获取并定量分析沙区治理的植被恢复动态及趋势,探讨典型沙区的生态修复变化机制,本文以红原县瓦切镇典型沙区1984、2000和2021年3期长时序Landsat遥感影... 近几十年来,土地退化、沙化问题威胁着川西北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为获取并定量分析沙区治理的植被恢复动态及趋势,探讨典型沙区的生态修复变化机制,本文以红原县瓦切镇典型沙区1984、2000和2021年3期长时序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ENVI 5.3和ArcGIS 10.2软件的支持下,通过植被覆盖指数(NDVI)与光谱混合分析(NDVI-SWA)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植被覆盖度(FVC),运用土地动态度空间分析模型和转移矩阵分析川西北高寒典型沙区植被恢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等级结构以高度植被覆盖度为主(占50%以上),且不同植被盖度类型存在明显空间差异;(2)1984年研究区植被覆盖情况最差,2021年植被覆盖情况最好,中度及以下植被覆盖度面积仅占4.71%。1984-2021年,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中度以下植被覆盖度情况,占比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对而言,中高度、高度植被覆盖度处于较为稳定的变化状态。(3)各级FVC转移矩阵分析中,具体转化方向较为一致,主要是向高植被覆盖方向转化,表现为:中高等级向高等级转化;低等级向中低、中等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高寒沙区 长时序 植被覆盖 转移矩阵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驱动力分析
8
作者 杜洲 牛健植 +2 位作者 樊登星 张卓佩 杨智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9-318,共10页
[目的]分析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探究不同情景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期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及未来土地利用合理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 [目的]分析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探究不同情景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期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及未来土地利用合理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并结合多情景设定,利用PLUS模型预测了2030年3种不同情景下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结果]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趋势体现为耕地持续减少,林地、草地先增加后减少,水域和未利用地先减少后增加,建设用地持续增加;PLUS模型对2000—2020年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挖掘效果较好,其中建设用地的扩张受距县政府距离、GDP和距铁路距离等社会经济因子影响为主;自然发展情景下,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有所下降,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上升,经济建设情景下,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对其他各类用地侵占作用显著,生态保护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得到有效约束,主要转入草地,面积缩减。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明显上升,区域生态用地显著增加。[结论]不同发展情景下,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方式为导向,结合具体发展目标制定政策,注重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多情景模拟 沙区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毛乌素榆林沙区防护林健康评价体系研究
9
作者 乔一娜 曹双成 +5 位作者 石孟迪 党宏忠 秦于倩 赵晓彬 高荣 石长春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研究和建立防护林健康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掌握毛乌素榆林沙区防护林健康状况,合理评价防护林健康状态对科学保护防护林资源和制定防护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具有指导意义。以毛乌素榆林沙区防护林不同立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 研究和建立防护林健康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掌握毛乌素榆林沙区防护林健康状况,合理评价防护林健康状态对科学保护防护林资源和制定防护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具有指导意义。以毛乌素榆林沙区防护林不同立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毛乌素榆林沙区防护林健康状况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毛乌素榆林沙区防护林健康等级划分为5个,分别为健康(0.70~1.00)、微度退化(0.60~<0.70)、轻度退化(0.50~<0.60)、中度退化(0.40~<0.50)、重度退化(0~<0.40);2)毛乌素榆林沙区防护林健康状态总体偏低,属于轻度退化到中度退化,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应加强毛乌素榆林沙区防护林的人为管护,减少人畜对防护林的破坏,以实现毛乌素榆林沙区防护林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榆林沙区 防护林 层次分析法 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下载PDF
磴口县乌兰布和沙区梭梭退化林修复措施 被引量:1
10
作者 盛龙 《内蒙古林业》 2024年第5期43-44,共2页
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全县总土地面积625万亩,其中乌兰布和沙漠426.9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8.3%,构成了磴口县主要的地貌特征。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沙漠化严重地区,也是我国主要沙尘源区及沙尘暴的主要通道之一。近年来,磴口... 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全县总土地面积625万亩,其中乌兰布和沙漠426.9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8.3%,构成了磴口县主要的地貌特征。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沙漠化严重地区,也是我国主要沙尘源区及沙尘暴的主要通道之一。近年来,磴口县政府先后争取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试点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 天然林保护 防护林建设 乌兰布和沙区 生态建设工程 修复措施 退耕还林
下载PDF
沙区生物土壤结皮演替对表层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11
作者 贺郝钰 刘蔚 +3 位作者 常宗强 侯春梅 孙力炜 迟秀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4-1734,共11页
生物土壤结皮是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表面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南缘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0~2 cm和2~5 cm层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酶活性,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 生物土壤结皮是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表面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南缘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0~2 cm和2~5 cm层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酶活性,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酶活性随结皮演替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结皮向着以藓类为优势的群落演替,结皮层及下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电导率(EC)及黏粉粒含量均呈显著增大趋势,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pH、容重及砂粒含量则呈相反趋势。(2)结皮层总PLFAs、细菌和真菌PLFAs均表现为藓结皮>地衣结皮>藻结皮,藓结皮与藻结皮相比分别增加了24%、15%和39%;与藻结皮相比,藓结皮真菌和细菌PLFAs的比值(F:B)增加了20%。结皮下0~2 cm和2~5 cm土层微生物群落组成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但各参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3)结皮层及其下0~2 cm和2~5 cm层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结皮演替而显著升高,但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4)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EC和黏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容重及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结皮演替引发的土壤化学属性的变化是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的关键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酶活性 生物土壤结皮 演替 沙区
下载PDF
不同带间距对沙区河岸固沙林带的带间土壤水分和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12
作者 黄伟 杨光 +1 位作者 马勇 刘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共11页
[目的]黄河沿岸地带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沙区河岸固沙林带不同带间距下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群落特征,确定最优配置模式下的带间距,为建设沙区河岸固沙林带行带式造林提供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柳沟... [目的]黄河沿岸地带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沙区河岸固沙林带不同带间距下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群落特征,确定最优配置模式下的带间距,为建设沙区河岸固沙林带行带式造林提供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柳沟不同带间距行带式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对带间距8,16,22,28m的固沙林样地进行土壤取样和植被调查,统计不同带间距固沙林带的带间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植被群落特征,并分析土壤水分与植被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不同行带式固沙林中的土壤水分与植被指数整体上均随带间距增大而提升。②各样地带间0—100cm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水分也随水平间距增加而升高,至11m后变化趋于稳定。③各样地带间土壤水分均与植被指数大体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均匀度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有所差异。带间距越大,植被恢复效果越好,带间距22m时约达峰值。[结论]以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进行沙地治理时,植被恢复效果随带间距增大而增长,但带间距并非越宽越好。22m带间距的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恢复效应最佳,对沙地的近自然修复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区河岸 带间距 土壤水分 植被群落 林带
下载PDF
基于ArcGIS榆林沙区典型小流域可持续性调查研究
13
作者 曹双成 乔一娜 马志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9期54-58,共5页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技术、野外调查等方法对芹河小流域地理特征(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芹河小流域海拔在1 062~1 226 m,西南高、东北低;小流域的整体坡度较低,大致为6°以下,说明小流域整体地...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技术、野外调查等方法对芹河小流域地理特征(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芹河小流域海拔在1 062~1 226 m,西南高、东北低;小流域的整体坡度较低,大致为6°以下,说明小流域整体地势平缓;从小流域的地面坡向可以看出,小流域为阴坡或半阴坡,面积为2 957.36 km^(2),占流域面积的65.80%。芹河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发现在经过治理之后,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可持续性 ARCGIS 榆林沙区
下载PDF
民勤沙区白刺果实性状的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高志海 崔建国 +1 位作者 刘生龙 王理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4-248,共5页
民勤沙区天然白刺果实的大小、形状、颜色、味道、果实出肉率、果汁含糖量等性状的种下变异非常丰富,且果实、果核的大小、形状等性状的株间变异较大,而株内的变异却很小,这为优良果实个体的选择奠定了一定基础。代表果实和果核大小... 民勤沙区天然白刺果实的大小、形状、颜色、味道、果实出肉率、果汁含糖量等性状的种下变异非常丰富,且果实、果核的大小、形状等性状的株间变异较大,而株内的变异却很小,这为优良果实个体的选择奠定了一定基础。代表果实和果核大小的不同指标的发育有较高的相关性,但果形和核形的变异仍相对独立,且果形的变化对果实产量有较大影响。果实大的个体出肉率高,果形小(果实圆)的个体出肉率也高;果实越大果汁的含糖量越低,反之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区 白刺 果实 变异性 民勤沙区
下载PDF
毛乌素沙区低效林提质增效技术简介
15
作者 曹东平 王建新 +2 位作者 陈富彩 梁莹 贺晓荷 《南方农业》 2024年第3期260-262,266,共4页
毛乌素沙区当前存在林分结构单一、针叶树占比少、阔叶落叶林分衰退等问题,低效林占比偏大,不利于林地资源的充分利用。紫穗槐是毛乌素沙区主栽树种之一。为推动毛乌素沙区低效林的提质增效,结合毛乌素沙区的实际情况,从抗旱整地、选择... 毛乌素沙区当前存在林分结构单一、针叶树占比少、阔叶落叶林分衰退等问题,低效林占比偏大,不利于林地资源的充分利用。紫穗槐是毛乌素沙区主栽树种之一。为推动毛乌素沙区低效林的提质增效,结合毛乌素沙区的实际情况,从抗旱整地、选择抗逆树种、起苗运苗、假植蘸根、栽植、覆盖地膜等方面介绍了低效林提质技术,以及补植、培修树盘、除草、修枝平茬、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低效林增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效林 提质增效技术 陕西省榆林市毛乌素沙区
下载PDF
干旱沙区梭梭育苗与造林技术分析
16
作者 陶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11期262-265,共4页
在干旱沙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土壤盐渍化严重,植被覆盖率低,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沙区的生态治理任务愈发艰巨,梭梭作为一种具有极强抗旱、抗寒、耐盐碱特性的树种,不仅能在极端环境... 在干旱沙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土壤盐渍化严重,植被覆盖率低,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沙区的生态治理任务愈发艰巨,梭梭作为一种具有极强抗旱、抗寒、耐盐碱特性的树种,不仅能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还具备强大的防风固沙能力,对改善区域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深入研究干旱沙区梭梭的育苗与造林技术,以期为干旱沙区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沙区 梭梭 育苗 造林技术
下载PDF
古浪县北部沙区李广杏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7
作者 杨瑞芳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11期206-209,共4页
近几年在古浪县北部沙区引种试栽地方杏优良品种李广杏,通过多点观察,其表现出树体强壮、早果丰产、风味独特、品质优良等特点。果实7月上旬成熟,属于中熟品种。目前李广杏市场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显著,深受种植户和市场的青睐,具有广阔... 近几年在古浪县北部沙区引种试栽地方杏优良品种李广杏,通过多点观察,其表现出树体强壮、早果丰产、风味独特、品质优良等特点。果实7月上旬成熟,属于中熟品种。目前李广杏市场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显著,深受种植户和市场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作者从建园、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防霜措施、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栽培技术总结,以期为沙区李广杏的规模化种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广杏 栽培技术 沙区 古浪县
下载PDF
开封沙区红薯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
18
作者 刘子衡 高艺博 +1 位作者 王葆华 赵皓然 《长江蔬菜》 2024年第11期13-16,共4页
针对开封沙区特有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对红薯栽培技术与机械化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实地调研、试验种植及数据分析,总结了开封沙区红薯栽培的关键技术要点,并探讨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优化种植密度、科学施肥、合理灌溉... 针对开封沙区特有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对红薯栽培技术与机械化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实地调研、试验种植及数据分析,总结了开封沙区红薯栽培的关键技术要点,并探讨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优化种植密度、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农艺措施配合机械化运用,对提升开封沙区红薯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封沙区 红薯 机械化栽培 产量提升 品质优化
下载PDF
榆林沙区营养袋沙地柏育苗及造林技术
19
作者 王新雨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年第3期148-150,共3页
沙地柏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用于榆林沙区的荒地成林及环境改善效果显著,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较高。结合实际造林经验,在榆林地区采用营养袋沙地柏种植技术,对育苗、造林、田间管护、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重点分析介绍,以期促进营养袋沙... 沙地柏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用于榆林沙区的荒地成林及环境改善效果显著,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较高。结合实际造林经验,在榆林地区采用营养袋沙地柏种植技术,对育苗、造林、田间管护、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重点分析介绍,以期促进营养袋沙地柏种植技术的推广及普及,从而提升苗木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沙区 地柏 育苗 造林 病虫害防治
下载PDF
古浪县沙区柽柳植苗造林及人工平茬复壮技术研究
20
作者 马玉芳 张玉兰 张宁宁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4年第2期78-82,共5页
柽柳作为古浪县的乡土树种,在造林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对古浪县八道沟民调渠沿线柽柳在春、秋两季采用3种不同旱作植苗造林技术的成活率、保存率以及有关生长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古浪沙区柽柳治沙造林时间选择秋季为佳,采用前期设... 柽柳作为古浪县的乡土树种,在造林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对古浪县八道沟民调渠沿线柽柳在春、秋两季采用3种不同旱作植苗造林技术的成活率、保存率以及有关生长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古浪沙区柽柳治沙造林时间选择秋季为佳,采用前期设置草方格固定沙丘,然后进行落水栽植的造林技术,柽柳的保存率及生长势最好;在沙漠腹地及交通不便的地区建议采用泥浆蘸根技术。对民调渠沿线7年生柽柳林在不同时间进行平茬,通过对4个生长量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在古浪沙区对柽柳进行平茬,可以达到复壮目的,且最佳平茬时间为12月中旬,最佳平茬高度为30~3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浪沙区 柽柳 植苗造林 人工平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