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地恢复草场放牧绵羊体增重及瘤胃发酵参数动态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塔娜 桂荣 +1 位作者 魏日华 赵山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50,共6页
本研究选择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正在围封恢复中的沙地草场,进行毛肉兼用细毛羊暖季自由放牧和划区轮牧试验,结合放牧绵羊增重及瘤胃发酵参数动态变化指标评价恢复阶段沙地草场牧养能力。结果表明,暖季(6-10月)放牧绵羊... 本研究选择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正在围封恢复中的沙地草场,进行毛肉兼用细毛羊暖季自由放牧和划区轮牧试验,结合放牧绵羊增重及瘤胃发酵参数动态变化指标评价恢复阶段沙地草场牧养能力。结果表明,暖季(6-10月)放牧绵羊增重明显,3个放牧区绵羊平均月增重分别为2.46,5.08,5.52和2.29kg,而不同放牧方式对绵羊增重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在7-8月放牧绵羊瘤胃发酵水平较好,空腹到采食后7h内发酵参数动态变化表现为:瘤胃pH7.01-6.38-6.47-6.77、NH3-N浓度6.02-9.26-10.75-10.82mg/100mL、总VFA浓度31.37-42.99-58.55-65.28mmol/L。因此在围封恢复5~6年的沙地退化草场上进行绵羊的暖季适度放牧,可以产生较好的增重及瘤胃发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恢复草场 增重 瘤胃发酵参数
下载PDF
沙地恢复草场主要可食牧草营养价值动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塔娜 桂荣 +1 位作者 魏日华 赵山志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6-88,共3页
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地利用制度,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对围栏封育恢复阶段草场家畜可采食的10种主要牧草采用常规、范氏纤维洗涤法和酶分析法测定不同生长季节营养成分含量,分析比较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并进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 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地利用制度,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对围栏封育恢复阶段草场家畜可采食的10种主要牧草采用常规、范氏纤维洗涤法和酶分析法测定不同生长季节营养成分含量,分析比较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并进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随生长期的延长牧草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逐渐下降,总纤维含量逐渐增加;从构成细胞壁物质的组成成分上分析,同一生长时期的豆科牧草消化率要低于禾本科牧草;试验区沙地人工、半人工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灌木、半灌木及草本饲用资源相对较丰富,因此沙地草场治理恢复后对其可以进行适度的放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恢复草场 可食牧草 营养价值
下载PDF
退化沙地恢复过程中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及关系研究
3
作者 赫磊 《畜牧业环境》 2020年第2期18-18,共1页
文章以“退化沙地恢复过程中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及关系”为题,自地上植被物种的多样化与密度的变化分析、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群落组成上表现出的相似性两大切入点,就相关问题做深入系统的分析,为进一步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 文章以“退化沙地恢复过程中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及关系”为题,自地上植被物种的多样化与密度的变化分析、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群落组成上表现出的相似性两大切入点,就相关问题做深入系统的分析,为进一步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沙地恢复 地上植被 土壤种子库
下载PDF
沙地恢复过程中两种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何玉惠 赵哈林 +1 位作者 刘新平 张铜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31-1335,共5页
狗尾草和虫实是科尔沁沙地两种常见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沙地恢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固定样方法对自然条件下两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地恢复不同阶段虫实和狗尾草萌发数量随季节和样地的变化而... 狗尾草和虫实是科尔沁沙地两种常见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沙地恢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固定样方法对自然条件下两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地恢复不同阶段虫实和狗尾草萌发数量随季节和样地的变化而变化,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显示出强烈的降雨依赖性,并且虫实和狗尾草种子当年可萌发数量都随沙地固定程度增加而逐渐增大。从4月到8月,各月虫实种子萌发比例依次降低,但大多数狗尾草种子在5月到6月才开始萌发。虫实和狗尾草种子呈现出分批萌发的策略。虫实和狗尾草主要分4批出苗,相对虫实而言,狗尾草出苗对降雨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狗尾草萌发所需的温度较虫实高。虫实和狗尾草的存活曲线均属于C型曲线,是较为典型的r对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恢复 一年生植物 种子萌发 种群动态
原文传递
菌根技术在沙地植被恢复中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力华 韩桂云 +5 位作者 李琳 邓正正 寇振武 李颖梅 丁建国 任学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36-240,共5页
库布齐沙地植被恢复中的菌根技术研究 ,注重于因地制宜、适菌适技。对此 ,利用当地A、B两种沙壤条件并对其作加入草炭和不加入草炭条件处理 ,选用适合当地造林树种油松、樟子松进行室内模拟实验及野外实地小型造林试验 ,菌剂以单菌剂、... 库布齐沙地植被恢复中的菌根技术研究 ,注重于因地制宜、适菌适技。对此 ,利用当地A、B两种沙壤条件并对其作加入草炭和不加入草炭条件处理 ,选用适合当地造林树种油松、樟子松进行室内模拟实验及野外实地小型造林试验 ,菌剂以单菌剂、组合菌剂方式实施。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单菌剂对油松幼苗作用效果为 :Cr >Ra >Li>Hm。双组合菌剂Ra +Li、Hm +Li和Ra+Cr接种的幼苗对草炭的依赖性不强。选择出Cr和Ra菌根菌剂为沙地植被恢复较为适合的菌剂。油松和樟子松两树种无论施单菌剂或双组合菌剂 ,油松幼苗长势均优于樟子松幼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 ,在同一块样地菌剂处理 ,三合一优于二合一菌剂组合。接种菌根菌剂幼苗地上生物量高于施入复混肥的幼苗。不同样地菌剂处理的幼苗成活率在个别菌剂组合中低于复混肥。因个别菌剂培养周期不足而致使其菌丝体与基质发酵不完全 ,而遇到造林基地干旱 ,土壤温度升高 ,导致基质仍再发酵、腐熟 ,这就使部分生长较弱的幼苗受到了伤害 ,因而幼苗成活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植被恢复 菌根技术 油松 樟子松
下载PDF
基于捐赠土壤种子库方法的沙丘植被恢复模拟实验
6
作者 苏宇航 姜艳 +1 位作者 王永翠 阿拉木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792-9804,共13页
退化沙地土壤种子库数量不足限制了其自然恢复能力,传统的种子库添加植被恢复技术措施存在添加物种数量、配比难以确定的限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捐赠土壤种子库的植被恢复方法,即从邻近植被生境相似的长期稳定群落转移包含土壤种子库... 退化沙地土壤种子库数量不足限制了其自然恢复能力,传统的种子库添加植被恢复技术措施存在添加物种数量、配比难以确定的限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捐赠土壤种子库的植被恢复方法,即从邻近植被生境相似的长期稳定群落转移包含土壤种子库的表层土壤进行受损区植被恢复的方法。该方法在受损湿地、草地和林地的恢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该方法能否用于荒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尚未见报道。采用室内盆栽和模拟降雨相结合的实验办法,以长期稳定的固定沙丘为捐赠土壤种子库源区,以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为受捐对象,对比分析了捐赠固定沙丘土壤种子库对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植被恢复的效果,并模拟了降雨变化对恢复效果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捐赠土壤种子库显著提高了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模拟处理的种子萌发数量和幼苗地上生物量,有利于促进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进行演替;2)捐赠土壤种子库方法在半固定沙丘的植被恢复效果优于流动沙丘;3)捐赠土壤种子库可以增加流动沙丘实现跨越式恢复的可能性,加快其向固定沙丘的演替进程;4)小幅度的降雨量增减对受捐区种子萌发数量和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5)极端降雨可以显著提高受捐区种子萌发数量和地上生物量。综上所述,在模拟实验条件下,捐赠土壤种子库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退化沙丘植被恢复,极端降雨事件对捐赠土壤种子库实施后的恢复效果影响更加显著。研究为捐赠土壤种子库在退化沙地植被恢复的野外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捐赠土壤种子库 模拟实验 种子萌发数量 生物量 降雨变化影响 沙地植被恢复
下载PDF
沙地植物根系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罗永清 赵学勇 +1 位作者 王涛 李玉强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00-206,共7页
以位于风沙活动剧烈的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通过对不同恢复阶段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封育草地4种生境的植物特征和土壤总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进行调查,分析了沙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碳氮特征与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1... 以位于风沙活动剧烈的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通过对不同恢复阶段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封育草地4种生境的植物特征和土壤总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进行调查,分析了沙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碳氮特征与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变化随沙地恢复过程呈现不同的特征,地上生物量随沙地恢复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地下生物量则为指数增加的特征,封育草地植物的根冠比显著高于其他恢复阶段;2)与生物量类似,根系长度和根表面积均随沙地恢复逐渐增加,生境间差异极显著,而根体积虽存在生境间差异,但随沙地恢复梯度的规律性不明显;3)SOC和TN的含量与储量均随沙地恢复逐渐增加,0~10cm层SOC和TN含量高于10~20cm层,但随沙地恢复过程,10~20cm层的增幅高于0~10cm层;4)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与SOC和TN储量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地下生物量与SOC和TN储量的回归系数均高于地上生物量;5)根系长度和根表面积与土壤碳氮的回归系数均高于生物量和体积。本研究表明,在风沙活动剧烈的沙地生境,植物根系与土壤碳氮的关系较地上部分更为紧密,根系活动可能是影响土壤碳氮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恢复 植物 生物量 根系形态 土壤有机碳 总氮
下载PDF
高寒半湿润沙地草本修复期土壤微生物变化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帅林林 周青平 +2 位作者 陈有军 苟小林 周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22,共12页
土壤微生物变化对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但高寒半湿润沙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及养分变化研究较为缺乏。为明确该环境下沙化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中土壤环境的变化,选用燕麦、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混播修复高寒半... 土壤微生物变化对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但高寒半湿润沙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及养分变化研究较为缺乏。为明确该环境下沙化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中土壤环境的变化,选用燕麦、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混播修复高寒半湿润沙地,并以未修复沙地为对照,测定0~10 cm和10~20 cm两土层修复4年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分析探讨土壤微生物和养分随植被修复的动态,及微生物与土壤养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修复年限增加,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以细菌为主,沙地修复4年后土壤中微生物总量由8.30 nmol·g^-1增加到10.58 nmol·g^-1,但是细菌依然占微生物总量的50%以上,植被恢复并未改变细菌占微生物总量比例。两个土壤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多样性(细菌、真菌、放线菌、G^-菌、G^+菌)、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且0~10 cm始终大于10~20 cm土层。草本修复第1年,0~10 cm和10~20 cm土层微生物及养分各组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修复2年后,0~10 cm土层含量开始增加;到修复第3和4年,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中各组分含量均恢复到未治理水平,且有机质、微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未治理沙地(P<0.05)。土壤养分中各组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总量和细菌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G^+、G^-菌、真菌、放线菌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沙地进行人工草本种植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含量,对帮助高寒地区生态系统修复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草本 高寒半湿润 沙地恢复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固沙灌木群落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何毅 邱开阳 +4 位作者 苏云 刘王锁 李海泉 黄业芸 李亚园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05-2015,共11页
为探讨不同固沙灌木对沙地土壤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生态恢复区典型固沙灌木林地为研究对象,以未栽植任何固沙灌木的流沙地为对照(CK),比较5种不同固沙灌木对表层土壤(0-1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隶属函数... 为探讨不同固沙灌木对沙地土壤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生态恢复区典型固沙灌木林地为研究对象,以未栽植任何固沙灌木的流沙地为对照(CK),比较5种不同固沙灌木对表层土壤(0-1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隶属函数结合因子分析方法,评价5种固沙灌木林下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1)纯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N)和柠条×花棒(Corethrodendron scoparium)混交(NH)处理土壤粘粉粒、极细砂粒含量最高,分别为5.10%、11.07%和3.25%、9.58%,二者粗砂粒含量最低,均为17.88%。2) 5种固沙灌木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CK (P<0.05);土壤全碳含量以NH处理最高,达到6.67 g·kg^(-1);土壤碱解氮和全钾含量以纯杨柴(Corethrodendron fruticosum var.mongolicum)(Y)处理最高,分别为4.05 mg·kg^(-1)和31.30 g·kg^(-1)。3)土壤细菌OTU数量Y处理显著低于其他4种灌木处理(P<0.05);土壤真菌OTU数量NH处理显著高于其他4种灌木处理(P<0.05)。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沙化土壤质量改善与土壤细粒化密切相关。5)土壤质量评价综合得分大小排序为NH>N>花棒×沙拐枣混交(HS)>柠条×沙拐枣混交(NS)>Y>CK。综上所述,NH处理最有利于研究区沙地土壤质量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性质 土壤质量 固沙灌木 沙地恢复 毛乌素沙地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光谱法分析固沙工程对土壤腐殖质及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玉兰 孙彩霞 +6 位作者 段争虎 陈利军 武志杰 陈晓红 张艾明 刘兴斌 王俊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9-183,共5页
采用外加热法将土壤腐殖质(HM)及其组分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分别氧化后,采用光度法分析固沙工程的植被恢复(51,43,32,20和0年)对腾格里沙地腐殖质及组分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探讨其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可见光谱学方法测... 采用外加热法将土壤腐殖质(HM)及其组分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分别氧化后,采用光度法分析固沙工程的植被恢复(51,43,32,20和0年)对腾格里沙地腐殖质及组分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探讨其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可见光谱学方法测定腐殖质及组分含量是可行的,结果重现性较好(变异系数最大为7.26%),比传统容量法准确、快速、简便,具有能批量测定的优点。随恢复年限增加,腐殖质及其组分含量呈现增加趋势,胡富比也呈现增加趋势,说明植被固定改善了土壤质量,土壤腐殖化程度增加。傅里叶变换光谱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不同年限的沙土同一组分的红外光谱形状基本相似,但特征峰强度有明显区别。恢复年限增加,小分子糖类物质减少,芳族类物质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物芳构化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地 沙坡头试验站 沙地恢复 腐殖质 红外光谱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地形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关系研究——以丰宁小坝子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冯伟 张万军 冯学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9-211,共3页
对河北丰宁小坝子地区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土壤环境性质进行了研究,选取15个指标,分别代表植被群落、地形因子和土壤性质。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选取的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化地区在植被恢复初期的植... 对河北丰宁小坝子地区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土壤环境性质进行了研究,选取15个指标,分别代表植被群落、地形因子和土壤性质。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选取的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化地区在植被恢复初期的植物多样性较低,土壤环境因子与物种多样性存在相关性,植被、地形和土壤因子相互影响:植被特征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反过来地形和土壤性质影响植被的分布和数量以及群落的结构。多元统计结果显示,地形、土壤养分与水分表现出较大的因子贡献率。不同因子指标集团的典范相关分析表明,坡位影响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沙地 地形因子 土壤性质 植被特征 多元统计
下载PDF
固沙灌木配置模式对宁夏东部风沙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2
作者 李海泉 邱开阳 +4 位作者 谢应忠 何毅 苗虎 刘王锁 黄业芸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2年第6期28-38,共11页
为探讨宁夏东部风沙区不同固沙灌木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固沙灌木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5种固沙灌木配置模式(柠条纯林、杨柴纯林、柠条×花棒混交、柠条×沙拐... 为探讨宁夏东部风沙区不同固沙灌木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固沙灌木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5种固沙灌木配置模式(柠条纯林、杨柴纯林、柠条×花棒混交、柠条×沙拐枣混交、花棒×沙拐枣混交)下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0~10 cm土层,柠条×花棒混交、柠条×沙拐枣混交固沙灌木配置模式的土壤全氮含量和N∶P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固沙灌木配置模式,但土壤C∶N显著低于其他3种;10~20 cm土层,柠条纯林、柠条×沙拐枣混交固沙灌木配置模式土壤C∶N显著高于其他3种,柠条纯林固沙灌木配置模式土壤C∶P显著高于其他4种;20~30 cm土层,柠条纯林固沙灌木配置模式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柠条×沙拐枣混交固沙灌木配置模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C∶P均显著低于其他4种。C∶N和N∶P主要限制因素均为全氮,C∶P主要限制因素为有机碳。柠条×花棒混交、柠条×沙拐枣混交固沙灌木配置模式有利于表层土壤氮矿化,提高土壤全氮含量,促进沙地土壤养分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灌木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 沙地恢复 草方格造林
下载PDF
Diagnostic model construction and example analysis of habitat degradation in enclosed bay:Ⅲ. Sansha Bay habitat restoration strategy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芃 于格 +3 位作者 陈照章 胡建宇 刘光兴 徐东晖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477-489,共13页
Unbalanced inputs and outputs of material are the root cause of habitat degradation in Sansha Bay,Fujian Province,China. However,the cumulative pollution varie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locations and natural conditions... Unbalanced inputs and outputs of material are the root cause of habitat degradation in Sansha Bay,Fujian Province,China. However,the cumulative pollution varie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locations and natural conditions in the enclosed bay. In this study,hydrodynamic conditions,sediment characteristics,and aquaculture methods were recognized as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pollutants,the two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abitat degradation in the bay area.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alancing nutrient inputs and outputs in Sansha Bay,we developed a feasible and practical zone restoration strategy for reasonable adjustment and arrangement of aquaculture species and production scale in accordance with varying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in six sub-bay areas(sub-systems). The proposed zone restoration strategy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habitat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in Sansha B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bitat degradation restoration strategy cumulative pollution Sansha Bay
下载PDF
从科尔沁草原到科尔沁沙地的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铜会 丛安琪 +2 位作者 连杰 徐远志 王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本文首先从定义、空间范围以及土地退化演变等方面对科尔沁草原与科尔沁沙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对比,科尔沁草原是一个以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兼具地理单元特征的区域,但边界不清晰;科尔沁沙地是借用部落名称但具有独立地形地貌... 本文首先从定义、空间范围以及土地退化演变等方面对科尔沁草原与科尔沁沙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对比,科尔沁草原是一个以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兼具地理单元特征的区域,但边界不清晰;科尔沁沙地是借用部落名称但具有独立地形地貌单元的区域,边界明确。科尔沁草原与科尔沁沙地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空间区域。科尔沁草原区域大、范围广,而科尔沁沙地范围小但区域特色明显,已成为研究土地沙漠化发展与恢复的典型区域。以此为基础,回顾和总结了多年来科尔沁草原和科尔沁沙地相关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效,整理归纳了今后沙地综合治理的焦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当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沙地 沙质沙漠化 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治理与恢复 沙地歼灭战
原文传递
Degraded Ecosystem and its Rehabilitating Measures in Sandy Areas of North China
15
作者 ZHANGFengchun LUQi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年第4期1-11,共11页
Ecosystem degradation occurs in parallel with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in sandy areas of North China. The vast sandy areas in North China are characterized with flexible environments and fragile ecosystems as well as i... Ecosystem degradation occurs in parallel with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in sandy areas of North China. The vast sandy areas in North China are characterized with flexible environments and fragile ecosystems as well as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Due to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gradient decreases from east to west in North China, the whole sandy region falls into 3 main climatic zones: arid, 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zones.The ecosystems in each type of climatic zones are different in climatic conditions, human activities, cultural dimensions, vegetation covers, landscapes, and causes and processes of ecosystem degradation. Therefore, the most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of degraded ecosystems in different types of the climatic zones are also different. For the arid sandy areas,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needs to be completely closed, assisting with artificial measures, such as plantation, irrigation or others. For semi-arid sandy area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of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include increasing of proportion of forests and rangelands and limitation of reclamation; reduc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ivestock on unit area of rangelands and growth of fodder plants; and plantation on the lowlands between sand dunes. For the dry sub-humid areas,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 is enclosure of degraded ecosystems combined with plantation, and in some cases, just stop uses by grazing or recla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raded ecosystem DESERTIFICATION REHABILITATION DRYLAND sandy area North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