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源-汇系统要素定量表征及耦合模式——以沙垒田凸起与沙南凹陷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顺利 朱筱敏 +2 位作者 李慧勇 刘强虎 石文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50,共12页
源-汇系统的定量表征是目前地质学领域及油气勘探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与沙南凹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源-汇系统,本文基于该区岩心、锆石测年、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表征了源-汇系统要素之间的定量特征,探讨了源-汇... 源-汇系统的定量表征是目前地质学领域及油气勘探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与沙南凹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源-汇系统,本文基于该区岩心、锆石测年、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表征了源-汇系统要素之间的定量特征,探讨了源-汇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斜坡型源-汇系统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在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沙垒田凸起东段南部基岩类型为元古界混合花岗岩,源区共发育7个汇水体系;在沙垒田凸起东段南部共识别出与汇水体系相对应的7条断槽型与古沟谷型主要输砂通道,其中古沟谷型输砂通道又可进一步细分为V型、U型及W型;沙南凹陷在沙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浊积扇及滨浅湖—半深湖沉积,而在沙一、二段沉积时期则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滩坝及滨浅湖沉积;从源-汇系统要素的定量表征来看,盆内的沉积体积与源区的地形高差、汇水面积及沟谷截面积等3个参数密切相关,其中地形高差与沉积体的相关性最高,汇水面积次之,沟谷截面积最小;从源汇系统的耦合模式来看,地形高差大、汇水面积大,形成的沉积体系体积越大;反之地形高差小、汇水面积小,在盆内形成的沉积体系体积就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垒田凸起 沙南凹陷 沙河街组 源-汇系统 定量分析 耦合模式
下载PDF
渤海西部沙垒田凸起区走滑断层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0
2
作者 彭文绪 张志强 +2 位作者 姜利群 石文龙 陈国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4-212,共9页
渤海海域西部沙垒田凸起区潜山为太古界花岗岩,新近系河流相碎屑岩直接覆盖在基底潜山之上。该区发育长约20km的NE向右旋走滑断层,斜切整个凸起。潜山内发育的NE和NW向两组走滑断层走向夹角约100°,NE向主走滑断层持续活动至今;NW... 渤海海域西部沙垒田凸起区潜山为太古界花岗岩,新近系河流相碎屑岩直接覆盖在基底潜山之上。该区发育长约20km的NE向右旋走滑断层,斜切整个凸起。潜山内发育的NE和NW向两组走滑断层走向夹角约100°,NE向主走滑断层持续活动至今;NW向断层延续较短,局部表现为沟道,新近纪停止活动。该区走滑断层整体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新近纪构造运动在主走滑断层附近诱发大量近EW向左旋张扭性小断层并对主走滑断层形成切割。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表明,该区断层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新近纪前基底断裂走滑阶段、新近纪早期盖层张性断裂弱雁列化阶段、新近纪晚期盖层张扭性断裂强雁列化阶段。凸起区走滑断层的多期活动不仅形成了断背斜圈闭,而且控制了走滑断层两盘古近系的沉积,对油气聚集和重新分配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花状构造 沙垒田凸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沙垒田凸起南缘沙河街组储层成因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昊卫 朱筱敏 +1 位作者 吕雪 丁楠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64,143-144,共4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西部沙垒田凸起储层形成机理及分布因素研究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凸起带南缘和西南缘储层的分析测试及对比,讨论了凸起带周缘不同的构造、沉积特征对不同成因机理储层的控制作用。认为沙南凹陷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原生粒... 针对渤海湾盆地西部沙垒田凸起储层形成机理及分布因素研究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凸起带南缘和西南缘储层的分析测试及对比,讨论了凸起带周缘不同的构造、沉积特征对不同成因机理储层的控制作用。认为沙南凹陷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原生粒间孔以及次生溶孔,溶解发育带在2 500 m附近,Ro介于0.4-0.6,高岭石含量可达80%以上;歧口凹陷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原生粒间孔,形成机理为超压封存保留,高岭石含量较低,在30%以下,伊蒙混层含量可达60%。在深凹陷沉积、湖泊改造沉积和重力流沉积中,容易形成超压封存原生孔隙储层;浅凹陷和河流、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中的高能微相,容易形成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储层。不同条件控制下的储层成因的研究,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成因机理 次生孔隙 超压 沙河街组 沙垒田凸起
下载PDF
断陷盆地拗陷期河流层序样式及其地貌响应:以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谈明轩 朱筱敏 +2 位作者 张自力 刘强虎 石文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8-439,共12页
对于断陷盆地拗陷期远离滨岸的河流而言,其层序划分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难点。本研究在已有钻测井、岩心及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以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简称"明下段")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1个完整的三... 对于断陷盆地拗陷期远离滨岸的河流而言,其层序划分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难点。本研究在已有钻测井、岩心及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以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简称"明下段")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1个完整的三级层序、4个四级层序(即SQm1-SQm4)。沉积间断面、宽浅下切谷及复合连片砂体是该地区河流层序界面重要的识别标志。每个四级层序均由低可容空间和高可容空间体系域组成。地震地貌学定量分析表明,低可容空间体系有利于低弯度河流(辫状河、低弯度曲流河)发育,高可容空间体系域有利于中高弯度河流发育。新增可容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速率的变化对于河流不同体系域的砂体样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层序 下切谷 河流地貌 明化镇组 沙垒田凸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沙垒田凸起带地层流体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时梦临 张成 解习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8-86,共9页
盆地流体动力学研究是当前油气勘探的焦点问题,针对沙垒田凸起带流体化学特征及压力系统特征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对沙垒田凸起及其周缘地区上百个地层流体化学数据和实测地层压力数据的系统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地层流体特... 盆地流体动力学研究是当前油气勘探的焦点问题,针对沙垒田凸起带流体化学特征及压力系统特征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对沙垒田凸起及其周缘地区上百个地层流体化学数据和实测地层压力数据的系统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地层流体特征,进而讨论了水-岩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沙垒田凸起及其周缘地区新生界分为3个水化学作用带,包括地层水交替自由带、地层水交替阻滞带和地层水交替停滞带;地层水蒸发浓缩作用和泥岩压实排水作用发生在1 300 m以浅的交替自由带,而黏土矿物淡化作用主要发生在2 300 m以深的地层水交替停滞带,地层压力系统也与之有一定联系;地层水矿化度呈现出随地层埋深而增大的趋势,在3 000 m处出现峰值;膏盐溶解是交替自由带和交替阻滞带Na+富集的主要因素,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斜长石的钠长石化、钠长石的高岭石化是研究区地层水交替停滞带的主要水-岩相互作用。通过地层水化学和压力特征以及两者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地层流体的形成机制,可指示油气赋存的层位,对于沙垒田凸起带的油气勘探有一定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流体 压力场 化学场 沙垒田凸起
下载PDF
渤海西部沙垒田凸起东段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27
6
作者 石文龙 张志强 +2 位作者 彭文绪 王保全 郭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2-247,共6页
渤海西部的沙垒田凸起是一个长期暴露接受风化剥蚀的古潜山,以早期走滑断层为分隔,将沙垒田凸起分为东、西两段。目前,沙垒田凸起的东段已发现数亿吨的石油地质储量。受早期基底走滑构造应力的作用,在沙垒田凸东段主体区自西向东主要发... 渤海西部的沙垒田凸起是一个长期暴露接受风化剥蚀的古潜山,以早期走滑断层为分隔,将沙垒田凸起分为东、西两段。目前,沙垒田凸起的东段已发现数亿吨的石油地质储量。受早期基底走滑构造应力的作用,在沙垒田凸东段主体区自西向东主要发育了4组北东向走滑断层。由于受走滑断层的影响,在基底面上形成古沟道,晚期新近系披覆沉积在潜山上面,由于晚期右旋走滑的影响,在新近系形成了一系列北东东或近东西走向的断层,这些雁列断层对凸起区油气田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凸起区构造演化特征的分析,建立了沙垒田凸起区东段新近系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为凸起区东段滚动勘探和区域储量规模的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列带 构造演化 成藏模式 新近系 沙垒田凸起 渤海西部
下载PDF
渤西沙垒田凸起走滑断裂背景下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江涛 李慧勇 +2 位作者 李新琦 许鹏 胡安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2-175,共4页
以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实际钻井资料,对沙垒田凸起的断裂特征、沉积体系特征以及成藏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沙垒田凸起发育多组北东向走滑断裂,且呈"雁列式"展布。在剖面上,"雁列式"断层向深... 以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实际钻井资料,对沙垒田凸起的断裂特征、沉积体系特征以及成藏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沙垒田凸起发育多组北东向走滑断裂,且呈"雁列式"展布。在剖面上,"雁列式"断层向深部收拢,垂直断距较小,没有明显的水平位移,表现为"花状"构造,同时走滑断裂的位置对应着"沟谷",可改变基底和盖层的高低格局。走滑断裂对凸起区构造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聚集以及凹陷内古近系扇体的沉积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构造脊是油气长期聚集的有利区带,受走滑断裂活动强度差异的影响,沙垒田凸起东段和西段油气的运聚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在东段,走滑作用相对较弱,圈闭在走滑断裂之间发育,属于"构造脊-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模式;在西段,走滑作用强,圈闭依附于走滑断裂发育,属于"沟谷充填砂-走滑断裂系"油气侧向运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沉积体系 油气成藏特征 沙垒田凸起
下载PDF
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西段花岗岩潜山优质储层形成控制因素及综合预测 被引量:8
8
作者 黄胜兵 刘丽芳 +3 位作者 吴克强 陈少平 姜雪 郝婧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8-115,共8页
为弄清低勘探程度区花岗岩潜山优质储层的分布特征,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利用刻画花岗岩风化壳效果明显的灰度能量属性,精细描述了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西段花岗岩优质储层的范围和厚度,综合分析构造活动、风化淋滤及古地温变化等因素对花岗... 为弄清低勘探程度区花岗岩潜山优质储层的分布特征,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利用刻画花岗岩风化壳效果明显的灰度能量属性,精细描述了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西段花岗岩优质储层的范围和厚度,综合分析构造活动、风化淋滤及古地温变化等因素对花岗岩储层的控制模式和分布特征的影响,探索了一套地质成因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沙垒田凸起西段花岗岩潜山优质储层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花岗岩潜山长石等脆性矿物含量高,为优质储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断层两盘地层的错动引发诱导裂缝的发育,褶皱脊部的引张作用力促使高角度裂缝的发育,构造隆升引起的温压变化控制了近水平裂缝的发育;研究区西南缘为3类裂缝的叠加区,裂缝极为发育,且研究区西南缘长期接受风化淋滤作用,是花岗岩优质储层发育带。预测结果与实钻揭示的实际地质情况相符合,这说明地质成因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研究方法能有效预测研究区优质储层的分布,为低勘探程度区花岗岩潜山优质储层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潜山 优质储层 成因分析 灰度能量属性 沙垒田凸起
下载PDF
渤海西部沙垒田凸起东、西段油气成藏差异性 被引量:7
9
作者 江涛 李慧勇 +3 位作者 于海波 李德郁 许鹏 胡安文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0,共5页
沙垒田凸起区至少发育6组北东向的走滑断层,西段的走滑作用明显强于东段。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表明,该区北东向断层至少经历了2期走滑。晚侏罗世时期,强烈左旋走滑,将沙垒田凸起分割东西两段,控制整体构造格局。新近纪,北东向断层在右旋走... 沙垒田凸起区至少发育6组北东向的走滑断层,西段的走滑作用明显强于东段。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表明,该区北东向断层至少经历了2期走滑。晚侏罗世时期,强烈左旋走滑,将沙垒田凸起分割东西两段,控制整体构造格局。新近纪,北东向断层在右旋走滑的作用下,改造盖层披覆构造。西段可以明显见到北东向主走滑断层,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整体呈负花状构造或"Y"字型结构。而在东段,主走滑断层不明显,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不发育,但仍整体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晚期断层往深处都逐渐收敛到主走滑断层上,断层两盘的地层厚度相当,断距不明显。构造脊是油气长期汇聚的有利区带,受走滑作用强度的控制和构造圈闭发育特征的影响,东、西段油气主要的运聚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东段,走滑作用相对较弱,圈闭在走滑断层之间发育,为披覆背斜型圈闭,主要发育"构造脊—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模式。在西段,走滑作用强,圈闭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主要为断块或断鼻圈闭,发育"沟谷充填砂—走滑断裂系"油气运移模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油气运聚模式 沙垒田凸起 渤海西部
下载PDF
沙垒田凸起围区古近系源 ̄汇体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石文龙 杨波 +3 位作者 李慧勇 步少峰 张德龙 陶莉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9-284,共6页
沙垒田凸起区已经发现数亿吨原油,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的围斜坡区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但储层预测成功率较低,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带是突破的关键。文中以源-汇沉积体系理论为指导,明确了古近系研究区物源体系的岩性组成与分布,通过古地貌... 沙垒田凸起区已经发现数亿吨原油,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的围斜坡区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但储层预测成功率较低,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带是突破的关键。文中以源-汇沉积体系理论为指导,明确了古近系研究区物源体系的岩性组成与分布,通过古地貌恢复技术还原不同时期物源输砂通道的特征、汇聚体系发育的类型与分布区域,明确了古沟谷与断槽物源通道的分布与尺度。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物源体系与汇聚体系之间不同耦合类型对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特征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沙河街组与东营组源-汇体系耦合模式,明确了不同时期优质储层有利发育区域,为该区下一步寻找有利勘探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体系 沉积体系 古近系 沙垒田凸起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沙垒田凸起西段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贺伟 李慧勇 +2 位作者 肖述光 李俊伟 丁熠然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44,共9页
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岩性等基础资料,对沙垒田凸起西段走滑断层平面、剖面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通过物理实验模拟了其形成机制,探讨了其对油气成藏各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沙垒田凸起西段F2走滑断裂平面、剖面特征差异较... 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岩性等基础资料,对沙垒田凸起西段走滑断层平面、剖面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通过物理实验模拟了其形成机制,探讨了其对油气成藏各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沙垒田凸起西段F2走滑断裂平面、剖面特征差异较大;平面上,F2走滑断裂中深层表现为平滑孤立断层,浅层表现为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的帚状构造样式;剖面上,F2走滑断层西南段表现为“似花状”构造样式,东北段表现为简单的“Y”字形结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F2走滑断层形成机制受先存基底断裂和断层两侧岩性的共同控制,西南段古近纪以弱伸展为主,新近纪叠加右旋强走滑作用,平面呈帚状样式,东北段古近纪表现出强伸展,新近纪叠加右旋弱走滑作用,平面呈现马尾状样式。F2走滑断裂的发育演化过程控制研究区圈闭的形态及规模,控制了研究区东营组沉积储层规模及类型,控制了研究区砂岩骨架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的发育形成,改善了太古宇潜山储层物性,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构造样式 走滑断裂 物理模拟 断裂控藏 沙垒田凸起
下载PDF
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西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与分布预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粤川 韦阿娟 +3 位作者 高坤顺 彭靖淞 郭颖 黄志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共9页
基于岩心、薄片观察以及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分析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西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储集空间包括溶蚀孔、洞、缝,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裂缝是沟通孔洞的重要通道。储层演化机制上,碳酸盐岩... 基于岩心、薄片观察以及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分析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西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储集空间包括溶蚀孔、洞、缝,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裂缝是沟通孔洞的重要通道。储层演化机制上,碳酸盐岩白云石化作用、岩溶作用和构造作用是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白云石化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基础,岩溶作用是储层发育的重要保障,构造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关键。地震地质储层综合预测表明研究区西南部为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沙垒田凸起 奥陶系 碳酸盐岩储层 储层预测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沙垒田凸起东段曹妃甸11构造大型油田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小红 王清斌 +2 位作者 张友 夏成岗 王富民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6年第4期1-4,145,共4页
为了加强对渤海西部海域油气田成藏特征及规律研究,对沙垒田凸起东段曹妃甸11构造大型油田的形成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渤中凹陷东南缘(主要烃源岩供给区)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烃源岩为曹妃甸11构造大型油田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2NE(北东... 为了加强对渤海西部海域油气田成藏特征及规律研究,对沙垒田凸起东段曹妃甸11构造大型油田的形成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渤中凹陷东南缘(主要烃源岩供给区)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烃源岩为曹妃甸11构造大型油田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2NE(北东)向断层两期活动控制油气富集,晚侏罗世-白垩世时期,NE向断层左旋活动分割基底,控制沙垒田凸起东西段构造形态;新近纪时,NE向断层右旋走滑活动,披覆之上的新近系地层形成负花状构造,这不仅控制了东段大型披覆背斜圈闭的形成与展布,而且控制了盖层高点;3新近系优势运移路径最终控制大油田的形成位置。曹妃甸11-1和曹妃甸11-6大型油田都是大面积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多条优势运移路径最后向一个方向聚集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垒田凸起 曹妃甸11油 成藏主控因素 优势运移路径
下载PDF
花岗岩潜山油藏储层的结构特征研究——以渤海沙垒田凸起周边油田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洪洲 汪跃 +2 位作者 姜永 李振鹏 吴浩君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5期1-5,共5页
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周边的花岗岩潜山油藏,投产后生产井的见水情况差异大。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成像测井资料,结合曹妃甸A油气田的开发动态情况,研究花岗岩潜山储层结构特征,分析生产井见水原因。花岗岩基岩潜山由于受到的风化作... 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周边的花岗岩潜山油藏,投产后生产井的见水情况差异大。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成像测井资料,结合曹妃甸A油气田的开发动态情况,研究花岗岩潜山储层结构特征,分析生产井见水原因。花岗岩基岩潜山由于受到的风化作用程度不同,储集层类型由上部的裂缝-孔隙型向下逐渐过渡为孔隙-裂缝型、裂缝型,下部储层发育的大量中高倾角裂缝成为储水空间和沟通底水的主要通道;上部储层顶部因沉积期的流水搬运作用而形成细粒充填带。古地貌是细粒充填带发育的主控因素,古地貌地势越低的部位,裂缝充填程度越高。曹妃甸A油气田是由花岗岩基岩与上覆砂砾岩层组合形成的复合型油藏,其开发动态亦表明:中高倾角缝是沟通底水的主要通道,而细粒充填带具有阻碍底水突进的作用。曹妃甸A油气田的E3、E4井区的潜山上部砂砾岩层,处于古地貌地势较低部位,应成为下一步开发调整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垒田凸起 花岗岩潜山油藏 储层结构 曹妃甸油气
下载PDF
渤海沙垒田凸起及围区沙河街组储层成岩作用分析
15
作者 陈保柱 彭靖淞 +2 位作者 吴俊刚 张新涛 魏国财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46,共9页
成岩作用是深层储层发育最为重要的控制因素。对沙垒田凸起及围区沙河街组储层成岩作用及致密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河街组储层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是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其中压实作用起主导作用,在其作用下随着埋... 成岩作用是深层储层发育最为重要的控制因素。对沙垒田凸起及围区沙河街组储层成岩作用及致密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河街组储层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是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其中压实作用起主导作用,在其作用下随着埋深的增加储层趋于致密化;碳酸盐胶结作用以中、晚期为主,且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越高,储层物性越差。研究区沙河街组储层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是溶蚀作用和超压支撑作用,其中溶蚀作用对研究区储层物性的提升有相当明显的影响;超压消减了压实作用对储层的伤害,有利于深层储层孔隙的保留。薄片镜下观察和碳、氧同位素资料表明,研究区沙河街组溶蚀作用是有机质排放有机酸产生的,碳酸盐胶结作用是有机酸溶蚀以后的再沉淀,进一步证明了碳酸盐胶结作用发生时间较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垒田凸起及围区 沙河街组 压实作用 碳酸盐胶结作用 溶蚀作用 超压支撑作用
下载PDF
沙垒田凸起前古近系基岩分布及源-汇过程 被引量:56
16
作者 刘强虎 朱筱敏 +2 位作者 李顺利 李慧勇 石文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35-1949,共15页
沙垒田凸起及围区凹陷是一个完整的源-汇系统.基于钻井岩心、三维地震及锆石测年等资料,刻画了沙垒田凸起前古近系基岩组成及分布并探讨了古近纪早期源-汇体系配置关系.研究表明,沙垒田凸起自南向北依次发育太古界-元古界混合花岗岩、奥... 沙垒田凸起及围区凹陷是一个完整的源-汇系统.基于钻井岩心、三维地震及锆石测年等资料,刻画了沙垒田凸起前古近系基岩组成及分布并探讨了古近纪早期源-汇体系配置关系.研究表明,沙垒田凸起自南向北依次发育太古界-元古界混合花岗岩、奥陶-寒武系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中生界火山碎屑岩;其中,凸起东段以元古代混合花岗岩为主,西段以奥陶-寒武系碳酸盐岩为主.结合古地貌可知,砂岩富集区与源-汇耦合系统相对应,即基岩组成、汇水区、物源通道及边界样式共同控制沉积砂体组成样式与规模.对比分析凸起东西段、南北侧各控制要素与沉积砂体间关联性,可知凸起东段南侧混合花岗岩基底、较大的汇水面积与物源通道及斜坡带对应高效源-汇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 源-汇体系 锆石定年 古地貌 沙垒田凸起 沉积学. sedimentology.
原文传递
沙垒田凸起西部断裂陡坡型源—汇系统 被引量:26
17
作者 刘强虎 朱筱敏 +4 位作者 李顺利 徐长贵 杜晓峰 李慧勇 石文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83-1896,共14页
沙垒田凸起西部发育完整的受断裂陡坡带控制的源-汇系统.基于最新的钻井、薄片资料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沙垒田凸起西部源-汇三要素(即物源体系、搬运体系及沉积体系),探讨要素间相关性并建立耦合模式.通过岩石学分析,物源... 沙垒田凸起西部发育完整的受断裂陡坡带控制的源-汇系统.基于最新的钻井、薄片资料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沙垒田凸起西部源-汇三要素(即物源体系、搬运体系及沉积体系),探讨要素间相关性并建立耦合模式.通过岩石学分析,物源区以混合花岗岩为主,结合古地貌恢复,划分4个三级汇水单元并定量拾取垂向高差与汇水面积参数,明确古沟谷与断槽物源通道的分布及尺度,应用地震沉积学精细刻画沙三段内部3个亚段扇三角洲沉积时空展布及演化.定量探讨源-汇各要素间的相关性,明确汇水单元面积与垂向高差是沉积扇体发育规模的主控因素,构建断裂陡坡带控制下的混合花岗岩-古沟谷或断槽与断面组合的物源通道-近源粗粒扇三角洲-浊积扇-湖泊体系耦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体系 断裂陡坡带 地震沉积学 沉积响应 沙垒田凸起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渤海西部海域沙垒田凸起古近系边缘断裂构造样式与沉积充填响应 被引量:7
18
作者 康海亮 林畅松 +2 位作者 牛成民 叶冬青 庄兴燕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4-261,348,共9页
渤海西部海域沙垒田凸起为继承性的古凸起,凸起边缘主要受北西向先存断裂及北东向早期断裂控制,根据控凹主断裂特征以及主断裂、早期同沉积断裂和伴生断裂之间的组合关系,古凸起边缘可划分为同向断阶型边缘、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控制的缓... 渤海西部海域沙垒田凸起为继承性的古凸起,凸起边缘主要受北西向先存断裂及北东向早期断裂控制,根据控凹主断裂特征以及主断裂、早期同沉积断裂和伴生断裂之间的组合关系,古凸起边缘可划分为同向断阶型边缘、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控制的缓坡边缘、平直状正断层控制的缓坡边缘、板式正断层控制的陡坡边缘及铲式正断层控制的陡坡边缘和座椅式正断层控制的陡坡边缘等6种。受边缘断裂坡折地貌影响,不同类型凸起边缘沉积相展布和纵向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向断阶型凸起边缘,早期盆缘坡折之下发育低位扇三角洲,晚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加厚带,分隔凸起与缓坡的晚期主干断裂早期控制高位扇三角洲,晚期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发育;大型低角度正断层之上发育的同沉积断层控制了沙三段强裂陷期低位扇三角洲、浊积扇的沉积,之后发育缓坡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对于平直状同沉积断层控制的缓坡边缘,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发育缓坡背景下的水进和高位辫状河三角洲,东营组沉积时受断裂坡折影响,坡折之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加厚带,之上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小型沟谷充填。陡坡边缘沉积充填在垂向上具有分层结构,由早期冲积扇或扇三角洲向辫状河三角洲演变,陡坡坡折控制低位扇三角洲的发育,坡折之上发育沟谷充填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序充填 断裂构造样式 凸起边缘 古近系 沙垒田凸起
原文传递
深时源—汇系统综合研究和沙垒田实例分析
19
作者 朱筱敏 刘强虎 +3 位作者 谈明轩 李顺利 陈贺贺 聂银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81-1797,共17页
【意义】源—汇系统研究是当今沉积地质学关注热点,其重建对理解区域构造、气候、海(湖)平面升降、物源供给、搬运通道和分散系统及其相互关系与规模性砂体预测均具有重要作用。【进展】源—汇系统可以根据时间尺度、成因机制、级次等... 【意义】源—汇系统研究是当今沉积地质学关注热点,其重建对理解区域构造、气候、海(湖)平面升降、物源供给、搬运通道和分散系统及其相互关系与规模性砂体预测均具有重要作用。【进展】源—汇系统可以根据时间尺度、成因机制、级次等要素进行分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源体系、搬运通道及沉积体系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涉及碎屑矿物年代学定量示踪、源区地貌重建与定量古地貌分析、地貌比例关系分析、沉积物通量定量估算和地层正演模拟综合表征等;源—汇系统要素之间存在定量的收支平衡关系,基于收支平衡模型可预测砂体规模和有利储层分布。沙垒田地区源—汇系统研究表明,均一母岩组成与边界条件约束下汇水高差和汇水面积较大以及地形坡度较陡通常对应形成规模和厚度较大的扇体。【结论与展望】未来源—汇系统研究应加强基于盆地类型和成因的源—汇系统类型和级次划分,加强源—汇系统参数定量研究,不断提高深时源—汇系统要素表征精度,建立具有预测功能的深时源—汇系统要素耦合模型,有效预测砂体时空分布,不断实现多学科与多方法交叉融合,建立具有中国区域地质特色的源—汇系统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时源—汇系统 分类和要素表征 耦合关系模型 沙垒田凸起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沙垒田凸起古近纪源-汇系统中有利储层评价与预测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顺利 朱筱敏 +3 位作者 刘强虎 徐长贵 杜晓峰 李慧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94-2009,共16页
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与围区凹陷形成了典型的陆相断陷湖盆源-汇系统.基于钻井、地震、岩心及储层分析资料,刻画了沙垒田凸起及围区源-汇系统要素特征,并将源-汇系统分为断裂陡坡型、断裂缓坡型、斜坡型及断槽型4大类.不同类型源-汇系... 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与围区凹陷形成了典型的陆相断陷湖盆源-汇系统.基于钻井、地震、岩心及储层分析资料,刻画了沙垒田凸起及围区源-汇系统要素特征,并将源-汇系统分为断裂陡坡型、断裂缓坡型、斜坡型及断槽型4大类.不同类型源-汇系统的物源供给控制相应的沉积体系发育,从而影响其储层的成岩作用与物性特征.研究表明,沙垒田凸起围区凹陷的储层发育受源-汇系统要素耦合与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其中断裂缓坡带由于源区高差与汇水面积大,沿断裂坡折带分布的沉积体系与砂体规模大、范围广,砂岩成分、结构成熟度较高,埋深浅、机械压实作用较弱,次生孔隙发育,为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区,而断裂陡坡型、斜坡型及断槽源-汇系统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类型 成岩作用 储层分类 沙垒田凸起 石油地质 沉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