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PH方法的风沙流中沙粒速度分布数值计算 被引量:8
1
作者 金阿芳 买买提明·艾尼 +2 位作者 胡国玉 熊敏 马小晶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沙粒速度是沙粒传输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它可以反映风沙两相流运动中微观运动和宏观运动的信息。本文运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方法对风沙流动过程进行建模及数值计算,动态地显示跃移沙粒在整... 沙粒速度是沙粒传输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它可以反映风沙两相流运动中微观运动和宏观运动的信息。本文运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方法对风沙流动过程进行建模及数值计算,动态地显示跃移沙粒在整个风沙流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得到单个沙粒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趋势,通过对单个沙粒的运动物理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沙粒群体运动行为的动力学特性。SPH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计算区域分解成独立的粒子,这些携带着自身质量,具有自身密度等物理特性的计算粒子可以随着控制方程运动,这点与自然界中沙粒的离散特点非常相符。本文针对SPH方法自身的关键因素进行了与风沙流特点相适应的改进和修正,使其在处理风沙流中两相物质的耦合时有它独到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 沙粒速度 概率密度
原文传递
风沙流中沙粒速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亢力强 郭烈锦 刘大有 《中国科学(G辑)》 CSCD 2008年第6期678-691,共14页
采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phase Doppler particle analyzer,PDPA)测量了风沙两相流动中沙床面上沙粒碰撞和起跳速度概率分布以及不同高度处沙粒速度概率分布.结果表明,沙床面上沙粒碰撞和起跳速度概率分布均可用对数正态分布函... 采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phase Doppler particle analyzer,PDPA)测量了风沙两相流动中沙床面上沙粒碰撞和起跳速度概率分布以及不同高度处沙粒速度概率分布.结果表明,沙床面上沙粒碰撞和起跳速度概率分布均可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描述,碰撞和起跳角度均可用指数分布函数描述.沙粒平均碰撞角度为28°-39°,平均起跳角度为30°~44°,平均起跳速度为平均碰撞速度的0.81~0.9倍,向后碰撞沙粒占总碰撞沙粒的比例为0.05~0.11,向后起跳沙粒占总起跳沙粒的比例为0.04—0.13.沙粒水平速度概率分布在4mm高度处表现为正偏斜类型,在20mm高度处沙粒水平速度的变化范围更加广泛,在80mm高度处沙粒水平速度变化范围小于20mm高度处的变化范围.沙粒垂直速度概率分布在不同高度处均可表示为正态分布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 概率分布 沙粒速度
原文传递
风沙运动中沙粒旋转角速度变化规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3
作者 岳高伟 蔺海晓 贾慧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5期600-607,共8页
针对风沙运动中沙粒旋转这一风沙灾害的重要因素,建立风-沙-温度相互耦合作用的描述风沙运动发展过程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风沙运动中沙粒旋转角速度的变化及分布规律.定量分析表明:不同高度处沙粒旋转角速度的分布概率服从单峰非对称... 针对风沙运动中沙粒旋转这一风沙灾害的重要因素,建立风-沙-温度相互耦合作用的描述风沙运动发展过程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风沙运动中沙粒旋转角速度的变化及分布规律.定量分析表明:不同高度处沙粒旋转角速度的分布概率服从单峰非对称分布,峰值呈尖点,且沙粒下旋旋转角速度约400 r/s时沙粒概率密度最大;旋转沙粒起跳后开始上升及快要落地阶段,其旋转速度变化较大.同时,Magnus效应对沙粒平均跃移轨迹、输沙率等风沙运动宏观因素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us效应 风沙运动 沙粒旋转角速度
下载PDF
风沙流中沙粒冲击速度的分布函数 被引量:5
4
作者 董治宝 刘小平 王宏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年第5期53-56,共4页
根据风沙流通量和速度随高度的变化推导出了风沙流中沙粒冲击速度的分布函数,与以往建立的风沙流中起跃沙粒垂直初速度的分布函数稍有不同。用最新引进的粒子动态分析仪对53000多个沙粒冲击速度的风洞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冲击速度的... 根据风沙流通量和速度随高度的变化推导出了风沙流中沙粒冲击速度的分布函数,与以往建立的风沙流中起跃沙粒垂直初速度的分布函数稍有不同。用最新引进的粒子动态分析仪对53000多个沙粒冲击速度的风洞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冲击速度的分布函数与风洞实验结果吻合得相当好,80%以上的拟合相关系数大于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粒冲击速度 分布函数 风沙流 气固两相流 流动速度 流动通量 风沙物理学
下载PDF
欧拉颗粒流模型下的近床面风沙跃移速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芳 金阿芳 热依汗古丽·木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57-2163,共7页
风沙运动中沙粒速度是风沙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反映风沙流运动中沙粒相浓度变化及沙粒的速度分布,从多相流的角度出发,运用二维欧拉颗粒两相流模型对风沙的流动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实验中沙粒的体积浓度随高度的变化,验证了模型... 风沙运动中沙粒速度是风沙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反映风沙流运动中沙粒相浓度变化及沙粒的速度分布,从多相流的角度出发,运用二维欧拉颗粒两相流模型对风沙的流动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实验中沙粒的体积浓度随高度的变化,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沙相的运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近床面风沙流的沙相速度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在风沙跃移过程中,沙粒体积分数随高度的变化呈指数衰减,并在近地面附近出现浓度饱和层,饱和层沙粒体积分数的数量级为10-7,且在饱和层上方浓度衰减加快。通过对体积分数大于等于10-7的沙粒速度信息进行统计,得到不同时刻沙相速度分布,并给出相应的速度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 欧拉颗粒流模型 沙粒速度分布 沙相体积分数
下载PDF
PIV技术及其在风沙边界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罗万银 董治宝 钱广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33-737,共5页
为了考察粒子图像测速度技术在风沙环境风洞中的测量精度及在风沙边界层研究中的应用潜力,通过筛选适当的示踪颗粒,借助PIV测量系统重新测量了风沙环境风洞中的风廓线,并获得了风沙边界层内跃移沙粒的速度和浓度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为了考察粒子图像测速度技术在风沙环境风洞中的测量精度及在风沙边界层研究中的应用潜力,通过筛选适当的示踪颗粒,借助PIV测量系统重新测量了风沙环境风洞中的风廓线,并获得了风沙边界层内跃移沙粒的速度和浓度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PIV测得的风速廓线与标准风速廓线仪所测结果相当吻合(R2≥0.99);沙粒跃移的平均水平速度和相对浓度(灰度)沿距离沙面高度分别呈幂函数和负指数分布,沙粒速度随高度和自由风速的增加而增大,相对浓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快速衰减,风速越小衰减越快,风速越大衰减越慢,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结论一致。PIV系统为将来能够进行更加精确的风沙运动微观机理研究提供了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V技术 风沙环境风洞 风沙边界层 沙粒速度 沙粒浓度
下载PDF
风沙流中跃移沙粒冲击速度和角度联合概率分布风洞实验 被引量:6
7
作者 肖锋军 董治宝 +2 位作者 郭烈锦 王跃社 李德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7-134,共8页
近地表跃移沙粒速度和角度概率分布是连接风沙运动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桥梁,对沙粒跃移轨迹和输沙率分布有很大影响。但是,目前跃移沙粒冲击速度概率分布和角度概率分布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使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PDPA)测量了风洞... 近地表跃移沙粒速度和角度概率分布是连接风沙运动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桥梁,对沙粒跃移轨迹和输沙率分布有很大影响。但是,目前跃移沙粒冲击速度概率分布和角度概率分布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使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PDPA)测量了风洞沙床面1 mm高度处的跃移沙粒速度,通过分析各冲击速度对应的冲击角度的概率分布研究了沙粒冲击速度和角度的联合概率分布。结果表明:沙粒冲击速度概率分布可用对数正态函数描述,冲击角度概率分布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各冲击速度对应的冲击角度都符合指数函数分布,且其衰减速度随冲击速度增加而加快。这表明,冲击速度概率分布和冲击角度概率分布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最后分别给出了沙粒冲击速度和角度的独立假设概率分布和条件联合概率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跃移运动 沙粒速度 联合概率分布 输沙率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Study of Sediment Incipience Under Complex Flows 被引量:1
8
作者 LIU Chunrong DENG Liying +1 位作者 HUANG Zhenhua HUHE Aode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08年第4期300-306,共7页
Sediment incipience under flows passing a backward-facing step was studie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measure scouring depth, probability of sediment incipience, and instantaneous flow velocity field d... Sediment incipience under flows passing a backward-facing step was studie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measure scouring depth, probability of sediment incipience, and instantaneous flow velocity field downstream of a backward-facing step. Instantaneous flow velocity field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and a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robability of sediment incipience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sediment incipience was the highest near the reattachment point, even though the near-wall instantaneous flow velocity and the Reynolds stress were both much higher further downstream of the backward-facing step. The possible me- chanisms are discussed for the sediment incipience near the reattachment po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transport local scour complex flows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sediment incipie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