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质荒漠化土地景观分类与制图——以毛乌素沙地为例 被引量:27
1
作者 吴波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2-57,共6页
对景观分类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索 ,并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农牧交错区沙质荒漠化土地景观分类与制图的方法。由于沙丘分布广泛 ,与地带性植被和土壤的分布相迭加 ,增加了地表景观的破碎程度 ,使农牧交错区沙地的主... 对景观分类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索 ,并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农牧交错区沙质荒漠化土地景观分类与制图的方法。由于沙丘分布广泛 ,与地带性植被和土壤的分布相迭加 ,增加了地表景观的破碎程度 ,使农牧交错区沙地的主要景观要素类型在结构上具有复合性。为了更好地描述沙地景观的复合性特征 ,作者提出景观基本结构组分的概念。首先确定景观基本结构组分 ,根据景观基本结构组分的不同组合确定景观要素类型 ;然后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解译和判读进行景观要素类型的划分 ;最后在 GIS支持下成图。该方法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质荒漠化土地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分类 景观制图 沙质荒漠化土地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中国北方沙漠及沙质荒漠化土地区划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高会军 姜琦刚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68-72,共5页
根据影响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和人类活动等特征,通过确定地域分异、发生学、多级序列等区划原则,建立了以地质地貌类型组合、气候为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区(Ⅰ级区)划分和以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为沙... 根据影响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和人类活动等特征,通过确定地域分异、发生学、多级序列等区划原则,建立了以地质地貌类型组合、气候为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区(Ⅰ级区)划分和以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为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亚区(Ⅱ级区)划分的指标体系。采用遥感方法,将中国北方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划分为贺兰山以西干旱沙漠、沙质荒漠化区;贺兰山-大兴安岭干旱、半干旱沙漠、沙质荒漠化区和大兴安岭以东半干旱、半湿润沙质荒漠化区等3个区和17个亚区。并对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区进行了现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沙漠 沙质荒漠化土地 区划 遥感
下载PDF
土地沙质荒漠化过程的土壤分形特征 被引量:95
3
作者 赵文智 刘志民 程国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77-881,共5页
关键词 土壤分形特征 土地沙质荒漠化 分形维数 粒径 重量分布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土地沙质荒漠化监测——以扎鲁特旗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金霞 殷秀琴 包玉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1-228,共8页
以20世纪80年代末和2000年两期TM影像作信息源,经过合成、增强、几何纠正、镶嵌和人机交互判读并结合野外考察提取研究区两期沙质荒漠化土地数据,建立数据库,得到10a内不同程度沙质荒漠化土地之间的转换面积,建立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 以20世纪80年代末和2000年两期TM影像作信息源,经过合成、增强、几何纠正、镶嵌和人机交互判读并结合野外考察提取研究区两期沙质荒漠化土地数据,建立数据库,得到10a内不同程度沙质荒漠化土地之间的转换面积,建立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结果表明:①土地沙质荒漠化严重,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沙化率13.54%;②主要发生在南部平原地区,形成了两条沙带,中、北部基岩山地是沙质荒漠化大面积扩展的天然界线;③半农半牧区比纯农业和纯牧业区严重;④动态趋势是整体扩展(增长率为4.67%),局部逆转(主要在南部),程度加强;⑤沙质荒漠化扩展面积为9 967.54hm2,其中中部>北部>南部;⑥管理失误、人口增长及由此引起的“三滥”等超强度利用土地行为是影响研究区土地沙质荒漠化的主要人文因子。⑦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态势仍很严重,控制人口密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加强土地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地沙质荒漠化 扎鲁特旗
下载PDF
山西省土地沙质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马义娟 苏志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1-84,共4页
山西省的晋西北和大同地区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环京津唐地区防风固沙、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布集中,且危害较为严重。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发生与扩展是自然因素和... 山西省的晋西北和大同地区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环京津唐地区防风固沙、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布集中,且危害较为严重。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发生与扩展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干旱多风、地表沙物质丰富和植被稀疏等自然因素的存在,本身就孕育着沙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的自然过程,即沙质荒漠化的自然过程,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叠加在沙质荒漠化自然过程的基础上起加速、加剧作用,即沙质荒漠化的人为加速过程。动态监测资料表明流动沙地而积有增加趋势,在未来中国北方气候变暖干化背景下,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该区沙质荒漠化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质荒漠化 山西省
下载PDF
近15年来共和盆地土地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封建民 李晓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9-133,共5页
在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青海共和盆地沙漠化土地遥感分类分级的指标系统,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该区1990年和2005年的TM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该区近15 a来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和原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沙质... 在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青海共和盆地沙漠化土地遥感分类分级的指标系统,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该区1990年和2005年的TM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该区近15 a来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和原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沙质荒漠化依然严重,共有各类沙化土地7 419.6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84%,以轻度和中度为主;②较为严重的沙质荒漠化主要发生在中部和南部气温较高的地区;③沙质荒漠化总体趋势为整体面积缩小,恶化和逆转并存,程度略有加强;④气候变化导致的蒸发量增加对研究区土地沙质荒漠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耕地面积和农牧业人口急剧减少是研究区土地沙质荒漠化面积略有减少的主要原因;⑤研究区沙质荒漠化趋势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沙质荒漠化形势仍然相当严峻,控制人口密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控制超载过牧,加强土地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共和盆地 土地沙质荒漠化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防治建议 被引量:4
7
作者 高会军 康高峰 +1 位作者 姜琦刚 霍晓斌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6年第1期17-20,共4页
根据中国北方地区人类活动对地表组成物质的扰动特征,将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区划分为绿洲周缘农业型沙质荒漠化、农牧交错带农牧型沙质荒漠化、草原牧业型沙质荒漠化三种类型;利用1975年M SS卫星图像数据和2000年ETM卫星图像数... 根据中国北方地区人类活动对地表组成物质的扰动特征,将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区划分为绿洲周缘农业型沙质荒漠化、农牧交错带农牧型沙质荒漠化、草原牧业型沙质荒漠化三种类型;利用1975年M SS卫星图像数据和2000年ETM卫星图像数据为信息源,在M APG IS软件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方法对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进行信息提取,编制研究区1975年和2000年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分布图,在根据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的变化幅度确定沙质荒漠化土地变化类型的基础上,通过1975年和2000年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分布图的叠加分析,查明了中国北方近25年来沙质荒漠化土地的时空演化规律,结合中国北方不同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区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特征,提出了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 建议 中国北方
下载PDF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22
8
作者 高会军 李小强 +1 位作者 张峰 霍晓斌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100-103,共4页
由于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近年来,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水位下降及水域面积减小、草原退化、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等。文章采... 由于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近年来,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水位下降及水域面积减小、草原退化、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等。文章采用1975年MSS卫星图像及1987、2000年TM卫星图像作为遥感信息源,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旨在查明青海湖地区耕地、沙质荒漠化土地和水域等生态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化规律,为青海湖地区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结果表明,25a来,青海湖地区的耕地及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出现明显的扩大,而水域面积出现明显缩小,同时由于湖周各河流土壤侵蚀的加剧,在部分河流入湖处泥沙淤积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出现明显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耕地 沙质荒漠化土地 水域 遥感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陕北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效果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刚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1年第6期90-97,共8页
应用“3S”技术与土壤化学方法,对毛乌素沙地榆林市境内区域的沙质荒漠化土地进行了近45年来变化研究与生态修复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的沙质荒漠化强度以轻度、中度为主,治理方式以人工修复为主;1975—2019年沙质荒漠化的... 应用“3S”技术与土壤化学方法,对毛乌素沙地榆林市境内区域的沙质荒漠化土地进行了近45年来变化研究与生态修复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的沙质荒漠化强度以轻度、中度为主,治理方式以人工修复为主;1975—2019年沙质荒漠化的分布面积与强度呈现先快速发展而后逆转的变化特征。其中,1975—2007年沙质荒漠化的发展与过度放牧、荒地开垦及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及强度密切相关。2007—2019年的逆转与生态调控政策及治理工程的实施密切相关。人工修复地区的土壤养分含量优于自然修复地区,在同等背景的自然修复条件下,不同成因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土壤养分含量有一定区别。采用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以人工修复促进植被自然修复能力,是研究区有效的生态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质荒漠化土地 遥感 土壤养分 生态修复
下载PDF
环境地学
10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4-4,共1页
关键词 环境地学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水环境 土地沙质荒漠化 中科院 环图 宁夏 环境化学 两相分层流 防治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