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古代佛教之外主要沙门思潮流派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
1
作者 邬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80-87,共8页
在印度古代沙门思潮哲学流派中,耆那教的"七谛说"强调了七种实在或真理,归纳起来可以认为这一理论是把极微、时间、空间、运动、静止、灵魂看作是世界的六大基本构成要素;顺世派的"四大元素"论把地、水、火、风看... 在印度古代沙门思潮哲学流派中,耆那教的"七谛说"强调了七种实在或真理,归纳起来可以认为这一理论是把极微、时间、空间、运动、静止、灵魂看作是世界的六大基本构成要素;顺世派的"四大元素"论把地、水、火、风看成是构成世界的本源性存在;生活派的"十二元素"论则把灵魂(命)、地、水、火、风、虚空、得、失、苦、乐、生、死看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这些理论深刻体现着多元实在论、全息论、整体涌现论的思想。耆那教"或然论"的"七支论法"强调的是事物本身的暂存性、条件性和过程性的相对性特征,以及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局限性、片面性的相对性特征,这样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过程论、随机性、非决定论的复杂性观念。生活派和顺世派的"自然因论"则具有非决定论的、自组织的复杂性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思潮 多元 全息 复杂性
下载PDF
佛教的伦理革命——原始佛教道德因果律的建构
2
作者 王江武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6,共6页
佛教的创立意味着印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纷乱的思想混乱状态的结束。佛陀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等巫术观念,并批判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从而确立了道德因果律与自由意志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为当时的印度... 佛教的创立意味着印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纷乱的思想混乱状态的结束。佛陀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等巫术观念,并批判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从而确立了道德因果律与自由意志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为当时的印度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一价值系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佛教的兴起看作是伦理革命。本文论述了古婆罗门教与道德律的缺失和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并对佛教教义作了伦理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佛教 道德因果律 佛教伦理 古婆罗门教 沙门思潮 虚无主义
下载PDF
“梵我一如”的演绎及其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达照 《南亚研究》 CSSCI 2001年第1期67-72,共6页
关键词 哲学命题 沙门思潮 宗教 神秘主义 哲学思想 古印度 演绎 思想内涵 意义 时期
原文传递
从僧官制度的设立看佛教中国化
4
作者 于超 《法音》 2021年第12期67-70,共4页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作为一种与当时居于正统地位婆罗门教抗衡的沙门思潮,早期未能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没有形成强大统一的社会力量。因此,古印度王朝的统治者很少干预佛教内部事务,任其自由发展,没有设立僧官制度[1]。中国佛教建立在印...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作为一种与当时居于正统地位婆罗门教抗衡的沙门思潮,早期未能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没有形成强大统一的社会力量。因此,古印度王朝的统治者很少干预佛教内部事务,任其自由发展,没有设立僧官制度[1]。中国佛教建立在印度佛教的基础上,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形成了鲜明的本土化特点。中国佛教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社会存在着难以割裂的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官制度 佛教中国化 印度佛教 婆罗门教 沙门思潮 内部事务 正统地位 古印度
原文传递
佛教的源头及中国情缘
5
作者 于崇良 《五台山》 2016年第8期92-96,共5页
耄耋忆旧事,闲坐说禅宗。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期受的是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教育,大学又学了五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对世界本源的解释是个笃定的唯物论者。年轻时只是简单地将佛教归为唯心主义,视为封建迷信,不置一顾,所... 耄耋忆旧事,闲坐说禅宗。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期受的是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教育,大学又学了五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对世界本源的解释是个笃定的唯物论者。年轻时只是简单地将佛教归为唯心主义,视为封建迷信,不置一顾,所以生长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周边,却对佛教及其对中国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没有丝毫的了解。随着年序、阅历的增长,才逐步开始用历史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圣地 大乘佛教 僧团 哲学和政治 悉达多 这一代人 佛教中国化 佛事活动 迦毗罗卫 沙门思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