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印度古代佛教之外主要沙门思潮流派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
1
作者
邬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80-87,共8页
在印度古代沙门思潮哲学流派中,耆那教的"七谛说"强调了七种实在或真理,归纳起来可以认为这一理论是把极微、时间、空间、运动、静止、灵魂看作是世界的六大基本构成要素;顺世派的"四大元素"论把地、水、火、风看...
在印度古代沙门思潮哲学流派中,耆那教的"七谛说"强调了七种实在或真理,归纳起来可以认为这一理论是把极微、时间、空间、运动、静止、灵魂看作是世界的六大基本构成要素;顺世派的"四大元素"论把地、水、火、风看成是构成世界的本源性存在;生活派的"十二元素"论则把灵魂(命)、地、水、火、风、虚空、得、失、苦、乐、生、死看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这些理论深刻体现着多元实在论、全息论、整体涌现论的思想。耆那教"或然论"的"七支论法"强调的是事物本身的暂存性、条件性和过程性的相对性特征,以及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局限性、片面性的相对性特征,这样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过程论、随机性、非决定论的复杂性观念。生活派和顺世派的"自然因论"则具有非决定论的、自组织的复杂性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思潮
多元
全息
复杂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教的伦理革命——原始佛教道德因果律的建构
2
作者
王江武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6,共6页
佛教的创立意味着印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纷乱的思想混乱状态的结束。佛陀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等巫术观念,并批判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从而确立了道德因果律与自由意志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为当时的印度...
佛教的创立意味着印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纷乱的思想混乱状态的结束。佛陀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等巫术观念,并批判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从而确立了道德因果律与自由意志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为当时的印度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一价值系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佛教的兴起看作是伦理革命。本文论述了古婆罗门教与道德律的缺失和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并对佛教教义作了伦理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佛教
道德因果律
佛教伦理
古婆罗门教
沙门思潮
虚无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梵我一如”的演绎及其意义
被引量:
7
3
作者
达照
《南亚研究》
CSSCI
2001年第1期67-72,共6页
关键词
哲学命题
沙门思潮
宗教
神秘主义
哲学思想
古印度
演绎
思想内涵
意义
时期
原文传递
从僧官制度的设立看佛教中国化
4
作者
于超
《法音》
2021年第12期67-70,共4页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作为一种与当时居于正统地位婆罗门教抗衡的沙门思潮,早期未能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没有形成强大统一的社会力量。因此,古印度王朝的统治者很少干预佛教内部事务,任其自由发展,没有设立僧官制度[1]。中国佛教建立在印...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作为一种与当时居于正统地位婆罗门教抗衡的沙门思潮,早期未能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没有形成强大统一的社会力量。因此,古印度王朝的统治者很少干预佛教内部事务,任其自由发展,没有设立僧官制度[1]。中国佛教建立在印度佛教的基础上,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形成了鲜明的本土化特点。中国佛教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社会存在着难以割裂的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官制度
佛教中国化
印度佛教
婆罗门教
沙门思潮
内部事务
正统地位
古印度
原文传递
佛教的源头及中国情缘
5
作者
于崇良
《五台山》
2016年第8期92-96,共5页
耄耋忆旧事,闲坐说禅宗。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期受的是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教育,大学又学了五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对世界本源的解释是个笃定的唯物论者。年轻时只是简单地将佛教归为唯心主义,视为封建迷信,不置一顾,所...
耄耋忆旧事,闲坐说禅宗。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期受的是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教育,大学又学了五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对世界本源的解释是个笃定的唯物论者。年轻时只是简单地将佛教归为唯心主义,视为封建迷信,不置一顾,所以生长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周边,却对佛教及其对中国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没有丝毫的了解。随着年序、阅历的增长,才逐步开始用历史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圣地
大乘佛教
僧团
哲学和政治
悉达多
这一代人
佛教中国化
佛事活动
迦毗罗卫
沙门思潮
原文传递
题名
印度古代佛教之外主要沙门思潮流派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
1
作者
邬焜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80-87,共8页
文摘
在印度古代沙门思潮哲学流派中,耆那教的"七谛说"强调了七种实在或真理,归纳起来可以认为这一理论是把极微、时间、空间、运动、静止、灵魂看作是世界的六大基本构成要素;顺世派的"四大元素"论把地、水、火、风看成是构成世界的本源性存在;生活派的"十二元素"论则把灵魂(命)、地、水、火、风、虚空、得、失、苦、乐、生、死看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这些理论深刻体现着多元实在论、全息论、整体涌现论的思想。耆那教"或然论"的"七支论法"强调的是事物本身的暂存性、条件性和过程性的相对性特征,以及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局限性、片面性的相对性特征,这样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过程论、随机性、非决定论的复杂性观念。生活派和顺世派的"自然因论"则具有非决定论的、自组织的复杂性思想。
关键词
沙门思潮
多元
全息
复杂性
Keywords
Samana ideas
Pluralism
Holographic theory
complexity
分类号
B351.2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教的伦理革命——原始佛教道德因果律的建构
2
作者
王江武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6,共6页
文摘
佛教的创立意味着印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纷乱的思想混乱状态的结束。佛陀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等巫术观念,并批判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从而确立了道德因果律与自由意志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为当时的印度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一价值系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佛教的兴起看作是伦理革命。本文论述了古婆罗门教与道德律的缺失和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并对佛教教义作了伦理学分析。
关键词
原始佛教
道德因果律
佛教伦理
古婆罗门教
沙门思潮
虚无主义
Keywords
Buddhism, Buddhist ethics, religious ethics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梵我一如”的演绎及其意义
被引量:
7
3
作者
达照
机构
中国佛学院
出处
《南亚研究》
CSSCI
2001年第1期67-72,共6页
关键词
哲学命题
沙门思潮
宗教
神秘主义
哲学思想
古印度
演绎
思想内涵
意义
时期
分类号
B33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僧官制度的设立看佛教中国化
4
作者
于超
机构
北京雍和宫管理处
出处
《法音》
2021年第12期67-70,共4页
文摘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作为一种与当时居于正统地位婆罗门教抗衡的沙门思潮,早期未能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没有形成强大统一的社会力量。因此,古印度王朝的统治者很少干预佛教内部事务,任其自由发展,没有设立僧官制度[1]。中国佛教建立在印度佛教的基础上,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形成了鲜明的本土化特点。中国佛教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社会存在着难以割裂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
僧官制度
佛教中国化
印度佛教
婆罗门教
沙门思潮
内部事务
正统地位
古印度
分类号
B949.2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佛教的源头及中国情缘
5
作者
于崇良
出处
《五台山》
2016年第8期92-96,共5页
文摘
耄耋忆旧事,闲坐说禅宗。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期受的是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教育,大学又学了五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对世界本源的解释是个笃定的唯物论者。年轻时只是简单地将佛教归为唯心主义,视为封建迷信,不置一顾,所以生长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周边,却对佛教及其对中国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没有丝毫的了解。随着年序、阅历的增长,才逐步开始用历史发展的。
关键词
佛教圣地
大乘佛教
僧团
哲学和政治
悉达多
这一代人
佛教中国化
佛事活动
迦毗罗卫
沙门思潮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印度古代佛教之外主要沙门思潮流派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
邬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佛教的伦理革命——原始佛教道德因果律的建构
王江武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梵我一如”的演绎及其意义
达照
《南亚研究》
CSSCI
2001
7
原文传递
4
从僧官制度的设立看佛教中国化
于超
《法音》
2021
0
原文传递
5
佛教的源头及中国情缘
于崇良
《五台山》
201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