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颍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业经济研究——以河南省漯河土城王遗址出土动物遗存为例
1
作者 裴晓晨 李欣蔓 +4 位作者 张颖 林怡嫺 梁法伟 李唯 张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0-498,共19页
沙颍河平原地处中原地区东南外围,是连接中原与淮河流域的重要区域,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原地区内部生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对河南省漯河市土城王遗址(33°40′08.86″N, 114°04′50.19″E)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600~4... 沙颍河平原地处中原地区东南外围,是连接中原与淮河流域的重要区域,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原地区内部生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对河南省漯河市土城王遗址(33°40′08.86″N, 114°04′50.19″E)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600~4300年)的动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饲养家猪(猪的NISP和MNI占比分别为26.37%和32.1%,肉食贡献占比57.1%)和狩猎鹿科动物(大、中、小型鹿的总NISP和MNI占比分别为62.66%和40.8%,肉食贡献占比31.8%)是土城王遗址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方式;鹿科动物同时也是制作工具的主要原料。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相比,沙颍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600~4300年)生业经济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混合性特征。一方面,动物资源获取与利用模式接近环境背景更为相似的淮河中游地区,而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在渔猎活动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家猪以散养为主,饲养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可能与其所处冲积平原水系发达、湿地密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环境背景密切相关,是当地先民因地制宜的能动选择;另一方面,农业模式是旱地作物占主导的稻旱混作,整体上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一致,可能是受到仰韶文化圈的影响。该研究弥补了沙颍河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动物资源获取与利用研究的材料不足,突出了当地生业经济的特殊性和中原地区内部生业经济的多样性,为深化理解人类社会生业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提供了新的重要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遗存 生业经济 沙颍河平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因地制宜
原文传递
河南漯河郾城区土城王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梁法伟 李唯 +3 位作者 张海 曹艳朋 李凡(绘图) 高凤梅(绘图)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8,共26页
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土城王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核心是仰韶文化中晚期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距今5600~4300年。土城王遗址的考古发掘与整理工作不仅完善了沙颍河平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和年代框架,同时为研究黄淮平原史前湿地环境背景... 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土城王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核心是仰韶文化中晚期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距今5600~4300年。土城王遗址的考古发掘与整理工作不仅完善了沙颍河平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和年代框架,同时为研究黄淮平原史前湿地环境背景下的人地关系提供基础分析材料,并且为理解中原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提供重要的区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城王遗址 沙颍河平原 仰韶文化中晚期 大汶口文化晚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