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残留物分析的尖底瓶功能研究——以陕西吴起李拐沟遗址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宋阿倩 钱耀鹏 +1 位作者 张华 杨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其小口、尖底的结构特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有关其功用的认识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鉴于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淀粉粒和植硅体的分析方法,对李拐沟遗址出土的6件尖底瓶的残留物进行分... 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其小口、尖底的结构特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有关其功用的认识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鉴于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淀粉粒和植硅体的分析方法,对李拐沟遗址出土的6件尖底瓶的残留物进行分析,发现有来自粟类植物、小麦族、食用豆类和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结合与发酵相关损伤淀粉粒和部分疑似霉菌与酵母细胞的发现,初步推断李拐沟遗址出土尖底瓶应属酒器一类。实验结果对发酵工艺的研判还需更多数据的支撑。总之,实验结果为尖底瓶的功用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证实了陕北地区以李拐沟遗址为代表的小型聚落中酿酒活动应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推进了我国古酒起源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尖底瓶功能 淀粉粒 植硅体 霉菌 酵母细胞
下载PDF
沙澧河流域二里头文化时期农业模式初探--基于河南漯河沟李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艳江 杨竹子 +4 位作者 邓振华 张海 李唯 梁法伟 曹艳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5,共10页
农业作为支撑早期国家运行的重要经济基础,历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然而,当前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且在区域和遗址类型方面存在很多空白。在此背景之下,本文选取漯河沟李遗址开展了系统的植物考古采样和分析,结果表... 农业作为支撑早期国家运行的重要经济基础,历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然而,当前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且在区域和遗址类型方面存在很多空白。在此背景之下,本文选取漯河沟李遗址开展了系统的植物考古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以粟为主,黍为次,兼有少量水稻和大豆的利用。同时,区域间的比较不难看出,这一模式普遍存在于中原地区同时期的各个遗址中,具有较强的区域共性。此外,对沟李遗址所在沙澧河流域早期农业发展历程的梳理显示,当地的植物资源利用模式经历了多次转变,粟黍为主的农业模式至少在仰韶文化晚期已经确立,二里头时期的这一农业特征实际上具有深厚的本地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澧河流域 沟李遗址 二里头文化 农业结构
原文传递
陕西吴起李拐沟遗址调查简报 被引量:1
3
作者 翟霖林 胡丹阳 +4 位作者 张华 杨博 王成 胡丹阳(绘图) 王学文(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9-36,共8页
2019年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李拐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获得了一批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调查结果表明,李拐沟遗址与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测年结果显示,其年代与关中地区也大体保持... 2019年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李拐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获得了一批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调查结果表明,李拐沟遗址与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测年结果显示,其年代与关中地区也大体保持一致,故洛河上游地区属于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围。李拐沟遗址的调查工作填补了洛河上游地区仰韶文化考古工作的空白,对于认识这一区域史前时期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仰韶文化 聚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