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书·沟洫志》水利文化资料辑录
1
作者 温乐平 许晓云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班固作《沟洫志》承袭了司马迁《河渠书》中的水利思想,单独著篇,侧重农田水利,故曰"沟洫",不言"河渠"。二者皆视水利有三层含义:一是治理水患,二是灌溉农田,三是漕运货物。班氏认为水利起源于大禹治水,发展于春秋... 班固作《沟洫志》承袭了司马迁《河渠书》中的水利思想,单独著篇,侧重农田水利,故曰"沟洫",不言"河渠"。二者皆视水利有三层含义:一是治理水患,二是灌溉农田,三是漕运货物。班氏认为水利起源于大禹治水,发展于春秋战国,兴盛于西汉,并详细地记叙了西汉治河过程,记载了六辅渠、白渠等重要水利工程以及水工徐伯表、杨焉、张戎、韩牧等水利专家,还记录了许多重要的治水言论,尤其是贾让的《治河三策》,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论,是最早提出黄河下游地区兴利除害的治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河三策 沟洫志 六辅渠 兴利除害 贾让 韩牧 大禹治水 河渠书 屯氏河 遮害亭
下载PDF
浅论《汉书·沟洫志》中反映的汉代治河思想
2
作者 徐晓川 《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58-59,共2页
通过对《汉书·沟洫志》对水利建设及自然地貌的记载,探讨西汉时期治理黄河水患的理论突破和成功经验。
关键词 《汉书·沟洫志 汉代 治河思想
下载PDF
泾渭古今难分明 被引量:1
3
作者 韦中兴 蔺生睿 《丝绸之路》 1994年第5期60-60,共1页
泾渭古今难分明韦中兴,蔺生睿渭水流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泾渭分明”这则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于泾渭水相汇之地。我们很高兴地读了《丝绸之路》刊载柏原先生的《泾渭分明漫想》(1993年第... 泾渭古今难分明韦中兴,蔺生睿渭水流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泾渭分明”这则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于泾渭水相汇之地。我们很高兴地读了《丝绸之路》刊载柏原先生的《泾渭分明漫想》(1993年第6期)和《泾渭分明联想》(1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渭 古丝绸之路 泾浊渭清 戎人 诗人杜甫 泾水 泾以渭浊 沟洫志 李频 邶风
下载PDF
修史漫谈
4
作者 李澍田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8-11,共4页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说文》载:“史,记事者也”。我国历史悠久,史书浩瀚,向有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现在编纂航运史,将为我国史学宝库增添一颗璀璨的明珠。顾名思义,航运史姓史,应属历史地理学范畴,系史学之林的专史。往往水运...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说文》载:“史,记事者也”。我国历史悠久,史书浩瀚,向有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现在编纂航运史,将为我国史学宝库增添一颗璀璨的明珠。顾名思义,航运史姓史,应属历史地理学范畴,系史学之林的专史。往往水运交通的专史寓于正史杂书之间,山海经、尚书禹贡为其滥觞,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为其先河。一般来讲,是史汉发其端,桑弧水经、郦道元水经注续其成。顾炎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禹贡 编史修 水经注 桑弧 沟洫志 水运交通 河渠书 元和郡县 郡国
下载PDF
鲧禹治水之法与河堤的起源
5
作者 李立远 《炎黄地理》 2021年第8期1-7,共7页
《汉书•沟洫志》引贾让之言曰:“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自为利。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近现代学者也有力主此说者。黄河下游... 《汉书•沟洫志》引贾让之言曰:“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自为利。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近现代学者也有力主此说者。黄河下游龙山时代城址的大量发现,近年良渚文化堤坝的发现,以及对商代甲骨文相关材料的梳理,都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古代河堤的起源问题。现将有关的思考连缀成文,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甲骨文 良渚文化 沟洫志 齐地 学界同仁 龙山时代 鲧禹治水 重新思考
下载PDF
释“观下”
6
作者 一令 《历史地理》 1986年第1期45-45,共1页
《汉书·沟洫志》贾让治河三策云:“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平刚;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昭阳。”颜师古注云:“观,县名也。”
关键词 贾让 沟洫志 治河三策 石堤 颜师古注 黎阳
下载PDF
龙羊峡,揽阅时光记忆
7
作者 赵久莲 《青海国土经略》 2022年第2期72-75,共4页
青海高原丰沛的冰川和湖沼水源,成就了上自雪域下至海洋的万里长河.临黄河而知中国,在《汉书·沟洫志》中:"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黄河确立了百川之首的地位.华夏子孙的文明,从这条河流开始,她以自己的方... 青海高原丰沛的冰川和湖沼水源,成就了上自雪域下至海洋的万里长河.临黄河而知中国,在《汉书·沟洫志》中:"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黄河确立了百川之首的地位.华夏子孙的文明,从这条河流开始,她以自己的方式,滋润一片土地,哺育沿岸的人们,点燃了中华文化最早的曙光,而我们对黄河的亲近仿佛与生俱来,怀有母亲般的眷恋,故称其为"母亲河".从高原到平原,她构建中国大地上的文化骨骼,每一个黄河故事,延展的都是中华文明历程.黄河从扎陵湖-鄂陵湖挥师而下,挟浩荡之势,气吞万里,沿途将海南藏族自治州腹地的巴水河、茫拉河、曲什安河、青根河、恰卜恰河等水系纳入到自己的怀抱."过五关、斩六将",一路切开加吾峡、拉加峡、野狐峡、龙羊峡、松巴峡、阿什贡等峡谷,像一条蓝色的纽带,将同德盆地、兴海盆地、贵南盆地、共和盆地、贵德盆地串联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藏族自治州 野狐 扎陵湖 鄂陵湖 沟洫志 华夏子孙 共和盆地 青海高原
下载PDF
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
8
作者 任俊华 庞小条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第16期48-50,共3页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沟洫志》篇末总结中国古代水利史时强调:“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河即黄河。水滋养万物,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养育了从远古延续至今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传...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沟洫志》篇末总结中国古代水利史时强调:“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河即黄河。水滋养万物,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养育了从远古延续至今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传承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文明 华夏文明 沟洫志 水利史 精神内核 著名史学家 生命之源 文化根脉
下载PDF
水土流失的验证实验
9
作者 陈朝莲 《地理教育》 2015年第A01期80-80,共1页
【实验背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十分严峻,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历史上,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可见当时随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开发引起的... 【实验背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十分严峻,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历史上,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可见当时随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开发引起的水土流失已较为严重,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快速增长,为满足人们对粮食和民用燃料的需求,许多地区提出向荒山要粮,掀起大规模开荒扩种的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快速增长 验证实验 民用燃料 生态环境状况 泾水 要粮 破坏速度 人口增长 沟洫志 一次性塑料
下载PDF
古文化趣问三则
10
作者 孙晓利 《初中生优秀作文》 2014年第7X期14-15,共2页
为什么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古时,人们对虎和鼠这两种动物是相当畏惧的。虎性威猛无比,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风俗通义》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为什么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古时,人们对虎和鼠这两种动物是相当畏惧的。虎性威猛无比,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风俗通义》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如"虎将",喻指英勇善战的将军;"虎子",喻指雄健而奋发有为的儿子;"虎步",指威武雄壮的步伐;"虎踞",形容威猛豪迈。至于鼠,则什么东西都咬,还会传播鼠疫。"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俗语就表明人们对老鼠的憎恶。古人对自己畏惧的东西普遍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于是,古人在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通义》 喻指 老兔 阳物 威武雄壮 第一人称代词 沟洫志 像人 河道变迁 汉制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