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摩登上海”、沦陷区文学与新文艺改编——以新发现的《鲁男子:恋》连环画为中心 |
许海洋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东亚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区域/国别/全球史方法——从《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引发的争论说起 |
张泉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9 |
2
|
|
3
|
反抗军事入侵与抵制文化殖民——抗战时期北京沦陷区文学中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 |
张泉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0
|
|
4
|
华北沦陷区文学研究:历史、现状及展望 |
张泉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7
|
|
5
|
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三大分歧──对《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张爱玲个案分析》的回应 |
陈辽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2001 |
11
|
|
6
|
二论史实是评说沦陷区文学的前提——对《沦陷区文学认识误区》的回应 |
张泉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
2001 |
4
|
|
7
|
沦陷区文学研究回顾与反思 |
张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8
|
民族危机下的道德言说——沦陷区文学伦理叙事探析 |
冯昊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9
|
中国沦陷区文学史研究的新突破──《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简评 |
李洪岩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2
|
|
10
|
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的政治立场问题——对《对〈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一书的政治评价》的回应 |
张泉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
|
|
11
|
沦陷区文学的分立形态与实践理路 |
吴翔宇
王佳依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3 |
1
|
|
12
|
同质与异类——工农兵文学与同时期国统区、沦陷区文学的对比考察 |
刘江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13
|
从沦陷区文学接受现况看加强史料工作的重要性——以北京女作家雷妍为中心 |
张泉
|
《抗战文化研究》
|
2009 |
2
|
|
14
|
论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与沦陷区文学的互动——从作家迁徙角度分析 |
祝学剑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5
|
生存在残酷时代——从沦陷区文学背景看张爱玲散文的价值取向 |
冯凌
|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 |
5
|
|
16
|
沦陷区文学中语言殖民与抵抗 |
冯昊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7
|
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颓废叙事 |
冯昊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8
|
严谨的考证 科学的梳理——评《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资料总汇》 |
金钢
|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9
|
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隐喻 |
冯昊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20
|
对海外中国现代沦陷区文学研究的再反思——以海外汉学家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为考察中心 |
张清芳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CSSCI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