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5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特征
1
作者 吉莉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2-94,共3页
萧红在中国文坛上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在她短短9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商市街》《小城三月》《马伯乐》《呼兰河传》《生死场》等多部经典文字作品。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叙事形态、空间形态等角度分析萧红小说的艺术内... 萧红在中国文坛上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在她短短9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商市街》《小城三月》《马伯乐》《呼兰河传》《生死场》等多部经典文字作品。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叙事形态、空间形态等角度分析萧红小说的艺术内涵。《呼兰河传》是萧红空间叙事的杰出代表作,拥有地志空间、记忆空间、短篇叙事空间等特征。结合萧红与呼兰城的艺术构成,对《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空间叙事 特征
下载PDF
萧红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特征及其成因探析——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
2
作者 王东凯 杜红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5-51,共7页
萧红以细腻而富有情感的笔触描写了在旧中国传统封建礼教观念对女性命运的束缚与摧残,她在《生死场》《呼兰河传》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悲剧特征的女性形象。文章以命运多舛的女性人物为切入点,对萧红作品中女性群体的悲剧命运进行剖析,... 萧红以细腻而富有情感的笔触描写了在旧中国传统封建礼教观念对女性命运的束缚与摧残,她在《生死场》《呼兰河传》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悲剧特征的女性形象。文章以命运多舛的女性人物为切入点,对萧红作品中女性群体的悲剧命运进行剖析,旨在揭露封建思想和男权社会给女性带来的伤害,同时探究萧红书写女性苦难的原因和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生死场》 《呼兰河传 女性悲剧
下载PDF
论《呼兰河传》的艺术表达特征
3
作者 石瑞卿 张祖成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4-97,共4页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回忆的方式清晰自然地叙述了呼兰河小镇的风土人情和人物故事。萧红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融入多重视角的叙述、简明的语言、巧妙的反讽笔法、多样化的文体、儿童视角等新的创作手法,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过儿童的视...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回忆的方式清晰自然地叙述了呼兰河小镇的风土人情和人物故事。萧红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融入多重视角的叙述、简明的语言、巧妙的反讽笔法、多样化的文体、儿童视角等新的创作手法,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过儿童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在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小说中的语言表述充满了幽默感,在叙述方式、语言特征、文体特征和叙事视角方面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呼兰河传》作品创作艺术的独特性是萧红对文学作品的创新,也是人民文学跨入新时代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文学创作 艺术特征 萧红
下载PDF
论《呼兰河传》风景书写的视角与意蕴
4
作者 苏晓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5-54,共10页
萧红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写景较多是其特点之一。风景书写在该小说叙事中所处的位置有两种情况:有时是小说叙事的背景,与人物、事件形成映衬或对照,让读者阅读感受产生增值;有时则是叙事的中心,风景成了小说的主角。《呼兰... 萧红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写景较多是其特点之一。风景书写在该小说叙事中所处的位置有两种情况:有时是小说叙事的背景,与人物、事件形成映衬或对照,让读者阅读感受产生增值;有时则是叙事的中心,风景成了小说的主角。《呼兰河传》的风景感知视角多变,但最主要的是成人化的全知叙事,此全知叙事者并非外在于叙事,而是作品中隐含的成年之后“我”,一向被视为“儿童叙事”的叙事者,即身为女童的“我”,在更多的时候只是成年的“我”凝视与关怀的对象。《呼兰河传》的风景描述有多种方式:既有写实性的对于故乡空间的深度还原,也有将作家主体意识与情感的投射性刻画,还有景观的象征或隐喻性书写。作为现代性风景,《呼兰河传》的童年风景有不同的面向,既有自由、审美的风景,也有荒凉、破败的“反风景”;风景书写中也反映出作家复杂的情感态度,有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记忆中颓败荒凉景观的伤痛,对小城中人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风景书写
下载PDF
浅析《呼兰河传》与《小城三月》中的悲剧意蕴
5
作者 黄莉莎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2期5-7,共3页
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被视为其本人的自传性写作。从《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到《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悲剧,展现的不仅是作家对旧时代封建礼教的控诉,也表露出作家在弥留之际对旧时代女性无法突破生存困境的无力... 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被视为其本人的自传性写作。从《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到《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悲剧,展现的不仅是作家对旧时代封建礼教的控诉,也表露出作家在弥留之际对旧时代女性无法突破生存困境的无力感,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于旧时代女性探索出路的关照。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命运仿佛是一场悲剧的循环,在黑暗现实中觉醒,却又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本文先从两部作品中女性人物悲剧出发,结合时代背景探寻悲剧背后的成因,以向读者呈现旧时代女性生存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悲剧 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
下载PDF
《呼兰河传》葛浩文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6
作者 宋雨琪 臧学运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7期3-7,共5页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文学翻译对译者素养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学者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广泛关注的主题。本文在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指导下,对《呼兰河传》葛浩文英译本进行...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文学翻译对译者素养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学者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广泛关注的主题。本文在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指导下,对《呼兰河传》葛浩文英译本进行考察,分析葛浩文采取的翻译策略,研究其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主动性、受动性和目的性,指出译者双语能力、翻译目的以及外部环境和目标读者接受度对译者翻译策略产生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呼兰河传 葛浩文英译本
下载PDF
论《呼兰河传》独特艺术美
7
作者 崔慧茹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2期14-16,共3页
萧红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被茅盾先生赞美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吸收了许多其他艺术作品的长处,比如散文的抒情笔法、戏剧的讽刺手法及电影... 萧红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被茅盾先生赞美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吸收了许多其他艺术作品的长处,比如散文的抒情笔法、戏剧的讽刺手法及电影的陌生化叙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陌生化叙事 萧红 讽刺手法 洛神 茅盾先生 叙事诗 艺术作品
下载PDF
译者的“越界”与“重构”——以葛浩文译《呼兰河传》中的方言俗语为例
8
作者 黄丽双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93-96,共4页
译者在跨文化的翻译活动中,通过归化与异化等翻译手段进行不同语言文本之间的主体性选择与主体性创造,译者以其主体性身份在不断的翻译“越界”与“重构”中,冲破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困境,为源语文化走入国际视野、为译入语读者呈现... 译者在跨文化的翻译活动中,通过归化与异化等翻译手段进行不同语言文本之间的主体性选择与主体性创造,译者以其主体性身份在不断的翻译“越界”与“重构”中,冲破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困境,为源语文化走入国际视野、为译入语读者呈现异域文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与贡献。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的《呼兰河传》再译本中的方言与俗语的翻译能够恰当地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越界”与“重构”提供完美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越界 重构 主体性 《呼兰河传
下载PDF
《呼兰河传》吟谣式叙事风格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汤仁云 周跃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4-28,共5页
萧红(1911-1942)承袭鲁迅的写作风格,针对现实的社会,写下她对乡土和女性的关怀,而《呼兰河传》中更呈现她个人特殊的风格和情感。本文从《呼兰河传》的话语、悖论语境及吟谣式叙事方面分析其重复书写、视角交替与嘲讽手法,探究萧红所... 萧红(1911-1942)承袭鲁迅的写作风格,针对现实的社会,写下她对乡土和女性的关怀,而《呼兰河传》中更呈现她个人特殊的风格和情感。本文从《呼兰河传》的话语、悖论语境及吟谣式叙事方面分析其重复书写、视角交替与嘲讽手法,探究萧红所批判、关怀的乡土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悖论语境 吟谣式叙事
下载PDF
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修辞研究
10
作者 杨冬梅 《普洱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0-82,共3页
《呼兰河传》是近代作家萧红的一部回忆性小说作品。作品语言真切质朴,拥有较强的情感性,能够随着作者的心理情绪而发生转变,具有多元化的叙事特色。小说的情感表达与修辞技巧拥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结合《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分析... 《呼兰河传》是近代作家萧红的一部回忆性小说作品。作品语言真切质朴,拥有较强的情感性,能够随着作者的心理情绪而发生转变,具有多元化的叙事特色。小说的情感表达与修辞技巧拥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结合《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分析小说的修辞手法,充分地理解、认识《呼兰河传》的内涵,感受萧红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感悟小说所表达的多种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修辞研究
下载PDF
悄吟呼兰河畔:论《呼兰河传》中的声音景观
11
作者 罗沐昕 邓桂英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23期8-10,共3页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塑造了丰富的声音景观,包括自然、社会、无声等丰富多样的音景。萧红通过听觉和塑造声音景观体现独特的小说写作风格,将自身的漂泊经历与人生感悟融入《呼兰河传》中,抒发对家乡、童年的思念与内心的落寞,传达自...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塑造了丰富的声音景观,包括自然、社会、无声等丰富多样的音景。萧红通过听觉和塑造声音景观体现独特的小说写作风格,将自身的漂泊经历与人生感悟融入《呼兰河传》中,抒发对家乡、童年的思念与内心的落寞,传达自身对生命的思考,对苦难的同情,也为小说构造了更深层的悲凉意蕴,展现了更广阔的内在表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听觉叙事 声音景观 生命意识
下载PDF
《呼兰河传》中红色色彩词与寂寞关系探究
12
作者 高倩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6期10-12,共3页
萧红的《呼兰河传》的色彩词运用丰富大胆,其中红色色彩词数量居所有色彩词之首。本文对《呼兰河传》中的红色色彩词进行归类分析,选取了红色色彩词在物件、面孔、自然环境中的运用,旨在探究《呼兰河传》的寂寞情绪与红色色彩词之间的... 萧红的《呼兰河传》的色彩词运用丰富大胆,其中红色色彩词数量居所有色彩词之首。本文对《呼兰河传》中的红色色彩词进行归类分析,选取了红色色彩词在物件、面孔、自然环境中的运用,旨在探究《呼兰河传》的寂寞情绪与红色色彩词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色彩词 寂寞
下载PDF
模因翻译论视角下《呼兰河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13
作者 张宇欣 高英祺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4期109-112,共4页
本文以模因翻译论为理论基础,根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结合原著的文本特点,对《呼兰河传》中文化负载词进行整理和分类,并运用切斯特曼提出的超级模因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和传播进行分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东北地区的乡土民俗文化,推动... 本文以模因翻译论为理论基础,根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结合原著的文本特点,对《呼兰河传》中文化负载词进行整理和分类,并运用切斯特曼提出的超级模因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和传播进行分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东北地区的乡土民俗文化,推动东北流亡文学的对外译介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因翻译论 文化负载词 《呼兰河传
下载PDF
《呼兰河传》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伦理研究
14
作者 刘荣花 陈雯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3期106-109,共4页
文化负载词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承载着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译文的质量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息息相关。本文根据切斯特曼提出的再现、服务、交际、规范、承诺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分析探究了葛浩文在翻译《呼兰河传》中文化负载... 文化负载词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承载着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译文的质量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息息相关。本文根据切斯特曼提出的再现、服务、交际、规范、承诺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分析探究了葛浩文在翻译《呼兰河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葛浩文在进行翻译策略选取时,充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在翻译伦理的规约下,根据不同情境选取不同翻译策略,体现了平等、尊重和良性的互动,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英译本 文化负载词 翻译伦理
下载PDF
《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涵煜 李娜 杨宇帆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6-78,共3页
《呼兰河传》呈现出独特的叙事样态,体现在叙事话语、文本结构、情感色彩等层面。萧红在时空关系处理上,让回溯叙事与叙事视角转换的功能在某种层面上表现出空间叙事的特性,反映出作者在缅怀家乡时所表达的复杂心绪。文章分析了萧红《... 《呼兰河传》呈现出独特的叙事样态,体现在叙事话语、文本结构、情感色彩等层面。萧红在时空关系处理上,让回溯叙事与叙事视角转换的功能在某种层面上表现出空间叙事的特性,反映出作者在缅怀家乡时所表达的复杂心绪。文章分析了萧红《呼兰河传》的叙事手法,探究其空间叙事在叙事话语、叙事结构及情感表达上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以此体悟萧红在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空间叙事 特征
下载PDF
文化翻译视域下《呼兰河传》的文本旅行
16
作者 孙宇 王佳鑫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6-92,共7页
翻译是文本旅行的起点,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正是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有效路径。1979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呼兰河传》英译本出版,在西方学界受到一致好评,继而掀起了国内学界对萧红的研究热潮。... 翻译是文本旅行的起点,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正是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有效路径。1979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呼兰河传》英译本出版,在西方学界受到一致好评,继而掀起了国内学界对萧红的研究热潮。囿于中西方不同的诗学观等文化因素,《呼兰河传》的英译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对原文进行改写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葛浩文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使萧红作品实现了由中国文学到世界文学的双向旅行。《呼兰河传》的英文译本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典型范例,为重塑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版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呼兰河传 萧红 葛浩文
下载PDF
《呼兰河传》民俗描写的意义探析
17
作者 姜丽清 王燕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86-89,共4页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很多东北民俗的描写,以民俗之荒诞写乡民生之多艰,以民俗之野蛮批判乡民之愚昧,借民俗之落后展现出独特的女性关怀,又以民俗之日常回忆了故土亲情,由此可见民俗描写在《呼兰河传》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民俗描写 意义
下载PDF
《呼兰河传》与萧红空间经验的形成及表达
18
作者 陈嫣婧 《关东学刊》 2023年第3期133-143,共11页
萧红的《呼兰河传》依托现实的空间场域,以回溯性的叙事构建起其经验表达。其故事具有相当浓厚的自叙传色彩,特别是以“后花园”为中心的居家环境,不但构成了富有意味的文本空间,同时也是作者本人重要的记忆载体。在主要诉诸于回忆的叙... 萧红的《呼兰河传》依托现实的空间场域,以回溯性的叙事构建起其经验表达。其故事具有相当浓厚的自叙传色彩,特别是以“后花园”为中心的居家环境,不但构成了富有意味的文本空间,同时也是作者本人重要的记忆载体。在主要诉诸于回忆的叙事行为中,个人经验的不断渗透推动了叙事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空间化特征的表达方式,并由此展现出作者独特的时空观。这也是《呼兰河传》在人文地理学方面的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空间经验 恋地情结 回溯性叙事
下载PDF
论《呼兰河传》中双重视角形成的感伤
19
作者 陈玉潇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1期110-112,共3页
《呼兰河传》是一部由回忆组成的故事,展示了萧红记忆中的呼兰河城,其中独特的东北风景和孩童记忆使小说具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已失落的美好生命经验通篇由回忆展现,在小说中呈现为感伤的情绪氛围。感伤来自背井离乡,更来自物是人非的... 《呼兰河传》是一部由回忆组成的故事,展示了萧红记忆中的呼兰河城,其中独特的东北风景和孩童记忆使小说具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已失落的美好生命经验通篇由回忆展现,在小说中呈现为感伤的情绪氛围。感伤来自背井离乡,更来自物是人非的荒芜故园,靠着记忆重返童年美好,则越美好越感伤。小说中的视角转换频繁且复杂,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交替使用,按照叙述者的身份可分为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分别代表两种人生体验。文章研究《呼兰河传》中双重视角形成的感伤。两种视角天然带有比较意味:一面是来自成人视角的回忆中的呼兰河城,带着评判的观点展示小城的落后、愚昧;另一面是来自儿童视角的美好记忆,真切的体验充满了温暖和幸福。萧红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回忆呼兰河城的人与事,为同一个小城赋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和氛围,这是一个乡土作家对故乡复杂矛盾心理的展示。故乡是落后且愚昧的存在,但生长于此的萧红在爷爷的关怀和陪伴下却有了一段最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这一组既批判又怀念的矛盾在小说中通过两种叙事身份体现。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交织,对比展现出阴郁与温暖两种风格,这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结构让小说充斥着张力,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情绪氛围——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儿童视角 成人视角 双重视角 感伤
下载PDF
萧红《呼兰河传》的碎片化叙事
20
作者 代苗雪 《湘南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1-84,共4页
20世纪40年代,当其他作家的写作都以抗战为背景时,萧红却别具一格,以自传的形式把自己的家乡铺陈开来。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萧红的《呼兰河传》淡化了时间顺序,运用碎片化的叙事手法构造了一个愚昧落后的边陲小城呼兰,向人们展示... 20世纪40年代,当其他作家的写作都以抗战为背景时,萧红却别具一格,以自传的形式把自己的家乡铺陈开来。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萧红的《呼兰河传》淡化了时间顺序,运用碎片化的叙事手法构造了一个愚昧落后的边陲小城呼兰,向人们展示了小城中的生存状态,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对呼兰河人们的生存境遇、民族劣根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思考与挖掘,使小说在碎片化的叙事中呈现出历史的厚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碎片化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