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河口最大浑浊带刍议 被引量:39
1
作者 沈焕庭 贺松林 +1 位作者 茅志昌 李九发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3-29,共7页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和多年来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一些河口的最大浑浊带作了综合分析 ,比较了它们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特点 ,并根据泥沙来源及集聚机制把长江口、珠江口、黄河口、钱塘江口、瓯江口、椒江口等中国河口的最大浑浊带分成陆源...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和多年来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一些河口的最大浑浊带作了综合分析 ,比较了它们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特点 ,并根据泥沙来源及集聚机制把长江口、珠江口、黄河口、钱塘江口、瓯江口、椒江口等中国河口的最大浑浊带分成陆源—潮致型、陆源—盐致型、陆源—潮盐复合型、海源—潮致型和海源—盐致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最大浑浊带 细颗粒悬沙 长江口 珠江口 河口 钱塘江河口 中国
下载PDF
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动力模式和数值试验 被引量:17
2
作者 朱建荣 傅德健 +1 位作者 吴辉 戚定满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6-73,共8页
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耦合泥沙输运模型,研究理想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动力机制。河口最大浑浊带位于滞流点处,上下游余流均向该处输运泥沙,造成该处泥沙汇合,而由流场辐合产生的上升流又使该处的泥沙不易落淤。南岸(河口东向)的泥沙浓... 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耦合泥沙输运模型,研究理想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动力机制。河口最大浑浊带位于滞流点处,上下游余流均向该处输运泥沙,造成该处泥沙汇合,而由流场辐合产生的上升流又使该处的泥沙不易落淤。南岸(河口东向)的泥沙浓度比北岸高,最大浑浊带位于南岸,这是由于盐水入侵带来的高盐水位于北岸的底层,其斜压效应使底层的环流由北向南流动,把底层高浓度的泥沙向南岸平流,聚集于南岸底层。除上游河流泥沙来源外,强大的涨落潮流冲刷床面,使沉降于床面的泥沙再次悬浮,成为余流输运泥沙的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河口 三维模式 河口最大浑浊带 数值试验
下载PDF
径流量和海平面变化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朱建荣 戚定满 +1 位作者 肖成猷 吴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22,共11页
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耦合泥沙输运方程,研究径流量和海平面变化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影响.河口最大浑浊带位于滞流点处,底层上下游余流均向该处输运泥沙,造成该处泥沙汇合,而由流场辐合产生的上升流又使该处的泥沙不易落淤.由于盐水入侵... 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耦合泥沙输运方程,研究径流量和海平面变化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影响.河口最大浑浊带位于滞流点处,底层上下游余流均向该处输运泥沙,造成该处泥沙汇合,而由流场辐合产生的上升流又使该处的泥沙不易落淤.由于盐水入侵带来的高盐水位于北岸的底层,其斜压效应使底层的横向环流由北向南流动,把底层高浓度的泥沙向南岸平流,使得最大浑浊带位于南岸.研究河口最大浑浊带现象必须使用三维泥沙输运模式.在径流量增大的情况下,与控制试验相比底层向陆的密度流减弱,滞流点下移,导致最大浑浊带也下移;因上游来沙量增加,在最大浑浊带中心和河口拦门沙处悬浮泥沙浓度趋于增加.在径流量减少的情况下,最大浑浊带的变化趋势与径流量增大情况的结果相反.在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拦门沙区域底层向陆的密度流趋于增强,滞流点上移,最大浑浊带也相应向上游移动;最大浑浊带中心处泥沙浓度趋于增大,但口门拦门沙处泥沙浓度趋于减小.径流量和海平面变化对最大浑浊带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河口 河口最大浑浊带 径流量 海平面 数值试验
下载PDF
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黄小平 黄良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527-1533,共7页
通过对近十几年来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研究的报道进行综述 ,阐明该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 ,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湍流混合过程增大了浮游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机会 ;重力环流致使浮游植物及其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质能... 通过对近十几年来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研究的报道进行综述 ,阐明该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 ,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湍流混合过程增大了浮游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机会 ;重力环流致使浮游植物及其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质能较长时间的停留 ;再悬浮过程使微型底栖藻类对最大浑浊带水体中叶绿素产生明显贡献 ;锋面强烈的辐合聚集作用则可使浮游植物在锋面附近出现高值现象。最后对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的继续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最大浑浊带 浮游植物 生态动力过程
下载PDF
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倪培桐 吴超羽 《人民珠江》 2000年第3期19-23,共5页
河口最大浑浊带是河口悬沙输移过程中的特有现象,是河口学研究的热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研究丰富了河口学基本理论,推动了河口航道开发与维护、水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发展。在广泛研究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河口最大浑浊... 河口最大浑浊带是河口悬沙输移过程中的特有现象,是河口学研究的热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研究丰富了河口学基本理论,推动了河口航道开发与维护、水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发展。在广泛研究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机制应包括河口絮凝作用、河口非潮汐环流作用、河口潮汐作用、河口近底过程、河口锋的作用。介绍国内外河口最大浑浊带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机制分解法、箱式模型及一、二维数值模型的建立成功地应用于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机制、水流结构、悬移质泥沙的分析研究中,并在相关河口研究中得到了应用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最大浑浊带 研究综述 数学模型 高含沙水域
下载PDF
河口最大浑浊带数据库系统的初步实现
6
作者 孙介民 《上海水务》 1991年第3期44-50,共7页
本文主要阐述了河口最大浑浊带环境信息及其建立数据库方法,并对人机界面、功能模块、本底数据以及总控调度作了介绍,说明了本系统开发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方法 河口最大浑浊带 功能模块 数据场 总控 环境信息 数据库文件 数据处理效率 报表输出
原文传递
九龙江河口湾区冬季海水二甲基硫浓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奇菊 胡敏 +2 位作者 刘玲莉 朱彤 戴民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51,共5页
以九龙江河口湾区为研究区域探寻受人为干扰严重的河口湾区DMS排放规律 .2 0 0 1年冬季采样调查发现在九龙江河口和湾口区叶绿素、盐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呈现出区域差异 ,海水DMS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平均浓度分别为1 0 1 0和 2... 以九龙江河口湾区为研究区域探寻受人为干扰严重的河口湾区DMS排放规律 .2 0 0 1年冬季采样调查发现在九龙江河口和湾口区叶绿素、盐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呈现出区域差异 ,海水DMS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平均浓度分别为1 0 1 0和 2 4 2 1ng·L-1 .随着海水盐度从低到高 ,DMS浓度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江河口 二甲基硫 盐度 营养盐 河口最大浑浊带
下载PDF
珠江黄茅海河口湾悬沙纵向输运机制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卓英 倪培桐 《人民珠江》 2003年第6期27-29,43,共4页
河口最大浑浊带(TurbidityMaximumZone,简称TM)是指河口区含沙浓度经常明显地高于上游及下游、且在一定范围内有规律地迁移的高含沙水域;其断面平均含沙量稳定地高于上、下游河段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底部含沙量也显著增高,床面往往出现... 河口最大浑浊带(TurbidityMaximumZone,简称TM)是指河口区含沙浓度经常明显地高于上游及下游、且在一定范围内有规律地迁移的高含沙水域;其断面平均含沙量稳定地高于上、下游河段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底部含沙量也显著增高,床面往往出现浮泥,存在这些现象的区段,即河口最大浑浊带。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机制分解法对黄茅海河口湾悬沙输移机制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黄茅海河口湾悬沙纵向输运项主要有T1、T2、T3、T4,即平流输沙、潮汐捕集作用和垂向环流输沙。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各输沙项在净输沙量中所占比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最大浑浊带 机制分解法 黄茅海河口 珠江
下载PDF
A new method for the estimation of fine-sediment resuspension ratios in estuaries-taking the turbidity maximum zone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 estuary as an example 被引量:1
9
作者 沈志良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791-795,共5页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ve matter removal in estuary,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for estimating the ratio of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estuaries with fine 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e turbidity maximum zone(TMZ)...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ve matter removal in estuary,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for estimating the ratio of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estuaries with fine 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e turbidity maximum zone(TMZ)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 estuary during 2005.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a range of 18.7%±27.9% to 73.9%±22.5% per annum of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with an average of 49.2%.Nearly half of the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TMZ originates from sediment resuspension.This indicates that sediment resuspension is one of the majo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formation of the TMZ.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se ratios in the estuary,this new method evaluates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SPM content carried by river runoff from the river mouth to the ocean.The new method produced more reliable results than the traditional one and could produce a better estimation of resuspension flux for particulate matter in estua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最大浑浊带 沉积物再悬浮 长江 估计 悬浮率 总悬浮颗粒物 个例 传统方法
下载PDF
Seasonal Dynamics of Turbidity Maximum in the Muthupet Estuary, India
10
作者 PRIYA K.L. JEGATHAMBAL P. JAMES E.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5期765-777,共13页
Results are presented of the longitudinal and vertical profiling of salinity and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 at the Muthupet estuary, India, during a one year period under widely varying freshwater flow conditio... Results are presented of the longitudinal and vertical profiling of salinity and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 at the Muthupet estuary, India, during a one year period under widely varying freshwater flow conditions. Freshwater flow was available during post-monsoon and monsoon. An up-estuary shift in the location of estuarine turbidity maxima(ETM)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ost-monsoon to pre-monsoon and further it shifted downstream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e-monsoon to monsoon, thereby exhibiting a pronounced seasonal cycle. The salinity intrusion was dependent on the freshwater discharge and was expressed as a power function of freshwater flow, explaining 97% of the variance. The formation of a salt plug in Muthupet estuary and its seasonal dynamics were observed, which is not an identified feature of any of the Indian estuaries studied so far.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s of salt plug and ETM core were more or less the same during their formation. The occurrence of two ETM during the LW of post-monsoon and the absence of ETM during monsoon explains the strong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ETM. The primary factor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ETM was identified as the freshwater flow over an annual cycle; the resuspension of sediments by tidal current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n a flood/ebb cycle was secondary. The extent of shift of ETM was found to be an inverse logarithmic function of the freshwater discharge. The separation between ETM intrusion and salinity intrusion increased two fold with the increase in ETM intr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最大浑浊带 季节变化 印度 盐水入侵 沉积物再悬浮 ETM 地理位置 季风期
下载PDF
陆地水文与海洋水文
11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08年第3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海洋水文 陆地水文 河口最大浑浊带 围垦工程 滩面 粒度参数 地球化学特征 河口 胶州湾 柱状样
原文传递
陆地水文
12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 1996年第2期9-11,共3页
关键词 水文 河口最大浑浊带 长江口 斯托克斯漂移 潮汐捕集 输移模式 水沙输移 物质输移 悬沙含量 悬沙输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