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浑太河上游流域河岸缓冲区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艳利 李艳粉 +1 位作者 徐宗学 关中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8,共10页
以浑太河上游流域31个采样点上游水系为中心,生成5种尺度的河岸缓冲区,采用Fragstats软件计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的8个景观指数。分别从景观数量组成和景观空间格局2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识别不同宽度河岸... 以浑太河上游流域31个采样点上游水系为中心,生成5种尺度的河岸缓冲区,采用Fragstats软件计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的8个景观指数。分别从景观数量组成和景观空间格局2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识别不同宽度河岸缓冲区景观格局与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景观格局在不同宽度缓冲区内对河流水质具有不同的效应。300 m宽度河岸缓冲区景观格局具有最大的水质空间分异解释能力,可解释48.5%的水质变异。对于50和100 m宽度河岸缓冲区,景观数量组成指标较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对水质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强,景观数量组成指标分别解释水质空间分异的16%和18%,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分别解释水质空间分异的11%和6%。其中,旱地的解释能力最强,分别为13%和12%,因为≤100 m宽度河岸缓冲区内旱地是优势景观类型。对于300、500和1 000 m宽度河岸缓冲区,景观空间格局指标较景观数量组成指标对水质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强,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可分别解释水质空间分异的25%、20%和23%,景观数量组成指标分别解释水质空间分异的10%、11.3%和14.3%。当缓冲区宽度≥300 m时,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对水质的解释能力随缓冲区宽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解释能力显著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包括景观尺度上的斑块密度、蔓延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以及类型水平上的林地破碎度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空间尺度 水质 河岸缓冲区 浑太河流域
下载PDF
农业流域河岸缓冲区研究综述 被引量:27
2
作者 潘响亮 邓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4-247,共4页
农业流域河岸缓冲区是过滤净化地表、地下径流中沉积物、氮、磷和农药等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一种有效系统。缓冲区功能效益和最佳宽度随区域变化和管理目标变化,并受地形、水文、植被、土壤及湿地和洪泛区等多因素影响,因此固定宽度的单一... 农业流域河岸缓冲区是过滤净化地表、地下径流中沉积物、氮、磷和农药等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一种有效系统。缓冲区功能效益和最佳宽度随区域变化和管理目标变化,并受地形、水文、植被、土壤及湿地和洪泛区等多因素影响,因此固定宽度的单一缓冲区并不能满足实际多目标管理需求。建议在进一步开发实用可变宽度缓冲区模型的基础上,在所有农业流域河流全程按重要性等级建立河岸缓冲区网络,尽可能设置多区缓冲区系统,并实现优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河流 河岸缓冲区 环境改善功能
下载PDF
河岸缓冲区氮素截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曾蓓清 潘文斌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8年第1期22-25,共4页
河岸缓冲区对氮素的有效截留以阻止其进入河流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是美国资源局所认可的一种最佳管理措施。总结河岸缓冲区中氮素截留的主要机制、影响因素及缓冲区的管理原则。最主要截留机制为反硝化作用与植物吸收,相应的最主要影响因... 河岸缓冲区对氮素的有效截留以阻止其进入河流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是美国资源局所认可的一种最佳管理措施。总结河岸缓冲区中氮素截留的主要机制、影响因素及缓冲区的管理原则。最主要截留机制为反硝化作用与植物吸收,相应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缓冲区的水文特征。为达到较好的氮素截留效率,必须重建退化的缓冲区、保护缓冲区的完整性与不受干扰,并与其他流域管理措施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截留 河岸缓冲区 反硝化作用 植物吸收
下载PDF
河岸缓冲区对化肥的拦截作用
4
作者 王毅琴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期153-157,共5页
测定了4个河岸缓冲区立地类型(30°草坡、18°草坡、乔灌草植被带、灌草植被带)对研究区常用化肥尿素、硫酸钾、复合肥中NO2-、NO3-、NH4+、PO43-4种离子的拦截率。结果表明:18°草坡对不同化肥溶液中各离子的拦截作用均强... 测定了4个河岸缓冲区立地类型(30°草坡、18°草坡、乔灌草植被带、灌草植被带)对研究区常用化肥尿素、硫酸钾、复合肥中NO2-、NO3-、NH4+、PO43-4种离子的拦截率。结果表明:18°草坡对不同化肥溶液中各离子的拦截作用均强于30°草坡;乔灌草搭配对各化肥溶液中NO3-、NO2-、PO43-、NH4+离子的拦截率在1,2,3m处均大于灌草搭配。建议河岸缓冲区设计时,结合其它实际条件,坡度设计越缓越能起到进化水质的作用;在河岸植被构建时,优先考虑乔灌草植被带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区 拦截率 水质 化肥
下载PDF
河岸缓冲区氮传输及移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雨晴 席海洋 +1 位作者 程文举 赵欣悦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37-1048,共12页
作为连接陆域和水域的过渡带,河岸缓冲区在防治水体氮污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价值。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重点围绕河岸缓冲区氮迁移路径、移除方式及其比例以及河岸缓冲区不同因素的影响机制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发现:①河... 作为连接陆域和水域的过渡带,河岸缓冲区在防治水体氮污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价值。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重点围绕河岸缓冲区氮迁移路径、移除方式及其比例以及河岸缓冲区不同因素的影响机制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发现:①河岸缓冲区氮迁移过程包括地表径流、下渗以及河水—地下水相互传输4条路径,氮在河岸缓冲区运移过程中可以通过化学或物理机制消耗转化,消耗率可达到90%以上,河岸缓冲区对于防止水体污染发挥着重要作用;②反硝化作用和植物吸收对氮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5.0%~82.0%和0.6%~59.4%,厌氧氨氧化过程是河岸缓冲区氮移除的重要途径;③通过适当增加河岸缓冲区宽度以及改善植被状况可以提高河岸缓冲区氮移除效率。河岸缓冲区氮移除研究框架已基本构建,但未来仍需从方法和多因素耦合关系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区 反硝化 植物吸收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不同河岸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方式对嘎呀河流域水质的影响
6
作者 王宏雪 武玮 +2 位作者 王琦琨 杨雪琪 殷旭旺 《应用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203-3213,共11页
土地利用是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量化不同河岸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方式及空间格局与水质因子之间的关系,对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及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嘎呀河流域为例,基于2021年5月共91个点位的水质调查数据,从河岸缓... 土地利用是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量化不同河岸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方式及空间格局与水质因子之间的关系,对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及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嘎呀河流域为例,基于2021年5月共91个点位的水质调查数据,从河岸缓冲区尺度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冗余分析(RDA)和广义加性模型(GAM)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及空间分布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氮是影响嘎呀河水质的首要因素。50、100和500 m河岸缓冲区以耕地为优势土地利用类型,将点位划分为耕地优势组和耕地其他组;1000、1500和2000 m河岸缓冲区以林地为优势土地利用类型,将点位分为林地优势组和林地其他组。100 m河岸缓冲区是对嘎呀河水质指标的最强影响尺度,其次为1000 m河岸缓冲区。林地优势组中,铵氮、电导率、溶解氧、磷酸盐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受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的显著影响,其中,铵氮浓度随着林地面积占比和耕地面积占比的增加而增大,磷酸盐浓度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显著相关,高锰酸盐指数受SHDI和最大斑块指数(LPI)影响明显。耕地优势组中,总氮浓度受林地面积占比、草地面积占比和LPI的共同影响,当林地面积占比在8%~40%时,总氮浓度呈下降趋势。耕地其他组中,总悬浮固体浓度与耕地面积占比呈正相关,与林地面积占比呈负相关。嘎呀河水质受林地面积占比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耕地面积占比,但LPI、SHDI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的交互作用对水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土地利用 嘎呀河流域 广义加性模型 河岸缓冲区
原文传递
河岸森林缓冲带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李菲 郑娟 李晓光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4年第1期4-6,共3页
利用SWAT模型针对控制流域侵蚀与污染,模拟了两种农地保护措施(CP)对河岸森林缓冲区水质的影响效应。实施山地CP的3种不同管理方案包括:随机法、概念法和模型法。研究表明,使用小流域面源污染物负荷作为优先排序标准,可以最快地改善水... 利用SWAT模型针对控制流域侵蚀与污染,模拟了两种农地保护措施(CP)对河岸森林缓冲区水质的影响效应。实施山地CP的3种不同管理方案包括:随机法、概念法和模型法。研究表明,使用小流域面源污染物负荷作为优先排序标准,可以最快地改善水质。水质的改善是非线性的,而其他实施方案均产生线性回报。全面实施针对侵蚀的CP导致山地作物区域最大的沉积物和总磷负荷减少;全面实施针对营养物减少的CP导致最大的总氮负荷减少。总体而言,完整的河岸森林缓冲区促进全面的面源污染物负荷减少,沉积物、总磷、总氮减少率分别为20.5%、19.5%、7.0%。模拟结果表明,目前,小流域面源污染物减少的最大因素可能是河岸森林覆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森林缓冲区 沉积物 SWAT模型 水质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吴晶晶 蔡永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16208-16211,共4页
对奉贤区位于城市化发展缓慢发展期、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3个时期的2000、2003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发现,2008年城镇住宅用地、绿地和工业用地较2000年增长明显,分别上升至2.23%、4.82%和10.08%;农村生产用地和农村住宅用地占全区比... 对奉贤区位于城市化发展缓慢发展期、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3个时期的2000、2003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发现,2008年城镇住宅用地、绿地和工业用地较2000年增长明显,分别上升至2.23%、4.82%和10.08%;农村生产用地和农村住宅用地占全区比例共下降了19.46%,说明奉贤区城市化对土地利用格局影响明显,城镇化建设使农村用地面积大大减少。主要水质指标CODmn、NH3-N和TP与不同半径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其他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等与水质正相关关系显著,而绿地、农村生产用地与水质显著负相关。主要相关性在500 m以下比较明显,随着缓冲半径的增大水质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相关性逐渐减弱,说明城市化带来土地利用巨大变化是影响区域河道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河岸缓冲区 土地利用 水质 相关性
下载PDF
开州汉丰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齐静 周春雷 《四川环境》 2017年第1期58-63,共6页
选取位于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的汉丰湖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汉丰湖流域河岸在不同缓冲区尺度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建立了河岸不同尺度缓冲区内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的关联。结果表明:(1)林草地... 选取位于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的汉丰湖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汉丰湖流域河岸在不同缓冲区尺度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建立了河岸不同尺度缓冲区内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的关联。结果表明:(1)林草地在各个缓冲区尺度内均对COD、NH_3-H、TN、TP具有一定的削减作用,对水体质量保护起着积极作用。(2)建设用地、耕地在各个尺度缓冲区内与COD、NH_3-H、TN、TP呈正相关,表明建设用地、耕地比重的增加会对水质保护产生负面影响。(3)建议为降低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应优化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合理规划河岸带,特别是500m范围内的城市缓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丰湖流域 河岸缓冲区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水质相关性
下载PDF
泾河沿岸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2
10
作者 毕晓丽 周睿 +5 位作者 刘丽娟 洪军 王兮之 王辉 索安宁 葛剑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41-1047,i006,共8页
以MODIS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Fragstats为工具,对泾河主干沿岸做10 km缓冲区(Buffer) ,从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上,分析河岸带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同时对产生这种梯度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泾河自上游而下,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有... 以MODIS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Fragstats为工具,对泾河主干沿岸做10 km缓冲区(Buffer) ,从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上,分析河岸带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同时对产生这种梯度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泾河自上游而下,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有3种不同的变化类型:(1)上升型(2 )下降型(3)无明显趋势,表现出斑块数量、丰富度、连接度的递增,形状指数、分维数和斑块大小的递减;类型水平上以农田、草地和农草交错类为主,这3种类型的景观指数表现突出,具有明显的峰值。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受到温度、降水、土壤等影响,同时,人为干扰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使景观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景观格局的数量化对生态系统评估、监测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景观 缓冲区 梯度分析 景观指数 泾河
下载PDF
Forest resources variation along with the main rivers in typical forest re-gion of Changbai Mountain 被引量:1
11
作者 郝占庆 于德永 +2 位作者 林凡 熊在平 叶吉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1-106,i001,共7页
The restoration of the riparian vegetation disturbed by human activities is one of the hotspots of watershed ecology. Through interpreting the images of Remote Sensing in 1985 and 1999,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forest... The restoration of the riparian vegetation disturbed by human activities is one of the hotspots of watershed ecology. Through interpreting the images of Remote Sensing in 1985 and 1999,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of Lushuihe Forest Bureau, which is a typical forest area of Changbai Mountain, was obtained with support of GIS. By dividing Land covers of Lushuihe area into 10 types (water body, residential land, stump land, farming land, wetland, mature conifer forest, midlife conifer forest, mature broadleaf forest, midlife broadleaf forest, and man-made young forest) and dividing the riparian zone into four buffers (in turn, 1000, 2000, 3000, 4000 m away from the river), the changes of riparian forest resources during 1985-1999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forestation intension has obviously decreased and the whole environment has been evidently improved, but the riparian ecosystem was still flimsy. In buffer 1, 2, 3, the area of midlife conifer forest increased largely, but the areas of other types of land covers all decreased. Midlife conifer forest had a comparatively good status in the three buffers. In buffer 4, midlife conifer forest, mature conifer forest, and mature broadleaf forest formed a forest-age rank that is helpful to stabilize the forest ecosystem and exert its functions. Area percentage of wetland decreased in buffer 1, buffer 2, and buffer 3, even in buffer 4 in which forest ecosystem rehabilitated comparatively well, so protecting and rehabilitating wetland is a very difficult ta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resources BUFFER Riparian belt Remote sensing GIS
下载PDF
Creek Proximity and Flora Effects on Arthropod Populations in Riparian Buffers in Washington State, USA
12
作者 Timothy D. Waters Richard S. Zack Douglas B. Wal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年第1期52-60,82,共10页
Due to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regulations pertaining to clean water and salmon recovery, stream health and water quality are major concern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mo... Due to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regulations pertaining to clean water and salmon recovery, stream health and water quality are major concern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most riparian rehabilitation efforts is the effective establishment of preferred vegetation. We conducted arthropod surveys in representative disturbed and rehabilitated riparian buffers directly adjacent to apple orchards and grape vineyards in the Lower Yakima Valley near Prosser, Benton County, Washington State USA.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whether densities of select predatory and pest taxa changed with distance from the waterway and to test whether densities differed among disturbed, rehabilitated, or pristine riparian buffers. The studies suggest that populations of some beneficial arthropods, including spiders and ground beetles, were higher in the presence of exotic flowering plant species. In the riparian environments surveyed, more native woody plant species were found adjacent to the waterway, and this apparent stability appears to have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beneficial arthropods. Concurrently, data indicated that some exotic, flowering species of plants may be preferred over native plant species as hosts to certain arthropod pests. These plants tend to persist in degraded riparian buffers and at the interface of riparian habitats and cultivated areas, whereas native plant species are predominant in pristine or properly maintained and rehabilitated buff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PARIAN buffer zone beneficial arthropod ground beetles spiders.
下载PDF
密云水库上游白河地表水质对不同空间尺度景观格局特征的响应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微微 李晓娜 +2 位作者 王超 赵春桥 史瑞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895-4904,共10页
基于密云水库上游北京境内白河段9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空间尺度(100、200、300、500和1000 m)河岸带缓冲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与水质总氮(TN)和总磷(TP)的关联性,识别水质对景观特征响应的最佳缓冲区尺... 基于密云水库上游北京境内白河段9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空间尺度(100、200、300、500和1000 m)河岸带缓冲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与水质总氮(TN)和总磷(TP)的关联性,识别水质对景观特征响应的最佳缓冲区尺度.结果表明,密云水库上游北京境内白河周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随着河岸缓冲区不同宽度的变化而不同,在河岸小尺度缓冲区表现得更明显,对水质TN和TP空间分异解释的最佳尺度分别为300 m和100 m河岸缓冲区.300 m缓冲区尺度,耕地斑块密度和草地聚集指数是影响河流TN的主要指数.100 m缓冲区尺度,城乡居民点面积比例对河流TP影响显著.该研究表明,优化河岸缓冲区300 m宽度范围内的景观格局,特别是耕地和林草地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景观的连通性和聚集度以及岸边城乡居民点面积与污染物排放控制,对于改善北京境内白河段河流水质的生态功能和保障密云水库饮用水安全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指数 河流水质 河岸缓冲区 空间尺度 多元统计分析
原文传递
晋城市沁河流域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0
14
作者 高梦蝶 李艳粉 +5 位作者 李艳利 孙昂 田爽 张春晖 耿亚平 李林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576-4586,共11页
为了摸清晋城沁河流域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及关键驱动因子,于2020年10~11月对山西省晋城市沁河和丹河的62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47种,由隐藻门、绿藻门、甲藻门、金藻门、硅藻门、蓝藻门和裸藻门组... 为了摸清晋城沁河流域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及关键驱动因子,于2020年10~11月对山西省晋城市沁河和丹河的62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47种,由隐藻门、绿藻门、甲藻门、金藻门、硅藻门、蓝藻门和裸藻门组成.沁河的优势种为小球藻、啮蚀隐藻、尖尾蓝隐藻、具星小环藻、绿球藻和绿色裸藻.丹河的优势种为啮蚀隐藻、史密斯胸隔藻、绿色裸藻、具星小环藻、小球藻和矩圆囊裸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0.35~3.15,均值为1.40,Pielou均匀度(J)的范围是0.24~1.00,均值是0.68.丹河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于沁河,沁河晋城段中游和丹河晋城段中下游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最低.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河岸缓冲区林地面积比例是影响沁河绿藻门绿球藻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绿色裸藻的分布主要受硝态氮、总磷和河岸林地面积比例的影响,具星小环藻的分布主要受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例和温度的影响,小球藻、啮蚀隐藻和尖尾蓝隐藻主要分布受农村聚落用地和耕地面积比例的影响.丹河啮蚀隐藻和具星小环藻的分布主要受pH和硫酸盐影响,绿色裸藻主要受河岸城镇建设和草地面积影响,矩圆囊裸藻主要受林地面积比例和Cl^(-)影响最大,史密斯胸隔藻的分布主要受水温和耕地面积比例影响最大,小球藻主要受氨氮和耕地面积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优势种 环境因子 河岸缓冲区土地利用 典范对应分析(CC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