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流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7
1
作者 胡光明 倪超 +1 位作者 王军 赵文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59,共5页
河流层序地层学为河流沉积学研究注入了活力,但已有的河流层序地层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回顾已有河流层序地层模式的基础上,从河流层序的主控因素、层序内部的等时对比和体系域特征的描述3个方面分析了已有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 河流层序地层学为河流沉积学研究注入了活力,但已有的河流层序地层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回顾已有河流层序地层模式的基础上,从河流层序的主控因素、层序内部的等时对比和体系域特征的描述3个方面分析了已有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河流阶地的成因入手分析河流层序的主控因素,基于河流形成过程划分体系域和进行等时对比,并从砂泥比、砂地比、砂体切割程度、微相类型的垂向变化、单层砂体平均厚度、砂体钻遇率等方面对体系域进行客观的描述,最后指出了河流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层序 基准面旋回 构造运动 气候变化 河流阶地沉积
下载PDF
断陷盆地拗陷期河流层序样式及其地貌响应:以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谈明轩 朱筱敏 +2 位作者 张自力 刘强虎 石文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8-439,共12页
对于断陷盆地拗陷期远离滨岸的河流而言,其层序划分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难点。本研究在已有钻测井、岩心及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以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简称"明下段")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1个完整的三... 对于断陷盆地拗陷期远离滨岸的河流而言,其层序划分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难点。本研究在已有钻测井、岩心及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以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简称"明下段")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1个完整的三级层序、4个四级层序(即SQm1-SQm4)。沉积间断面、宽浅下切谷及复合连片砂体是该地区河流层序界面重要的识别标志。每个四级层序均由低可容空间和高可容空间体系域组成。地震地貌学定量分析表明,低可容空间体系有利于低弯度河流(辫状河、低弯度曲流河)发育,高可容空间体系域有利于中高弯度河流发育。新增可容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速率的变化对于河流不同体系域的砂体样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层序 下切谷 河流地貌 明化镇组 沙垒田凸起区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与地层等时对比 被引量:24
3
作者 胡光明 王军 +1 位作者 纪友亮 贾爱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5-751,共7页
已有的河流层序地层模式在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体系域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苏里格气田盒8段河流相准层序对比,发现河谷中存在阶梯状河流阶地。现代河谷地貌的研究表明,这种阶地是构造抬升过程中,次级间歇性构造抬升导致... 已有的河流层序地层模式在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体系域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苏里格气田盒8段河流相准层序对比,发现河谷中存在阶梯状河流阶地。现代河谷地貌的研究表明,这种阶地是构造抬升过程中,次级间歇性构造抬升导致河流下蚀与侧蚀—沉积交替的结果。而构造下降过程所引起的基准面上升和可容空间增速的变化又影响了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考虑构造运动在河流层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河流阶地与相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修正了Wright等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认为构造运动控制了河流层序的发育,构造上升半旋回形成水退体系域,为一系列相对等时的阶地,构造下降半旋回形成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为构造抬升早期形成的河谷充填物,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与Wright等的含义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层序模式 河流阶地 等时对比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河流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与河流类型 被引量:39
4
作者 张周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88-193,共6页
在分析基准面变化对河流沉积作用方式的影响以及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野外露头观察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河流相地层层序中的体系域与河流类型之间的关系。低水位体系域主要由辫状河流的砂砾质沉积物组成,河道的彼此切割造成在垂向上互相叠... 在分析基准面变化对河流沉积作用方式的影响以及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野外露头观察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河流相地层层序中的体系域与河流类型之间的关系。低水位体系域主要由辫状河流的砂砾质沉积物组成,河道的彼此切割造成在垂向上互相叠覆、横向上连片分布的砂体。低水位的后期可能出现曲流河沉积。水进体系域有利于网状河流沉积,主要由细粒的溢岸沉积物组成,其中夹着一些较窄的带状河道砂体。如果可容纳空间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水进体系域中可能会出现湖泊相或海相夹层。高水位体系域主要是由曲流河沉积物组成,其中也可出现网状河沉积。物源区的构造抬升可能会造成河流相地层中的Ⅱ型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基准面 河流类型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河流相地层对比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曹学明 王玉柱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0年第2期10-13,共4页
近些年来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取得了大量丰硕的成果,然而同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海相层序层序学理论相比较,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中,河流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更是急需深入,甚至有学者怀疑层序地层学理论能不能应用于河流相环境。... 近些年来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取得了大量丰硕的成果,然而同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海相层序层序学理论相比较,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中,河流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更是急需深入,甚至有学者怀疑层序地层学理论能不能应用于河流相环境。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河流相地层各级层序界面的成因及各级层序界面所控制下的层序地层单元与传统沉积相之间的对应关系论述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序学在河流相地层对比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自旋回 沉积旋回 对比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南部缓坡带馆陶组河流相层序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容涛 牛成民 +3 位作者 王清斌 杨波 王飞龙 王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2-548,共7页
黄河口凹陷馆陶组主要为辫状河沉积,泥岩盖层缺乏,勘探未予重视。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黄河口凹陷南部斜坡带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两种沉积体系。利用河流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馆陶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 黄河口凹陷馆陶组主要为辫状河沉积,泥岩盖层缺乏,勘探未予重视。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黄河口凹陷南部斜坡带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两种沉积体系。利用河流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馆陶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了2个三级层序(SQG2和SQG1),每个三级层序都包含一个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和一个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区馆陶组沉积层序演化特征,在SQG2层序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发育期,研究区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多期复合的辫状河道砂体,在SQG2层序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发育期,研究区为曲流河沉积,主要发育孤立的点砂坝砂体和高比例的泛滥平原泥。SQG1层序演化特征与馆陶组下段类似,由于SQG1层序发育时期,可容纳空间处于较高水平,因此SQG1段砂体的粒度和砂岩百分含量比馆陶组下段整体偏小。黄河口凹陷南部缓坡带馆陶组的两套曲流河沉积可以作为良好的盖层,为油气聚集创造条件。在本次研究的指导下,研究区相继获得了一定的油气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凹陷 馆陶组 河流 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 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 储盖组合
下载PDF
非近海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探讨——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房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4,111,共5页
目前中国对于河流相层序的研究大多套用国外近海冲积平原环境下的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模式,该模式认为海平面升降为河流相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对于中国陆相盆地中发育的不受海平面升降影响的河流相地层来说,应用以海平面变化作为主要... 目前中国对于河流相层序的研究大多套用国外近海冲积平原环境下的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模式,该模式认为海平面升降为河流相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对于中国陆相盆地中发育的不受海平面升降影响的河流相地层来说,应用以海平面变化作为主要控制因素的近海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模式解释其层序发育不具备客观前提。借鉴中外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遵循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基本原理,在掌握层序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非近海河流相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同时结合济阳坳陷新近系河流相地层沉积模式,探讨并建立了非近海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模式,指出了可能存在的资源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非近海河流相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为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地形坡度和气候,存在初始体系域、发展体系域、衰退体系域,若基底发生差异性抬升,还可发育抬升体系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初始体系域 发展体系域 衰退体系域 抬升体系域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基于河型演变模式的单一成因砂体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束青林 肖斐 丛国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18,112,共3页
通常对河流相河型和单一成因砂体的研究,主要依据粒度分布、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等特征要素,但通过研究观测现代河流沉积,发现在河流层序演化的过渡阶段,不仅河道形式会呈现不同变化,而且也影响不同成因砂体交互出现。为此,在孤岛油田中... 通常对河流相河型和单一成因砂体的研究,主要依据粒度分布、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等特征要素,但通过研究观测现代河流沉积,发现在河流层序演化的过渡阶段,不仅河道形式会呈现不同变化,而且也影响不同成因砂体交互出现。为此,在孤岛油田中一区油井井间距和水井井间距为75 m、注采井距为150 m的密井网条件下,开展了利用河型演变模式指导曲流河、辫状河单一成因砂体对比和拼接的研究。通过建立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辫状河、辫状河—网状河、网状河—辫状河、网状河—曲流河和曲流河—网状河6种河型纵向叠置演变模式,确认Ng1+2砂层组为网状河沉积;通过建立标志层附近等高程对比、河道叠置砂体细分对比、河道砂体下切对比和侧向相变对比4种地层对比模式,开展单一成因砂体识别;结合矿场注采对应关系,建立了单一河道内部、河道—河道、河道—废弃河道—河道和河道—溢岸—河道4种成因砂体拼接类型,注采连通性因成因砂体拼接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连通性差异主要控制特高含水期层内剩余油差异富集,据此通过指导井网调整流场转向,从而进一步提高水驱、化学驱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型演变 单一成因砂体 河流层序演化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被引量:247
9
作者 张善文 王永诗 +1 位作者 石砥石 徐怀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 ,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 3层结构 :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 ,中部为仓储层 ,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 ,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 ,油...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 ,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 3层结构 :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 ,中部为仓储层 ,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 ,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 ,油源通道网层由古近系和断裂网构成 ,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裂起油气向上运移的单向阀作用 ,为新近系提供它源油气 ;仓储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低位域辫状河流相砂砾岩 ,连通性好、分布广、厚度大 ,蓄积来自古近系的油气形成毯状聚集 ;油气聚集网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明化镇组的退积域和高位域沉积 ,以曲流河相为主的砂体平面呈树枝状 ,剖面呈透镜状 ,油气通过砂体 断裂输导网络运移聚集。对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中石油运移、聚集过程的二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在油源断裂幕式活动的地震泵作用下 ,周期性沿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 ,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 ,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两侧的砂体聚集成藏。济阳坳陷新近系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已发现 3类 9种油 (气 )藏类型 ,潜山披覆构造主体及其周围分布构造型油气藏组合 ,储量丰度大 ;岩性型油气藏组合受河道控制 ,分布范围广 ,横向变化大 ,油水关系复杂 ;缓坡构造带分布地层型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毯式 油气成藏体系 济阳坳陷 新近系 河流 油源断裂 断裂网 垂向运移 侧向运移 次生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
下载PDF
河道砂体刻画技术在彩南油田头屯河组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亚楠 冀冬生 +1 位作者 卞龙 贺陆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279-284,18,共7页
受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常常成为优质储集体的河道砂体准确刻画难度较大。为此以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头屯河组曲流河河道为例,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依据钻、录、测等井资料,结合河道砂体地震响应特征,采用GeoEast软件的多属性综合分析、分... 受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常常成为优质储集体的河道砂体准确刻画难度较大。为此以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头屯河组曲流河河道为例,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依据钻、录、测等井资料,结合河道砂体地震响应特征,采用GeoEast软件的多属性综合分析、分频解释、地层切片、三维立体雕刻等技术精细刻画砂体,实现对彩南油田头屯河组河道砂体的识别与精细刻画。实际钻井结果表明,在彩南油田侏罗系头屯河组应用本文提出的河道砂体识别与精细刻画技术取得了成功,钻遇河道成功率达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East系统 河流层序 河道砂体刻画 彩南油田 头屯河组
下载PDF
Sedimentary filling and sequence structure dominated by T-R cycles of the Nenjiang Forma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 被引量:5
11
作者 ZHANG ChenChen ZHANG Shun +8 位作者 WEI Wei WU ChaoDong LIANG JiangPing NIU Wen DU JinXia FU XiuLi CUI KunNing WANG Chao WANG 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2期278-296,共19页
The Nenjiang Forma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 is a symmetrical sequence of progradation-retrogradation,and is formed in the transgression cycle and regression cycle(T-R cycles)of the base level of deposition.We analyze... The Nenjiang Forma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 is a symmetrical sequence of progradation-retrogradation,and is formed in the transgression cycle and regression cycle(T-R cycles)of the base level of deposition.We analyzed the drilling,well logging,core data,and seismic profiles of basin level,and by using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identified one secondary sequence boundary,two third-order sequence boundaries,and eight fourth-order sequence boundaries in the Nenjiang Formation.These eleven sequence boundaries can be divided into structural unconformity,depositional unconformity,flooding surface,and forced regression surface.Therefore the Nenjiang Formatio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one secondary sequence,three third-order sequences,and ten fourth-order sequences.We have restored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evolution within th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fourth-order sequences in the Nenjiang Formation.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Nenjiang Formation was corresponded to the global transgression period,which is also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ransgression cycle(T cycle),when the lake basin had the largest scope and deepest sedimentary water,the SB07(the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was formed on the top of strata during this period;covering above the SB07,there developed a set of condensation layer-oil shale,which is distributed in the whole basin and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bed and regional cover.Therefore,a retrogradation sequence was formed in the T cycle of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Nenjiang Formation,characterized by the retrograding delta at a low angle.The delta has a giant front,a small plain,and many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s.Meanwhile,large gravity flow channels and sublacustrine fans are developed in the front of the delta.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Nenjiang Formation,the R cycle began to develop due to the compression of the pacific tectonic domain;the source direction rotated 90°along with the eastern uplifting of the basin,and formed a series of east-west prograded and forced retrogradations.The prograding delta at high angel was develope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sequence;the delta had a small front,a giant plain,and fewer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s,with the collapse at the foreslope,forming a series of slump fans.The slump fan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discrete type,superimposed type,and fluid type.We built a whole"triad model"of the slump fan.Pointed out that the sequence of forced retrogradation formed by R cycle is a good structural mark of basin optimization,and rejected the viewpoint of"transgression"in the Nenjiang Formation of the Songliao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gressive-regressive cycles sedimentary evolution dynamic mechanism Songliao Basin Nenjiang Form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