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探讨 被引量:36
1
作者 刘建民 李阳 颜捷先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2000年第1期50-53,共4页
通过对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认识 ,从影响水驱采收率的控制因素分析入手 ,阐明了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状况是剩余油分布的两大控制因素 ,进而认识到河流成因储层沉积微相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对河流成因储层... 通过对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认识 ,从影响水驱采收率的控制因素分析入手 ,阐明了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状况是剩余油分布的两大控制因素 ,进而认识到河流成因储层沉积微相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对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的认识和挖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成因 剩余油 分布规律 储集层 水驱 采收率
下载PDF
浅析游荡型河流成因及其对航运工程建设的影响
2
作者 陈清泉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2年第10期79-81,共3页
黄河银川段主河道和河岸线频繁变迁,俗有“十年河东转河西”之称,属于游荡型河流。本段航道的方案设计受到河流游荡制约极大,迫切需查明河流游荡的原因及其影响。文中采用了工程地质学和河流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游荡型河流的成因进行分... 黄河银川段主河道和河岸线频繁变迁,俗有“十年河东转河西”之称,属于游荡型河流。本段航道的方案设计受到河流游荡制约极大,迫切需查明河流游荡的原因及其影响。文中采用了工程地质学和河流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游荡型河流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其成因提出航运建设工程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银川段 游荡型河流成因 工程地质学 河流动力学 航运工程建设
下载PDF
北京温榆河的成因 被引量:3
3
作者 蔡向民 黄淇 +1 位作者 张磊 白凌燕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15-1521,共7页
温榆河是北京平原北部一条重要的河流。温榆河两岸地质背景复杂,地质灾害严重。地质调查表明,温榆河的形成与演化与南口—孙河断裂密切相关,受该断裂的严格控制。经钻探发现,温榆河南口至百善一带最早的新生代沉积物产生于早更新世。说... 温榆河是北京平原北部一条重要的河流。温榆河两岸地质背景复杂,地质灾害严重。地质调查表明,温榆河的形成与演化与南口—孙河断裂密切相关,受该断裂的严格控制。经钻探发现,温榆河南口至百善一带最早的新生代沉积物产生于早更新世。说明温榆河的形成时间应是早更新世早期。温榆河在温榆河河谷内不断迁移,受断裂控制河床的迁移被限制在南口—孙河断裂的下降盘一侧。在南口至马池口一带因南口—孙河断裂上盘下降,形成了深达数百米的凹陷,沉积了巨厚的松散沉积物。在凹陷范围内长期存在一个湖泊,温榆河是该湖泊的泄水通道。在昌平区冷泉、辛庄、高里掌和辛力屯一带的广大地区,发现地下几米处见有含螺贝壳的泥炭层,似层状多层、延伸连续,厚度稳定可达数米。经测定,泥炭层底部14C年龄(9930±150)a,顶部泥炭层14C年龄约3 ka。说明该湖泊10 ka前湖水较浅,适合水生植物生长,随后湖水逐渐消退。湖水的完全消失距今不到3 ka的时间。说明温榆河的形成时代虽然很久远,但是河道不断变迁,今天温榆河的面貌还是很年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榆河 河流成因 活动断裂
下载PDF
基于DEM的长江第一弯地区地貌因子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雯雯 张文翔 +2 位作者 明庆忠 史正涛 苏怀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5,共7页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金沙江拖顶-三江口段的宏观地貌参数、河流地貌发育特征、地质构造背景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发现区内地势起伏非常显著,边缘区表现出高坡度、高起伏的特征,而中部地区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相对较缓,研究区的坡度、起...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金沙江拖顶-三江口段的宏观地貌参数、河流地貌发育特征、地质构造背景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发现区内地势起伏非常显著,边缘区表现出高坡度、高起伏的特征,而中部地区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相对较缓,研究区的坡度、起伏度具有先增后减的特征;金沙江干流东侧各支流发育程度明显低于西侧;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带的快速抬升及差异下降导致了以石鼓为界的金沙江上下两段水系发育程度迥异,下段多数支流表现出纵比降偏大的低发育特征。通过对金沙江上游河段的地貌参数定量分析,为本区域的地貌历史、古环境演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地貌参数 河流地貌 河流成因 长江第一弯
下载PDF
Uranium comminution age responds to erosion rate semiquantitatively 被引量:2
5
作者 Le Li Laifeng Li Gaojun Li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26-428,共3页
Here we present(^(234)U/^(238)U)data from river sediments collected on the Tibetan Plateau.The(^(234)U/^(238)U)ratios of a specific grain size fraction show good correlation with erosion rates,which were determined by... Here we present(^(234)U/^(238)U)data from river sediments collected on the Tibetan Plateau.The(^(234)U/^(238)U)ratios of a specific grain size fraction show good correlation with erosion rates,which were determined by in-situ–produced cosmogenic nuclides.This correlation has previously been observed in a wide range of geomorphic settings,suggesting that(^(234)U/^(238)U)ratios of fluvial sediments have great potential to quantify erosion 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anium isotope Catchment erosion rate Tibetan Plateau Surface proce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