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韧性理论视角下连南油岭瑶寨空间优化研究
1
作者 陈思颖 徐佳怡 《山西建筑》 2023年第10期26-30,34,共6页
从鲁棒性、冗余性、智慧性三层面构建少数民族村寨韧性指标体系,并对粤北地区连南油岭瑶寨空间韧性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场地处于中等韧性水平。油岭瑶寨的自然风貌和空间肌理保存状态较好,但村寨人口收缩严重、传统设施消失、社会组... 从鲁棒性、冗余性、智慧性三层面构建少数民族村寨韧性指标体系,并对粤北地区连南油岭瑶寨空间韧性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场地处于中等韧性水平。油岭瑶寨的自然风貌和空间肌理保存状态较好,但村寨人口收缩严重、传统设施消失、社会组织单一等问题,降低其空间韧性水平。为了提高村寨抗干扰能力、适应能力、转型能力,有针对性的提出缝补社会网络、复合空间功能、培育社会组织的少数民族村寨空间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理论 油岭瑶寨 空间评价 优化策略
下载PDF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承场的构建研究——以广东连南县油岭排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晓琴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8期26-28,共3页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承场包括自然传承场和社会文化传承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传统传承场损坏严重,发生变迁甚至消失;现存传承场得以保护和复兴,新传承场得以构建和发展。应围绕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构建村寨传承场,壮大传承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承场包括自然传承场和社会文化传承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传统传承场损坏严重,发生变迁甚至消失;现存传承场得以保护和复兴,新传承场得以构建和发展。应围绕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构建村寨传承场,壮大传承场的构建主体、完善构建内容和丰富构建方式,促进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传承场 油岭
下载PDF
油岭大排瑶寨民居文化及其保护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宇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05-109,共5页
油岭大排瑶古寨依山势逐级而上,竖有直巷,错落有致。把各家各户串连起来,形成瑶排的格局。寨子里多数是竹水泥墙结构的吊脚楼,里面还有火炉塘、本槽冲凉盆等独特设备,展现瑶家的生活场景。借助第一手资料,较为翔实地介绍油岭大排瑶寨的... 油岭大排瑶古寨依山势逐级而上,竖有直巷,错落有致。把各家各户串连起来,形成瑶排的格局。寨子里多数是竹水泥墙结构的吊脚楼,里面还有火炉塘、本槽冲凉盆等独特设备,展现瑶家的生活场景。借助第一手资料,较为翔实地介绍油岭大排瑶寨的历史概况、村落形态、建筑类型与特点等,揭示油岭大排瑶寨这一典型瑶族村落民居基本情况。同时,由于认识上原因,目前油岭大排瑶古寨的状况是年久失修、风雨飘摇、无人问津,其状破损不堪。就如何保护这些民居,已引起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务之急,需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保护模式,使散落的民居遗址焕发出时代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岭古排 瑶族村落 瑶族建筑 瑶族民居
下载PDF
开发广东省连南县油岭古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构想 被引量:3
4
作者 高纯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7-51,91,共6页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是世界唯一的八排瑶聚居地,其中的两座古排——南岗千年瑶寨和油岭古排有着近千...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是世界唯一的八排瑶聚居地,其中的两座古排——南岗千年瑶寨和油岭古排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南岗古排已被开发成旅游胜地,而油岭古排是目前连南瑶族传统文化艺术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具有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岭 瑶族 特色 村寨
下载PDF
语言生态学视野下粤北世居瑶族瑶语研究——以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老排自然村瑶语为例
5
作者 程燕 王琴 肖荣钦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77-81,共5页
结合语言生态学理论,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老排自然村为例,从宏观生态环境和微观生态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粤北世居瑶族瑶语生存环境。研究发现,之所以油岭老排瑶族瑶语保持较好,是自然环境、经济状态、教育状况、生活方式、人口民族... 结合语言生态学理论,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老排自然村为例,从宏观生态环境和微观生态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粤北世居瑶族瑶语生存环境。研究发现,之所以油岭老排瑶族瑶语保持较好,是自然环境、经济状态、教育状况、生活方式、人口民族成分、婚姻和家庭民族结构、职业状况、语言态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生态学 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老排自然村 瑶语 宏观生态环境 微观生态环境
下载PDF
山地民族婚恋文化及其现代变迁--以连南油岭千年瑶寨为例
6
作者 袁琪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0-14,共5页
油岭千年瑶寨是典型的山地民族社会,传统婚俗保存较为完好。运用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等方法,从民族学的角度对油岭千年瑶寨婚恋文化习俗、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出瑶寨婚恋文化的发展脉络,并发现瑶寨存在着外来配偶文化适应性、离婚率... 油岭千年瑶寨是典型的山地民族社会,传统婚俗保存较为完好。运用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等方法,从民族学的角度对油岭千年瑶寨婚恋文化习俗、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出瑶寨婚恋文化的发展脉络,并发现瑶寨存在着外来配偶文化适应性、离婚率、打光棍等复杂问题。这对山地民族社会转型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民族 婚恋文化 变迁 连南油岭 千年瑶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岩相特征及有利源储组合
7
作者 邢浩婷 匡立春 +7 位作者 伍坤宇 张静 张娜 张梦麟 邓立本 陆振华 李亚锋 张庆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2,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具有良好的形成与富集条件,石油资源量可达44.5×10^(8) t,但英雄岭页岩油纵向分布厚度大(>1000m),页岩岩相及岩相组合变化较大,给页岩油的有效勘探开发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英雄岭页岩典型井柴2-4、柴906、...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具有良好的形成与富集条件,石油资源量可达44.5×10^(8) t,但英雄岭页岩油纵向分布厚度大(>1000m),页岩岩相及岩相组合变化较大,给页岩油的有效勘探开发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英雄岭页岩典型井柴2-4、柴906、柴12等12口井578m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储层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英雄岭页岩混积特征明显,矿物组成以方解石、白云石和黏土矿物为主;沉积构造以厚度小于1cm的纹层为主。根据“二元”命名原则,可将研究区内页岩岩相划分为5类,包括纹层状灰云岩、纹层状云灰岩、层状灰云岩、层状云灰岩、纹层状黏土质页岩。通过对各类岩相有机地球化学和储集性能综合评价,认为纹层状云灰岩为最优烃源岩相类型,层状灰云岩为最优储层相类型,储集空间主要为白云石晶间孔。甜点综合评价结果和生产实践证实,层状灰云岩与纹层状云灰岩互层为最有利的源储组合模式,各甜点段平面上连通性较好,纵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页岩 岩相 烃源岩 储层 源储组合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
8
作者 刘国勇 薛建勤 +6 位作者 吴松涛 伍坤宇 张博策 邢浩婷 张娜 庞鹏 朱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7-101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研究认为:①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分布。外环带为三角洲与滩坝相,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碳酸盐岩沉积较少,发育砾岩、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砂岩储层。中环带以滨浅湖灰云坪、灰泥坪相沉积为主,发育细砂岩、粉砂岩、灰云岩及藻灰岩,藻灰岩是中环带最具特色且孔隙度最高的岩相类型。内环带以半深湖-深湖相细粒混积岩沉积为主,发育深灰、暗灰色细粒沉积岩,是古近系-新近系最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②不同沉积相环带内油藏类型不同。外环带距离生烃灶较远,油气经断层输导在砾岩、粗砂岩等碎屑岩中聚集,形成构造油气藏。中环带紧邻主力生烃灶,油气经断层输导在藻灰岩等碳酸盐岩储层中储集,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内环带油气短距离运移或原位滞留在细粒混积岩中源-储一体,形成页岩油。柴西坳陷从源外到源内,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纵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呈环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聚集 环带状分布 气系统 英雄页岩 柴西坳陷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侧岭油粘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简介
9
作者 杨承礼 《南方农业》 2023年第20期136-139,共4页
侧岭油粘米是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品侧岭米的当家品种,以口感、外观、胶稠度、垩白度、碱消值、直链淀粉等指标优越而著称,但目前栽培技术还比较传统,产量、品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给生产高质、高产、高效的侧岭油粘米提供技... 侧岭油粘米是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品侧岭米的当家品种,以口感、外观、胶稠度、垩白度、碱消值、直链淀粉等指标优越而著称,但目前栽培技术还比较传统,产量、品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给生产高质、高产、高效的侧岭油粘米提供技术支撑,以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为依据,集成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冬绿肥)全量还田、富硒、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从环境条件、种子处理、播种育苗、苗期管理、大田水肥管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及收获贮藏等方面对侧岭油粘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米 绿色食品标准 栽培技术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侧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地质特征、评价标准及发现意义 被引量:57
10
作者 李国欣 朱如凯 +7 位作者 张永庶 陈琰 崔景伟 姜营海 伍坤宇 盛军 鲜成钢 刘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31,共14页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但咸湖相烃源岩低有机碳含量与页岩油成因机理、页岩油评价标准、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英雄岭页岩油评价和勘探。把英雄岭地区以富有机质纹层状页岩与灰质白云岩高...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但咸湖相烃源岩低有机碳含量与页岩油成因机理、页岩油评价标准、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英雄岭页岩油评价和勘探。把英雄岭地区以富有机质纹层状页岩与灰质白云岩高频间互为特征的页岩型和混积型页岩油类型作为攻关重点,通过大量岩心、钻井、地震及化验资料分析和综合研究,认为英雄岭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具有富氢烃源岩“二段式生烃”且滞留烃量大、多类储集空间发育且储集性能好、源储一体甜点厚度大且含油级别高、盐间与盐下压力系数高且地层能量充足、原油轻质组分多气油比高且品质佳、脆性矿物含量高且可压性好等6个特征。初步建立了以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脆性矿物含量、压力系数、页理密度、埋藏深度等8项参数为主的页岩油评价标准。结合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厚度、烃源岩面积、油层纵向分布和游离烃含量等参数,初步估算英雄岭地区页岩油资源量达到21×10^(8) t;指出构造稳定区为当前最有利勘探区,落实英雄岭页岩油有利勘探面积8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页岩 柴达木盆地 古近系下干柴沟组 混积 富氢烃源岩 评价标准
下载PDF
连南排瑶传统艺术文化“守护者”——瑶老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晓珊 张欣 《戏剧之家》 2017年第9期274-275,共2页
广东连南有一个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瑶族,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瑶族而言,粤北连南油岭排瑶传统艺术文化保护相对完整。这和它自身存在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外界与瑶山的联系甚少,信息闭塞,因此其独立性强、内生性大,或是... 广东连南有一个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瑶族,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瑶族而言,粤北连南油岭排瑶传统艺术文化保护相对完整。这和它自身存在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外界与瑶山的联系甚少,信息闭塞,因此其独立性强、内生性大,或是这些原因,一套系统的内生秩序——瑶老制,就此诞生。保护传统艺术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如政府的支持,经济的支持等,这些措施相对于排瑶的内生秩序而言,其外生性更强。笔者在综合民族学、艺术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上,充分论证阐述"瑶老制"保护连南排瑶传统艺术文化的形式,深入探讨"瑶老制"对保护传统艺术文化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连南油岭排瑶 传统艺术文化 内生秩序 瑶老制
下载PDF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hangling fault basi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被引量:2
12
作者 Wang Jianqiang Yang Guang +3 位作者 Xue Linfu Zhang Jianwei Bai Ye Li Wenbo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3期427-432,共6页
The Changling fault depression passed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evolution: a period of faulting, a period of subsidence, and an inversion period. The fault lifted the whole area and the formation was eroded during the l... The Changling fault depression passed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evolution: a period of faulting, a period of subsidence, and an inversion period. The fault lifted the whole area and the formation was eroded during the late Yingcheng formation, the late Nenjiang formation, and the late Mingshui formation. The denudation quantity of eight wells located in the study area is estimated by the interval transit time method and by the formation trend extension method using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Inversion back stripping technology with de-compaction correction was used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thickness step by step and to recover the burial history at a single well. Two profiles were selected for the recovery and study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The study confirmed that the primary major gas bearing structure formed due to thermal shrinkage lifting during the late Yingcheng formation. Successive development in a pattern during the late Mingshui formatio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gas pool. Vertical differential uplift during the late Nenjiang formation formed the Fulongquan structure during the late Paleogene. At this same time a secondary gas pool formed. A large scale reverse developed late in the Mingshui formation that provided the impetus for formation of a secondary gas pool. It is thought that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was controlled by lithologic character, fracture, and structure. The local uplift in the vicinity of the hydrocarbon recession is most conducive to the collection of hydrocarbon g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ling fault depressionDenudation quantityTectonic evolution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the Xiamaling Formation shale in Zhangjiakou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petroleum geology in North China 被引量:1
13
作者 XIE LiuJuan SUN YongGe +4 位作者 YANG ZhongWei CHEN JianPing JIANG AiZhu ZHANG YongDong DENG ChunP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444-452,共9页
The semi-closed pyrolysis simulation system under constant pressure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Xiamaling Formation shale in Xiahuayuan,North China.The ex... The semi-closed pyrolysis simulation system under constant pressure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Xiamaling Formation shale in Xiahuayuan,North China.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e oil generated by the Xiamaling Formation shale in oil window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aromatic-intermediate" type,whereas the decreasing of dry coefficient can be ascribed to the cracking of residual bitumen in source rock in the stage of high to post maturity.The amount of hydrocarbon gas generated from residual bitumen can be up to 1-2 m3 per ton rock in high to post mature stage by calculating hydrogen contents in the kerogen,the expelled hydrocarbon,and the residual hydrocarbon.This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residual bitumen as a gas source during high to post mature stage of the kerogen evolution,and also as the broad exploration prospect of these gases.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oil/gas reservoirs sourced from residual bitumen of organic-rich source rock in high mature stage,even the primary oil/gas reservoirs considered as the main exploration targets in middle-upper Proterozoic sediments of Nor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bitumen pyrolysis experiment Xiamaling Formation shale middle Proterozoic North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