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2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堡凹陷油气分布有序性与差异富集主控因素
1
作者 刘国勇 刘华 +4 位作者 陈蕾 孟令箭 刘景东 欧阳冠宇 刘海青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22,共11页
油气分布有序性是表征油气差异富集规律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寻找接替方向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开展油气藏类型、油气性质、油气富集程度、油气输导体系和断—盖条件等多角度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南堡凹陷油气分布有序性与差异富集的主要控制因... 油气分布有序性是表征油气差异富集规律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寻找接替方向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开展油气藏类型、油气性质、油气富集程度、油气输导体系和断—盖条件等多角度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南堡凹陷油气分布有序性与差异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南堡凹陷从次凹中心向边缘,表现出由岩性油气藏向构造油气藏、原油性质逐渐变差、富集层系逐渐变浅的有序变化。断陷期、坳陷期的构造活动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构造演化控制了凹陷沉积体系从而控制储盖组合分布和圈闭类型,其中源下、源内和源上3类储盖组合为多层系油气分布奠定了基础;纵横向输导体系和断—盖配置差异,控制了不同构造带油气运聚过程,形成了凹陷中部源下富集、凹陷边缘源上富集的总体规律。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该凹陷的油气分布规律性,可为成熟探区的精细勘探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油气分布有序性 成藏要素 输导体系 油气差异富集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全油气系统成藏特征与有序分布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郭旭升 黄仁春 +3 位作者 张殿伟 李双建 申宝剑 刘天甲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3-758,共16页
基于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现状和进展,以主力烃源岩为核心,依据成藏要素组合关系划分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全油气系统,并分析各个含油气系统的成藏特征,总结常规-非常规一体化成藏规律,指明未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1)受多期伸展-... 基于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现状和进展,以主力烃源岩为核心,依据成藏要素组合关系划分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全油气系统,并分析各个含油气系统的成藏特征,总结常规-非常规一体化成藏规律,指明未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1)受多期伸展-聚敛构造旋回的控制,四川盆地海相发育3套区域性烃源岩和3套区域性盖层,可划分出寒武系、志留系和二叠系3个全油气系统。3个全油气系统以独立成藏为主,单一系统内天然气具有亲缘性。同时,局部地区大型断裂带贯穿多套全油气系统,形成断控复式全油气系统。(2)全油气系统内普遍发育“陆棚相页岩气聚集—台缘相控气藏—台内断-相共控型气藏”的成藏序列,具有立体成藏、有序分布的规律。(3)优质烃源岩是大气田形成的基础,全油气系统内天然气具有近源和源内富集的规律,规模性储层的发育与保持是天然气富集的保障,“多元生烃、油气转化、动态调整”是海相油气成藏的特色,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天然气成藏的关键。(4)大型台缘带礁滩相带、深层页岩气与通源断裂相关的大型岩性复合体是未来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海相油气 油气系统 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 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勘探方向
下载PDF
松辽盆地葡北油田油源断裂分类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3
作者 邓松梅 刘淑芬 王殿举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4-662,共9页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断裂对葡北油田油气成藏的作用,基于断层引起的地层变形特征,通过断层地震特征的精细分析,重新划分并研究了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油源断裂对该油田葡萄花油层成藏的作用。根据断裂是否连接源岩和目的储层,且在油气成...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断裂对葡北油田油气成藏的作用,基于断层引起的地层变形特征,通过断层地震特征的精细分析,重新划分并研究了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油源断裂对该油田葡萄花油层成藏的作用。根据断裂是否连接源岩和目的储层,且在油气成藏期断裂是否活动,包括断距相对较大的断裂活动和无明显断距的微弱活动,划分了3种类型的油源断裂:一是沟通青一段源岩和葡萄花油层且断穿至T 06反射层(嫩江组三段底界面)的穿透型油源断裂;二是连接青一段源岩和葡萄花油层,在油气成藏期没有明显活动但引起断层端部发生褶皱变形的断层端部褶皱型油源断裂;三是连接青一段源岩和葡萄花油层在油气成藏期没有明显活动但断层两盘地层存在变形差异特征的断层两盘差异型油源断裂。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与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油气平面分布吻合程度更高,其中,穿透型油源断裂对油气聚集控制作用最为显著,揭示了油源断裂的活动强度以及油源断裂与断层圈闭的匹配所控制的油气成藏数量对油气富集的差异性的影响,该研究对类似区块油源断裂对油气控制作用分析可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葡北油田 葡萄花油层 油气分布 断控储层 断层圈闭
下载PDF
XH凹陷中南部背斜带油气分布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
4
作者 李宣玥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83,共9页
为了厘清XH凹陷中南部背斜带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解剖了中南部T气田、H气田、R气田等3个典型油气田。研究表明:中南部背斜带油气成因、来源和成藏期次一致,但油气分布却存在显著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富集程度、纵向分布层位和平面赋存位置... 为了厘清XH凹陷中南部背斜带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解剖了中南部T气田、H气田、R气田等3个典型油气田。研究表明:中南部背斜带油气成因、来源和成藏期次一致,但油气分布却存在显著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富集程度、纵向分布层位和平面赋存位置3个方面。分析认为,造成油气分布差异性的主控因素为断裂系统、烃源岩分布、源-储构造叠合关系和断-砂耦合关系。断裂系统的差异性决定纵向上油气分布层位以及构造内部的差异化富集程度;平湖组煤系烃源岩成熟度和厚度分布的差异性决定区域油气富集程度;花港组源外成藏背景下,成藏期平湖组烃源层顶面构造与花港组储集层构造叠合关系决定局部构造汇烃强度;中南部花港组强水道化背景下,断层与砂体耦合关系决定单层油气成藏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特征 成藏主控因素 中南部背斜带 XH凹陷
下载PDF
油气分布特征分析与储层预测技术研究
5
作者 王松涛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204-206,共3页
为揭示油气田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准确地预测储层油气含量,开展了关于油气分布特征分析与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首先,采集油气分布区域地质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其次,综合分析数据,全面地了解油气藏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获取... 为揭示油气田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准确地预测储层油气含量,开展了关于油气分布特征分析与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首先,采集油气分布区域地质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其次,综合分析数据,全面地了解油气藏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获取油气分布特征;基于此,识别储层并计算其物性参数,从而获取储层储集能力和渗流性能,实现对储层的有效预测。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应用后,预测结果与实际油气含量更加接近,预测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特征 储层预测 储集能力 渗流性能
下载PDF
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油气控制因素及其分布特征
6
作者 许方哲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80-82,共3页
腰英台油田油藏分布机理不清,油水关系复杂。鉴于油藏的这种特征,分别从烃源岩供给、断裂体系、沉积微相及运移动力等四个因素出发,逐级探讨各类因素在油气分布过程中的影响及意义,并总结了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油气分布模式。为腰英台油... 腰英台油田油藏分布机理不清,油水关系复杂。鉴于油藏的这种特征,分别从烃源岩供给、断裂体系、沉积微相及运移动力等四个因素出发,逐级探讨各类因素在油气分布过程中的影响及意义,并总结了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油气分布模式。为腰英台油田下步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英台油田 主控因素 逐级控制 油气分布模式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下步勘探方向 被引量:84
7
作者 冯志强 任延广 +4 位作者 张晓东 张吉光 董万百 李春柏 李凤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4年第4期19-22,共4页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造山带上的中生代、新生代盆地。该盆地由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多个相对独立的断陷群组成,盆地内主要为下白垩统地层, 即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铜钵庙组、南屯组和大磨...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造山带上的中生代、新生代盆地。该盆地由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多个相对独立的断陷群组成,盆地内主要为下白垩统地层, 即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铜钵庙组、南屯组和大磨拐河组发育了三套烃源岩,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含量高。储层类型主要包括基岩风化壳、砂岩、凝灰质砂岩和砾岩。低水位体系域形成的低水位扇和低水位楔,以及高水位体系域形成的扇三角洲砂体为油气的主要储层。在大磨拐河组区域盖层下,发育了多套生储盖组合。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在不整合面上下,形成断块、断层—岩性、岩性和潜山油气藏四大类油气藏,平面上油气主要集中在主生油凹槽及周边的几个断裂带上,扭动断裂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勘探工作 生油岩 储层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52
8
作者 孙龙德 李曰俊 +3 位作者 宋文杰 田作基 王国林 邬光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13,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直接受控于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在此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中生代的库车前陆盆地和新生代的北塔里木前陆盆地。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又控制了该地区的油气分布规律 :秋... 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直接受控于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在此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中生代的库车前陆盆地和新生代的北塔里木前陆盆地。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又控制了该地区的油气分布规律 :秋里塔格带以北的前陆褶皱冲断带 ,即库车坳陷的主体部分是天然气富集区 ;塔北隆起的南部至中央隆起的北部是黑油富集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前陆盆地 北塔里木前陆盆地 南天山造山带 油气分布
下载PDF
非洲地区盆地演化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27
9
作者 张光亚 余朝华 +7 位作者 陈忠民 张荻萩 温志新 黄彤飞 王彦奇 刘小兵 马锋 赵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4,共14页
非洲地区盆地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待发现资源量大,是当前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之一。非洲板块在显生宙主要经历了冈瓦纳大陆形成、整体运动和裂解3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盆地。通过板块构造演化和原型盆地研究及石油地质综... 非洲地区盆地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待发现资源量大,是当前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之一。非洲板块在显生宙主要经历了冈瓦纳大陆形成、整体运动和裂解3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盆地。通过板块构造演化和原型盆地研究及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明确了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北非克拉通边缘盆地形成于古生代早期,受海西运动影响,油气主要富集在挤压背景下形成的大型穹隆构造之中,以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主;北非边缘裂谷盆地海西运动之后普遍经历了裂谷和沉降,裂谷期各盆地沉降幅度和沉降中心的差异导致了油气成藏模式和资源潜力的差异;东、西非被动陆缘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潘吉亚大陆的解体、大西洋和印度洋张裂的过程中,西非被动陆缘盆地普遍发育含盐地层,形成盐上和盐下两套含油气系统,东非被动陆缘盆地结构差异较大,油气分布主要受盆地结构控制;中西非裂谷系是经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3期裂谷作用而形成的陆内裂谷盆地,受晚白垩世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近东西向展布盆地抬升剧烈,油气主要富集在下白垩统,北西-南东向盆地受影响较弱,油气主要富集在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之中;新生代东非裂谷系盆地和红海盆地形成时间相对较晚,以新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主,新生代三角洲盆地中油气分布主要受三角洲砂(扇)体展布和盆地结构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板块 盆地演化 油气分布 资源潜力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分形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曾联波 金之钧 +3 位作者 李京昌 汤良杰 由福报 雷兵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1-247,共7页
本文应用分形几何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体系的分布进行了定量研究 ,在研究标定尺度范围内 ,该区断裂体系的平面分布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的相关系数平方 (R2 )均在 0 .97... 本文应用分形几何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体系的分布进行了定量研究 ,在研究标定尺度范围内 ,该区断裂体系的平面分布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的相关系数平方 (R2 )均在 0 .97以上。该区 4个已知油气田断裂构造的分维数 D值均大于 1 .3,明显高于整个区域内 4个反射层的断层分维数 (平均 D=1 .2 1 8)。可以认为断裂构造的分维值大于 1 .3的部位是该区油气聚集分布的有利区。断裂体系分数维值越大的地区 ,有利于油气藏的分布 ,其单位面积内的油气地质储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分形几何 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 油气 油气地质
下载PDF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特征及油气分布 被引量:24
11
作者 王大鹏 白国平 +3 位作者 徐艳 陈小亮 陶崇智 张明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92,共13页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系统统计分析了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地质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截至2013年底,全球15个含油气盆地中共发现了89个古生界海...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系统统计分析了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地质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截至2013年底,全球15个含油气盆地中共发现了89个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可采储量达495.9×10^8t油当量,占全球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总储量的20.9%。研究表明,大油气田分布在中东、前苏联、北美和亚太地区,其中,大油田主要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大气田则主要位于中东和亚太,20世纪70年代是大气田发现的高峰期。大油气田的油气主要来自古生界烃源岩,以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和泥盆系(按重要性排序)为主;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页岩、沥青质泥页岩和沥青质碳酸盐岩。盖层以蒸发岩和碎屑岩为主。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白云岩和生物礁储集层占重要地位。埋深上,储量分布相对集中的埋深为2500-3000m、3500-4000m和4000-4500m,分别占总储量的52.6%、15.9%和9.5%。油气藏类型上,以构造圈闭为主,不过近年来发现的大油气田的非构造圈闭比例有所增大。建议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应重视白云岩储集层,更重要的是,应加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主控因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界 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 白云岩 生物礁 油气分布 深层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被引量:18
12
作者 宋岩 赵孟军 +3 位作者 方世虎 谢会文 柳少波 卓勤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5-274,共10页
从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类型、构造单元和构造带3个层次深入分析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中西部主要发育叠加型、改造型、早衰型和新生型4种前陆盆地,其油气成藏条件、成藏特征与油气聚集模式决定了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油气分布的差异... 从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类型、构造单元和构造带3个层次深入分析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中西部主要发育叠加型、改造型、早衰型和新生型4种前陆盆地,其油气成藏条件、成藏特征与油气聚集模式决定了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油气分布的差异。前陆盆地发育冲断带、前渊、斜坡带和隆起带等构造单元,不同构造单元在烃源岩发育与演化、圈闭类型及成藏过程、保存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构造单元油气分布特征的差异。前陆冲断带是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构造单元,烃源岩与储盖组合、构造特征及保存条件是其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冲断带断层、盖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分带、分段特征和富集规律,指示着不同构造段的油气富集部位及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构造单元 冲断带 油气分布 控制因素
下载PDF
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杜金虎 易士威 +2 位作者 雷怀玉 王权 高伟中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4年第3期1-5,共5页
二连盆地具有形成岩性、地层油藏的良好条件。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岩性、地层油藏主要沿地层不整合面、最大湖泛面和断面分布;岩性、地层油藏既可以分布在低位体系域,也可以分布在高位体系域;既可以分布在高势区,也可以... 二连盆地具有形成岩性、地层油藏的良好条件。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岩性、地层油藏主要沿地层不整合面、最大湖泛面和断面分布;岩性、地层油藏既可以分布在低位体系域,也可以分布在高位体系域;既可以分布在高势区,也可以分布在低势区;在有利的沉积与储集相带内,可以形成富集油藏。因此在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很低的二连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岩性 地层 油藏形成条件 油气分布规律 烃源岩 生烃层 圈闭
下载PDF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构造分区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18
14
作者 吴世祥 汤良杰 +3 位作者 郭彤楼 李儒峰 陈梅涛 周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1-365,390,共6页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经历了至少两期以上的构造复合,表现为近东西向的米仓山背斜叠加在南北向的大巴山冲断褶皱带上,形成以米仓山基底变质岩为核心的东西向叠加背斜褶皱;其次为大致呈近东西向的通南巴主体构造,由于受大巴山构造推覆的...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经历了至少两期以上的构造复合,表现为近东西向的米仓山背斜叠加在南北向的大巴山冲断褶皱带上,形成以米仓山基底变质岩为核心的东西向叠加背斜褶皱;其次为大致呈近东西向的通南巴主体构造,由于受大巴山构造推覆的影响使其东段构造轴向发生旋转,整体改造为一个完整的北东向背斜构造。通过研究区10余条骨干剖面平衡剖面地层缩短率的计算,指出大巴山前缘和米仓山前缘沿山前带到盆地方向,地层缩短率由大到小。据此,可将大巴山前缘和米仓山前缘划分为强变形带、中变形带和弱变形带。各带在通南巴地区相互影响、相互叠加。从构造变形强度和成藏条件分析,米仓山前叠瓦冲断区带、黑池梁、涪阳坝和南阳场4个区块为研究区勘探最有利的正向构造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 构造分区 前陆盆地 米仓山 大巴山
下载PDF
“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 被引量:49
15
作者 张功成 陈国俊 +3 位作者 张厚和 李友川 梁建设 杨树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9,共19页
源热共控油气形成,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形成、资源潜力与分布模式。中国近海沉积盆地主要属于新生代伸展盆地或张扭盆地,古近纪发生裂陷,早—中中新世发... 源热共控油气形成,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形成、资源潜力与分布模式。中国近海沉积盆地主要属于新生代伸展盆地或张扭盆地,古近纪发生裂陷,早—中中新世发生区域性热沉降,晚中新世以来新构造活动在多数盆地比较活跃。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古近纪裂陷期断陷,根据沉积充填特征分为陆相断陷和叠合断陷,陆相断陷指断陷期地层完全为陆相地层充填的凹陷,叠合断陷指除陆相地层充填外,还存在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充填的断陷。渤海海域、黄海海域、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和北部湾盆地古近纪断陷都属于陆相断陷,处于克拉通内部或大陆架,称为内带;东海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南部坳陷带、琼东南盆地及莺歌海盆地的古近纪断陷都属于叠合断陷,处在活动大陆边缘或被动大陆边缘陆坡区,称为外带。内带陆相断陷主要烃源岩为中深湖相源岩,分布时代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以始新世为主;外带叠合断陷烃源岩包括湖相烃源岩、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和海相烃源岩,其中以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为主,分布时代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以始新世—渐新世为主。内带湖相烃源岩倾向生油,外带海陆过渡相和海相烃源岩倾向生气。近海盆地内带热流值低—较高,外带热流值高—超高。烃源岩与热场耦合,内带倾油型烃源岩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场作用下主要生油,外带倾气型烃源岩在较高的温度场作用下主要生气。因此,近海内带主要生油是找油的领域,外带主要生气是找天然气领域。中国近海石油的主要勘探领域在内带的渤海、南海北部北带和南黄海海域断陷,天然气主要勘探领域在外带的南海北部陆坡及东海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热流 油气分布 有序性 源热共控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31
16
作者 谢大庆 郑孟林 +1 位作者 蒋华山 郭忻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8-409,共12页
沙雅隆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聚集单元,有关隆起结构、演化及其对油气藏控制的认识始终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全区钻井资料的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进行了地质编图,对复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解剖,明确了关键构造事件和隆起的... 沙雅隆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聚集单元,有关隆起结构、演化及其对油气藏控制的认识始终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全区钻井资料的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进行了地质编图,对复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解剖,明确了关键构造事件和隆起的演化特征。研究证实,隆起经历了寒武纪-奥陶纪沉积古隆起、志留纪-白垩纪构造古隆起和新生代埋藏古隆起三大演化阶段,发生了多期构造事件,形成了多个不整合面。志留系沉积前的构造事件导致了雅克拉断凸的形成,断凸区成为志留系的物源区。东河砂岩-石炭系沉积前的构造事件在隆起南部形成了英买力、哈拉哈唐、阿克库勒、草湖等背、向斜,形成了凹、凸结构,并形成了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和东西向的断裂。古近纪的弱伸展-剪切作用导致了老断层的重新活动,在盆地浅层形成了一系列雁列构造,使隆起复杂化。新近纪以来的翘倾作用导致了隆起区三叠系以来的地层向北倾伏。隆起的南北分带和纵向分层特征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形成了两个油气聚集带、一个油气聚集区。纵向上形成了深部与碳酸盐岩地层相关油气藏和浅层与断裂、低幅度构造、地层不整合、岩性等相关的油气藏。浅层油气藏一般位于深层碳酸盐岩大型油气藏的上部,为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形成除了受烃源岩分布、断裂、褶皱、隆起、不整合等因素控制外,碳酸盐岩岩性的溶蚀性差异也导致了油气成藏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雅隆起 形成演化 不整合 油气分布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渤海海域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3
17
作者 刘小平 周心怀 +2 位作者 吕修祥 朱秀香 王海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7-502,509,共7页
渤海海域已探明油气储量中,构造油气藏所占比例最高(66.8%),其次是复合油气藏(25.9%)。占油气田总数34%的大中型油气田,探明油气储量却占总储量的84.4%。低凸起、凹中隆和凸起构造带油气探明储量最多,分别占总探明储量的45.3%,24.9%和22... 渤海海域已探明油气储量中,构造油气藏所占比例最高(66.8%),其次是复合油气藏(25.9%)。占油气田总数34%的大中型油气田,探明油气储量却占总储量的84.4%。低凸起、凹中隆和凸起构造带油气探明储量最多,分别占总探明储量的45.3%,24.9%和22.0%。纵向上,61.0%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和55.0%的已探明天然气储量集中分布于新近系地层中。93.2%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和85.0%的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分布在小于3000m的浅-中层储层内。渤海海域油气分布是海域烃源岩、沉积体系、构造及断裂体系发育与演化等一系列地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油气围绕富生烃凹陷近距离运移聚集;有利沉积相带、优质岩相及良好的物性决定了渤海海域发育优质储层;郯庐断裂及次级断裂控制了富生烃凹陷、圈闭及输导体系的形成与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类型 探明储量 油气分布 渤海海域
下载PDF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剪切断裂系统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18
18
作者 马德波 何登发 +4 位作者 陶小晚 郑多明 邢翔 夏伟杰 邱振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0-483,共14页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发育多组北东、北西向主干断裂组成的剪切断裂系统,本文在剪切断裂地球物理识别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内剪切断裂系统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研究区内剪切断裂发育9种典型构造样式。平面上,整体为共轭剪切...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发育多组北东、北西向主干断裂组成的剪切断裂系统,本文在剪切断裂地球物理识别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内剪切断裂系统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研究区内剪切断裂发育9种典型构造样式。平面上,整体为共轭剪切断裂,分支断裂延伸较短,与主干断裂呈小角度相交;单条剪切断裂带具有一定的分段性,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和平面组合。纵向上,哈拉哈塘地区剪切断裂系统具有分层变形的特征,可以划分为下、中、上3个构造层。下构造层为寒武系一奥陶系,为纯剪作用下形成的共轭剪切断裂系统;中构造层为志留系一二叠系,为受下构造层控制的张剪作用下形成的断裂;上构造层为三叠系及其以上地层,为受中下构造层控制的张剪作用下形成的雁列式分布的正断层。这种分层变形特征主要受控于区域古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哈拉哈塘地区剪切断裂系统的构造特征决定了该区油气分布具有“多层系含油、沿断裂富集”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拉哈塘 剪切断裂 构造特征 油气分布
下载PDF
构造应力与油气藏生成及分布 被引量:18
19
作者 孙樯 谢鸿森 +2 位作者 郭捷 苏根利 丁东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9-103,共5页
构造应力在油气藏生成及分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产生机械能及力化学作用促进了干酪根热降解 ,促进了油气的生成。另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影响油气的流体势 ,使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 ,并同时使油气得到富集。此... 构造应力在油气藏生成及分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产生机械能及力化学作用促进了干酪根热降解 ,促进了油气的生成。另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影响油气的流体势 ,使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 ,并同时使油气得到富集。此外 ,构造应力还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场所 ,并对其分布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油气分布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2
20
作者 谭开俊 田鑫 +1 位作者 孙东 陈建平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6期13-14,18,共3页
根据地化指标和测井资料 ,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剖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油气分布特征及断裂带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该区断裂带的油气分布具有特殊性 ,其油气分布不仅受断裂活动的控制 ,同时还受断裂带岩性的控制... 根据地化指标和测井资料 ,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剖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油气分布特征及断裂带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该区断裂带的油气分布具有特殊性 ,其油气分布不仅受断裂活动的控制 ,同时还受断裂带岩性的控制。在断裂活动期 ,碎屑岩和火山岩断裂带都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在断裂平静期 ,火山岩断裂带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碎屑岩断裂带对油气起封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油气分布 运移通道 封闭作用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