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通盆地梁家浅层油气成藏机制及其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玉彤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2期12-16,87,共5页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梁家浅层万昌组、齐家组以前一直是兼探层位,随着评价部署不断深入,相继发现了一批埋藏浅、效益好的油气藏。近两年开始全面开展梁家浅层研究和部署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区构造、沉积、储层与油气成藏关系基础上,认为...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梁家浅层万昌组、齐家组以前一直是兼探层位,随着评价部署不断深入,相继发现了一批埋藏浅、效益好的油气藏。近两年开始全面开展梁家浅层研究和部署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区构造、沉积、储层与油气成藏关系基础上,认为浅层油气藏主要受断层、岩性控制;明确了主要目的层段万昌组一段油气同出、单纯产油、单纯产气、全区发育,齐家组一段以油为主、主要集中在星19-3区块的油气分布规律,确立了星19-3区块齐一段油层为近期可开发动用效益区块,对区块的全面开发及产能建设部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通盆地 梁家浅层 油气成藏机制 油气分布规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长4+5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与机制 被引量:8
2
作者 夏嘉 段毅 +3 位作者 高苑 张晓丽 何金先 徐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4期11-16,共6页
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油气生成、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圈闭和聚集成藏等方面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总结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 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油气生成、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圈闭和聚集成藏等方面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总结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各种成因类型的砂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广泛发育的水下分流间湾暗色泥岩、致密粉砂岩以及粉砂质泥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运移的动力主要来自长7泥岩形成的异常高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高剩余压力的驱动下,通过垂向叠合砂体与微裂缝向上运移进入长4+5储层,并沿连通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横向运移进入圈闭成藏,形成鼻隆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油气藏,其形成受烃源岩、沉积相带、微裂缝、鼻隆构造以及剩余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4+5油层组 油气条件 油气成藏机制 林镇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蒸发分馏”成藏机制 被引量:47
3
作者 傅宁 李友川 +3 位作者 陈桂华 陈明 高伟义 章海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9-42,共4页
根据东海西湖凹陷 3 0个原油样品的各种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及地质资料 ,综合分析确定了西湖凹陷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熟度、油源及成藏机制。认为西湖凹陷原油主要源自各地区煤系烃源岩 ;具有原油近源成藏、短距离运移的特点和先油后气 ... 根据东海西湖凹陷 3 0个原油样品的各种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及地质资料 ,综合分析确定了西湖凹陷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熟度、油源及成藏机制。认为西湖凹陷原油主要源自各地区煤系烃源岩 ;具有原油近源成藏、短距离运移的特点和先油后气 ,两期成藏的特征 ;各气藏均为“蒸发分馏”作用形成的次生凝析气藏。首次提出蒸发分馏效应是该区油气成藏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图 7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西湖凹陷 蒸发分馏 油气成藏机制 油源对比
下载PDF
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分布的基本特征与动力机制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24
4
作者 庞雄奇 林会喜 +6 位作者 郑定业 李慧莉 邹华耀 庞宏 胡涛 国芳馨 李宏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5期673-695,共23页
随着油气资源对外依赖度加大,中国的油气勘探已经拓展到深层和超深层领域,并相继在中西部盆地发现了塔河、普光、安岳、靖边、顺北等一批大型油气田,展示出广阔的勘探前景。中国已探明的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与全球的有很大差... 随着油气资源对外依赖度加大,中国的油气勘探已经拓展到深层和超深层领域,并相继在中西部盆地发现了塔河、普光、安岳、靖边、顺北等一批大型油气田,展示出广阔的勘探前景。中国已探明的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与全球的有很大差异,经典的油气地质理论指导这类油气田勘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需要完善和发展。通过调研和比较全球已探明的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发现它们的油气来源条件、油气藏形成条件、成藏动力、演化过程特征等类同;同时,发现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的矿物组成、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深变化特征、孔渗结构特征、储层物性下限、油气藏类型等有着很大不同。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与全球的相比较具有五方面差异:地层年代更老、埋藏深度更大、白云岩储层比率更大、天然气资源比率更高、储层孔渗关系更乱。中国已经发现的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成因类型可以归为五种:沉积型高孔高渗油气藏、压实成岩型低孔低渗油气藏、结晶成岩型低孔低渗油气藏、流体改造型高孔低渗油气藏、应力改造型低孔高渗油气藏;它们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分别与地层沉积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地层压实和非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成岩结晶和非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流体改造介质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应力改造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等密切相关。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发展的有利领域和油气藏类型主要有三个:一是低热流盆地浮力成藏下限之上自由动力场形成的高孔高渗常规油气藏;二是构造变动频繁的叠合盆地内外应力和内部流体活动改造而形成的缝洞复合型油气藏;三是构造稳定盆地内局限动力场形成的广泛致密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改造类非常规致密碳酸盐岩油气藏是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和超深层油气资源的主要类型:它们叠加了早期形成的常规油气藏特征,又具有自身广泛连续分布的非常规特征,还经受了后期构造变动的改造;复杂的分布特征,致密的介质条件和高温高压环境使得这类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碳酸盐岩油气 油气类型 油气动力机制 油气资源
下载PDF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浅水与深水区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特点 被引量:7
5
作者 何家雄 马文宏 +1 位作者 陈胜红 龚晓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49,共11页
珠江口盆地浅水与深水区地质背景及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油气分布及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1)油气分布具"北油南气"的富集规律。浅水区北部裂陷带和东沙隆起及以北地区,地温梯度低、大地热流小,烃... 珠江口盆地浅水与深水区地质背景及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油气分布及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1)油气分布具"北油南气"的富集规律。浅水区北部裂陷带和东沙隆起及以北地区,地温梯度低、大地热流小,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处在油窗范围,以产大量石油为主伴少量油型气,故形成了以文昌、恩平、西江、惠州及陆丰油田群和流花油田群为主的北部陆架浅水石油富集区;深水区南部裂陷带和南部隆起及以南区域,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偏高,烃源岩多处在成熟-高熟凝析油及湿气阶段,以产大量天然气和少量轻质油及凝析油为主,且以白云凹陷东部深水区LW3-1、LH34-2及LH29-1等天然气藏及LH16-2油藏和邻近深水区的白云北坡-番禺低隆起中小气田群为主,构成了以天然气为主的富集区带,但亦具石油及水合物资源潜力的深水油气富集区。(2)浅水区油气运聚成藏机制以外源型成藏组合为主,而深水区则多属混源型成藏组合。浅水区具有上渐新统-中新统三角洲滨岸砂岩及中新统礁灰岩外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含油气系统的特点,迄今勘探发现的大中型油田群均属于此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成藏机制在浅水区已被勘探证实但尚未获重大突破;深水区具有上渐新统陆架边缘三角洲砂岩混源型和中新统深水扇系统混源型天然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含油气系统的特点,且存在深水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及浅层气与深部常规油气共生叠置的展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与深水区 北油南气分布 油气运聚机制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敖古拉-他拉哈断裂带成藏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么忠文 万双双 +3 位作者 郑治义 谭丰羽 张洪波 张修辉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6-73,共8页
敖古拉-他拉哈断裂带油气藏类型多样,成藏机制复杂,断裂在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敖古拉-他拉哈断裂带的断层进行分期研究,探讨了各期断层对该地区中浅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该地区中浅层的油气成藏过程中有两期断层对油气... 敖古拉-他拉哈断裂带油气藏类型多样,成藏机制复杂,断裂在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敖古拉-他拉哈断裂带的断层进行分期研究,探讨了各期断层对该地区中浅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该地区中浅层的油气成藏过程中有两期断层对油气成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青一段末形成在姚家组末又重新活动的断层,二是明水组沉积末形成的断层。这两期断层在扶余、高台子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中,断裂在横向上实现青一段油源岩与储层的侧列配置,为油气的侧向运移创造条件,在有利的断层侧向封堵或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形成上倾方向被断层遮挡的断层油藏、断层-岩性油藏,断层主要是通道和遮挡成藏作用。在黑萨葡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中,这两期断层主要发挥油气运输通道作用,遮挡成藏作用较弱,油气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断层油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机制 中浅层油层 敖古拉-他拉哈断裂带 断层侧向封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