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稳态成藏理论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2
1
作者 孙龙德 江同文 +1 位作者 徐汉林 单家增 《海相油气地质》 2008年第3期11-16,共6页
将油气从生成到散失全过程作为时间域内一个连续而统一的系统,并将其分为前油藏、油藏及后油藏等三个阶段,定义了非稳态油气藏的概念,建立了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框架。非稳态油气藏是指油气处于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气... 将油气从生成到散失全过程作为时间域内一个连续而统一的系统,并将其分为前油藏、油藏及后油藏等三个阶段,定义了非稳态油气藏的概念,建立了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框架。非稳态油气藏是指油气处于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单元,主要特征表现为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多个或大幅度倾斜的油气水界面,或者出现油气水关系侧向倒置等特殊现象。对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后油藏阶段油气的富集类型,拓宽了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将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应用于哈得逊地区和塔中4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实践,后油藏的概念得到了勘探的证实,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为塔里木盆地油藏滚动勘探开发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 非稳态油气 油气成藏理论 倾斜油气水界面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大型油气田勘探理论与技术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海军 韩剑发 +1 位作者 孙崇浩 张海祖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4-227,共4页
在不断解决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勘探中遇到的诸多世界级难题的过程中,创新了塔中大漠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系列:礁滩复合体地质综合建模技术,礁滩复合体优质储集层地震预测技术,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藏描述技术;礁... 在不断解决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勘探中遇到的诸多世界级难题的过程中,创新了塔中大漠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系列:礁滩复合体地质综合建模技术,礁滩复合体优质储集层地震预测技术,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藏描述技术;礁滩复合体井位优选技术,超埋深、超高温、超高压油气层识别、保护与工艺改造技术。发展了礁滩复合体大型油气田成藏地质理论:剖析了台缘坡折带地质结构的分段性及其对礁滩复合体空间展布的控制,发现了井下奥陶纪最大型生物礁群,建立了大型礁滩复合体空间几何学地质模型,认识了多成因改良的礁滩复合体大型储集体,建立了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藏地质模型(群);查明了迄今为止全球埋藏最深、时代最老的大型凝析气藏。目前已探明中国第一个奥陶系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田,3×108 t油气规模基本落实,东部100×104 t产能已初步建成。地质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台缘高能相带油气成藏理论,勘探开发实践发展了超深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技术,开创了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台地边缘寻找大型礁滩型油气藏的新领域,对塔里木盆地资源战略接替、产能接替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Ⅰ号坡折带 奥陶系 礁滩复合体 油气成藏理论 勘探配套技术
下载PDF
塔中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发现的关键技术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招明 于红枫 +2 位作者 吉云刚 敬兵 张海祖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8-223,共6页
塔中隆起海相碳酸盐岩成藏地质异常复杂,地面条件极其艰苦,油气勘探开发面临世界级难题挑战。经过15年艰苦攻关,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古隆起及斜坡控藏控储、多成因叠合复合缝洞系统地质模型、多充注点多期次大面积复式混源... 塔中隆起海相碳酸盐岩成藏地质异常复杂,地面条件极其艰苦,油气勘探开发面临世界级难题挑战。经过15年艰苦攻关,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古隆起及斜坡控藏控储、多成因叠合复合缝洞系统地质模型、多充注点多期次大面积复式混源成藏理论;创新了海相油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大漠区超深层碳酸盐岩地震采集处理、缝洞量化雕刻、烃类检测、高产稳产井部署、超深高温碳酸盐岩钻井完井工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大型酸压改造等配套技术。运用上述理论及技术查明了塔中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十亿吨级凝析气田,已探明中国奥陶系第一个礁滩复合体大型油气田,3×108 t油气规模基本落实,100×104 t产能初步建成;发现了塔中北坡鹰山组层间岩溶大型凝析气田,7×108 t油气规模逐步明朗,400×104 t产能建设全面启动。创新成果丰富了海相油气地质理论,推动了关键技术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海相碳酸盐岩 礁滩复合体 油气成藏理论 奥陶系 塔中地区
下载PDF
我国陆上油气勘探领域变化与启示——过去十余年的亲历与感悟 被引量:48
4
作者 赵文智 胡素云 +3 位作者 李建忠 王红军 王兆云 卞丛胜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4期1-10,共10页
过去十余年间,我国陆上油气勘探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满凹含油"论的提出为标志,勘探领域已经由以"二级构造带"为主转为以富油气凹陷为中心的全盆地勘探;有机质"接力成气"理论指导推动叠合盆地深层高—... 过去十余年间,我国陆上油气勘探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满凹含油"论的提出为标志,勘探领域已经由以"二级构造带"为主转为以富油气凹陷为中心的全盆地勘探;有机质"接力成气"理论指导推动叠合盆地深层高—过成熟层系也取得突破,成为未来储量增长的重大接替领域。陆上未来找油气领域将进入3个并重发展阶段,即构造油气藏与岩性地层油气藏、深层与中浅层以及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并重发展。油气成藏理论的持续创新与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仍然是实现油气储量稳定增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领域 变化 油气成藏理论 未来发展 创新 技术进步 陆上 中国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网络成藏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6 位作者 张善文 郝芳 刘震 刘可禹 宋国奇 王永诗 罗晓容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78-88,共11页
通过对陆相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特征的整体剖析和对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控油气作用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油气网络成藏的新概念.油气网络(路)系指油气自源岩中生成后,在各种动力作用下,顺输导体系向周边运移后的路径在时空中构成的三维立体系统... 通过对陆相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特征的整体剖析和对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控油气作用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油气网络成藏的新概念.油气网络(路)系指油气自源岩中生成后,在各种动力作用下,顺输导体系向周边运移后的路径在时空中构成的三维立体系统.研究表明,油气网络由四大要素构成,它们分别是形成油气网络的物质来源——烃源灶、聚集油气的网端——圈闭、联接网源与网端的网路——输导体系、促使网路中油气运移的网势——运移动力.与其它形式的网络系统相比,油气网络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油气网络中的物质流动和信息流动在地史过程中不可逆;二是油气网络中物质和信息的流动是以物质损耗和信息损耗为代价;三是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运烃运力.各要素在地史过程中同一时期内活跃并联合作用形成油气藏概称为网络成藏作用.网络成藏作用具有3种基本模式,即网源内成藏、网路上成藏、网末端成藏.油气勘探实践中应用网络成藏模式的关键是首先确定主成藏期及主成藏期四大要素的控油气作用范围;然后通过各网络要素叠合作用预测最有利成藏区带;最后通过要素关联机制评价圈闭含油气性并确定钻探目标.论文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列举了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油气成藏理论 油气网络 网络 渤海湾盆地
原文传递
配套的地震技术在滚动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志宏 赵立民 梁占松 《断块油气田》 CAS 2001年第4期8-11,共4页
茨榆坨构造带中段构造上属于翘倾断块披覆背斜构造带 ,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 ,并依据复式油气成藏理论 ,认为其低断阶带是滚动勘探的首选目标 ,关键是寻找控油断层和圈闭。基于此种认识 ,以二维和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为基础 ,综... 茨榆坨构造带中段构造上属于翘倾断块披覆背斜构造带 ,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 ,并依据复式油气成藏理论 ,认为其低断阶带是滚动勘探的首选目标 ,关键是寻找控油断层和圈闭。基于此种认识 ,以二维和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为基础 ,综合运用其它配套的地震新技术 ,新发现了一个 1千万吨级优质储量区块———茨 60 1块 ,成为近年来辽河油田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油气成藏理论 翘倾断块 构造精细解释 波阻抗处理 滚动勘探 地震勘探
下载PDF
书海拾贝
7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6-136,共1页
断陷斜坡油气藏形成分布与精细勘探——以冀中拗陷及二连盆地为例 赵贤正,金凤鸣等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断陷盆地斜坡带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本书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斜坡带的地质特征、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成藏机理... 断陷斜坡油气藏形成分布与精细勘探——以冀中拗陷及二连盆地为例 赵贤正,金凤鸣等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断陷盆地斜坡带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本书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斜坡带的地质特征、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成藏机理、勘探实例和勘探技术方法。该专著来源于实践,切合实际,贴近生产,对斜坡带油气勘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同时为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增添了新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科学出版社 油气成藏理论 精细勘探 油气勘探 斜坡带 二连盆地 冀中拗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