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大规模成矿作用油气田形成——来自岩石圈的约束 被引量:12
1
作者 邱瑞照 李廷栋 +7 位作者 邓晋福 周肃 肖庆辉 叶天竺 耿树方 陈秀法 王翠芝 刘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52-865,共14页
由克拉通、造山带、裂谷、边缘海洋壳和岛弧等5大岩石圈类型构成的中国大陆,由于不同类型岩石圈对应的动力学机制及其效应不同,岩石圈不同类型之间的连接带必定是不连续带,与大陆成矿作用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大陆已知的绝大多数金属矿床... 由克拉通、造山带、裂谷、边缘海洋壳和岛弧等5大岩石圈类型构成的中国大陆,由于不同类型岩石圈对应的动力学机制及其效应不同,岩石圈不同类型之间的连接带必定是不连续带,与大陆成矿作用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大陆已知的绝大多数金属矿床分布于岩石圈不连续和再活化不连续处,表明岩石圈不连续为大型矿床(矿集区)形成提供有利的运-储空间。中国大陆西北、中国东部和西南地区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对比表明,一个地区岩石圈的壳-幔岩石学结构、大规模成矿作用,取决于最强的、最后一次的岩浆作用,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发生起始于造山岩石圈根失稳、去根和大规模软流圈上涌时期,C型埃达克岩的出现是其标志之一。分布于中国内陆的扬子、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等地表热流值低的“冷盆”,深部属于克拉通型岩石圈背景,在构造上往往为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克拉通型岩石圈构造上的稳定性决定了这些克拉通盆地不断被周围造山带吞食、掩埋、改造的格局,虽然在这些盆地内如今都已发现油气田,但在盆地外那些现今被造山带前缘逆冲体覆盖的区域,也应该是油气田产出的有利区域,即盆地外造山带花岗岩下依然是寻找油气田的重要远景区。分布于中国东部的平原区和黄海、东海及南海等陆缘海区,属于地表热流值高的“热盆”,这些盆地下对应的是裂谷型或洋壳型岩石圈,它们是在新生代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入了新的构造演化阶段——大陆裂谷作用下形成的,以伴随广泛的玄武岩喷发为标志,对流地幔物质和热输入使盆地热流值升高成为“热盆”、大陆裂谷型岩石圈,乃至洋壳岩石圈(如南海中央海盆);伴随裂陷作用及伸展构造普遍发育的幔源玄武岩浆大量喷发,以及大量沉积物的快速沉积、埋藏有利于油气田的形成,其中的组分,如CO2气田中的CO2可能主要源于地幔。中国东部平原及边缘海区域是最具前景的油气田分布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不连续 大规模成矿作用 油气田形成 岩石圈约束 中国大陆
下载PDF
台湾西部油气田形成与分布 被引量:2
2
作者 支家生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8年第2期97-102,共6页
根据台湾石油地质学家多年来的工作结果,台湾西部油气田的形成主要受岩性(砂体),背斜和断层控制,其次为地层不整合因素,在台西坳陷的西、北部和台南盆地的西、北部、油气田的分布是由构造挤压,埋藏压实和地温差异引起的油气运移... 根据台湾石油地质学家多年来的工作结果,台湾西部油气田的形成主要受岩性(砂体),背斜和断层控制,其次为地层不整合因素,在台西坳陷的西、北部和台南盆地的西、北部、油气田的分布是由构造挤压,埋藏压实和地温差异引起的油气运移方向所决定的,下一步勘探区的选择应为已知含油气背斜长轴方向的外延部位,深部木山组及其以下层位(包括白垩系),扭性断层的上升盘,基底高及其周围的地层不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西部 油气田形成 油气分布 勘探区选择
全文增补中
苏北盆地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42
3
作者 钱基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21-25,共5页
苏北南黄海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之间以鲁苏隆起相隔 ,对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研究表明 ,由于两盆地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不同 ,致使其盆地演化、成烃演化、资源丰度和油气田规模差异很大。壳幔结构的同相性、晚始新世至渐新世 18Ma的沉积... 苏北南黄海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之间以鲁苏隆起相隔 ,对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研究表明 ,由于两盆地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不同 ,致使其盆地演化、成烃演化、资源丰度和油气田规模差异很大。壳幔结构的同相性、晚始新世至渐新世 18Ma的沉积间断、有机质演化程度低、断裂活动改造强烈等是形成苏北盆地小、碎、贫、散含油气特征的主要因素。苏北盆地与渤海湾盆地存在的成藏条件差异及其分布规律表明 ,苏北盆地缺乏形成巨型、大型油气田的条件 ,其勘探对象应该以中小型油气田为主 ,这已经被 2 5年的勘探实践所证实。深部烃源有形成较大规模气田的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烃源岩 油气分布 资源评价 油气田形成
下载PDF
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与柴达木盆地油气田的形成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兆元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9-26,共8页
在青藏高原南南西统一应力场作用下,三维空间展布的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十分发育。北西西向隆、坳相间带,被北东东与北北西向两组共轭扭压带所交接,形成了复合断隆、断陷带。在此格局下,西北部形成左行斜列盆地带,东北部形成四条右行... 在青藏高原南南西统一应力场作用下,三维空间展布的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十分发育。北西西向隆、坳相间带,被北东东与北北西向两组共轭扭压带所交接,形成了复合断隆、断陷带。在此格局下,西北部形成左行斜列盆地带,东北部形成四条右行斜列盆地带,于两带之间形成了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这种格局对柴达木盆地内部的各级构造单元育着控制作用。本文按其断裂组合的交接情况,分为五种断陷类型,其中以三、四组断裂形成的历史复合断(坳、凹)陷最有利于生油。断陷形成的早期多在盆地边缘,而后随着沉降向中央迁移,生油中心亦随之迁移。与生油断(坳、凹)陷相关的扭压带上所形成的隆起有利于聚油。同时总结了六种断裂构造油气藏类型,并阐述了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对我国西部压性区油气控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断裂构造 油气田形成
下载PDF
某些地质因素在油气田形成中的应用
5
作者 Ш.,ИМ 李莉 《海上油气译丛》 1998年第2期37-41,共5页
关键词 地质因素 油气田形成 油矿地质
原文传递
大油气田统计特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宋芊 金之钧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11-14,共4页
对世界 373个大油气田、中国 39个大油气田以及世界 5个典型含油气盆地中 2 2 2 7个油气田的基础地质特征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建立了数据库。通过概率统计、单因素回归及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 ,分别统计了油气最终可采储量与源岩、储... 对世界 373个大油气田、中国 39个大油气田以及世界 5个典型含油气盆地中 2 2 2 7个油气田的基础地质特征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建立了数据库。通过概率统计、单因素回归及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 ,分别统计了油气最终可采储量与源岩、储层、盖层及圈闭等多项地质特征参数的关系 ,总结了大油气田的地质特征 ,探讨了大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 ,丰度高、分布面积大、生烃转化率高的有效烃源岩是控制大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最关键因素 ;圈闭容积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与储量相关性非常好 ,大油气田应具有相当规模的圈闭。影响大油气田的决定因素是储集空间的大小 ,而储层厚度、孔隙度等与储量并无线性相关性。此外 ,由于不同类型盆地的演化规律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 统计特征 油气藏分布 油气田形成
下载PDF
川东开江古隆起大中型气田的形成及勘探目标 被引量:65
7
作者 韩克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5,共5页
石炭系是川东的主力产气层,为扩大其勘探领域,寻找更多的大中型气田,开展了开江古隆起石炭系成藏条件及气田分布规律研究。通过研究,建立了石炭系储层孔隙演化、烃源岩生、排烃演变及古地温、古地温梯度三种模型,确定了各地史时期... 石炭系是川东的主力产气层,为扩大其勘探领域,寻找更多的大中型气田,开展了开江古隆起石炭系成藏条件及气田分布规律研究。通过研究,建立了石炭系储层孔隙演化、烃源岩生、排烃演变及古地温、古地温梯度三种模型,确定了各地史时期构造对烃类运、聚的控捕范围,并进行聚集量的定量计算,从而得出:开江古隆起自海西期形成,印支期基本定形,燕山期继续发展,是个长期继承性的叠隆起。石炭系自印支期起开始聚集油气,初期以聚油为主,晚侏罗世以聚气为主,至燕山期末在古隆起东西两侧形成了储层尖灭与古构造共同控制的气田。喜山期川东全面褶皱,形成现今构造,天然气重新分配,形成现今气田。这些气田的含气面积往往超出构造圈闭范围,形成地层一构造复合型大气田。因此,开江古隆起的石炭系是大中气田群的分布区。研究认为,目前应把五百梯、龙安场、云龙场-沙河铺及檀木场-沙罐坪等地区作为主要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构造 油气田形成 油气勘探 碳纪
下载PDF
崖13-1气田形成新认识 被引量:10
8
作者 安作相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3-60,共8页
崖13-1气田自发现以来,仅烃源就有煤气说、高压气包说和双源说。如果把烃源岩的生烃过程与地质构造发育史结合起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上述各说只分别论述了该气田形成的部分问题,其实该气田有复杂的形成过程。经归纳共有4期:崖... 崖13-1气田自发现以来,仅烃源就有煤气说、高压气包说和双源说。如果把烃源岩的生烃过程与地质构造发育史结合起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上述各说只分别论述了该气田形成的部分问题,其实该气田有复杂的形成过程。经归纳共有4期:崖城组烃源岩形成期,油藏形成期,梅山组烃源岩形成期,热气注入油藏转为气藏期。据此,莺歌海盆地以含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形成 烃源岩 气田形成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基底圈闭中油气藏形成的可能机理
9
作者 А.,АГ 夏明生 《新疆石油科技信息》 2000年第3期6-9,共4页
以越南白虎油藏为例,论证了流体从邻近的水平状沉积陆源层中向基底运移,并在基底圈闭中形成油气藏的机理,通过计算,证实了与真实数据是相吻合的。
关键词 基底 圈闭 油气形成 计算 油气田形成
下载PDF
四川油气田节能减排冲刺刚性目标
10
《石油和化工节能》 2007年第4期35-36,共2页
进入6月,主题为“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全员节能大行动正在四川油气田形成一股热潮。
关键词 四川油气田 节能 减排 刚性 油气田形成 科学发展
原文传递
世界大油气田的大地构造背景
11
作者 Paul Mann Lisa Gahagan MarkB.Gordon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5年第4期1-85,共85页
全世界共有877个大油气田,它们的最终可采储量都达到或超过了5亿桶油当量。据估算,这些大油气田要占全球油气总储量的67%,但分布明显集中在大约仪为30%的地球陆地上。本文提供的图件将显示这877个大油气田在27个重要地区的构造背... 全世界共有877个大油气田,它们的最终可采储量都达到或超过了5亿桶油当量。据估算,这些大油气田要占全球油气总储量的67%,但分布明显集中在大约仪为30%的地球陆地上。本文提供的图件将显示这877个大油气田在27个重要地区的构造背景和沉积盆地的分布。这些地区有关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可简单地分为六类:(1)面向重要洋盆的被动大陆边缘(有304个大油气田);(2)大陆裂谷和上覆的坳陷或“牛头”盆地(有271个大油气田);(3)由两个大陆最终碰撞形成的碰撞边缘(有173个大油气田);(4)与地体增生、岛弧碰撞和/或浅部俯冲有关的碰撞边缘(有71个大油气田);走向滑动边缘(有50个大油气田);(6)未受重要岛弧或大陆碰撞影响的俯冲边缘(有8个大油气田)。对于具有多期发育史的盆地而言,本文试图识别对油气生成、运移和圈闭影响最大的单一大地构造事件或构造背景。我们的主要分类指标是大油气田形成时主导典型地层和构造特征的盆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背景 油气田 世界 被动大陆边缘 大陆碰撞 沉积盆地 可采储量 油气田形成 大陆裂谷 油气生成
原文传递
“须家河”开发 不走寻常路
12
作者 周泽山 《中国石油石化》 2007年第24期52-53,共2页
针对广安气田须家河组储层的特点,四川油气田形成以"地震先行,优选目标,快速钻井,保护储层,加砂压裂,井下节流,单井采气,液气混输,集中处理"等为核心的开发技术路线,竭力为我国"低渗砂岩气藏"规模效益开发探路。
关键词 开发 油气田形成 保护储层 须家河组 快速钻井 加砂压裂 井下节流 技术路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