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有机包裹体技术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28
1
作者
侯建国
任丽华
董春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9-413,共5页
储层岩石中的气液包裹体是被成岩作用胶结物所捕获,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或窝穴内的成岩成矿流体。有机包裹体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与成藏具有示踪作用。该文利用有机包裹体分析技术,对高邮凹陷北斜坡阜宁组储层岩石中的烃类包裹体的均...
储层岩石中的气液包裹体是被成岩作用胶结物所捕获,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或窝穴内的成岩成矿流体。有机包裹体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与成藏具有示踪作用。该文利用有机包裹体分析技术,对高邮凹陷北斜坡阜宁组储层岩石中的烃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及烃类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北斜坡原始生烃母质以低等水生藻类和高等植物蜡质为主,沉积环境介质盐度相对较高,以缺氧环境为主,油气注入储层前业已成熟。通过烃类包裹体和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的对比发现,油气主要来自阜二段烃源岩。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聚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北斜坡地区油气运移主要发生在早第三纪始新世晚期至晚第三纪,其中以始新世晚期为主,这与研究区区域的构造运动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包裹体
均一温度
生物标志物
油气运移与聚集
阜宁组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
被引量:
17
2
作者
蒋有录
刘华
+2 位作者
张乐
张善文
王宁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37,共5页
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划分和评价。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2个含油气系统。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
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划分和评价。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2个含油气系统。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以生油洼陷为中心,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将其分为4个含油气亚系统。在此基础上,以“藏”为核心,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油气成藏系统。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
油气
系统
烃源岩
成藏条件
油气运移与聚集
东营凹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歧口凹陷滨海断裂带热流体活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
15
3
作者
龙华山
向才富
+1 位作者
牛嘉玉
魏立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3-684,共12页
热流体能够影响沉积盆地内物质组分的重新分配,如矿物的溶解和油气相态的变化,以及输导系统的热异常,通常沿断裂分布。滨海断裂带为控制烃源岩展布的断裂之一,同时也是流体热异常活动的场所。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气体地球化...
热流体能够影响沉积盆地内物质组分的重新分配,如矿物的溶解和油气相态的变化,以及输导系统的热异常,通常沿断裂分布。滨海断裂带为控制烃源岩展布的断裂之一,同时也是流体热异常活动的场所。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气体地球化学、成岩矿物及地层水化学特征等对研究区内流体的热活动进行了研究,为油气沿断裂发生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证据,进一步指明了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热流体沿断裂上涌发生热对流对局部温度场的改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反映局部烃源岩受局部温度场的变化发生热演化异常;②成岩期形成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大于其最大埋深时的温度;③黏土矿物出现同一深度段多类型和同一类型多层段的演化异常;④储层碎屑矿物颗粒的热蚀变。热流体对物质场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热流体带来了深部幔源的无机CO_2于浅层富集成藏;②大量高于卤水矿化度的深部流体渗入发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导致储层中存在高矿化度的地层水;③储层早成岩期胶结于孔隙的碳酸盐类等矿物溶蚀形成多个次生孔隙带,进一步证实了水-岩相互作用,次生孔隙的发育来源于碳酸盐类矿物的溶解和重新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储层的物性;④热流体携带的大量物质发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导致靠近断裂带的岩石中所含微量元素异常。上述证据均指示了烃类流体能够沿断裂和渗透性砂岩储层发生运移,并可能聚集成藏形成大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体活动
热效应
油气运移与聚集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油气运聚单元石油运聚系数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
27
4
作者
柳广弟
赵文智
+1 位作者
胡素云
张振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3-55,共3页
根据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等盆地21个运聚单元的解剖结果,研究了运聚单元石油运聚系数与主要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认为石油的运聚系数主要与有效烃源岩的年龄和成熟度、圈闭的发育程度以及上覆地层的区域不整合...
根据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等盆地21个运聚单元的解剖结果,研究了运聚单元石油运聚系数与主要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认为石油的运聚系数主要与有效烃源岩的年龄和成熟度、圈闭的发育程度以及上覆地层的区域不整合个数有关。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石油运聚系数与上述地质因素的统计关系,这一定量的统计模型可以用于运聚单元石油运聚系数的定量预测,减少资源量计算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资源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聚系数
运聚单元
资源评价
油气运移与聚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济阳坳陷孤岛油田西南缘油气运聚方向研究
被引量:
8
5
作者
渠芳
连承波
+1 位作者
陈清华
渠冬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3-233,共11页
在济阳坳陷孤岛油田西南缘油气运移通道及其时空有效性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油气显示分析法、流体性质分析法、生物标志化合物示踪法等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综合分析油气运移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成熟度指标C29甾烷能够有效...
在济阳坳陷孤岛油田西南缘油气运移通道及其时空有效性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油气显示分析法、流体性质分析法、生物标志化合物示踪法等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综合分析油气运移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成熟度指标C29甾烷能够有效证实渤南洼陷沙三段油气和孤南洼陷沙一段油气为研究区油藏的两大来源,在平面上明确了油气侧向注入方向,即渤南洼陷沙三源油气主要通过孤北、孤西断裂与其它输导要素的配合运移至研究区;孤南洼陷沙一源油气则通过孤南断裂带和沙一段发育的输导砂体配合运移至研究区。地层水矿化度高值分布区与相应的油藏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地层水矿化度及其水型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原油运移的方向和聚集部位;潜山、古近系和新近系截然不同的油气显示规律表明,油藏流体从烃源岩中排出后,首先聚集在潜山、古近系等地层中,当断层活动时,已聚集的油藏被破坏,沿断层再次运移,进入到上覆更新的地层中,造成多层位的油藏流体充注和由下到上油气愈来愈丰富的特点。从而为研究油气在不同时期的动态聚集规律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孤岛油田
油气运移与聚集
生物标志化合物
流体性质
油气
显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油气运聚系数统计模型建立及其在低勘探程度盆地的应用
被引量:
8
6
作者
张蔚
刘成林
+5 位作者
张道勇
朱杰
吴晓智
洪唯宇
黎彬
柳永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油气运聚系数是指某一地质单元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与生烃量之比,是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随着近10年来勘探开发程度的逐步提高,积累了更多的刻度区和地质参数,奠定了进一步研究油气运聚系数的基础。对全国14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86...
油气运聚系数是指某一地质单元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与生烃量之比,是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随着近10年来勘探开发程度的逐步提高,积累了更多的刻度区和地质参数,奠定了进一步研究油气运聚系数的基础。对全国14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86个油气刻度区进行解剖,以研究不同类型盆地油气运聚系数与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运聚系数均与主要生烃时间、储层百分含量、圈闭面积系数、区域不整合次数4项主控地质参数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区域不整合次数对各类型盆地的油气运聚效率的影响始终最大;东部裂谷型盆地圈闭面积系数和储层百分含量的影响程度则较为接近,排在其后;中部克拉通型盆地与西部前陆型盆地分别以圈闭面积系数、主要生烃时间的影响程度次之。据此系统地建立了不同类型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聚系数统计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统计模型的预测效果较为理想,可用于快速定量预测不同类型低勘探程度盆地的油气运聚系数,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
运聚系数
统计模型
资源评价
低勘探程度盆地
油气运移与聚集
地质参数
回归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吐鲁番坳陷鲁克沁稠油油藏形成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
15
7
作者
李伟
梁世君
+2 位作者
姜均伟
付建奎
焦立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18,共5页
鲁克沁稠油油藏位于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的中部,是目前在该盆地三叠系中发现的惟一稠油油藏,也是该盆地中规模较大的石油聚集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聚集规律。印支末期的构造运动使该构造带在印支末期前后的地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构造...
鲁克沁稠油油藏位于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的中部,是目前在该盆地三叠系中发现的惟一稠油油藏,也是该盆地中规模较大的石油聚集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聚集规律。印支末期的构造运动使该构造带在印支末期前后的地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构造上的复杂变化与某些成藏条件的变化造成了鲁克沁稠油聚集带异常的稠油聚集特点。该稠油聚集带东高西低,说明稠油的运移曾出现过较大规模的自东向西的运聚。高孔隙度厚层砂岩中的断层能形成侧向封堵,并形成厚层断块稠油油藏。稠油聚集带不同部位储层的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石油的注入位置不在现今构造带的最低部位,而在其倾斜构造带中东部的玉东1井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坳陷
鲁克沁构造带
稠油油藏
油气运移与聚集
油藏演化特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济阳坳陷渤南地区深层气评价研究
8
作者
陈珊
马文渊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9年第11期60-62,共3页
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储层等因素对济阳坳陷渤南地区深层气评价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沉积微相的分布特征,预测储层厚度,预测天然气资源量,评价研究渤南深层天然气具有的勘探潜力。
关键词
深层气评价
地化综合研究
油气运移与聚集
相分析及储层特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有机包裹体技术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28
1
作者
侯建国
任丽华
董春梅
机构
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信息学院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9-413,共5页
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Y2001F01)。
文摘
储层岩石中的气液包裹体是被成岩作用胶结物所捕获,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或窝穴内的成岩成矿流体。有机包裹体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与成藏具有示踪作用。该文利用有机包裹体分析技术,对高邮凹陷北斜坡阜宁组储层岩石中的烃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及烃类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北斜坡原始生烃母质以低等水生藻类和高等植物蜡质为主,沉积环境介质盐度相对较高,以缺氧环境为主,油气注入储层前业已成熟。通过烃类包裹体和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的对比发现,油气主要来自阜二段烃源岩。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聚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北斜坡地区油气运移主要发生在早第三纪始新世晚期至晚第三纪,其中以始新世晚期为主,这与研究区区域的构造运动相吻合。
关键词
有机包裹体
均一温度
生物标志物
油气运移与聚集
阜宁组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Keywords
organic inclusion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biomarker
oil-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Funing Formati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Gaoyou Depression
the North Jiangsu Basin
分类号
TE12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
被引量:
17
2
作者
蒋有录
刘华
张乐
张善文
王宁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出处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37,共5页
基金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5A09)部分成果
文摘
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划分和评价。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2个含油气系统。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以生油洼陷为中心,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将其分为4个含油气亚系统。在此基础上,以“藏”为核心,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油气成藏系统。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
含
油气
系统
烃源岩
成藏条件
油气运移与聚集
东营凹陷
Keywords
petroleum system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reservoir formation conditi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Dongying Depression
分类号
TE11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歧口凹陷滨海断裂带热流体活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
15
3
作者
龙华山
向才富
牛嘉玉
魏立春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出处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3-684,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1ZX05006-005
2011ZX05006-006)
+1 种基金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872097
No.41272161)资助
文摘
热流体能够影响沉积盆地内物质组分的重新分配,如矿物的溶解和油气相态的变化,以及输导系统的热异常,通常沿断裂分布。滨海断裂带为控制烃源岩展布的断裂之一,同时也是流体热异常活动的场所。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气体地球化学、成岩矿物及地层水化学特征等对研究区内流体的热活动进行了研究,为油气沿断裂发生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证据,进一步指明了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热流体沿断裂上涌发生热对流对局部温度场的改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反映局部烃源岩受局部温度场的变化发生热演化异常;②成岩期形成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大于其最大埋深时的温度;③黏土矿物出现同一深度段多类型和同一类型多层段的演化异常;④储层碎屑矿物颗粒的热蚀变。热流体对物质场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热流体带来了深部幔源的无机CO_2于浅层富集成藏;②大量高于卤水矿化度的深部流体渗入发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导致储层中存在高矿化度的地层水;③储层早成岩期胶结于孔隙的碳酸盐类等矿物溶蚀形成多个次生孔隙带,进一步证实了水-岩相互作用,次生孔隙的发育来源于碳酸盐类矿物的溶解和重新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储层的物性;④热流体携带的大量物质发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导致靠近断裂带的岩石中所含微量元素异常。上述证据均指示了烃类流体能够沿断裂和渗透性砂岩储层发生运移,并可能聚集成藏形成大油气田。
关键词
热流体活动
热效应
油气运移与聚集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Keywords
hydrothermal fluid flow
hydrothermal effect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Qikou sag
Bohai Bay Basin
分类号
TE122.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油气运聚单元石油运聚系数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
27
4
作者
柳广弟
赵文智
胡素云
张振英
机构
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河北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3-55,共3页
文摘
根据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等盆地21个运聚单元的解剖结果,研究了运聚单元石油运聚系数与主要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认为石油的运聚系数主要与有效烃源岩的年龄和成熟度、圈闭的发育程度以及上覆地层的区域不整合个数有关。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石油运聚系数与上述地质因素的统计关系,这一定量的统计模型可以用于运聚单元石油运聚系数的定量预测,减少资源量计算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资源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关键词
运聚系数
运聚单元
资源评价
油气运移与聚集
Keyword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oefficient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unit
resource assessment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petroleum
分类号
TE12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济阳坳陷孤岛油田西南缘油气运聚方向研究
被引量:
8
5
作者
渠芳
连承波
陈清华
渠冬芳
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3-233,共11页
基金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09JY0418)
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9ZB098)
西南石油大学校级科技基金(编号2010XJZ138)的成果
文摘
在济阳坳陷孤岛油田西南缘油气运移通道及其时空有效性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油气显示分析法、流体性质分析法、生物标志化合物示踪法等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综合分析油气运移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成熟度指标C29甾烷能够有效证实渤南洼陷沙三段油气和孤南洼陷沙一段油气为研究区油藏的两大来源,在平面上明确了油气侧向注入方向,即渤南洼陷沙三源油气主要通过孤北、孤西断裂与其它输导要素的配合运移至研究区;孤南洼陷沙一源油气则通过孤南断裂带和沙一段发育的输导砂体配合运移至研究区。地层水矿化度高值分布区与相应的油藏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地层水矿化度及其水型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原油运移的方向和聚集部位;潜山、古近系和新近系截然不同的油气显示规律表明,油藏流体从烃源岩中排出后,首先聚集在潜山、古近系等地层中,当断层活动时,已聚集的油藏被破坏,沿断层再次运移,进入到上覆更新的地层中,造成多层位的油藏流体充注和由下到上油气愈来愈丰富的特点。从而为研究油气在不同时期的动态聚集规律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孤岛油田
油气运移与聚集
生物标志化合物
流体性质
油气
显示
Keywords
southwest part of Gudao oilfield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
biomarker
fluid property
oil and gas shows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油气运聚系数统计模型建立及其在低勘探程度盆地的应用
被引量:
8
6
作者
张蔚
刘成林
张道勇
朱杰
吴晓智
洪唯宇
黎彬
柳永军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基金
"十三五"全国油气资源评价项目"中西部地区中小盆地油气资源评价"(2017YQZYPJ0113)
文摘
油气运聚系数是指某一地质单元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与生烃量之比,是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随着近10年来勘探开发程度的逐步提高,积累了更多的刻度区和地质参数,奠定了进一步研究油气运聚系数的基础。对全国14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86个油气刻度区进行解剖,以研究不同类型盆地油气运聚系数与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运聚系数均与主要生烃时间、储层百分含量、圈闭面积系数、区域不整合次数4项主控地质参数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区域不整合次数对各类型盆地的油气运聚效率的影响始终最大;东部裂谷型盆地圈闭面积系数和储层百分含量的影响程度则较为接近,排在其后;中部克拉通型盆地与西部前陆型盆地分别以圈闭面积系数、主要生烃时间的影响程度次之。据此系统地建立了不同类型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聚系数统计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统计模型的预测效果较为理想,可用于快速定量预测不同类型低勘探程度盆地的油气运聚系数,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
油气
运聚系数
统计模型
资源评价
低勘探程度盆地
油气运移与聚集
地质参数
回归分析
Keywords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oefficient
statistical model
resource evaluation
frontier exploration basin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geological parameters
regression analysis
分类号
TE1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吐鲁番坳陷鲁克沁稠油油藏形成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
15
7
作者
李伟
梁世君
姜均伟
付建奎
焦立新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
出处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18,共5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项目"中小盆地石油预探区带与目标评价"(01021-10)成果
文摘
鲁克沁稠油油藏位于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的中部,是目前在该盆地三叠系中发现的惟一稠油油藏,也是该盆地中规模较大的石油聚集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聚集规律。印支末期的构造运动使该构造带在印支末期前后的地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构造上的复杂变化与某些成藏条件的变化造成了鲁克沁稠油聚集带异常的稠油聚集特点。该稠油聚集带东高西低,说明稠油的运移曾出现过较大规模的自东向西的运聚。高孔隙度厚层砂岩中的断层能形成侧向封堵,并形成厚层断块稠油油藏。稠油聚集带不同部位储层的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石油的注入位置不在现今构造带的最低部位,而在其倾斜构造带中东部的玉东1井区。
关键词
吐鲁番坳陷
鲁克沁构造带
稠油油藏
油气运移与聚集
油藏演化特征
Keywords
Turpan Depression
Lukeqin tectonic zone
heavy oil reservoir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reservoir evolution
分类号
TE1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济阳坳陷渤南地区深层气评价研究
8
作者
陈珊
马文渊
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
出处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9年第11期60-62,共3页
文摘
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储层等因素对济阳坳陷渤南地区深层气评价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沉积微相的分布特征,预测储层厚度,预测天然气资源量,评价研究渤南深层天然气具有的勘探潜力。
关键词
深层气评价
地化综合研究
油气运移与聚集
相分析及储层特征
分类号
TE122.11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有机包裹体技术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应用研究
侯建国
任丽华
董春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2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
蒋有录
刘华
张乐
张善文
王宁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歧口凹陷滨海断裂带热流体活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龙华山
向才富
牛嘉玉
魏立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油气运聚单元石油运聚系数的预测模型
柳广弟
赵文智
胡素云
张振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2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济阳坳陷孤岛油田西南缘油气运聚方向研究
渠芳
连承波
陈清华
渠冬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油气运聚系数统计模型建立及其在低勘探程度盆地的应用
张蔚
刘成林
张道勇
朱杰
吴晓智
洪唯宇
黎彬
柳永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吐鲁番坳陷鲁克沁稠油油藏形成及演化特征
李伟
梁世君
姜均伟
付建奎
焦立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济阳坳陷渤南地区深层气评价研究
陈珊
马文渊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