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源断层新探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有功 严萌 +2 位作者 郎岳 付广 李鑫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4-740,共7页
从断层活动引起断层两盘地层变形特征分析断层在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上白垩统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关键时刻(构造反转期)的活动特征,重新厘定油源断层。基于前人对三肇凹陷断层系统划分及活动规律研究结果,对上白垩统嫩江组二段、三段沉积时... 从断层活动引起断层两盘地层变形特征分析断层在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上白垩统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关键时刻(构造反转期)的活动特征,重新厘定油源断层。基于前人对三肇凹陷断层系统划分及活动规律研究结果,对上白垩统嫩江组二段、三段沉积时期及反转期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断层断至T06地震反射层(嫩江组三段底界面)不能作为断层是否在构造反转期发生活动的判断依据。而反转期构造变形使伸展期地层受断层影响形成断层扩展反转褶皱变形,表现为反转期前后断层上下两盘地层变形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可确定反转期断层是否发生活动,进一步可厘定葡萄花油层的油源断层。根据油源断层是否断穿伸展期地层进一步划分为隐伏型和穿透型两种油源断层,这两种油源断层对研究区葡萄花油层油气平面分布的控制作用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三肇凹陷 葡萄花 油源断层 构造反转
下载PDF
渤中凹陷典型富油气区油源断层差异活动与油气富集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胡晨晨 蒋有录 +2 位作者 刘景东 徐春强 赵凯 《世界地质》 CAS 2018年第4期1197-1205,共9页
以渤中凹陷典型富油气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富油凹陷油源断层差异活动与油气富集和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内油气主要沿油源断层分布,由凸起带向斜坡带方向,油气富集层位逐渐由新近系向古近系及前古近系潜山过渡,... 以渤中凹陷典型富油气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富油凹陷油源断层差异活动与油气富集和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内油气主要沿油源断层分布,由凸起带向斜坡带方向,油气富集层位逐渐由新近系向古近系及前古近系潜山过渡,且断层平均活动强度逐渐降低;新生代以来断层活动速率整体表现出强-弱--强的演化规律,新近系油气主要富集于油源断层差异活动系数> 1. 8且晚期断层活动速率<33 m/Ma的断层附近;凸起带边界油源断层长期活动,有利于新近系油气的富集,倾末端油源断层在烃源岩排烃期早、中期活动较强且晚期活动较弱,控制了深、浅层多层系的油气富集,斜坡带油源断层较少且在烃源岩排烃晚期活动强烈,油气主要富集于古近系及前古近系潜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富集 差异活动 油源断层 构造带 气区 渤中凹陷
下载PDF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LD油田油源断层运移能力定量评价及运移模式 被引量:12
3
作者 田立新 王冰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7-577,共11页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多个复杂断裂带内受次级调节正断层的控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断块圈闭,探井已经证实位于成熟烃源岩层系之上的断块圈闭其油源断层的垂向输导能力对不同断块的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源断...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多个复杂断裂带内受次级调节正断层的控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断块圈闭,探井已经证实位于成熟烃源岩层系之上的断块圈闭其油源断层的垂向输导能力对不同断块的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源断层的断面形态及其与成熟烃源岩段的接触面积是油气运移能力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对油源断层进行精细解释,刻画断面三维形态展布及其与成熟烃源岩的接触,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定量计算了这两个地质因素控制下不同油源断层油气运移能力的大小,并结合测井资料对断层伴生裂缝带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识别,建立了LD油田油气运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6条油源断层的油气运移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在整个油田范围内含油层段有24个油气充注点,且充注能力不同,控制了不同断块储量丰度的差异;油源断层伴生裂缝带的发育在断层两盘存在横向不对称性,在下降盘附近的裂缝更为发育,孔渗得到改善,从而导致这些充注点的油气在下降盘发生明显的分流作用。基于上述成果建立了研究区的油气运移模式,与实际钻探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能力 运移模式 定量评价 复杂断裂带 油源断层 LD 辽中凹陷
下载PDF
三肇凹陷断层垂向分段生长与扶杨油层油源断层的厘定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海学 付晓飞 +3 位作者 付广 吕延防 杜微 刘桐汐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39-1546,共8页
野外观察、典型地震解剖和物理模拟证实,只要岩石存在能干性差,断层具有典型垂向分段生长特征.岩石能干性差异决定断层演化历经3个阶段:下部断层形成、断裂上下分段和贯通性断裂形成.以三肇凹陷为例,应用岩石力学特征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野外观察、典型地震解剖和物理模拟证实,只要岩石存在能干性差,断层具有典型垂向分段生长特征.岩石能干性差异决定断层演化历经3个阶段:下部断层形成、断裂上下分段和贯通性断裂形成.以三肇凹陷为例,应用岩石力学特征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证实扶杨油层砂岩层段普遍形成断裂,青一段泥岩阻止下部断层向上传播,从而形成断层垂向分段生长现象.结合油藏精细解剖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倒灌"运移的主要油源断层是成藏期活动、沟通源储且垂向分段生长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分段生长 “倒灌”运移 油源断层 扶杨 地质
原文传递
油源断层输导能力与非生烃层系油气富集的关系——以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蒋有录 苏圣民 赵凯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22-1131,1184,共11页
在受断层控制的复式油气聚集区,油源断层的输导能力控制了非生烃层系油气富集。以渤海湾盆地埕岛复式油气区为例,综合油源断层发育特征、石油储量分布、烃源岩生烃特征等资料,探讨了油源断层输导能力对非生烃层系新近系油气富集的影响... 在受断层控制的复式油气聚集区,油源断层的输导能力控制了非生烃层系油气富集。以渤海湾盆地埕岛复式油气区为例,综合油源断层发育特征、石油储量分布、烃源岩生烃特征等资料,探讨了油源断层输导能力对非生烃层系新近系油气富集的影响。新近系油源断层的输导能力主要取决于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与活动时间、烃源岩供烃能力、断层延伸长度与断层倾角等影响因素。油源断层切割的烃源岩层的供烃能力总体上控制了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油源断层延伸长度大、主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高且活动时间长,则断层输导油气的能力较强,相关区块的新近系石油储量及圈闭充满度也较大。基于不同地质因素对油源断层输导油气能力的影响,提出了断层活动特征、烃源岩供烃能力和断层静态特征3个影响因子,明确了不同因子影响断层输导能力的权重,建立了油源断层输导能力评价公式。在储-盖组合、圈闭特征、保存条件等成藏条件相似的前提下,油源断层的输导能力与相关区块新近系石油储量具有正相关性,油源断层的输导能力越强,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层 输导能力 气纵向运移 非生烃层系 气富集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晚期断层活动与新近系油气富集关系 被引量:56
6
作者 蒋有录 刘培 +3 位作者 宋国奇 刘华 王永诗 赵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533,共9页
根据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分布特点及成藏地质背景,对新近纪—第四纪的断层活动性与油气富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新生代断层晚期活动影响各成油组合油气宏观分布,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类型及富集区带。断层差异活动对油... 根据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分布特点及成藏地质背景,对新近纪—第四纪的断层活动性与油气富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新生代断层晚期活动影响各成油组合油气宏观分布,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类型及富集区带。断层差异活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可用差异系数(FDC)表征,断层在主生排烃早中期活动较强、晚期活动较弱对油气聚集最为有利。综合考虑断层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将断层控油级别分为Ⅰ,Ⅱ和Ⅲ类,Ⅰ和Ⅱ类断层分布多的区带新近系油气较为富集,其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相对较大,Ⅲ类断层分布多的区带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差,其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相对较小。断层差异活动影响油气富集,控油级别决定油气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 油源断层 气富集 新近系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济阳坳陷埕岛东部地区断层特征及其与新近系油气富集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学才 刘华 +3 位作者 张芷晴 杨贵丽 徐昊清 赵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了揭示济阳坳陷埕岛东部地区断层特征对新近系油气富集差异性的控制作用,以断层类型和断层活动性分析为基础,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及钻井、测井资料,使用断层活动速率法,重点分析油气成藏期断层活动特征及其与新近系油气富集的关系。研究... 为了揭示济阳坳陷埕岛东部地区断层特征对新近系油气富集差异性的控制作用,以断层类型和断层活动性分析为基础,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及钻井、测井资料,使用断层活动速率法,重点分析油气成藏期断层活动特征及其与新近系油气富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埕岛东部地区发育油源Ⅰ型断层、油源Ⅱ型断层和调节断层共3种类型断层;油气主成藏期(明化镇组沉积时期)3种类型断层的活动性存在较大差异,油源Ⅰ型断层活动速率多大于15 m/Ma,油源Ⅱ型断层活动速率为10~15 m/Ma,调节断层活动速率多小于10 m/Ma。研究区油源断层控制了新近系油气的富集程度和空间分布差异,桩海断裂带发育较多活动速率大于10 m/Ma的油源Ⅰ型和Ⅱ型断层,且断-盖配置有利,为典型的断层输导-垂向运移模式,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高;而埕岛东部斜坡带油源断层分布少,断层活动性较弱,断层活动速率为10~12 m/Ma,为断层-砂体输导-阶梯式运移模式,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低,油气多分布于新近系下伏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性 油源断层 气差异富集 新近系 埕岛地区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6
8
作者 李宏义 姜振学 +2 位作者 董月霞 王旭东 齐立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55-761,共7页
在对南堡凹陷断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地质统计法和地化分析等技术手段,从宏观到微观多个方面阐述了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根据断层的发育历史,将南堡凹陷断层划分为3类:长期活动型(Ⅰ类)、早期活动型(Ⅱ类)和晚期活动型... 在对南堡凹陷断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地质统计法和地化分析等技术手段,从宏观到微观多个方面阐述了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根据断层的发育历史,将南堡凹陷断层划分为3类:长期活动型(Ⅰ类)、早期活动型(Ⅱ类)和晚期活动型(Ⅲ类)。其中Ⅰ类断层大多沟通油源,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由于其多期活动,形成了南堡凹陷多套含油层系纵向上相互叠置的局面。断层活动的时期和强度控制油气纵向上的分配,而且油气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油源断层附近的断块圈闭中。断层封闭性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扮演输导和封堵双重角色。反向遮挡断层圈闭无论在油气藏数量还是在烃柱高度方面均明显好于顺向断层遮挡圈闭,是南堡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断层遮挡圈闭的储量规模受断层封闭性影响,准确评价遮挡断层的封闭能力对于提高钻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运聚 油源断层 断层遮挡圈闭 断层封闭性 南堡凹陷
下载PDF
珠一坳陷断层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作用 被引量:28
9
作者 于水明 陈雪芳 +2 位作者 梅廉夫 杨亚娟 蓝倩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期50-54,166,共5页
通过综合分析,明确了珠一坳陷存在3种类型断层:早期断层、长期活动断层和晚期断层,提出了断层演化的3个阶段:断陷期、宁静期和活化期,论证了长期活动断层及大部分晚期断层是新近系油气成藏的油源断层,进而建议在新近系寻找油气藏应重视... 通过综合分析,明确了珠一坳陷存在3种类型断层:早期断层、长期活动断层和晚期断层,提出了断层演化的3个阶段:断陷期、宁静期和活化期,论证了长期活动断层及大部分晚期断层是新近系油气成藏的油源断层,进而建议在新近系寻找油气藏应重视长期活动断层和晚期断层发育区,而在古近系寻找油气藏应重视早期断层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一坳陷 断层特征 油源断层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5
10
作者 孙永河 韩钰萍 +2 位作者 冯志鹏 付晓飞 刘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100,共12页
在系统分析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断裂系统及其演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断裂演化对油气运聚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贝尔凹陷发育的断裂主要有4种类型:早期伸展断裂、中期张扭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长期活动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 在系统分析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断裂系统及其演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断裂演化对油气运聚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贝尔凹陷发育的断裂主要有4种类型:早期伸展断裂、中期张扭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长期活动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长期活动断裂。可划分出3套断裂系统:早期伸展断裂系统、中期张扭断裂系统和晚期反转断裂系统。断裂的活动主要有3期:铜钵庙组—南屯组末期在NW—SE向引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伸展变形形成早期伸展断裂系统;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在近EW向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纯剪切变形形成中期张扭断裂系统;伊敏组末期—青元岗组沉积在近EW向弱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发生收缩变形形成晚期反转断裂系统。断裂的形成演化控制圈闭的形成时期、发育类型及展布方位。长期活动的断裂是贝尔凹陷主要的油源断层类型,围绕富烃洼陷发育受油源断层控制的基底断块圈闭和断陷构造层的掀斜断块圈闭及正牵引断块圈闭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演化 运聚 圈闭 油源断层 贝尔凹陷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黄骅坳陷南区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成藏机制 被引量:26
11
作者 渠芳 陈清华 +2 位作者 连承波 张军涛 蔡福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4-300,共7页
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区油气聚集特征出发,通过研究其成藏条件及主干断层各时期的发育特点,系统分析了油源断层对油气聚集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长期发育的油源断裂及主伸展层中的次级断层活跃期的"地震泵"作用是黄骅坳陷... 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区油气聚集特征出发,通过研究其成藏条件及主干断层各时期的发育特点,系统分析了油源断层对油气聚集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长期发育的油源断裂及主伸展层中的次级断层活跃期的"地震泵"作用是黄骅坳陷南区油气聚集的主要成藏动力。"地震泵"源控制油气的平面分布位置,而"地震泵"源及主伸展层产生的"次级地震泵"源则联合控制油气运聚层位。地震泵作用区附近的储集层及圈闭是最有效的油气聚集部位,孔二段油藏主要分布于孔西断层西南部尾端、孔西及风化店断层中部断距骤减处、孔东断层两端断距及走向发生突变处等,孔一段上段为主伸展层,聚集了大量的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层 地震泵 主伸展层 气二次运移 黄骅坳陷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油气下排的地质条件及找油方向 被引量:22
12
作者 吕延防 李建民 +3 位作者 付晓飞 付广 王有功 玄昌姬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533,623,共10页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是质量尚好的烃源岩层,该地层普遍存在较高的孔隙流体超压,为油气的向下排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来源。扶杨油层的油气来自于其上覆的青一段源岩层。数值模拟和油气纵向分布规律表明岩石的孔隙、微裂缝及干酪根网络不...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是质量尚好的烃源岩层,该地层普遍存在较高的孔隙流体超压,为油气的向下排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来源。扶杨油层的油气来自于其上覆的青一段源岩层。数值模拟和油气纵向分布规律表明岩石的孔隙、微裂缝及干酪根网络不是油气下排的输导通道;断层的分布规律、断穿层位、演化历史及油气的纵向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大量发育并在源岩有机质成熟后频繁活动开启的断穿T_2—T_(06)的断层是青一段油气下排的主要通道,该类断层即为油源断层。青一段在油气下排之后即变成了封闭能力极强的封盖层,青一段下排的油气被严格地限定在了青一段之下的扶杨油层之中。受地层倾向和起通道作用断层活动性的影响,油源断层的下降盘扶杨油层很难形成较大规模的油气聚集,油气主要在油源断层的上升盘一侧聚集成藏,故上升盘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流体超压 油源断层 输导通道 扶杨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倒灌”运聚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83
13
作者 付晓飞 平贵东 +1 位作者 范瑞东 刘宗堡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8-566,共9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油"倒灌"运聚成藏的复杂性,使得如何进一步扩大储量区和已探明区块如何开发成为困扰勘探家的两大难题。扶杨油层油成藏的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断层密度大、规模小且...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油"倒灌"运聚成藏的复杂性,使得如何进一步扩大储量区和已探明区块如何开发成为困扰勘探家的两大难题。扶杨油层油成藏的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断层密度大、规模小且密集成带;二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处于物源交汇区,主要的储集体河道砂展布规律难以预测。本研究在系统油源对比的基础上,以断裂形成演化为核心,标定油源断层,分析断裂与砂体的配置关系及其控油规律,建立了成藏模式。油源对比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主要来自青山口组烃源岩,成藏关键时刻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因此断陷期形成坳陷期和反转期活动的断层以及坳陷期形成反转期活动的断层为主要的油源断层,油在超压作用下沿着油源断层"倒灌"运移,下排的深度一般为200m,因此只有扶杨油层的顶部才是有利的目的层。扶杨油层断裂具有密集成带的特征,油源断层多为断裂密集带的边界断层,是主要的控藏断裂。油沿油源断层"倒灌"运移动力条件、断裂多期变形机制以及反转期青山口组泥岩水平拆离作用形成的水平裂缝的输导作用决定油主要富集在油源断层下盘河道砂中,在油源断层控制的地垒型断块中油最富集,断裂密集带处于构造低部位,不是主要的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扶杨 “倒灌”运移 油源断层 断裂密集带 下盘河道砂 运聚
下载PDF
车西洼陷南坡油气成藏和富集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8
14
作者 万涛 蒋有录 +2 位作者 林会喜 彭传圣 毕彩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44,共7页
依据地质录井、岩心压汞测试和地层测试等资料,应用生长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的定量评价、岩石薄片分析和盆地模拟恢复古压力等方法,对车西洼陷南坡油气成藏和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馆陶组沉积期油源断层的活动时间和活... 依据地质录井、岩心压汞测试和地层测试等资料,应用生长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的定量评价、岩石薄片分析和盆地模拟恢复古压力等方法,对车西洼陷南坡油气成藏和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馆陶组沉积期油源断层的活动时间和活动部位控制源上油气藏油气富集程度和宏观分布;研究区形成断层侧向封堵的条件为泥岩涂抹势大于22,泥岩涂抹因子小于1.5,断层泥比率大于0.73,沙二段底部、沙三上亚段和沙四上亚段达到断层侧向封堵条件;源下油气成藏主要受储层孔喉半径和成藏期沙三段底部剩余压力控制,沙四上亚段储层孔喉半径大于0.24μm,储层埋深小于4.0 km的沉积有利相带发育区为有利储层发育地区;源下油气藏含油边界附近,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距今2 M a)存在沙三段底部剩余压力与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的耦合关系,据此预测源下油气藏含油范围为明化镇末期沙三段底部剩余压力大于0.6 MPa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西洼陷 断层侧向封堵 油源断层 剩余压力 孔喉半径 范围
下载PDF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复式油藏精细滚动勘探探讨 被引量:9
15
作者 夏国朝 李博 +2 位作者 陈智宇 金惠玲 邢立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28-430,共3页
针对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复式油藏勘探开发程度高、含油层系多、圈闭类型复杂、断块破碎、油气分布多变的特点,引入油藏"族"的概念;通过分析已知油藏与盖层和油气来源等关系,总结出5种油藏族组合模式;生产中,利用该套模式进行复... 针对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复式油藏勘探开发程度高、含油层系多、圈闭类型复杂、断块破碎、油气分布多变的特点,引入油藏"族"的概念;通过分析已知油藏与盖层和油气来源等关系,总结出5种油藏族组合模式;生产中,利用该套模式进行复式油藏滚动开发,实现了增储和建产双重目的,该组合模式对渤海湾其它地区类似复式油藏滚动开发具有较强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模式 黄骅坳陷 复式 油源断层 滚动勘探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控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占东 张明学 +5 位作者 胡玉双 刘淑芬 付晓飞 卢双舫 王国雷 张天垚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9期2066-2074,2078,共10页
系统分析了贝尔凹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断裂的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贝尔凹陷自下而上划分为断陷构造层、断-坳转化构造层和凹陷构造层。根据断裂与构造层关系及断裂运动学特征,将贝尔凹陷发育的断层划分为上部断层系、... 系统分析了贝尔凹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断裂的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贝尔凹陷自下而上划分为断陷构造层、断-坳转化构造层和凹陷构造层。根据断裂与构造层关系及断裂运动学特征,将贝尔凹陷发育的断层划分为上部断层系、下部断层系和长期发育的断层系断裂3种类型。各个历史演化时期控制着不同成因的断裂发育,贝尔凹陷早期铜钵庙组~大磨拐河组时期的伸展变形控制断陷盆地的发生、发展、消亡的演化过程,伊敏组时期的走滑变形主要形成一系列断裂密集带,同时形成大量次级盖层断层,青元岗组时期的反转构造变形形成了断层型构造反转和局部的背斜型构造反转。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发育长期活动断层的斜坡带和由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与上部断层系构成的密集带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控制着贝尔凹陷油气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凹陷 构造演化 气聚集 岩分布 南屯组 油源断层
下载PDF
大型凹陷斜坡区倒灌式成藏模式—以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喜贵 刘宗堡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16,共4页
利用300条地震剖面、672口测井曲线、6口井岩心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探井试油和试验区动态资料分析认为,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 利用300条地震剖面、672口测井曲线、6口井岩心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探井试油和试验区动态资料分析认为,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沉积微相研究表明三肇凹陷南部扶杨油层为西南保康沉积体系而非多物源交汇区,属于典型的河控浅水缓坡三角洲沉积体系,即主要储层为分流河道砂体,且主要含油目的层扶Ⅰ油层组为向上逐渐退积的演化序列.明水组末期青一段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油源断层下排,首先充注断层上升盘一侧河道砂体,即断层密集带两侧上升盘为油气运聚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有利圈闭,预测新增石油地质储量0.5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扶杨 断层特征 沉积特征 油源断层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歧口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魏真真 王丙贤 杨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288-4295,共8页
以基础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等为基础,系统分析歧口凹陷断裂构造平面、剖面构造特征,并通过关键时期断层活动性分析、主要油源断层的厘定、断层封闭系数计算等,进一步探讨歧口凹陷构造控油气作用,对歧口凹陷断裂构造取得新的认识,明确区... 以基础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等为基础,系统分析歧口凹陷断裂构造平面、剖面构造特征,并通过关键时期断层活动性分析、主要油源断层的厘定、断层封闭系数计算等,进一步探讨歧口凹陷构造控油气作用,对歧口凹陷断裂构造取得新的认识,明确区内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平面上主要发育NNE、NE、EW和近EW向4组断裂,剖面上表现出多种典型的伸展构造样式、伸展-走滑构造样式;断层的活动性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其中,Es3时期、Es1时期和Ed时期断层活动性强,Ng时期以来断层活动性明显减弱。研究区发育7条主要油源断层, Es1-Ed时期断层封闭系数均较低,不利于油气成藏,Ng-Nm时期断层封闭系数明显优于Ed时期,以4~6为主,成为歧口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构造特征 断层活动性 构造控 油源断层
下载PDF
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唐文旭 胡涛 曹卫生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7年第6期15-17,9-10,共3页
根据沔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为白庙生烃中心控制油气藏分布总体格局,储集层质量影响油气藏的形成,油源断层沟通烃源岩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中始新世-中新世喜山活动控制构造圈闭... 根据沔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为白庙生烃中心控制油气藏分布总体格局,储集层质量影响油气藏的形成,油源断层沟通烃源岩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中始新世-中新世喜山活动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油气充注,圈闭发育带的分布决定油气藏的具体分布。研究认为,烃源岩、储层质量、油源断层及其构造带分布是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杨林尾-汊河口油气成藏组合体系断阶带西南部周家湾断鼻群和彭场-白庙油气成藏体系组合开先台地区是勘探最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沔阳凹陷 气成藏 主控因素 油源断层 勘探目标
下载PDF
试论沾化凹陷长堤古潜山的含油气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广军 《复式油气田》 2000年第4期6-10,共5页
通过分析长堤古潜山的地质结构以及该地区的勘探历程,并将其与桩西和埕岛潜山进行对比,认为五号桩洼陷孔二段亦可作为潜山的油原层。长堤潜山应具有孔二段、沙四段和沙三段甚至可能还有古生界等多套油源层系;其生成的油气可通过长堤... 通过分析长堤古潜山的地质结构以及该地区的勘探历程,并将其与桩西和埕岛潜山进行对比,认为五号桩洼陷孔二段亦可作为潜山的油原层。长堤潜山应具有孔二段、沙四段和沙三段甚至可能还有古生界等多套油源层系;其生成的油气可通过长堤断层、不整合面以及裂缝、裂隙等通道穿过前人所谓的中生界“夹墙”运移进入潜山储集层;长堤古潜山应是一个含油潜山,其油气聚集和分布具有与埕岛中排山类似的差异聚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层 气运移 地质结构 气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