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和红外处理对油茶仁油组成和稳定性影响规律 被引量:5
1
作者 罗凡 王龙祥 +2 位作者 郭少海 姚小华 钟海雁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30,共8页
通过微波和红外两种方式加热油茶籽,研究了油茶仁的水分、含油率以及压榨油茶仁油的水分、氧化稳定时间、分子质量组成、液质成分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和红外加热均可有效去除油茶仁和油茶仁油中的水分,相比油茶仁随加热强... 通过微波和红外两种方式加热油茶籽,研究了油茶仁的水分、含油率以及压榨油茶仁油的水分、氧化稳定时间、分子质量组成、液质成分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和红外加热均可有效去除油茶仁和油茶仁油中的水分,相比油茶仁随加热强度增大水分降低的规律,油茶仁油中水分在加热后期有略微上升。不同功率微波处理油茶籽后,油茶仁油的氧化稳定时间随加热时间上升,不同温度红外处理油茶籽后其压榨油的氧化稳定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是加热一定时间后油的氧化稳定时间与红外加热温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61;经过不同方式加热后油茶仁油的分子质量都有上升趋势,两种加热处理后,油茶仁油中分子的分散系数在1.05~1.06之间,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越来越窄,但高功率或高温处理一定时间后分子质量分布越来越分散。负模式下测到油茶仁油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壬二酸,辛二酸,15,16-二羟基亚油酸,9,12,13-三羟基-反10,顺15-十八碳二烯酸,姜辣素,油酸等加热后期含量明显上升,考虑是氧化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因素;正模式下油茶仁油中主要成分为棕榈油酸,油酸酰胺,蓖麻油酸,棕榈酰胺等。本研究结果为阐明热处理提高茶油氧化稳定性的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生产中油茶籽物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仁 油茶仁 微波 红外 分子质量
下载PDF
低温脱脂油茶籽仁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曾斌 闫德勇 +2 位作者 唐鹏 马铭 曾健青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92-196,共5页
为研究低温脱脂油茶籽仁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产蛋后期(70周龄)、产蛋率(88.53±0.73)%的海兰灰蛋鸡45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 为研究低温脱脂油茶籽仁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产蛋后期(70周龄)、产蛋率(88.53±0.73)%的海兰灰蛋鸡45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的低温脱脂油茶籽仁粉(油茶籽仁粉组)和糖萜素I型饲料添加剂(糖萜素组)。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显示:(1)油茶籽仁粉组蛋鸡的产蛋率较对照组和糖萜素组分别提高3.14%和4.06%(P<0.05),且料蛋比最低。(2)与对照组相比,油茶籽仁粉组鸡蛋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分别提高12.98%和9.66%(P<0.05),糖萜素组鸡蛋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分别提高13.98%和9.40%(P<0.05)。(3)与对照组相比,油茶籽仁粉组和糖萜素组蛋鸡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分别降低了32.00%和42.85%(P<0.05);油茶籽仁粉组蛋鸡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含量降低了21.59%(P<0.05)。综上,饲粮添加低温脱脂油茶籽仁粉能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并能改善蛋鸡肝脏代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蛋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下载PDF
油茶籽不同加工技术产生的副产物成分测定及对比研究
3
作者 曾斌 唐鹏 +1 位作者 曾健青 马铭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8-192,共5页
本研究旨在对油茶籽饼、油茶籽粕和油茶籽仁粉的性状、常规营养成分和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油茶籽饼和油茶籽粕相比,油茶籽仁粉性状优势突出,为类白色粉末,苦涩味淡,呈多孔蜂窝状微观结构;富含营养和生... 本研究旨在对油茶籽饼、油茶籽粕和油茶籽仁粉的性状、常规营养成分和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油茶籽饼和油茶籽粕相比,油茶籽仁粉性状优势突出,为类白色粉末,苦涩味淡,呈多孔蜂窝状微观结构;富含营养和生物活性成分,其粗蛋白质、总糖和油茶皂苷含量较高,分别为11.66%、38.50%和18.85%;粗纤维和单宁含量较低,分别为8.60%和1.25%。以上结果表明,油茶籽仁粉的性状、常规营养成分和主要生物活性成分都优于油茶籽饼和油茶籽粕,具有作为新型和特色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饼 油茶籽粕 油茶 营养成分
下载PDF
油茶籽仁中活性成分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诗强 林培玲 +4 位作者 丁春花 陈亮 李娜 苏素娇 梁一池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35,共4页
测定普通油茶20个无性系的油茶籽仁活性成分(总皂苷、总黄酮、总多酚、总多糖、总蛋白)含量,应用SPSS 18.0分析成分间的相关性,建立曲线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总皂苷含量与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与总蛋白含量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总皂... 测定普通油茶20个无性系的油茶籽仁活性成分(总皂苷、总黄酮、总多酚、总多糖、总蛋白)含量,应用SPSS 18.0分析成分间的相关性,建立曲线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总皂苷含量与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与总蛋白含量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总皂苷—总黄酮回归方程为:Y=6.076+10.698X-8.824X2+3.871X3,总多酚—总蛋白回归方程为:Y=0.045X1.310,可以通过测定总黄酮及总蛋白的含量预测总皂苷和总多酚的含量,对简化皂苷和总多酚的复杂测定过程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活性成分 相关性 回归模型
下载PDF
油茶籽仁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势及其品质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姚菲 吴苏喜 +1 位作者 杨振和 杨文风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0年第3期43-44,53,共3页
油茶籽油号称"东方橄榄油",但是传统的高温压榨和溶剂浸出法制取的茶籽油达不到原生态橄榄油的品质水平。为了保证油茶籽油的原生态品质,研究了油茶籽仁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及其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最佳条件下的萃取得率为39... 油茶籽油号称"东方橄榄油",但是传统的高温压榨和溶剂浸出法制取的茶籽油达不到原生态橄榄油的品质水平。为了保证油茶籽油的原生态品质,研究了油茶籽仁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及其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最佳条件下的萃取得率为39.6%、萃取效率达86.5%;该技术具有压榨法和溶剂浸出法难以比拟的工艺优势:可适应脱壳茶籽仁的加工,产品无需精炼,产品具有较好的原生态品质(天然浅色、天然风味、高VE含量)和抗冻能力,从而使副产物茶籽饼粕的利用向食用和饲用方向发展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原生态油脂 超临界CO2萃取 品质分析 VE
下载PDF
油茶籽仁中茶皂素的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洺榛 廖小丽 《现代食品》 2021年第7期176-178,共3页
实验对油茶籽仁中的茶皂素进行提取分析,将油茶籽仁进行预处理后,采用80%乙醇溶液(沸点约79.1℃)作为提取溶剂,在75℃的条件下反复提取茶皂素2 h,然后进行稀释、定容等操作。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茶籽中茶皂素进行定量分析,以8%香... 实验对油茶籽仁中的茶皂素进行提取分析,将油茶籽仁进行预处理后,采用80%乙醇溶液(沸点约79.1℃)作为提取溶剂,在75℃的条件下反复提取茶皂素2 h,然后进行稀释、定容等操作。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茶籽中茶皂素进行定量分析,以8%香草醛-77%浓硫酸体系作为显色剂,在60℃条件下水浴15 min,到时间后迅速转移至冰水浴中放置10 min,在533 nm的条件下进行测定,最终得出有效结果,望为后续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茶皂素 提取 定量分析
下载PDF
油茶籽快速热裂解及产物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江俊飞 应浩 王燕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18,共4页
采用居里点热裂解仪一气相色谱一质谱(CP-GCMS)联用分析技术,分别对油茶籽仁和种壳在358~590℃条件下进行快速裂解,并对产物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热裂解产物中的组分种类逐渐增加。籽仁热裂解产物主要为脂... 采用居里点热裂解仪一气相色谱一质谱(CP-GCMS)联用分析技术,分别对油茶籽仁和种壳在358~590℃条件下进行快速裂解,并对产物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热裂解产物中的组分种类逐渐增加。籽仁热裂解产物主要为脂肪酸,此外还包括糠醛、β-香树脂醇和维生素E等附加值比较高的物质;种壳的热裂解产物中,脂肪酸的含量占5%左右,主要的产物还包括苯酚类化合物,在产物中还检测到糠醛、香草醛和丁子香酚等附加值比较高的化合物。分析认为,油茶种壳的热裂解产物包含多种工业、医药以及食品行业所需求的原料,同时,产物中的长碳链烯烃类物质可作为生物质能源进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油茶种壳 快速热裂解 气相色谱 质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