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微波和红外处理对油茶仁油组成和稳定性影响规律
被引量:
5
1
作者
罗凡
王龙祥
+2 位作者
郭少海
姚小华
钟海雁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30,共8页
通过微波和红外两种方式加热油茶籽,研究了油茶仁的水分、含油率以及压榨油茶仁油的水分、氧化稳定时间、分子质量组成、液质成分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和红外加热均可有效去除油茶仁和油茶仁油中的水分,相比油茶仁随加热强...
通过微波和红外两种方式加热油茶籽,研究了油茶仁的水分、含油率以及压榨油茶仁油的水分、氧化稳定时间、分子质量组成、液质成分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和红外加热均可有效去除油茶仁和油茶仁油中的水分,相比油茶仁随加热强度增大水分降低的规律,油茶仁油中水分在加热后期有略微上升。不同功率微波处理油茶籽后,油茶仁油的氧化稳定时间随加热时间上升,不同温度红外处理油茶籽后其压榨油的氧化稳定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是加热一定时间后油的氧化稳定时间与红外加热温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61;经过不同方式加热后油茶仁油的分子质量都有上升趋势,两种加热处理后,油茶仁油中分子的分散系数在1.05~1.06之间,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越来越窄,但高功率或高温处理一定时间后分子质量分布越来越分散。负模式下测到油茶仁油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壬二酸,辛二酸,15,16-二羟基亚油酸,9,12,13-三羟基-反10,顺15-十八碳二烯酸,姜辣素,油酸等加热后期含量明显上升,考虑是氧化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因素;正模式下油茶仁油中主要成分为棕榈油酸,油酸酰胺,蓖麻油酸,棕榈酰胺等。本研究结果为阐明热处理提高茶油氧化稳定性的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生产中油茶籽物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仁
油茶仁油
微波
红外
分子质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油茶籽仁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势及其品质分析
被引量:
9
2
作者
姚菲
吴苏喜
+1 位作者
杨振和
杨文风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0年第3期43-44,53,共3页
油茶籽油号称"东方橄榄油",但是传统的高温压榨和溶剂浸出法制取的茶籽油达不到原生态橄榄油的品质水平。为了保证油茶籽油的原生态品质,研究了油茶籽仁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及其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最佳条件下的萃取得率为39...
油茶籽油号称"东方橄榄油",但是传统的高温压榨和溶剂浸出法制取的茶籽油达不到原生态橄榄油的品质水平。为了保证油茶籽油的原生态品质,研究了油茶籽仁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及其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最佳条件下的萃取得率为39.6%、萃取效率达86.5%;该技术具有压榨法和溶剂浸出法难以比拟的工艺优势:可适应脱壳茶籽仁的加工,产品无需精炼,产品具有较好的原生态品质(天然浅色、天然风味、高VE含量)和抗冻能力,从而使副产物茶籽饼粕的利用向食用和饲用方向发展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籽
仁
油
原生态
油
脂
超临界CO2萃取
品质分析
V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波和红外处理对油茶仁油组成和稳定性影响规律
被引量:
5
1
作者
罗凡
王龙祥
郭少海
姚小华
钟海雁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出处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30,共8页
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CAFYBB2018SY018)。
文摘
通过微波和红外两种方式加热油茶籽,研究了油茶仁的水分、含油率以及压榨油茶仁油的水分、氧化稳定时间、分子质量组成、液质成分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和红外加热均可有效去除油茶仁和油茶仁油中的水分,相比油茶仁随加热强度增大水分降低的规律,油茶仁油中水分在加热后期有略微上升。不同功率微波处理油茶籽后,油茶仁油的氧化稳定时间随加热时间上升,不同温度红外处理油茶籽后其压榨油的氧化稳定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是加热一定时间后油的氧化稳定时间与红外加热温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61;经过不同方式加热后油茶仁油的分子质量都有上升趋势,两种加热处理后,油茶仁油中分子的分散系数在1.05~1.06之间,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越来越窄,但高功率或高温处理一定时间后分子质量分布越来越分散。负模式下测到油茶仁油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壬二酸,辛二酸,15,16-二羟基亚油酸,9,12,13-三羟基-反10,顺15-十八碳二烯酸,姜辣素,油酸等加热后期含量明显上升,考虑是氧化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因素;正模式下油茶仁油中主要成分为棕榈油酸,油酸酰胺,蓖麻油酸,棕榈酰胺等。本研究结果为阐明热处理提高茶油氧化稳定性的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生产中油茶籽物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油茶
仁
油茶仁油
微波
红外
分子质量
Keywords
camellia kernel
camellia kernel oil
microwave
infrared
molecular weight
分类号
S7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油茶籽仁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势及其品质分析
被引量:
9
2
作者
姚菲
吴苏喜
杨振和
杨文风
机构
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湖南省粮油科学研究设计院
湖南盛湘粮食购销集团有限公司
出处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0年第3期43-44,53,共3页
基金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CX2009B184
+1 种基金
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k0803137-21
文摘
油茶籽油号称"东方橄榄油",但是传统的高温压榨和溶剂浸出法制取的茶籽油达不到原生态橄榄油的品质水平。为了保证油茶籽油的原生态品质,研究了油茶籽仁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及其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最佳条件下的萃取得率为39.6%、萃取效率达86.5%;该技术具有压榨法和溶剂浸出法难以比拟的工艺优势:可适应脱壳茶籽仁的加工,产品无需精炼,产品具有较好的原生态品质(天然浅色、天然风味、高VE含量)和抗冻能力,从而使副产物茶籽饼粕的利用向食用和饲用方向发展成为可能。
关键词
油茶
籽
仁
油
原生态
油
脂
超临界CO2萃取
品质分析
VE
分类号
TS224 [轻工技术与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微波和红外处理对油茶仁油组成和稳定性影响规律
罗凡
王龙祥
郭少海
姚小华
钟海雁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油茶籽仁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势及其品质分析
姚菲
吴苏喜
杨振和
杨文风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0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