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级杂交油菜新组合荆油97381 被引量:1
1
作者 胡为 程学军 陈钢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40,共1页
杂交油菜新组合荆油 97381是一个产量超高 (每公顷产量达 3 50 0kg左右 ) ,品质超优 (芥酸、硫甙含量低 ) ,抗性超强 (极抗倒伏 ,高抗菌核病、病毒病 ,耐寒性好 )的优质油菜新品系 ,栽培技术上要注意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连... 杂交油菜新组合荆油 97381是一个产量超高 (每公顷产量达 3 50 0kg左右 ) ,品质超优 (芥酸、硫甙含量低 ) ,抗性超强 (极抗倒伏 ,高抗菌核病、病毒病 ,耐寒性好 )的优质油菜新品系 ,栽培技术上要注意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连片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新组合 97381” 产量 品质 抗性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下载PDF
极早熟油菜新组合荆油2号播期试验
2
作者 胡为 杨化龙 陈钢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38,共1页
两系杂交油菜新组合荆油 2号不仅产量高 ,而且极早熟 ,正常年景可在 4月中下旬成熟 ,生育期190d左右。在江汉平原种植最佳播期为 9月 2 5~ 3 0日 ,可避开低温冻害 。
关键词 杂交 早熟组合 2号 播期试验
下载PDF
超级杂交油菜新组合荆油97381
3
作者 胡为 程学军 陈钢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34,共1页
杂交油菜新组合荆油 97381是一个产量超高 (每公顷产 35 0 0kg左右 ) ,品质超优 (芥酸、硫甙含量低 ) ,抗性超强 (极抗倒伏 ,高抗菌核病、病毒病 ,耐寒性好 )的优质油菜新品系 ,栽培技术上要注意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连片种... 杂交油菜新组合荆油 97381是一个产量超高 (每公顷产 35 0 0kg左右 ) ,品质超优 (芥酸、硫甙含量低 ) ,抗性超强 (极抗倒伏 ,高抗菌核病、病毒病 ,耐寒性好 )的优质油菜新品系 ,栽培技术上要注意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连片种植、花期注意防治病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97381 品种 特征特性 商品品质 产量表现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高产杂交油菜新组合荆油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4
作者 段洪波 杨化龙 《湖北农业科学》 2000年第4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杂交 1号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荆油4号
5
作者 杨化龙 段洪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00年第5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双低杂交 4号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超分子驱油剂WMM-100的性能测试 被引量:3
6
作者 徐赋海 赵立强 +3 位作者 何振富 冷强 李丽 贾振福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55,68,共3页
超分子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由于WMM-100与带负电的岩石表面之间有较强的超分子化学作用(氢键、配位键、堆积效应、静电相互作用等);且WMM-100之间可以通过共享一个或多个苯环聚合起来吸附在岩石表面形成超共轭体系。对W... 超分子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由于WMM-100与带负电的岩石表面之间有较强的超分子化学作用(氢键、配位键、堆积效应、静电相互作用等);且WMM-100之间可以通过共享一个或多个苯环聚合起来吸附在岩石表面形成超共轭体系。对WMM-100驱油剂性能测定后发现:低粘度的超分子驱油剂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具有高的阻力系数和附加流动阻力,与原油间粘滞力高,并有良好的驱油效果,可以提高采油速度,适合于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 阳离子酞菁铜 油荆 效率 附加流动阻力
下载PDF
双河油田GL型驱油剂适应性室内实验
7
作者 刘正奎 周建华 +3 位作者 王亚红 黄春燕 李铁恒 钟少华 《河南石油》 2006年第2期56-57,共2页
GL型驱油剂是在保持石油磺酸盐可以使油水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作用的同时,复合了改善地层流体流动性的功能;做好双河油田GL型驱油剂适应性分析,对延长油田开发期限,稳定原油产量十分重要。室内实验证实,它不但具有良好的表面张力和降低原... GL型驱油剂是在保持石油磺酸盐可以使油水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作用的同时,复合了改善地层流体流动性的功能;做好双河油田GL型驱油剂适应性分析,对延长油田开发期限,稳定原油产量十分重要。室内实验证实,它不但具有良好的表面张力和降低原油粘度的能力,而且与地层岩性及地层流体的配伍性良好,可使剩余油采收率增幅达17.87%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 油荆 配伍性 采收率 室内试验
下载PDF
低场脉冲核磁共振测定二醋酸纤维素丝束中油剂 被引量:2
8
作者 曹建国 司有银 季松兰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173,176,共3页
研究了采用低场脉冲核磁共振(NMR)测定二醋酸纤维素丝束油剂的新方法,给出NMR法测定二醋酸纤维素丝束油剂含量的标准曲线。同时对 NMR法测量二醋酸纤维素丝束油剂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NMR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无污染、无损伤和... 研究了采用低场脉冲核磁共振(NMR)测定二醋酸纤维素丝束油剂的新方法,给出NMR法测定二醋酸纤维素丝束油剂含量的标准曲线。同时对 NMR法测量二醋酸纤维素丝束油剂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NMR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无污染、无损伤和准确度高的优点,适合于二醋酸纤维素丝束油剂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二醋酸纤维素丝束 不确定度 油荆
下载PDF
催化裂化装置增产柴油措施总结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斌 胡玉章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4年第2期146-147,共2页
增产柴油 ,提高柴汽比 ,增加经济效益 ,成为当前形势下装置的主要任务。本文结合装置实际特点 ,从反应深度、剂油比。
关键词 柴汽比 催化裂化 反应深度 分馏系统操作
下载PDF
介绍两个杂交油菜新组合
10
作者 杨化龙 段洪波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杂交组合 1号 4号 选育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栽培要点
下载PDF
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汤奇 杨发龙 +5 位作者 曾南 何婷 于柳 苟玲 彭希 刘金伟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31,共4页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薄荷酮、胡薄荷酮在鸡胚内及小鼠体内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方法:分别以预防(鸡胚感染病毒前1h给药)和治疗(鸡胚染毒后1h给药)两种给药方式,经鸡胚尿囊腔和卵黄囊两种给药途径将不同浓度的药物注入鸡胚,孵...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薄荷酮、胡薄荷酮在鸡胚内及小鼠体内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方法:分别以预防(鸡胚感染病毒前1h给药)和治疗(鸡胚染毒后1h给药)两种给药方式,经鸡胚尿囊腔和卵黄囊两种给药途径将不同浓度的药物注入鸡胚,孵育48h后收取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来评价药物在鸡胚内的抗病毒效应。分别以预防(小鼠感染病毒前5d开始给药,连续5d)和治疗(小鼠感染病毒后当天开始给药,连续5d)方式给药,计算肺指数来评价药物的体内抗病毒效应。结果:胡薄荷酮0.1×2-8ml/胚剂量经尿囊腔预防给药后鸡胚尿囊液的血凝滴度明显降低;荆芥挥发油0.05×2-15ml/胚剂量经尿囊腔治疗给药后尿囊液血凝滴度明显降低;荆芥挥发油0.1×2-12、0.05×2-12、0.025×2-12ml/胚剂量与胡薄荷酮0.1×2-8、0.05×2-8、0.025×2-8ml/胚剂量经卵黄囊预防给药后尿囊液血凝滴度明显降低;荆芥挥发油0.1×2-12、0.05×2-12ml/胚、薄荷酮0.05×2-6ml/胚剂量及胡薄荷酮0.1×2-8、0.05×2-8、0.025×2-8ml/胚剂量经卵黄囊治疗给药后尿囊液血凝滴度明显降低。荆芥挥发油0.226ml/kg、薄荷酮0.5ml/kg、胡薄荷酮0.19 ml/kg剂量治疗方式给药明显降低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结论: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胡薄荷酮在鸡胚内具有较好的抗流感病毒作用,且以卵黄囊途径给药效果为优,薄荷酮的抗病毒效应不明显。荆芥挥发油、薄荷酮及胡薄荷酮治疗方式给药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良好保护作用,但预防给药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挥发 薄荷酮 胡薄荷酮 流感病毒 鸡胚法 肺指数
原文传递
荆芥挥发油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何婷 陈恬 +5 位作者 曾南 汤奇 苟玲 刘金伟 彭希 于柳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55,共5页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胡薄荷酮与薄荷酮体外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TLR/IFN信号通路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受试药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及最大无毒浓度(TC0);血凝法测定甲型流感病毒鼠...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胡薄荷酮与薄荷酮体外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TLR/IFN信号通路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受试药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及最大无毒浓度(TC0);血凝法测定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PR/8/34(H1N1)对MDCK细胞的感染性;MTT法和细胞病变法(CPE)测定三种药物体外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有效浓度(IC50)和治疗指数(TI)。Real-Time PCR法观察药物对H1N1感染MDCK细胞后8h细胞TLR7、IFN-β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荆芥挥发油、胡薄荷酮和薄荷酮对MDCK细胞的TC50分别为0.20mg/ml、0.36mg/ml与0.43mg/ml,TC0分别为0.10mg/ml、0.10mg/ml与0.25mg/ml。荆芥挥发油和胡薄荷酮3.1×10-3~0.1mg/ml浓度时能抑制流感病毒增殖,其IC50分别为1.7×10-3mg/ml与1.9×10-3mg/ml,TI分别为120.83、184.54,呈一定量效关系;薄荷酮对流感病毒染毒的MDCK细胞几乎无保护作用。荆芥挥发油3.1×10-3~0.10mg/ml浓度,胡薄荷酮1.3×10-2~0.10mg/ml及薄荷酮7.8×10-3~0.10mg/ml浓度时对流感病毒具有明显直接杀灭作用,其IC50分别为3.1×10-3、7.2×10-3与1.9×10-3mg/ml,TI分别为63.99、50.00和82.88。荆芥挥发油和胡薄荷酮0.1mg/ml浓度时均显著提高TLR7、IFN-βmRNA表达水平,0.25mg/ml薄荷酮显著提高TLR7mRNA表达水平。结论:荆芥挥发油与胡薄荷酮体外明显抑制甲型流感病毒(H1N1)在MDCK细胞中的增殖,薄荷酮作用不明显;三者均对流感病毒有显著直接杀灭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TLR7,诱导IFN-β高表达,激活病毒模式识别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挥发 胡薄荷酮 薄荷酮 MDCK细胞 甲型流感病毒 TOLL受体 IFN-Β
原文传递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和肾型支气管炎病毒同胚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秀女 孟艳 +1 位作者 郑丽 李凤英 《河北畜牧兽医》 2003年第12期18-19,共2页
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病毒悬液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病毒悬液,采取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在同一个鸡胚上进行接种,可使两种病毒之间互不干扰,并能在同一鸡胚上共同增殖。取鸡胚绒毛尿囊膜检测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其EID50为105.5/... 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病毒悬液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病毒悬液,采取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在同一个鸡胚上进行接种,可使两种病毒之间互不干扰,并能在同一鸡胚上共同增殖。取鸡胚绒毛尿囊膜检测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其EID50为105.5/0.2ml,取尿囊液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其EID50为106.3/0.2ml。与单项接种对照组相同;用同胚增殖的绒毛尿囊膜和尿囊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制造二联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后30d和6个月后分别用ILT、IB强毒进行攻毒试验,结果免疫后30d,ILT和IB的保护率均为100%,免疫后6个月,ILT和IB的保护率分别为95.3%、86.7%。本试验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增殖病毒,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免疫效果,为今后制造二联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喉气管炎 病毒 肾型支气管炎 同胚增殖 ILT IB 浓度 鸡胚 接种 鸡胚绒毛尿囊膜 二联灭活苗 免疫效果 保护率 成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