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藏结构的随机模拟在油田管理中的应用
1
作者 黄学斌 《石油勘探开发情报》 1994年第2期84-91,共8页
关键词 随机模拟 油藏结构 油气勘探
下载PDF
用流体组份资料评价油藏分隔结构
2
作者 Smal.,PC 孙义梅 《石油勘探开发情报》 1995年第4期73-81,共9页
关键词 油藏结构 分隔结构 流体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被引量:43
3
作者 汪卫东 魏斌 +1 位作者 谭云贤 王修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91,共4页
探讨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认为制约的主要因素不是油藏条件,而是研究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对油藏中微生物结构认识的局限性。目前鉴定和分析微生物使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显微技术,只能发现生态环... 探讨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认为制约的主要因素不是油藏条件,而是研究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对油藏中微生物结构认识的局限性。目前鉴定和分析微生物使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显微技术,只能发现生态环境中很少的一部分微生物,不能得到油藏产出液中有多少种微生物及其含量、所希望的微生物种群在其中是否属优势菌群等关键参数。其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的局限性。目前的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研究基本沿用化学驱物理模拟研究设备和方法,一般使用人造岩心(国外多数使用天然岩心),不能真实模拟油藏环境而准确反映微生物驱油的真实效果,研究得出的参数也就不能用于现场试验。最后,提出了微生物采油技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技术 油藏微生物生态结构 物理模拟驱油实验
下载PDF
Fine anatomy of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point bar in meandering river: a case study of Minghuazhen Formation in northern block of Q oilfield,Bohai Sea 被引量:3
4
作者 MENG Peng HU Yong 《Global Geology》 2014年第4期218-224,共7页
In order to solve dynamic problems caused by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fluvial reservoir,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fine anatomy of point bar. Taking Minghuazhen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block of Q oilfield,Bohai S... In order to solve dynamic problems caused by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fluvial reservoir,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fine anatomy of point bar. Taking Minghuazhen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block of Q oilfield,Bohai Sea as an example,the authors studied identification marks,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cale of point bar based on coring,logging and dynamic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ngth of point bar and the width of lateral accretion body are 713--911 m and 71--111 m,respectively; the dip angle and the thickness of lateral accretion bedding are 3. 5°--5. 9° and 0. 1--0. 5 m. The lateral accretion beddings are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seepage velocity of the tra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化镇组 环渤海 油藏结构 油田 解剖 曲流河 案例 河流相储层
下载PDF
巴西坎普斯盆地巴拉库达和龙卡多尔深水特大油田
5
作者 Hamilton Duncan +3 位作者 Rangel 卢雪梅(译) 顾澄皋(校)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6年第4期1-15,26,共16页
巴西东南部坎普斯盆地的巴拉库达(Barracuda)和龙卡多尔(Roncador)特大油田属于1990-1999年间全世界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储层为硅质碎屑浊积岩,储量估计有40×10^8桶油当量。这两个油田分别位于深水区和超深水区,水深范围600-2... 巴西东南部坎普斯盆地的巴拉库达(Barracuda)和龙卡多尔(Roncador)特大油田属于1990-1999年间全世界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储层为硅质碎屑浊积岩,储量估计有40×10^8桶油当量。这两个油田分别位于深水区和超深水区,水深范围600-2100m。 巴拉库达油田发现于1989年4月,发现井为4-RJS-381井,水深980m。油田面积约157km^2,水深范围600-1200m,储层为第三系浊积岩,地震属性分析表明: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含油砂岩包裹在页岩和泥灰岩中,油藏以地层圈闭为主。油田地质储量为27×10^8桶,总可采储量分别为:渐新统油藏6.59×10^8桶,始新统油藏5.80×10^8桶。 巴拉库达油田与卡拉廷加(Caratinga)油田因地理位置接近而予以共同开发。开发方案结合了试验生产系统(2002年10月停止运转)和永久性生产系统(安装实施中)的使用。试验生产系统于1997年投产,采用浮式采油、储存和卸油(简称FPSO)固定开采装置,永久性生产系统则预计于2004年的下半年投产,整个开采系统包括20口采油井和14口注水井。原油和天然气的装卸和处理均由处理能力为15×10^4桶/日和480×10^4In^2/d天然气的FP—S0装置进行。2006年将达到峰值产量。 龙卡多尔油田发现于1996年,发现井为1-RJS-436A,水深为1500-2100In,油田油气储量巨大(地质储量92×10^8桶,总可采储量为26×10^8桶油当量),储层为上白垩统(麦斯特里希特阶)浊积砂岩。 该油田发现井数据证实:总有效厚度为153m的麦斯特里希特阶油藏被页岩夹层分割成5个主要的层位,仅有最上层可见地震振幅异常,其余4层与页岩夹层有明显区别的声阻抗,因而未见振幅异常。油藏的评估表明原油油质不一(18°~31.5°API)、油藏结构复杂,其外部几何形状为东部和北部下倾、西部和南部尖灭,圈闭为构造一地层复合圈闭。油田被一些大型主要断层切割成三个主要断块:西南上升断块、北部上升断块和东南下降断块。 由于龙卡多尔油田的面积和储量规模都较大,因而将分4个开发单元投入开发。预计2011年将达到峰值,产量50×10^4桶/日。开发单元Ⅰ期将开发油田的东部和北部区块,部署21口水下采油井和7口注水井。开发单元Ⅱ期将开发西部稠油区块,计划安装2套生产装置(深吃水沉箱船[SPAR]和FPSO),预计2年后31口采油井的产量将达到峰值18×10^4桶/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油田 深水区 盆地 巴西 油藏结构 生产系统 地震属性分析 地层圈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