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温度及油温对油雾发生器雾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康宁 曾文彬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17,共3页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油雾发生器内部流动现象及雾化现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一定空气压力及油雾出口压力条件下空气温度及油温对油雾平均粒径、油耗量及气耗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空气温度越高,油滴平均直径越小,油耗量越大...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油雾发生器内部流动现象及雾化现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一定空气压力及油雾出口压力条件下空气温度及油温对油雾平均粒径、油耗量及气耗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空气温度越高,油滴平均直径越小,油耗量越大,气耗量越小;油温越高,油滴平均直径越小,油耗量越大,油温对气耗量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 空气温度 油雾粒径 耗量
下载PDF
空气压力对油雾发生器雾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康宁 曾文彬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16,共3页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油雾发生器内部流动现象及雾化现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压力及油雾出口压力对油雾平均粒径、油耗量、气耗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空气压力越大,油滴平均直径越小,油耗量先增大,后减小,...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油雾发生器内部流动现象及雾化现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压力及油雾出口压力对油雾平均粒径、油耗量、气耗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空气压力越大,油滴平均直径越小,油耗量先增大,后减小,气耗量增大;油雾出口压力越大,达到最大油耗量的空气压力越大,并且达到的最大油耗量越大,油雾出口压力对气耗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 空气压力 油雾粒径 耗量
下载PDF
典型电力用油的油气/雾燃爆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郑秋雨 刘琳 +1 位作者 武保林 王旭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9-851,共3页
为深入了解变压器油的燃爆危险性,采用可燃气体/蒸气爆炸特性测试系统和可燃液体雾滴燃爆测试系统,对45#新鲜变压器油和废旧变压器油的油气/雾燃爆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115℃上升到150℃,油气的爆炸下限降低,燃爆危... 为深入了解变压器油的燃爆危险性,采用可燃气体/蒸气爆炸特性测试系统和可燃液体雾滴燃爆测试系统,对45#新鲜变压器油和废旧变压器油的油气/雾燃爆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115℃上升到150℃,油气的爆炸下限降低,燃爆危险性变大;温度一定时,随着喷射压力从0.8 MPa上升到2.4 MPa,油雾粒径变小,发生燃烧爆炸的持续时间变长,燃爆危险性变大;新鲜变压器油的燃爆危险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爆炸下限 油雾粒径 喷射压力
下载PDF
新型油雾探测器测量室的仿真及优化设计
4
作者 曹竞飞 顾辰辰 +4 位作者 杨鹏 马宁 谢舜 王立民 谢凌峰 《柴油机》 2022年第5期33-38,共6页
针对某型油雾探测器的测量室,分别从油雾采样时间、油雾过滤迷宫、探测头新鲜空气吹扫气路等方面开展仿真计算,根据仿真结果对测量室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试验验证优化设计的效果。优化后的油雾探测器满足中国船级社的相关规范要求。
关键词 探测器 测量室 油雾粒径 迷宫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旋流喷嘴雾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建文 庞常健 +2 位作者 杨晓明 赵宇龙 李垒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9-241,共3页
液体的有效雾化是当前气液两相流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这其中雾化喷嘴的选择能很大程度影响雾化效果。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不同类型的气液两相流旋流喷嘴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雾化效果的各个因素(包括:喷嘴结构、压缩空气压力以及气液... 液体的有效雾化是当前气液两相流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这其中雾化喷嘴的选择能很大程度影响雾化效果。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不同类型的气液两相流旋流喷嘴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雾化效果的各个因素(包括:喷嘴结构、压缩空气压力以及气液比)做出了论述。在实验中采用压缩空气作为雾化介质,利用lyc2000激光粒度仪测量了不同情况下的喷雾特性参数如油雾粒径、油雾浓度等。同时对气液两相流旋流喷嘴雾化特性进行分析,并做了图表分析和曲线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喷嘴 两相流 油雾粒径 气液比
下载PDF
双层喷嘴提升管油剂间传质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智亮 牟沛 +1 位作者 李文军 陈海军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4-120,共7页
良好的相间传热与油雾蒸发效率是提高提升管内油剂之间催化裂化效率的关键。为了研究双层喷嘴提升管内油雾的传质传热与混合特性,采用SCDM软件建立了双层喷嘴提升管几何模型,并基于颗粒完全流态化理论,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离散相油... 良好的相间传热与油雾蒸发效率是提高提升管内油剂之间催化裂化效率的关键。为了研究双层喷嘴提升管内油雾的传质传热与混合特性,采用SCDM软件建立了双层喷嘴提升管几何模型,并基于颗粒完全流态化理论,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离散相油雾液滴轨迹进行追踪,模拟了提升管内油剂分布与传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提升管轴向位置0.6~0.8 m区段内温度和油雾蒸汽体积分数沿径向分布变化最大,温度呈现边壁高、中心低的“U”形分布,体积分数呈现边壁低、中心高的“环-核”分布,最后在提升管轴向位置0.8 m以上温度逐渐不变,稳定在620 K左右且分布均匀,油雾蒸汽体积分数稳定在0.7左右;在轴向位置0.7~0.8 m区段内油雾粒径变化剧烈,平均粒径最大值出现在轴向位置z=0.75 m的径向截面,在此区段内最不利于油雾催化裂化;副喷嘴应当安装于主喷嘴下方0.5 m处,此时催化裂化效率最高。所得结论可为双层喷嘴提升管的结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喷嘴 提升管 剂混合 传热 油雾粒径 主喷嘴 安装位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