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黑山盆地下白垩统穆棱组油页岩与煤含油率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宇 刘招君 +4 位作者 Achim Bechtel 徐银波 孟庆涛 孙平昌 朱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8-391,共14页
我国陆相盆地内普遍存在油页岩与煤共生的地质现象。本文以老黑山盆地下白垩统穆棱组油页岩与煤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业分析(含油率、灰分、挥发分、全硫和发热量)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有机碳、岩石热解、显微组分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油页... 我国陆相盆地内普遍存在油页岩与煤共生的地质现象。本文以老黑山盆地下白垩统穆棱组油页岩与煤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业分析(含油率、灰分、挥发分、全硫和发热量)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有机碳、岩石热解、显微组分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油页岩与煤含油率的控制因素开展研究。根据含油率等工业品质特征,将研究区油页岩与煤进一步划分为高含油率油页岩(HOS)、低含油率油页岩(LOS)、高含油率煤(HC)和低含油率煤(LC)4种亚类。其中HC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生烃潜力最高,其次为LC、HOS和LOS,4种亚类的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均处于未成熟的热演化阶段。沉积环境与有机质来源是控制油页岩与煤含油率的关键因素,HOS主要形成于陆源有机质供给中等的湖沼环境,而HC主要形成于陆源有机质供给丰富的泥炭沼泽环境。油页岩与煤形成时期的高等植物以松科、柏科/杉科、南洋杉科、罗汉松科和蕨类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可以提供充足的树脂和蜡质有机质,从而使油页岩与煤具有相对较高的含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黑山盆地 下白垩统 油页岩与煤 含油率 有机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