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5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古代社会转型期的治国理念
1
作者 黎聪 《南方论刊》 2024年第4期68-69,共2页
从春秋战国开始,完成于秦汉(汉武帝)的古代社会转型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而身处该转型期的统治者与学者们通过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治理模式,一举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本文通过梳理儒、法、道等古代重要思想... 从春秋战国开始,完成于秦汉(汉武帝)的古代社会转型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而身处该转型期的统治者与学者们通过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治理模式,一举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本文通过梳理儒、法、道等古代重要思想学术流派的治国理念及其演变,深入分析各学派的治国理念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实践和成效,进而从“关注社会均衡”“追求教育公平”“维护法治公正”“推动创新变革”四个方面来展开探讨,以期为现代社会的治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社会转型 治国理念 现代启示
下载PDF
传统家国同构治国理念的阐析及对当今三治融合的借鉴意义
2
作者 于语和 穆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1期71-82,154,155,共14页
小农经济和伦理政治文化共同塑造的家国同构不仅指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也是理想状态下的治国之道。自孔子起,先秦儒家一直致力于梳理家与国的关系,孟子对舜孝子圣王形象的塑造从侧面反映了他继承了孔子的家本位家国同构理念。家国同构... 小农经济和伦理政治文化共同塑造的家国同构不仅指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也是理想状态下的治国之道。自孔子起,先秦儒家一直致力于梳理家与国的关系,孟子对舜孝子圣王形象的塑造从侧面反映了他继承了孔子的家本位家国同构理念。家国同构治国理念最终经荀子改造,完成了国本位的构建,并为后世的大一统王朝所沿用。家国同构有其功用,它给予了古代基层自治的动力、梳理了古代法治中情理法的关系、为统治者提供了政权合理合法性的道德基础。虽然家国同构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在二十世纪初被摒弃,但作为古人治理智慧的结晶,依然可以为当前乡村基层治理提供广泛的思路与启示。它提供了用新型乡约助力自治、将村规民约纳入乡村治理的规则中以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注入家风德治教化这三种思路。而这三者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基层的自治、法治和德治建设,促进“三治融合”,用古代中国的治国智慧完善当代的治理现代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同构 治国理念 乡村基层 三治融合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及对外传播影响——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为例
3
作者 马冬 刘月 《理论观察》 2023年第3期132-136,共5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该书自发行以来,就被译成多种版本并为多个国家所欢迎。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热度较高,本文便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为例对其翻译方法作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该书自发行以来,就被译成多种版本并为多个国家所欢迎。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热度较高,本文便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为例对其翻译方法作了简要分析,在分析时,主要以中国特色词汇和典故为主;此外,本文对其三个治国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脱贫攻坚”和“人民至上”进行了阐释。在文章最后,对其价值影响提供了本人的见解并提出了在对外传播中应该注意的方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的传播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和解读中国的治国理念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的对外传播加快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 翻译方法 治国理念 对外传播
下载PDF
中国古代治国理念及其转变——以宋朝“崇文抑武”治国理念为中心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8-127,167-168,共10页
中国古代历史上,秦与汉唐统一帝国在较长时期里奉行了文武并重的治国理念,力图保持文治与武功的平衡。当其强盛之时,一方面对内强化统治与建设,一方面对外采取积极的边防攻势,从而维持了大一统的格局。但其长期的对外战争也加重了国力... 中国古代历史上,秦与汉唐统一帝国在较长时期里奉行了文武并重的治国理念,力图保持文治与武功的平衡。当其强盛之时,一方面对内强化统治与建设,一方面对外采取积极的边防攻势,从而维持了大一统的格局。但其长期的对外战争也加重了国力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并最终削弱统治能力。宋初统治者也有延续以往治国理念的用意,然而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后,转而以内部建设为主,对外则采取被动防御的战略,崇文抑武开始成为其治国理念。此后,这一理念得到继承和巩固,由此在内部秩序、社会经济及文教发展上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却在边防上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治国理念 文武并重 崇文抑武
下载PDF
“原点”之思:历史、典籍中的执政思想源泉--传统文化精华与习近平治国理念 被引量:20
5
作者 叶自成 《学术前沿》 CSSCI 2014年第1期48-58,共11页
习近平是我党历史上一位熟知中华历史文化经典并广泛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的领导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在习近平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以法治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 习近平是我党历史上一位熟知中华历史文化经典并广泛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的领导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在习近平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以法治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厚重的历史影响。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大量地借鉴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既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治国理念 传统文化 新型领导人 执政
下载PDF
习近平治国理念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海涛 浦昆华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8期1-5,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探析习近平治国理念的溯源、内涵、特色,研究习近平治国理念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要求、新境界,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党的治国理念、总结党执政治国的客观规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探析习近平治国理念的溯源、内涵、特色,研究习近平治国理念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要求、新境界,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党的治国理念、总结党执政治国的客观规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治国理念 内涵特色
下载PDF
南宋中期政治特性之形成与治国理念之嬗递——以宋孝宗、韩侂胄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朱丹琼 范立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96-101,共6页
南宋政权面对外部压力,保证边疆安全和政权稳定是统治者具体而又实在的统治目的。在追求这种政治目的过程中,南宋政权显现出一种与前代不同的基本性格。这种基本性格既制约了宋孝宗"内修政理"的努力,也妨碍了韩亻广乇胄"... 南宋政权面对外部压力,保证边疆安全和政权稳定是统治者具体而又实在的统治目的。在追求这种政治目的过程中,南宋政权显现出一种与前代不同的基本性格。这种基本性格既制约了宋孝宗"内修政理"的努力,也妨碍了韩亻广乇胄"恢复故疆"的进取意图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政治思想 治国理念
下载PDF
“有治人无治法”:康雍乾三帝的用人治国理念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凤云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5-165,共11页
"有治人无治法"蕴含着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对"治人"在国家行政中作用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及统治者的政治先觉。而清朝康雍乾三帝将"有治人无治法"引入用人选官的行政体制,无疑对清朝权力主体及... "有治人无治法"蕴含着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对"治人"在国家行政中作用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及统治者的政治先觉。而清朝康雍乾三帝将"有治人无治法"引入用人选官的行政体制,无疑对清朝权力主体及治国方略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古代国家行政过程中,法规与制度始终是作为根本性原则存在的,只是清朝皇帝乾纲独断的风格,往往又随时去"破坏"既定的"治法",最终致"有治人无治法"成为"君道"。而古人所强调的"治人"在政治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治人无治法” 康雍乾三帝 治国理念 用人选官
下载PDF
陆贾与汉初的治国理念略论 被引量:3
9
作者 关健英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2-56,共5页
陆贾《新语》的思想倾向以儒家为主 ,内容包括仁义为本的德政观、与民休息的民本观、重教化轻刑罚的德刑观。他上承孔孟德治仁政思想 ,下启贾谊、董仲舒德法相辅、德治为主的主张 。
关键词 陆贾 《新语》 儒学 治国理念
下载PDF
普京的治国理念与俄罗斯的未来 被引量:3
10
作者 陆南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7-100,30,共5页
普京第一任期在政治、经济与外交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业绩,这成为其顺利连任的一个重要原因。普京连任后,其治国方略与政策仍将以俄罗斯思想为治国思想,继续实行政治上集权化与经济上自由化的政策。从国内政策的总趋势来看,都将围绕加速... 普京第一任期在政治、经济与外交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业绩,这成为其顺利连任的一个重要原因。普京连任后,其治国方略与政策仍将以俄罗斯思想为治国思想,继续实行政治上集权化与经济上自由化的政策。从国内政策的总趋势来看,都将围绕加速经济发展与加强中央权力这两个轴心来进行。政治上集权化不大可能发展到极权化或独裁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京 治国理念 俄罗斯 未来
下载PDF
普京的治国理念及社会经济发展策略——系统梳理与阐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泽民 赵茹春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07年第6期7-13,共7页
基于对西方进化历程的认同、对当前世界形势的理解、对俄罗斯国情的评估以及对前人改革失败教训的吸取,普京形成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团结国民,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推动经济优先发展,同时保护公民权益,提高公民经济收入水平,逐渐带领国... 基于对西方进化历程的认同、对当前世界形势的理解、对俄罗斯国情的评估以及对前人改革失败教训的吸取,普京形成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团结国民,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推动经济优先发展,同时保护公民权益,提高公民经济收入水平,逐渐带领国家走向强大。为此,普京从三方面来制定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一是透过立法、直接呼吁和间接促进等措施增进团结;二是通过扫除财阀干政、钳制地方政权、打击贪污犯罪和改组中央行政体系来提高管治能力、稳定政权;最后,通过管理汇率和外资、增加财政储备及建立储蓄保险等项目稳定经济,通过改善税收体制、平衡产业结构和转变产权关系推动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普京 治国理念 策略
下载PDF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治国理念 被引量:2
12
作者 冯立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0-55,共6页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史评中肯定了以礼为纲纪、包括上下尊卑关系的社会组织结构 ,并向君主提出了治理社会的重要环节及关键所在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治国理念。这一理念涉及若干思想史命题和社会生活诸多重要关系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史评中肯定了以礼为纲纪、包括上下尊卑关系的社会组织结构 ,并向君主提出了治理社会的重要环节及关键所在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治国理念。这一理念涉及若干思想史命题和社会生活诸多重要关系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在形式上推广了“史鉴”的方法 ,但在今天看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光 《资治通鉴》 治国理念 个性特征 评价
下载PDF
汉代思想家刘安的新道家治国理念 被引量:2
13
作者 漆子扬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2007年第2期98-100,共3页
淮南王刘安是汉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其著作《淮南子》以新颖的学术观念,反思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积极吸收先秦诸子的政治学说,以道家思想为基点,设置了顺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强调以民为本的社会变革,反对法家的弱民强国、君主高度... 淮南王刘安是汉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其著作《淮南子》以新颖的学术观念,反思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积极吸收先秦诸子的政治学说,以道家思想为基点,设置了顺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强调以民为本的社会变革,反对法家的弱民强国、君主高度集权的专制思想,提倡节俭,张扬国法维上的治国理念,创立了系统独特跨越历史长河的新道家治国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安 新道家 《淮南子》 法家 治国理念
下载PDF
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中的忧患意识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丹阳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4-60,共7页
早期的忧患意识源自人对未知的忧惧、对责任的认知和对天命的敬畏。忧患意识在先秦时期完成了进化为系统政治哲学的理论准备,具备了被广泛认可和传承的社会基础,逐渐成为古代士人阶层普遍掌握运用的一种重要思想意识,对秦以降的历代治... 早期的忧患意识源自人对未知的忧惧、对责任的认知和对天命的敬畏。忧患意识在先秦时期完成了进化为系统政治哲学的理论准备,具备了被广泛认可和传承的社会基础,逐渐成为古代士人阶层普遍掌握运用的一种重要思想意识,对秦以降的历代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忧患意识本身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换主题,两汉的忠君之忧、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之忧、隋唐的盛世之忧、两宋的先忧后乐、明代的变革之忧和清代的万民之忧无不体现其对治国理政特别是长期执掌政权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忧患意识 治国理念
下载PDF
儒家治国理念与现代公共治理——新加坡政府领导借鉴儒家治国理念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崔践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5-9,共5页
本文从分析新加坡政府借鉴儒家治国理念的逻辑起点着手,对新加坡政府执政的核心理念及其与儒家治国理念的关系、以及在开展公共管理中的具体事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有启示意义的阐述。
关键词 新加坡 儒家 治国理念 启示
下载PDF
墨家治国理念与当代国家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小方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83,共6页
墨家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治国理念,是推动当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论资源。以道义为主导的信仰价值、以兼相爱为基础的社会价值和以兴天下之利为导向的目标价值,墨家这些理念有助于当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定位;墨家十论着眼于国家治... 墨家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治国理念,是推动当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论资源。以道义为主导的信仰价值、以兼相爱为基础的社会价值和以兴天下之利为导向的目标价值,墨家这些理念有助于当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定位;墨家十论着眼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立体建构,确立了国家治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体系,有助于当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墨家重视治国理念的践行,提出了择务而治、修身量才、利国利民等治理能力的提升与考核策略,可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治国理念 国家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汉初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及其理论来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爱敏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9-101,共3页
汉初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一种是黄老道家的"身国同治",一种是儒家的"家国同构"。前者实质为君主无为下的法治,或称道法结合;后者实质为君主有为下的法治,或称外儒内法。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源自儒、道不同的... 汉初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一种是黄老道家的"身国同治",一种是儒家的"家国同构"。前者实质为君主无为下的法治,或称道法结合;后者实质为君主有为下的法治,或称外儒内法。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源自儒、道不同的人性论,而两家不同的人性论又源自不同的天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初 治国理念 “身国同治” “家国同构” 理论来源
下载PDF
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治国理念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大生 《东南亚纵横》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2,共5页
Forty-five years since it came into power,the Singaporean People’s Action Party has made great achieveˉments in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This essay analyzes the Party’s conception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n conclud... Forty-five years since it came into power,the Singaporean People’s Action Party has made great achieveˉments in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This essay analyzes the Party’s conception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n concludes that the Party practice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democratic socialism,pragmatism,social reconciliation and honest and incorruptible governˉ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人民行动党 治国理念 建党理念 实用主义哲学 社会协调机制 党风廉政建设
下载PDF
新时期治国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宗胜 曹启富 《毛泽东思想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0-142,共3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进一步以新时期的治国理念为指导,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特征、在新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内容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析,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时期 治国理念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从“敢治”、“能治”到“善治”——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跃迁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宏志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625-629,共5页
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这一主题,治国理念相继呈现出从"敢治"到"能治"再到"善治"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其转变历程及其特征的考察比较,可以洞悉... 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这一主题,治国理念相继呈现出从"敢治"到"能治"再到"善治"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其转变历程及其特征的考察比较,可以洞悉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跃迁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治国理念 敢治 能治 善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