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承认与社会治理正义 被引量:7
1
作者 肖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社会承认作为一种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的方式,以实现社会正义为鹄的。社会承认是社会治理正义的基本要求,因为对社会承认的漠视折射出社会治理正义的缺位,以对人格、尊严、权利、价值的承认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承认构成了社会治理正义的实质... 社会承认作为一种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的方式,以实现社会正义为鹄的。社会承认是社会治理正义的基本要求,因为对社会承认的漠视折射出社会治理正义的缺位,以对人格、尊严、权利、价值的承认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承认构成了社会治理正义的实质性架构,社会承认的价值诉求契合社会治理的正义要求。在社会治理中实现社会承认,一是要弥合社会阶层的断裂,在社会治理中消除社会承认的制度困境;二是要约束权力以保障权利实现,在社会治理中去除社会承认的结构障碍;三是要对伪善进行抨击,在社会治理中化解社会承认的利益难题;四是要促进利益认同,在社会治理中纾解漠视社会承认的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承认 社会治理 治理正义 制度正义
下载PDF
数字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正义要求及社会政策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世青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1,共13页
在中国语境中,共同富裕既包括人们普遍的物质富裕,又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还包括如何在我国阐释共同富裕隐含的公平正义话语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结合我国已迈向数字社会这一社会事实。正义是一个国家经济社... 在中国语境中,共同富裕既包括人们普遍的物质富裕,又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还包括如何在我国阐释共同富裕隐含的公平正义话语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结合我国已迈向数字社会这一社会事实。正义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政策应当具有的性质,是分配权利、义务和利益的方式,数字时代的共同富裕需要一套正义体系作为基础。这种正义体系包括数字资格获取正义、数字劳动正义、数字红利分配正义、数字矫正正义四个方面。社会政策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帮助人们满足其需要而提供的利益与服务的法律、规则和法规,在消除利益分化、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社会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规范劳动用工、消除地区差距、促进城乡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并积极推动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然而,我国的社会政策还存在着制约共同富裕的因素,表现为:数字资格获取政策包容性不强,有些群体和地区未被数字网络覆盖;数字劳动保护政策不够完善,造成平台从业者的劳动权益没有得到很好保护;数字红利分配政策存在执行偏差,致使不同区域、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拉大;数字失范矫正政策在应对理念、运行基础、问题处置等方面均面临滞后。这就要求社会政策进行优化,具体包括:完善数字包容性社会政策以提高人们的数字能力,强化数字劳动的社会保护政策以规制数字劳动异化现象,改进数字红利分配政策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加强国家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以规范数字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中国 共同富裕 治理正义 社会政策
下载PDF
全球数字治理的中国方案:挑战、逻辑与应对
3
作者 符妹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16,共9页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数字文明新阶段。随着文明数字化与数字文明化融合程度加深,数据安全、算法风险、人工智能伦理、数字监控等问题丛生。寻索应对数字化风险挑战的有效方案,是21...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数字文明新阶段。随着文明数字化与数字文明化融合程度加深,数据安全、算法风险、人工智能伦理、数字监控等问题丛生。寻索应对数字化风险挑战的有效方案,是21世纪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也是人类共享数字文明的前提要求。在实践中,西方数字治理通过“政治结盟”制定数据流通、数字技术、数字贸易等行业标准,意图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范本”和“数字模板”。稳固数字盟友的全球霸权,谋求独断性超额垄断利益,以数字治理之名行数字统治之实,难以为破解数字治理共识缺失、治理规则碎片化等难题提供可行方案。全球数字治理的中国方案立足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根基,倡导自觉参与的治理主体关系、“数字合作”的治理思维、“数字共识”的治理指向、“数字正义”的治理目标;基于共商共建协调差异性数字治理诉求,围绕德法兼治制定公平性数字治理规则,善用数字红利防范频发性数字安全风险,抓住数字机遇弥合扩大化的数字鸿沟等;基于共同意志和共性利益的数字治理契合点,寻求破解数字治理挑战的实践路径。它基于数字治理正义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探索,为应对全球数字治理挑战贡献了数字文明的新智慧和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数字治理 中国方案 治理正义 数字合作 数字共识 数字正义
下载PDF
公司正义的制度认证与创新 被引量:25
4
作者 汤春来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9-97,共9页
公司正义由微观层面的股份正义、中观层面的治理正义和宏观层面的社会正义同构而成。应该围绕制度创新这一轴心来认证和建构中国的公司正义理念 ,即 :( 1)从微观层面上讲 ,通过对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创新认证股份正义 ;( 2 )从中观层面上... 公司正义由微观层面的股份正义、中观层面的治理正义和宏观层面的社会正义同构而成。应该围绕制度创新这一轴心来认证和建构中国的公司正义理念 ,即 :( 1)从微观层面上讲 ,通过对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创新认证股份正义 ;( 2 )从中观层面上讲 ,通过对公司法人治理制度的创新认证治理正义 ;( 3 )从宏观层面上讲 ,通过对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创新认证社会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正义 股份正义 治理正义 社会正义 股东有限责任制度 公司法人治理制度 公司社会责任制度 公司法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全球正义 被引量:3
5
作者 龙运杰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5-149,155,共6页
气候问题的国际谈判带来了全球气候正义的研究需求。气候正义问题契合罗尔斯"正义的环境"理论,因此可以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进行探讨。根据分配对象的不同,全球气候正义可以分为排放正义和治理正义,二者分别能够得出罗尔斯式... 气候问题的国际谈判带来了全球气候正义的研究需求。气候正义问题契合罗尔斯"正义的环境"理论,因此可以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进行探讨。根据分配对象的不同,全球气候正义可以分为排放正义和治理正义,二者分别能够得出罗尔斯式的差别原则,并且对发达国家、大型发展中国家、小型发展中国家的伦理要求各有不同。国际气候问题上存在着"集体行动的困境",可以利用选择性的激励进行解决,但是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困境的解除需要在确立和贯彻气候正义原则后才能真正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正义 排放正义 治理正义 差别原则
下载PDF
基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空间正义之建构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武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5期47-53,共7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先后经历了从"历史—时间"偏爱到"社会—空间"优位的学术沿革进路。此一"空间转向"从而"空间正义"的发微,除却科技革命与时代变迁的置换,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及...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先后经历了从"历史—时间"偏爱到"社会—空间"优位的学术沿革进路。此一"空间转向"从而"空间正义"的发微,除却科技革命与时代变迁的置换,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及其"现代性"焦虑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空间正义的加速介入与抽离,"拆迁"的不仅是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间性"认同观念,"流转"的更是伦理样态逐渐演变的"空间性"裂散谜题。目前,空间正义的研究在学术界仍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基于"美好生活"的新时代空间正义阐释和建构,在理论上应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并着眼于现代经济社会运行及其空间布展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致力于空间正义的生产性、分配性、消费性和生态性等方面的协同联动,担负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空间道义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美好生活” “新时代社会” 治理正义 “生态性正义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量刑场景下的程序正义反思与重塑 被引量:6
7
作者 丰怡凯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17,共20页
人工智能辅助量刑是我国近年来刑事司法人工智能应用的重大场景创新。在人工智能辅助量刑场景下,智能量刑辅助技术的适用不仅与实体结果相关联,同时还与量刑程序深度融合,彰显出两种基本程序面向:在程序功能构造方面,其以规范量刑裁量... 人工智能辅助量刑是我国近年来刑事司法人工智能应用的重大场景创新。在人工智能辅助量刑场景下,智能量刑辅助技术的适用不仅与实体结果相关联,同时还与量刑程序深度融合,彰显出两种基本程序面向:在程序功能构造方面,其以规范量刑裁量权为程序功能取向,以量刑算法决策为程序功能实现路径;在程序运行逻辑方面,则表现为“人机协同”型程序驱动模式以及“人主机辅”型程序责任分配格局。在此基础上,智能量刑辅助技术的应用引发了有关量刑程序正义的三重结构性风险:即,理论层面的“传统正义理论解释力有限”、制度层面的“量刑算法决策正当程序机制阙如”、司法适用层面的“量刑裁判的人工智能算法依赖”。为保障人工智能辅助量刑场景下程序正义及量刑程序规范化的实现,应当提出具有针对性且体系化的风险治理方案。该方案具体包括:引入“以人为本”的技术性正当程序正义理论,强化理论供给;立足新型算法权利,建构诉讼化的量刑算法决策程序,填补制度空白;将智能量刑辅助技术的适用限定在轻罪案件场域、设置智能量刑辅助意见异议听证程序,严格司法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辅助量刑 智能量刑辅助技术 量刑程序正义 量刑程序正义风险治理
下载PDF
Schmitt, Kant,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flecting the Problems of Just War, Unipolarism, and Political Realism
8
作者 Oliver Hidalg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3期180-192,共13页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work of Immanuel Kant was hitherto reflected in terms of the liberal paradigm, particularly of the democratic peace, whereas Carl Schmitt was predominantly associated wit...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work of Immanuel Kant was hitherto reflected in terms of the liberal paradigm, particularly of the democratic peace, whereas Carl Schmitt was predomin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assumptions of political realism or--at least for a short period Nazi imperialism. However, these differences seem to have taken a back seat since both thinkers have been adopted to legitimate the convictions of imperial liberalism. In contrast, this article will show that Schmitt and Kant have essentially more in common than generally assumed but do precisely argue against just war theory,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s, and a unipolar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Kant's liberal and Schmitt's illiberal theory do not apply to the classical paradigms of intemational relations. Instead, Schmitt's Political Theology and Kant's Political Philosophy will be compared along with the antagonistic logic (and ethics) of political existentialism and a peaceful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states and nations. Considering the contemporary crisis of world order, it should be even plausible that the two dominating paradigms of futur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ight be formed by Kantian and Schmittian premises. Thu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not to match Kant and Schmitt once again with the usual approach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ut to stretch it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spectrum by extracting the inventive contribution both thinkers made to important topics of 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t just war LIBERALISM REALISM Carl Schmitt unipolar world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论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武装 《马克思主义哲学》 CSSCI 2023年第3期57-64,168,共9页
基于不同社会历史情境,中西方空间正义拥有各自的出场背景、问题语境、理论品格和实践方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空间正义批判,既是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基本遵循和指导思想,又是当代中国空间正义的重要话语构成。中国... 基于不同社会历史情境,中西方空间正义拥有各自的出场背景、问题语境、理论品格和实践方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空间正义批判,既是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基本遵循和指导思想,又是当代中国空间正义的重要话语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对中西社会文明的历史镜鉴,更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实践的现实把握。准确理解并努力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核心范畴、论证框架和实现路径等,是规范空间主体、平衡空间利益、统摄空间价值进而合于空间正义的中国叙事之本真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治理正义 全生态正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