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患者参加网络正念认知治疗的疗效及其抑郁症状与恐惧自我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津君 段维 +1 位作者 肖泽萍 吴艳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641-645,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参加网络正念认知治疗(MBCT)的疗效,重点考察抑郁症患者恐惧自我的特征及其抑郁症状与恐惧自我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招募心理咨询门诊抑郁症患者,对其进行为期10周的网络MBCT,采用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参加网络正念认知治疗(MBCT)的疗效,重点考察抑郁症患者恐惧自我的特征及其抑郁症状与恐惧自我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招募心理咨询门诊抑郁症患者,对其进行为期10周的网络MBCT,采用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抑郁自评量表(SDS)、恐惧自我问卷(FSQ)和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对患者进行3次评估:网络MBCT开始前一周(T1)、第五周(T2)、第十周(T3)。结果:①64名患者完成研究,抑郁症状显著改善(HAMD24,T2<T1,T3<T1;SDS,T3<T1,均P<0.05)。②在T2,抑郁症状更严重患者的FSQ评分显著高于症状相对不严重的患者(F=4.23,P<0.05)。除了两个相关系数不显著,其余时间点的FSQ与HAMD24显著正相关(r=0.30~0.90,P<0.05)。③T1、T2和T3的SDS可以显著预测对应时间点的HAMD24(调整后R 2=0.07,0.24,0.15;均P<0.05)。结论:网络MBCT显著改善了心理咨询门诊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恐惧自我水平对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正念认知治疗 疗效 抑郁症患者 恐惧自我
下载PDF
抑郁症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2
作者 韩建芳 白延欣 +4 位作者 宝继英 马军 麻钰超 黄悦勤 于东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0-665,共6页
目的:探讨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对抑郁症(MDD)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招募MDD患者80例,随机分为IGCBT联合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三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 目的:探讨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对抑郁症(MDD)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招募MDD患者80例,随机分为IGCBT联合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三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盲法评估。结果:联合治疗组4周末HAMD、HAMA以及8周末HAMA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对照组在4周末、8周末时HAMD总分、HAMA总分均低于基线得分(均P<0.001),在基线、4周末、8周末,联合治疗组HAMD总分、HAM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得分(均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比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对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缓解效果更好,且对焦虑情绪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症 抑郁 焦虑
下载PDF
网络静观认知团体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谢昕 王浩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0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究网络静观认知团体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两组均接受... 目的探究网络静观认知团体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网络静观认知团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抑郁程度、心理弹性、睡眠质量、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抑郁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理弹性评分、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社会功能、情绪角色、肌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活力、心理卫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络静观认知团体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首发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心理弹性、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抑郁症 网络静观认知团体治疗 药物治疗 心理弹性 睡眠质量
下载PDF
文学治疗的新阶段与新景观——试论网络语境下的文学治疗 被引量:13
4
作者 曾洪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79-83,共5页
网络的狂欢化本质构成了网络语境下文学治疗的精神基点和原点,并使之呈现出异于传统印刷媒介语境下文学治疗的新特点。网络语境下的文学治疗有文学阅读、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三种实现形态。与传统印刷媒介语境下的文学治疗相比,网络语境... 网络的狂欢化本质构成了网络语境下文学治疗的精神基点和原点,并使之呈现出异于传统印刷媒介语境下文学治疗的新特点。网络语境下的文学治疗有文学阅读、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三种实现形态。与传统印刷媒介语境下的文学治疗相比,网络语境下的文学治疗规模更大,渠道更多,治疗更深,并且更方便易行。网络媒介中的文学治疗是对印刷媒介中的文学治疗的一种积极补充和大力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文学治疗 狂欢化 网络文学阅读治疗 网络文学评论治疗 网络文学创作治疗
下载PDF
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改善抑郁焦虑症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白延欣 于东升 +3 位作者 韩建芳 宝继英 马军 麻钰超 《四川精神卫生》 2023年第6期556-561,共6页
本文目的是对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改善抑郁焦虑症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分别从治疗形式、治疗方案、疗效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总结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认知行为治疗(CBT)是一套结构化的、短程的、着眼于现在的心理... 本文目的是对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改善抑郁焦虑症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分别从治疗形式、治疗方案、疗效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总结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认知行为治疗(CBT)是一套结构化的、短程的、着眼于现在的心理治疗方法,网络和团体的开展形式使得CBT的应用更加广泛,其在缓解不同疾病引起的抑郁焦虑症状方面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通过回顾IGCBT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效果和作用机制,为其今后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 焦虑
下载PDF
卒中后肢体瘫痪神经网络重建康复治疗仪的研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华东 杨珩 吴宝眀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91-1292,共2页
目的观察卒中后肢体瘫痪神经网络重建康复治疗仪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神经网络重建原理,研制一种康复治疗仪,检测卒中后患者瘫痪肌肉的肌电信号,以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形成生物反馈,调动患者积极性,通过患者主动努力和治疗仪辅... 目的观察卒中后肢体瘫痪神经网络重建康复治疗仪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神经网络重建原理,研制一种康复治疗仪,检测卒中后患者瘫痪肌肉的肌电信号,以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形成生物反馈,调动患者积极性,通过患者主动努力和治疗仪辅助电刺激,重建大脑和瘫痪肌肉的功能联系,以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选择260例脑梗死和26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并分别设立对照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使用卒中后肢体瘫痪神经网络重建康复治疗仪3个月时行为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脑梗死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对照组降低6.6分(P<0.01),脑出血组比对照组降低4.4分(P<0.01)。结论卒中后肢体瘫痪神经网络重建康复治疗仪对脑卒中造成的偏瘫具有较好的治疗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重建康复治疗 卒中 脑梗死 脑出血
下载PDF
网络文学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新平 马会超 《云梦学刊》 2012年第4期131-134,共4页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文学治疗原理,论述网络文学在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上较之其他治疗方法所具有的大众性、便利性和深入性,提出网络文学治疗的实现形式,阐述网络文学阅读治疗、评论治疗和创造...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文学治疗原理,论述网络文学在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上较之其他治疗方法所具有的大众性、便利性和深入性,提出网络文学治疗的实现形式,阐述网络文学阅读治疗、评论治疗和创造治疗的具体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网络文学这一新方向,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与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治疗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下载PDF
神经网络重建治疗配合电动起立床强化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邹光莉 叶和梅 万承群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第2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网络重建治疗配合电动起立床强化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如被动活动、针灸、按摩等,而试验组进行下肢神经网... 目的:观察神经网络重建治疗配合电动起立床强化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如被动活动、针灸、按摩等,而试验组进行下肢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加电动起立床训练。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8周时进行下肢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性的评定。结果:患者的下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平衡功能、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在治疗4,8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神经网络重建治疗配合电动起立床强化下肢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自理能力、平衡功能,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网络重建治疗 电动起立床 下肢功能 依从性
下载PDF
图书馆语境下的网络文学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媛华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年第7期38-39,共2页
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介绍了网络语境下网络文学治疗的优越性,指出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图书馆语境下的网络文学治疗工作。
关键词 图书馆 网络文学治疗 网络语境 心理健康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神经网络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10
作者 陈季南 李军荣 俞晓蓉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17期35-36,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神经网络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31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14d,观察组67例在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的同时给予神经网络治疗14d,分别于14d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神经网络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31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14d,观察组67例在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的同时给予神经网络治疗14d,分别于14d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06%,对照组为71.87%。显效率观察组为58.21%,对照组为42.1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神经网络治疗仪治疗脑梗死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神经网络治疗 脑梗死
下载PDF
神经网络重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永兰 《青海医药杂志》 2011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分析神经网络重建治疗与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基础的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并... 目的:分析神经网络重建治疗与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基础的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并于住院第1天到第4周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评定法,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做出评价。结果:患者住院4周时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明显,且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神经网络重建治疗配合肢体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重建治疗 康复训练 脑卒中 功能恢复 临床意义
下载PDF
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大学生焦虑情绪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志远 任学柱 +3 位作者 王工斌 唐苏勤 吴玉飞 章劲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9-165,共7页
目的:开发干预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ICBT)系统,并考察ICBT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在建立的干预网站,招募受焦虑情绪困扰的在校大学生54名,按照3∶1非等组随机分配到干预组(n=40)与对照组(n=14),干预组接受为期4... 目的:开发干预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ICBT)系统,并考察ICBT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在建立的干预网站,招募受焦虑情绪困扰的在校大学生54名,按照3∶1非等组随机分配到干预组(n=40)与对照组(n=14),干预组接受为期4周,持续8次的ICBT干预,对照组处于等待状态(等待干预组4周干预结束后再接受干预)。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于基线和干预4周后进行测量。结果:基线期,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分量表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周干预后,干预组状态焦虑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具有大的效应量(g=1.44),干预组特质焦虑分量表得分(单侧检验)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中等效应量(g=0.67)。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4周干预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分量表得分均低于基线期(均P<0.001)。结论: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对大学生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 大学生
下载PDF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雅娟 符浩 王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6-560,共5页
睡眠障碍发病率高、机制复杂,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当前已被证实,药物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是有效治疗睡眠障碍的主要方式。虽然这2种治疗方式优点突出,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治疗的耐受性与依赖性、... 睡眠障碍发病率高、机制复杂,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当前已被证实,药物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是有效治疗睡眠障碍的主要方式。虽然这2种治疗方式优点突出,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治疗的耐受性与依赖性、不适合长期服用等,传统认知行为治疗受地理因素、经济因素较大影响等。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疗法因其简便、经济的优势应运而生,目前国外已有较系统的针对失眠症状的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在中国该干预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文主要综述了网络化认知行为疗法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和疗效,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
下载PDF
治疗师在抑郁症网络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4
作者 丁菲 苑成梅 《精神医学杂志》 2017年第6期462-464,共3页
本文对抑郁症领域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研究进行了回顾,以探讨治疗师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有治疗师辅助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效果更好,治疗师在建立治疗联盟、促进患者思想情绪表达方面有积极作用,这些作用又受到干预形式、干预技术的影... 本文对抑郁症领域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研究进行了回顾,以探讨治疗师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有治疗师辅助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效果更好,治疗师在建立治疗联盟、促进患者思想情绪表达方面有积极作用,这些作用又受到干预形式、干预技术的影响,但治疗师资质对治疗效果没有显著影响。提示在将来的实践中,可由初步培训的治疗师参与网络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既可提高疗效,又能节约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抑郁症 网络认知行为治疗
下载PDF
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有效性综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纪毅南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23-125,共3页
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是借助互联网获取计算机程序实现认知行为治疗的方式。通过对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干预的元分析研究和随机控制实验展开回顾,分析其在治疗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其他精神病理性障碍方面的有效性。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 网络治疗 有效性 元分析
下载PDF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媛媛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索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的短期疗效及患者依从性。方法:经过微信平台招募失眠患者,经过CBT-I专业培训的治疗师电话访谈,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严重抑郁患者,最后纳入65例患者,予以网络化认知行为治... 目的:探索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的短期疗效及患者依从性。方法:经过微信平台招募失眠患者,经过CBT-I专业培训的治疗师电话访谈,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严重抑郁患者,最后纳入65例患者,予以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失眠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及睡眠日记参数变化。结果:共有32例患者完成4周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的入睡潜伏期(Sleep Latency,SL)、在床时间(Time In Bed,TIB)缩短,睡眠总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延长,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提高,觉醒次数减少,ISI总分低于治疗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能改善非器质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患者依从性不高,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 非器质性失眠 依从性
下载PDF
网络协作治疗体系构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姝姝 王明亮 《精准医学杂志》 2021年第6期516-519,共4页
目的探讨构建网络协作治疗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构建以我院为主体,辖区医院为分支,120急救中心为连接体,多媒体为连接手段的网络协作治疗体系,以网络建立前1年就诊的56例STEMI患者为非网... 目的探讨构建网络协作治疗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构建以我院为主体,辖区医院为分支,120急救中心为连接体,多媒体为连接手段的网络协作治疗体系,以网络建立前1年就诊的56例STEMI患者为非网络化组(A组),以网络建立后1年内就诊的78例STEMI患者为网络化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并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心力衰竭新发比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比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差异。结果网络协作治疗体系建立后,B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行急诊介入治疗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发病到转诊启动时间、转运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t=18.586~19.765,Z=-9.889,P<0.05);随访3个月,B组心力衰竭新发比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比例均明显低于A组(χ^(2)=4.155、7.893,P<0.05);B组LVEF、LVEDd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t=-15.763、10.005,P<0.05)。结论网络协作治疗能明显提高STEMI患者治疗的时效性,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网络协作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发病到治疗时间 首次医疗接触 预后
下载PDF
神经网络治疗仪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应用
18
作者 郭瑜蒙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33期7436-7437,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网络治疗仪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脑梗死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肌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网络治疗仪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上肢肢体功能恢复情... 目的:探讨神经网络治疗仪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脑梗死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肌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网络治疗仪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上肢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的FMA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神经网络治疗仪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优于肌电刺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治疗 脑梗死 偏瘫 肌电刺激 肌电生物反馈
下载PDF
基于网络的接纳与承诺疗法对精神健康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魏莎 倪世芬 +2 位作者 肖明朝 高云峰 罗庆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332-1342,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基于网络的接纳与承诺疗法(internet-delivered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IACT)对改善抑郁、焦虑和提升幸福感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Psyco INF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 目的系统评价基于网络的接纳与承诺疗法(internet-delivered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IACT)对改善抑郁、焦虑和提升幸福感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Psyco INF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有关IACT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采用抑郁和焦虑为第一结局指标,幸福感为第二结局指标。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描述统计结果。结果共纳入14个RCTs,包括1497名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IACT能够改善抑郁[SMD=-0.33,95%CI(-0.55,-0.12),P=0.003]和焦虑[SMD=-0.23,95%CI(-0.42,-0.04),P=0.02],提升幸福感[SMD=0.21,95%CI(0.05,0.36),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IACT对改善精神症状人群的抑郁、焦虑并提升幸福感有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指导的IACT对改善抑郁和提升幸福感有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ACT可以改善人群的抑郁、焦虑并提升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治疗 接纳与承诺疗法 抑郁 焦虑 幸福感 META分析
下载PDF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标准方案及其变式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纯 PigeonR.Wilfred 张宁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7年第6期428-430,共3页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是失眠治疗的有效措施。本文对CBT-I理念、核心技术、标准方案、短程治疗和网络及计算机化的CBT-I进行综述和介绍。
关键词 失眠 认知行为治疗 网络认知行为治疗 计算机化的认知行为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