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法兼容:两汉“诸子”的治道思想
1
作者 秦铁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8,共10页
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治道思想,儒家以德治国,法家以法治国,墨家以人治国,道家无为治国,为两汉“诸子”治道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诸子”根据时势的变化,以儒家为纲糅合先秦诸家治道思想,形成以德法兼容为主要特点... 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治道思想,儒家以德治国,法家以法治国,墨家以人治国,道家无为治国,为两汉“诸子”治道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诸子”根据时势的变化,以儒家为纲糅合先秦诸家治道思想,形成以德法兼容为主要特点的治道思想体系,具有如下内涵特征:突显君主的一元地位;强调治道思想的物质基础;构筑完备的天道观与人性论基础;以“中”来调和德与法。“诸子”治道思想被应用于治国实践中,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古代社会治道思想之源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诸子” 治道思想 德法兼容
下载PDF
荀子治道思想的主要特质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涂可国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46-54,共9页
荀子治道思想的特质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一是政治主义。荀子治道思想以治政为主导,最关心的是由天道推及政道、由人道推及政道,思考重心是治家、治国、治天下、治世、治法等,治道理念逻辑上包含政道。二是德治主义。战国末期,围绕如何... 荀子治道思想的特质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一是政治主义。荀子治道思想以治政为主导,最关心的是由天道推及政道、由人道推及政道,思考重心是治家、治国、治天下、治世、治法等,治道理念逻辑上包含政道。二是德治主义。战国末期,围绕如何实现德治,荀子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孔孟儒家内圣外王、王道政治和德主刑辅等观念,鲜明地体现了治道思想的德治主义特质。三是礼治主义。"礼主刑辅"或"礼本刑末"与"礼体法用"是荀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治道的说明,关于礼治与法治关系的治道思想,大致体现为礼法共治、礼法分治和礼主法辅三种情形,从以礼治人、以礼治民、以礼治国系统地阐发了"礼"的各种功能价值。四是人治主义。荀子是儒家人治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不是强势人治主义而是弱势人治主义,重人轻法、为法在人和君子之治观念,无不体现了荀子治道思想的人治主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治道思想 德治 政道 礼治
下载PDF
王船山《论语》“子贡问政”章诠释中的治道思想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8-135,共8页
明清之际的学者王船山,基于对明亡教训与时代问题的反省,借由深入诠释《论语》“子贡问政”章,指出社会生养需求的满足、基于内外安全需要而保持充足的武力,以及通过教化养成民众的诚信之德,乃为政治得以维系的三项重要功能要素。其中... 明清之际的学者王船山,基于对明亡教训与时代问题的反省,借由深入诠释《论语》“子贡问政”章,指出社会生养需求的满足、基于内外安全需要而保持充足的武力,以及通过教化养成民众的诚信之德,乃为政治得以维系的三项重要功能要素。其中又以百姓诚信之德的养成,为政治建构与维系的核心基础。因此,船山认为政治建构,应以道德教化为起点与导向,再次第达至足食、足兵之目标。此外,船山针对最新的时代状况,对于《论语》本章所关涉的治道问题,提出了诸多极具现实性的应对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儒学 《论语》 治道思想
下载PDF
河间献王的治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8,共7页
河间献王刘德积德累行,俨然汉初一位儒家领袖。他修学好古,在河间国复兴儒学,颇得儒家正脉,却与朝廷儒学形成分立。仁义治国,德教化民,是河间献王治道的基本思路;修兴礼乐,治国化民,是河间献王治道的基本途径。河间献王与汉武帝思想倾... 河间献王刘德积德累行,俨然汉初一位儒家领袖。他修学好古,在河间国复兴儒学,颇得儒家正脉,却与朝廷儒学形成分立。仁义治国,德教化民,是河间献王治道的基本思路;修兴礼乐,治国化民,是河间献王治道的基本途径。河间献王与汉武帝思想倾向的不同导致了他及其河间儒学的悲剧命运,这是历史的遗憾,但掩盖不了河间献王之道德人格与思想学说的价值。河间献王的治道思想为我们今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间献王 复兴儒学 治道思想 现实意义
下载PDF
论管子治道思想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5
作者 郭锦杭 《管子学刊》 CSSCI 2012年第1期10-12,共3页
社会保障思想是管子治道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内容包括:社会保障的主体范围,社会保障的具体制度,社会保障的作用等。管子的社会保障治道思想对当代国家的启示意义有:一是社会保障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 社会保障思想是管子治道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内容包括:社会保障的主体范围,社会保障的具体制度,社会保障的作用等。管子的社会保障治道思想对当代国家的启示意义有:一是社会保障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治道思想 社会保障思想
下载PDF
汉初儒者以仁义为核心价值的治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6
作者 韩星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13-121,共9页
以陆贾、贾谊、韩婴为例,对汉初儒者的治道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汉初儒者对秦的暴政和速亡进行批判反思,以仁义为核心价值,提出了各自的治道思想:陆贾主张以仁义为本,道德为上;贾谊强调仁义为本、非礼不成,以礼为主、礼法并用;韩婴... 以陆贾、贾谊、韩婴为例,对汉初儒者的治道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汉初儒者对秦的暴政和速亡进行批判反思,以仁义为核心价值,提出了各自的治道思想:陆贾主张以仁义为本,道德为上;贾谊强调仁义为本、非礼不成,以礼为主、礼法并用;韩婴注重仁人与守礼的统一,以王道仁政为本,以重法爱民的霸术为用。研究表明,这些治道思想对今天国家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初儒者 仁义 核心价值 治道思想 现代意义
下载PDF
孟子圣王观的治道思想探析
7
作者 刘萌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46-51,共6页
圣王观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孟子更是将其奉为治道之方。圣王观主要是从君主的角度出发,主张君主首先要具备崇高的德行,成为圣人,其次要拥有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即“内圣外王”之意涵。孟子圣王观的治道思想即是对“内圣外王”的... 圣王观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孟子更是将其奉为治道之方。圣王观主要是从君主的角度出发,主张君主首先要具备崇高的德行,成为圣人,其次要拥有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即“内圣外王”之意涵。孟子圣王观的治道思想即是对“内圣外王”的具体阐释。孟子圣王观治道思想的基础是君主持仁心行仁政,以民为本;治道思想的方法是君主尊贤使能,以平等之心对待群臣;治道思想的最终归宿是君主要做到安民、养民、教民。孟子圣王观的治道思想对当今治国理政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圣王观 治道思想 仁政 民本
下载PDF
孔子治道思想现代诠释
8
作者 银德辉 肖建华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31-32,共2页
正名、宽猛相济,道德教化构成了孔子治国之道的基本要素,孔子治道思想中强调秩序,崇尚德政,主张中庸之道,故在稳定社会秩序,调整统治阶级部和外部矛盾中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本文试图用现代政治学的原理诠释孔子的治道思想,旨在为... 正名、宽猛相济,道德教化构成了孔子治国之道的基本要素,孔子治道思想中强调秩序,崇尚德政,主张中庸之道,故在稳定社会秩序,调整统治阶级部和外部矛盾中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本文试图用现代政治学的原理诠释孔子的治道思想,旨在为沼代中国政治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道思想 诠释 孔子 政治管理 政府行为 道德教化 政治社会化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
下载PDF
本多利明的“自然治道”思想和海洋意识
9
作者 李佳鸿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0-85,共6页
在德川幕府后期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本多利明基于独特的“自然治道”思想,构建出“海优陆劣”“西方优于东方”的海洋文化意识、拓展海洋贸易的海洋经济意识、“北取、东拓、西进、南入”的海洋扩张意识。其海洋意识既有进步性和战略性,... 在德川幕府后期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本多利明基于独特的“自然治道”思想,构建出“海优陆劣”“西方优于东方”的海洋文化意识、拓展海洋贸易的海洋经济意识、“北取、东拓、西进、南入”的海洋扩张意识。其海洋意识既有进步性和战略性,也充满了片面性、保守性、侵略性;既影响了幕府对“虾夷”地的管理以及日本开放的贸易思想的形成,也是日本“脱亚入欧”以及对外扩张的思想来源之一,必须辩证地加以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治道思想 本多利明 海洋文化意识 海洋经济意识 海洋扩张意识
下载PDF
明代乡规民约“治道”思想研究——基层社会秩序构建的设计与实践
10
作者 朱茂程 《文化与传播》 2023年第6期22-27,共6页
乡规民约是古代中国基层社会自发形成的行为规范,经过宋明理学家的改造后,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政治关怀、理想以及策略,在明代被纳入国家治理规范体系。乡规民约的施行开辟了一条国家与地方权力双向互动、民间规范与国家法律相互配合的基... 乡规民约是古代中国基层社会自发形成的行为规范,经过宋明理学家的改造后,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政治关怀、理想以及策略,在明代被纳入国家治理规范体系。乡规民约的施行开辟了一条国家与地方权力双向互动、民间规范与国家法律相互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路径,填补了国家政权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空白,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社会的有序与稳定。明代乡规民约体现了儒家社会秩序构建的理想与实践,其蕴含的“治道”思想可以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研究提供新的本土资源“给养”,对当代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启迪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乡规民约 治道思想
下载PDF
荀子与董仲舒“治道”思想之比较
11
作者 高春菊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6-9,共4页
荀子、董仲舒的治道思想都是在国家、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提出来的。两者治道思想的共性与差别在于:在管理本体论上,荀子要求管理者面对自然之天必须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董仲舒认为"天"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原,也是社会等级秩序... 荀子、董仲舒的治道思想都是在国家、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提出来的。两者治道思想的共性与差别在于:在管理本体论上,荀子要求管理者面对自然之天必须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董仲舒认为"天"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原,也是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准则的唯一来源;在管理行为观上,两人都继承了经典儒家的管理行为理论,主张为政以德和贤人政治;在管理价值论方面,都认同"不与民争利";在管理人性观方面和管理控制论上,都认为人性可塑、导人为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董仲舒 治道思想 隆礼重法 《天人三策》
下载PDF
孔子圣贤观的治道思想发微 被引量:1
12
作者 奚刘琴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2019年第1期55-69,共15页
孔子对'圣贤'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体现出'德性至上、匡时济世、言法天下'三大特征。孔子对圣贤的认定,深刻影响了其治道思想,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为政以德'的治道原则、'重建周制'的治道方法、'教... 孔子对'圣贤'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体现出'德性至上、匡时济世、言法天下'三大特征。孔子对圣贤的认定,深刻影响了其治道思想,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为政以德'的治道原则、'重建周制'的治道方法、'教化万方'的治道旨归三方面。孔子建立在其圣贤观基础之上的治道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圣贤观 治道思想 为政以德
原文传递
从“自然”到“天理”——论二程治道思想的道德形上学建构
13
作者 张子峻 朱汉民 《朱子学研究》 2022年第2期234-245,共12页
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一书中,将宋明心性儒学界定为关于儒家“成德之教”的“道德的形上学”。其所谓“道德的形上学”,是包含“本体论”和“宇宙论”阐述的“由道德的进路来接近形上学,或形上学之由道德的进路而证成者”((1))。换言... 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一书中,将宋明心性儒学界定为关于儒家“成德之教”的“道德的形上学”。其所谓“道德的形上学”,是包含“本体论”和“宇宙论”阐述的“由道德的进路来接近形上学,或形上学之由道德的进路而证成者”((1))。换言之,道德的形上学是如何将人内在的德性之“当然”,由宇宙论和本体论建构路径,上通天道、天理,从而使道德成为具备形上义之“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的形上学 道德形上学 心性儒学 牟宗三 治道思想 成德之教 二程 天理
原文传递
“儒法治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
14
作者 蛰泰 《中国哲学年鉴》 2018年第1期467-467,共1页
2017年11月11—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学者与会,从源流梳理、文献解读、义理探究、中西对比等多个视角对儒法思想作了剖析和解读,以期为当今国家治理体... 2017年11月11—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学者与会,从源流梳理、文献解读、义理探究、中西对比等多个视角对儒法思想作了剖析和解读,以期为当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治道思想 中西对比 中国台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解读 当代价值
原文传递
德治的式微与法治的渐扬——王符《潜夫论》治道方略之调适 被引量:4
15
作者 方军 《船山学刊》 2006年第2期172-174,共3页
德治与法治是中国传统治道思想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王符《潜夫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东汉政治中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指出了德治式微和法治渐扬的治道方略之调适趋势。
关键词 《潜夫论》 治道思想 法治战略 德治 王符 式微 中国传统 关系问题
下载PDF
从治道角度看朱熹哲学
16
作者 张树旺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2-18,共7页
朱熹的治道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治道思想。他通过提出成德理论、融合佛老、贬斥事功较为成功地整合了人的行为,为当时社会找到了一条长治久安之道。
关键词 治道思想 成德 事功哲学 佛教 朱熹 哲学 理学
下载PDF
司马迁的因俗以治思想及其现实镜鉴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旭东 田国强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3-74,共12页
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习俗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司马迁较早注意到了俗与治的内在关联,但学术界忽视了其在司马迁经济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对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谱系中"俗&qu... 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习俗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司马迁较早注意到了俗与治的内在关联,但学术界忽视了其在司马迁经济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对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谱系中"俗"与"治"两大重要范畴进行了关联阐述,介绍了司马迁"因俗以治"治道思想的源流和主张,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延伸与扩展,探讨其现实意义。研究发现:(1)司马迁的治道思想兼容了道家与儒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的不同侧面,而其"善因论"的要义正在于"俗之所欲,因而予之"。(2)因俗以治的核心是因循人"生有欲"和"皆为利"的本性及民间习俗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立俗施事,以达至"事少而功多"的理想治理效果。(3)由于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和朴素性质,而且中国古代社会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其在近代以前始终未得到重视和采纳。(4)司马迁"因俗以治"思想给现代国家治理带来了众多启示:一是要尊重风俗习惯并加以因势利导;二是要注重习俗等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兼容;三是要让好的习俗成为一种稳态均衡而固定下来并延续下去。文章不仅是对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的丰富和拓展,而且对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治道思想 国家治理 现代启示
原文传递
Ubuntu: Alterity as a Perspective for Peace
18
作者 Flora Strozenberg Willis Santiago Guerra Filho Luiz Otavio Ferreira Barreto Leite Edna RaquelSantos Hogemann Milanna Nagib Hellen Cristina Silva de Oliveira Matheus Novais da Silva AnaCarolina Antao 《Sociology Study》 2015年第1期53-59,共7页
This paper looks for deepening the connections among peace, intercultural dialogue, and communalism in the light of Ubuntu, an ethical concept that emphasizes the alliances constructed between people and the relations... This paper looks for deepening the connections among peace, intercultural dialogue, and communalism in the light of Ubuntu, an ethical concept that emphasizes the alliances constructed between people and the relations established by them, and is seen as fundamental to the African thought of the groups that adopt Bantu languages. It develops an original exercise in diatopical hermeneutics--a methodology proposed by Raimon Panikkar, taking as the main goal to approach the Western ethic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to the epistemic and ontological category of Uhuntu, recognized in the Zulu maxim umuntu n#umuntu npabantu (a person is a person through other persons). It chooses as the basis of such study some contemporary thinkers as L^vinas, Bauman, Ramose, Chuwa, Kunene, and Nussbaum, who show a common concern with reverting a context of war and disregard of the integrity of human beings, connected to an ethics of alterity, zealous of the values of conviviality and respect fo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t reveals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of Ubuntu and the impacts of this conception on the process of facing the problems of human rights in post Apartheid South Africa. Grounded on such transdisciplinary reflexion, it tries to point through a path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for peace based on interculturality and communalism within different cul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BUNTU PEACE ethic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respect for the other communalism
下载PDF
圣王与治道——试论《淮南子》的圣王史观 被引量:2
19
作者 戴黍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1-134,共4页
关键词 《淮南子》 历史观念 治道思想 圣王 政治生活 社会生活 社会性格 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