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沿江稻区多熟制春玉米两段覆膜种植技术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建 徐少安 +2 位作者 周根友 沈锦根 陆虎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3-18,共6页
根据长江下游沿江稻区多熟制生产的自然生态特点 ,以春玉米露地移栽和地膜直播为对照 ,研究了营养钵育苗两段覆膜新型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的生育特点及其高产技术途径。结果表明春玉米两段覆膜种植具有增产与早熟的显著特征。春玉米的主要... 根据长江下游沿江稻区多熟制生产的自然生态特点 ,以春玉米露地移栽和地膜直播为对照 ,研究了营养钵育苗两段覆膜新型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的生育特点及其高产技术途径。结果表明春玉米两段覆膜种植具有增产与早熟的显著特征。春玉米的主要生长发育特性为 :大田初期株高日增量大 ,叶片早生快发 ,生长旺盛 ;中期植株叶面积多且高峰稳定期长 ,叶面积系数大 ,光合势强 ;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多 ,贮藏物质向穗部运转效率高 ,穗大粒多粒重。通过产量函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寻优 ,探明了春玉米两段覆膜方式的最大生产潜力和高产技术优化组合。玉米产量 82 5 0kg/hm2 以上的农艺措施为 :种植密度 1hm2 7 92× 10 4 株至 8 99× 10 4 株 ,纯N施用量 2 88 6~35 2 4kg/hm2 ,乙烯利化控浓度 30 4 6× 10 -6~ 498 0× 10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稻区 多熟制 春玉米 两段覆膜 生育特性 技术优化 增产效应
下载PDF
沿江稻区一季中稻产量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特征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学会 汪丽 +2 位作者 熊忠炯 钱立礼 罗跃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7期12986-12988,共3页
[目的]探索沿江稻区一季中稻超高产田块干物质积累的特征特性,主攻沿江稻区一季中稻超高产生产的瓶颈技术。[方法]选用高产迟熟大穗型品种P88S/747进行强化栽培。[结果]P88S/747最高苗量达到578.3万株/hm2,成穗率仅为39.40%。有2个灌浆... [目的]探索沿江稻区一季中稻超高产田块干物质积累的特征特性,主攻沿江稻区一季中稻超高产生产的瓶颈技术。[方法]选用高产迟熟大穗型品种P88S/747进行强化栽培。[结果]P88S/747最高苗量达到578.3万株/hm2,成穗率仅为39.40%。有2个灌浆速度高峰,强势高峰值在齐穗后10 d左右,弱势高峰值在齐穗后38 d左右。叶面积指数在分蘖盛期、抽穗期、蜡熟期分别为5.60、7.34、4.26,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分别为32.30%、30.73%。[结论]沿江稻区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难点是稳定提高水稻的分蘖成穗率;超高产栽培必须选用大穗型迟熟品种,增加生育后期肥料施用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稻区 中籼稻 产量性状 干物质
下载PDF
沿江稻区褐飞虱的抗药性现状、分析及用药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成社 周群芳 +3 位作者 张立良 戴昌金 任翠龙 翟勤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7期118-119,共2页
褐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通过对和县地区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毒死蜱等8种药剂的抗药性系统监测和检测,明确了沿江稻区褐飞虱的抗药性水平,分析了抗性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沿江稻区褐飞虱的用药治理策略。
关键词 褐飞虱 沿江稻区 抗药性 和县
下载PDF
沿江稻区多元多熟种植模式及其高效技术途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建 《南京农专学报》 2000年第3期23-27,共5页
针对市场经济日益发达、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产品需求日趋多样的现实 ,结合长江下游沿江农区的生态特征和资源特点 ,研究并提出了沿江稻区种植业实行粮饲经菜多元多熟结构的优化途径。开发出粮饲肥、粮饲果、粮饲菜、稻田超高效等类型的... 针对市场经济日益发达、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产品需求日趋多样的现实 ,结合长江下游沿江农区的生态特征和资源特点 ,研究并提出了沿江稻区种植业实行粮饲经菜多元多熟结构的优化途径。开发出粮饲肥、粮饲果、粮饲菜、稻田超高效等类型的多元多熟种植模式。与此同时 ,研究了与多元多熟种植模式相配套的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稻区 多元多熟 种植模式 栽培技术 种植业
下载PDF
沿江稻区二化螟重发原因与治理对策
5
作者 王新忠 陶定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2期273-274,共2页
对近 2 0年二化螟发生情况的分析表明 ,近 3年二化螟重发的原因主要是粗秆大穗品种的推广 ,春、秋气候变暖 ,适宜寄主植物的增多 ,防治效果下降。提出对二化螟的控制要采取优化品种布局 ,清理越冬场所 ,减少二化螟适宜寄主植物面积 。
关键词 沿江稻区 二化螟 发生原因 治理对策
下载PDF
沿江稻区粳稻丰产高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钱宗华 李华 +2 位作者 顾海伟 徐长青 於永杰 《中国稻米》 2007年第5期43-44,共2页
通过分析江苏沿江稻区生态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种植方式等因素,综合各先进实用技术的优势,组装配套形成了“旱育短龄秧苗带土带肥浅栽,按移栽叶龄控制基本苗,浅湿灌溉,适时控制高峰苗,平衡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的丰产高效精... 通过分析江苏沿江稻区生态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种植方式等因素,综合各先进实用技术的优势,组装配套形成了“旱育短龄秧苗带土带肥浅栽,按移栽叶龄控制基本苗,浅湿灌溉,适时控制高峰苗,平衡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的丰产高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通过在千亩核心方、大面积超高产田上的实施与应用发现,单产可提高到700kg/667m^2以上,要比当前大面积生产增产15%-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沿江稻区
下载PDF
常规粳稻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特征特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长海 汪向东 +1 位作者 李立中 方金旭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0-198,共9页
以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5年在安徽沿江稻区的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试验基地,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籼稻为对照,对常规粳稻的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具有茎秆矮壮、叶片挺直且短、穗形上翘或直立、穗短且着... 以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5年在安徽沿江稻区的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试验基地,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籼稻为对照,对常规粳稻的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具有茎秆矮壮、叶片挺直且短、穗形上翘或直立、穗短且着粒密的植株形态特征和足蘖中穗的经济性状特征;与籼稻相比,常规粳稻表现为感光性强、分蘖率弱,但成穗率高、花时迟,幼穗分化Ⅵ期前后和抽穗扬花期对高温敏感,中后期耐肥等特性。不同播期对常规粳稻经济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上,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常规粳稻随着播期的推迟表现为生物学产量逐渐下降而收获指数逐渐提高。试验结果表明,5月下旬播种、8月底至9月初抽穗的常规粳稻品种为安徽沿江稻区的优势品种,并提出了优势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粳稻 安徽沿江稻区 特征特性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安徽沿江稻区几种生态型粳稻与杂交籼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比较试验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立中 张长海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53,共4页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连粳7号、宁粳4号、武运粳27号)、迟熟中粳(武运粳24号、南粳9108、镇稻14)、早熟晚粳(武运粳23号、宁粳3号、镇稻11)共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丰两优4号、徽两优...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连粳7号、宁粳4号、武运粳27号)、迟熟中粳(武运粳24号、南粳9108、镇稻14)、早熟晚粳(武运粳23号、宁粳3号、镇稻11)共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丰两优4号、徽两优6号、Y两优2号)为对照,研究不同粳稻生态类型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种植表现。结果表明,粳稻无论在营养生长期的苗高上,还是在最终株高上都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表现较强的抗倒能力;在粳稻生长特性中,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同期抽穗的粳稻主茎叶片数多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数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与杂交籼稻相当,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高产。在产量表现上,迟熟中粳、中熟中粳与杂交籼稻相比具有产量优势,早熟晚粳不具有产量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安徽沿江稻区 籼改粳 稻作生态型
下载PDF
沿江稻区机插秧大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除药剂筛选 被引量:7
9
作者 吴照峰 周翔俊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9期62-63,共2页
普济圩农场机插秧稻田主要杂草有8~10种,以稗草、千金子、鸭舌草、节节菜为主。主要杂草组分(群落):千金子+鸭舌草+节节菜+水蓼和稗草+鸭舌草+野荸荠。栽后5d田间见草,杂草基数:禾本科30株/m2,莎草13株/m2,阔叶类草15株/m2。栽后12~15... 普济圩农场机插秧稻田主要杂草有8~10种,以稗草、千金子、鸭舌草、节节菜为主。主要杂草组分(群落):千金子+鸭舌草+节节菜+水蓼和稗草+鸭舌草+野荸荠。栽后5d田间见草,杂草基数:禾本科30株/m2,莎草13株/m2,阔叶类草15株/m2。栽后12~15d出现第1出草高峰,为72~101株/m2。此后杂草出现分枝分蘖,到栽后25~40d出现第2出草高峰,此期千金子和稗草增长最快,达278株/m2,所以机栽后12d内控制杂草基本苗是化除成功的关键。多种化除药剂筛选试验表明:用于人工移栽大田和直播田茎叶处理的几种常用除草剂,均可用于机插秧大田封闭处理,对机插秧苗安全,化除效果达74.5%~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秧稻田杂草 种类 发生规律 化除 药剂 沿江稻区
下载PDF
安徽沿江稻区“籼改粳”稻作生态型的确定试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立中 张长海 《中国种业》 2014年第7期42-45,共4页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共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为对照,研究不同粳稻生态类型在安徽沿江稻区的表现。结果表明:粳稻的株高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共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为对照,研究不同粳稻生态类型在安徽沿江稻区的表现。结果表明:粳稻的株高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表现较强的抗倒能力;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同期抽穗的粳稻主茎叶片数多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与杂交籼稻相当,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高产。产量结果分析表明迟熟中粳比杂交籼稻具有产量优势,其次是中熟中粳,早熟晚粳不具产量优势。在现行价格下,试验中的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每667m2收入分别比杂交籼稻多68.57元、313.64元和90.59元,可见,在安徽沿江稻区推广"籼改粳"能增加种植者的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沿江稻区 籼改粳 稻作生态型 品种 收入
下载PDF
沿江稻区穗颈瘟、纹枯病暴发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羌烨 张夕林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第6期125-127,133,共4页
针对近年来沿江稻区水稻穗颈瘟、纹枯病连续暴发流行、发生为害严重的现实,于2014~2015年开展了沿江稻区水稻穗颈瘟、纹枯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技术研究,提出了最佳防治适期、高效对路药剂、正确施药方法等关键防治技术,集成了行之有效的... 针对近年来沿江稻区水稻穗颈瘟、纹枯病连续暴发流行、发生为害严重的现实,于2014~2015年开展了沿江稻区水稻穗颈瘟、纹枯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技术研究,提出了最佳防治适期、高效对路药剂、正确施药方法等关键防治技术,集成了行之有效的稻瘟病、纹枯病防控对策,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稻区 穗颈瘟 纹枯病 流行特点 防控技术
下载PDF
沿江稻区大螟发生规律、为害习性及其有效防治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燕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21期88-88,91,共2页
介绍了沿江稻区大螟的发生规律、为害习性,分析了大螟发生为害逐步加重的原因,并提出了大螟的防治策略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 大螟 发生规律 防治 沿江稻区
下载PDF
沿江稻区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控对策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树娟 黄柳松 汤铎 《上海农业科技》 2014年第3期137-137,139,共2页
为探索杂草稻适宜的防除方法,调查研究了沿江地区稻田杂草稻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并依此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稻田杂草稻防控对策,且进行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 沿江稻区 杂草稻 发生特点 防控对策
下载PDF
沿江稻区稻瘟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荣曼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第17期121-122,共2页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沿江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来,由于品种抗性、施肥水平、气候条件等因素,致使局部地区发生较重,严重田块几乎颗粒无收。早稻发生较轻,晚稻发生较重。深入研究沿江地区稻瘟病发生特点及分析其发病...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沿江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来,由于品种抗性、施肥水平、气候条件等因素,致使局部地区发生较重,严重田块几乎颗粒无收。早稻发生较轻,晚稻发生较重。深入研究沿江地区稻瘟病发生特点及分析其发病原因是搞好该病防治工作的关键所在,对夺取水稻高产、稳产,防止大面积成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发生特点 原因分析 沿江稻区
下载PDF
芜湖沿江稻区病虫发生相与总体防治实践
15
作者 谢家峰 陶定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5期852-852,857,共2页
芜湖沿江稻区 3种稻作制下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和发生级别及防治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发生相 ,笔者分析了芜湖沿江稻区稻作制变化与病虫历史演变规律 ,现阶段不同稻作制下病虫发生相 ,并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总体防治技术 ,通过近1... 芜湖沿江稻区 3种稻作制下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和发生级别及防治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发生相 ,笔者分析了芜湖沿江稻区稻作制变化与病虫历史演变规律 ,现阶段不同稻作制下病虫发生相 ,并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总体防治技术 ,通过近10年的推广应用 ,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稻区 病虫害 发生种类 总体防治 防治实践
下载PDF
优质杂交粳稻常优5号在安徽省沿江稻区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16
作者 邱祥松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9期33-34,共2页
常优5号以其米质优、食味佳、熟期适宜、高产稳产、抗性好等综合优势深受农民尤其是种粮大户和稻米企业的青睐。总结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从播期选择、移栽、施肥、管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常优5号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安徽省 沿江稻区
下载PDF
沿江稻区褐飞虱连年重发的特点、原因分析及其防控对策
17
作者 张夕林 《中国农药》 2012年第12期17-21,共5页
南通市通州区地处长江下游,属沿江单季中晚粳稻区。2005年以来,水稻中后期褐飞虱连年重发,造成部分田块水稻全田枯死,给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威胁。通过对通州区植保站近年来积累的灯诱、田间系统调查及气象资料,从褐飞虱迁入期、迁入... 南通市通州区地处长江下游,属沿江单季中晚粳稻区。2005年以来,水稻中后期褐飞虱连年重发,造成部分田块水稻全田枯死,给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威胁。通过对通州区植保站近年来积累的灯诱、田间系统调查及气象资料,从褐飞虱迁入期、迁入量及气候条件和栽培因素等方面,归纳了2005年以来重发年份褐飞虱的发生特点,综合分析了其重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稻区 褐飞虱 防控对策 原因 水稻生产 长江下游 气象资料 系统调查
下载PDF
沿江稻区大螟的发生与防治
18
作者 赵虎 彭卫兵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0期177-177,共1页
介绍沿江稻区大螟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危害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为当地大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螟 发生 防治措施 沿江稻区
下载PDF
沿江稻区近年三化螟回升原因及化学防治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益新 姜广林 +1 位作者 孟爱中 丁旭 《植保技术与推广》 1997年第4期19-20,共2页
通过对南通市资料分析:近年沿江稻区三化螟回升主要影响因子是:①水稻栽培方式的多样化和新品种的推广;②三麦轻型栽培;③耕作制度变化;④人为防治方法的改变。并根据实践,提出适合本地应用的化学防治技术,包括防治策略、药种选... 通过对南通市资料分析:近年沿江稻区三化螟回升主要影响因子是:①水稻栽培方式的多样化和新品种的推广;②三麦轻型栽培;③耕作制度变化;④人为防治方法的改变。并根据实践,提出适合本地应用的化学防治技术,包括防治策略、药种选择、用药适期和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化螟 回升原因 药剂防治 沿江稻区
原文传递
软米越光518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上)
20
作者 陈贤伟 《农家致富》 2023年第23期22-23,共2页
越光518是由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与江苏越千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是江苏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光身稻优质软米品种。该品种在江苏省沿江稻区和苏南地区试种,表现出植株光滑少毛、综合抗性强、米质外观优... 越光518是由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与江苏越千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是江苏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光身稻优质软米品种。该品种在江苏省沿江稻区和苏南地区试种,表现出植株光滑少毛、综合抗性强、米质外观优、食味品质好、产量稳定、适应性广等优点。现将其品种的优质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发展 综合抗性 沿江稻区 光身稻 武进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软米 早熟晚粳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