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65
1
作者 黄薇 梁江平 +2 位作者 赵波 孙国昕 杨庆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5-644,共10页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发育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集层。在已提交的探明储量中,储集层孔隙度平均为11.8%,渗透率平均为2.30×10-3μm2,以岩性油藏为主;剩余勘探目标以赋存于孔隙度小于10...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发育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集层。在已提交的探明储量中,储集层孔隙度平均为11.8%,渗透率平均为2.30×10-3μm2,以岩性油藏为主;剩余勘探目标以赋存于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1×10-3μm2储集层中的致密油为主。从烃源岩、构造、断裂和储集层4个方面阐述了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认为成熟烃源岩控制了研究区致密油分布范围,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运聚指向区,北西向断裂带控制油气富集,河道砂体控制致密油"甜点"区。采用类比法进行致密油资源潜力评价,初步估算扶余油层致密油资源潜力为13.09×108t,是大庆油田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成藏主控因素 资源潜力 扶余油层 泉头 白垩系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相 被引量:35
2
作者 张庆国 鲍志东 +2 位作者 那未红 周新茂 孙继武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三角洲...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支河道间湾、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分支河道间湾9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不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平均宽度200~600m、平均厚度3~8m的河道单砂体,(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中央坳陷 下白垩统 泉头 沉积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
下载PDF
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单砂体划分——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 被引量:49
3
作者 封从军 鲍志东 +3 位作者 单启铜 孙萌思 于世岩 段宏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3,共7页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在单砂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发现该区单砂体主要包括多层式、叠加式、多边式、单边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叠置关系,识别出单砂体垂向分期、横向分界的8种测井相标志。采用研究区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以此为指导,在研究区泉头组四段5—10小层内共识别出44个低弯度曲流型单砂体。这些单砂体在平面上主要呈西南-东北方向条带状展布,宽度介于150~500 m,厚度介于2~8 m,宽/厚比介于40~100。最后,通过多组示踪剂分析测试资料,验证了单砂体划分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砂体 分流河道 废弃河道 三角洲平原 泉头 扶余油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四段—姚家组西部坡折带的成因及演化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颖 王英民 +4 位作者 赵志魁 赵占银 辛仁臣 杜金玲 王晓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36,90,共5页
大型坳陷湖盆中存在与海相盆地中陆坡相似的坡折带。根据对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等的综合研究,松辽盆地南部的泉头组四段—姚家组发育两级西部坡折带(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和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同一坡折带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有着不同... 大型坳陷湖盆中存在与海相盆地中陆坡相似的坡折带。根据对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等的综合研究,松辽盆地南部的泉头组四段—姚家组发育两级西部坡折带(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和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同一坡折带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控因素。早期两级坡折带都受到基底断裂的影响,后期发育过程中,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的主控因素是物源的方向和侵蚀力,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后期发育主要受沉积物的供应和差异压实作用的影响。坡折带形成的主控因素不同,则坡折的规模、延伸性以及坡度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坳陷湖盆 松辽盆地 坡折带 层序地层 泉头组四段-姚家组
下载PDF
松辽盆地泉头组三、四段河流相储层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顺 崔坤宁 +1 位作者 张晨晨 金明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1-419,429,共10页
依据大量钻井、测井、地震及实验室分析资料,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沉积地质学及油气成藏理论,通过成藏条件研究认识到,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为河流相低孔、低渗储层,上覆的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湖相泥岩既是烃源岩又是区域性盖层,因此具有上... 依据大量钻井、测井、地震及实验室分析资料,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沉积地质学及油气成藏理论,通过成藏条件研究认识到,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为河流相低孔、低渗储层,上覆的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湖相泥岩既是烃源岩又是区域性盖层,因此具有上生下储式成藏特征。油?源对比表明,油气垂直下排最大距离可达550 m,平均约300 m。明水组沉积末期,盆地反转应力场产生了大量断穿烃源岩及扶杨油层的断层并在源岩及储层内产生大量裂缝,同时源岩进入生烃高峰期,于是在构造应力及生烃超压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及裂缝下排到扶杨油层而成藏。因此,明水组沉积末期成为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曲流河点砂坝具有较好的物性,是油气的主要储集体。受浅水湖泊形成的泥岩盖层影响,形成了两套含油层系,油藏主要发育在近油源的扶余油层,盆地范围内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青山口组一段高成熟烃源岩控制了油藏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区,较低的砂地比决定了扶杨油层以发育岩性油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杨油层 砂地比 上生下储 河流相储层 岩性油藏 泉头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嫩江组层序地层与油气藏成因成藏组合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鸿友 沈安江 +1 位作者 王艳清 陆俊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9-473,共5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层序地层分析揭示,青二段顶至青三段底及嫩一、二段为湖域范围最广的两个时期,分别与两个二级旋回的凝缩段(CS1、CS2)相当,也是松辽盆地南部两套区域性烃源岩和区域性盖层发育的时期。这两套区...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层序地层分析揭示,青二段顶至青三段底及嫩一、二段为湖域范围最广的两个时期,分别与两个二级旋回的凝缩段(CS1、CS2)相当,也是松辽盆地南部两套区域性烃源岩和区域性盖层发育的时期。这两套区域性盖层将泉三、四段至嫩江组油层自然地划分为上、中、下3套有成因联系的油气成藏组合:泉三、四段至青一、二段为下部成藏组合,青三段至姚家组为中部成藏组合,嫩江组为上部成藏组合,同一成藏组合具共同的区域性盖层。同传统年代划分方案相比,新的划分方案以层序地层学为基础,以成藏控制因素———区域性盖层为划分依据,这对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层序地层学 区域性盖层 油气成藏组合 泉头组-嫩江组
下载PDF
松辽盆地四五家子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沉积相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烨菲 彭仕宓 +2 位作者 钟显彪 纪玉峰 马立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16-327,共12页
松辽盆地四五家子油田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内 ,在构造上是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杨大城子背斜的一部分。油田的储层主要由下白垩统泉头组组成 ,它是在晚白垩世干旱和氧化环境中沉积的。其物源来自东北部的中央古隆起。本区储层岩性以岩屑长... 松辽盆地四五家子油田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内 ,在构造上是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杨大城子背斜的一部分。油田的储层主要由下白垩统泉头组组成 ,它是在晚白垩世干旱和氧化环境中沉积的。其物源来自东北部的中央古隆起。本区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部分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通过单井相分析 ,主要相标志为具有牵引流沉积机制为主的沉积构造和粒度分布特征。根据相标志分析 ,储层为曲流河相沉积 ,发育曲流河点坝、决口扇、天然堤及泛滥平原四种沉积微相类型。曲流河相自下而上为河床滞留沉积 -点坝 -天然堤 -决口扇 -泛滥平原的正韵律组合。在建立各沉积微相测井相模式的基础上 ,对全区 136口非取芯井进行了沉积微相识别 ,而应用顺序指示模拟实现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恢复其古地理面貌 :主要发育两条自北北东向南南西方向延伸的曲流河床 ,具有曲流河点坝特征的泉头组小层 6、小层 7是主要的储集层。这个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油田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下白垩统 泉头 沉积相 曲流河 测井相 油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白垩系泉头组典型河流相沉积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占东 王殿举 +5 位作者 张海翔 殷跃磊 赵凤全 徐磊 程鹏 刘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1-629,共9页
根据岩心、电测曲线、录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白垩系泉头组储层特征、沉积相类型以及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东南隆起区泉头组岩性以氧化较强的紫红色砂岩和粉砂岩沉积为主,储层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 根据岩心、电测曲线、录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白垩系泉头组储层特征、沉积相类型以及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东南隆起区泉头组岩性以氧化较强的紫红色砂岩和粉砂岩沉积为主,储层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岩屑及微量造岩矿物组成,属低孔、低渗型致密储层。结合重矿物组合和砂岩百分含量分析法确定了盆地主要受梨树-桑树台、长春-农安和榆树-扶余三大水系控制,自东向西,沿着沉积盆地边缘至凹陷区方向,砂岩百分含量逐渐变小。泉头组沉积整体上表现为沉降速率快、粗粒沉积物快速充填的特点,具有陡坡成扇、缓坡成河的沉积特征。层序V-q1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和冲积扇沉积,层序V-q2和层序V-q3为从辫状河沉积过渡为曲流河沉积的过程,主要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体系,层序V-q4辫状河到曲流河的过渡结束,完全表现出曲流河沉积特征,长春-农安与榆树-扶余两个水系在此时期于长春岭背斜带汇聚,形成了泉头组末期的河流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辫状河 泉头 白垩系 东南隆起区
下载PDF
松科1井南孔白垩系泉头组沉积序列精细描述:岩石地层、沉积相与旋回地层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国栋 程日辉 +4 位作者 王璞珺 高有峰 王成善 任延广 黄清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4-338,共15页
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南孔连续取泉四段至泉三段顶岩心,心长132.07m,岩心收获率为100.00%。松科1井南孔泉头组岩心的精细描述,揭示其岩性-岩相-旋回地层的序列及其过程。松科1井南孔泉头组取心段识别出9种基本岩石类型,相类型... 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南孔连续取泉四段至泉三段顶岩心,心长132.07m,岩心收获率为100.00%。松科1井南孔泉头组岩心的精细描述,揭示其岩性-岩相-旋回地层的序列及其过程。松科1井南孔泉头组取心段识别出9种基本岩石类型,相类型主要有曲流河、浅湖和三角洲前缘3种亚相,以及点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水道、河漫滩、河漫湖、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湖相静水泥质沉积和浊流沉积等10种沉积微相。相应井段可识别出2类8种米级旋回(六级旋回),整个井段由76个米级旋回构成,叠加成25个五级旋回、8个四级旋回和2个三级旋回。泉三、四段厘米级刻画的陆相红层为全球白垩纪富氧事件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立典剖面。泉头组三、四段发育的在盆地内广泛分布的储层砂岩是大规模坳陷形成前的必然沉积产物,这一时期是松辽盆地由断陷向坳陷转化的阶段,也是大规模坳陷的初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头 沉积相 沉积序列 旋回地层 松科1井南孔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南部泉头组四段浅水三角洲河道储层构型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邓庆杰 康德江 +2 位作者 胡明毅 沈娇 雷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3-524,共12页
三肇凹陷南部泉四段河道储层主要沉积于缓坡背景下湖泊-浅水三角洲体系,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层系。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进行储层构型研究,以Miall提出的构型理论为指导,识别出细砾岩或含泥砾细砂岩、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两类四级... 三肇凹陷南部泉四段河道储层主要沉积于缓坡背景下湖泊-浅水三角洲体系,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层系。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进行储层构型研究,以Miall提出的构型理论为指导,识别出细砾岩或含泥砾细砂岩、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两类四级构型界面。根据17种岩相类型,划分了6种构型单元,进一步总结了CH1型、CH2型、CH3型、CH4型4种类型构型单元垂向组合样式。结合4个开发区块,采用复合河道顶拉平方法,刻画4种复合河道构型单元平面组合样式。在井震结合基础上,采用90°相位转换,再统计复合河道主要发育关键位置,针对目的层间提取时频三原色频率属性,进行三肇凹陷南部泉四段储层构型演化研究。研究表明,CH1型为3~7个GB-DA组成垂向加积样式,CH2型为2~5个GB-SL-OF或SB-SL-OF组成侧向加积样式,CH3型为2~4个SB-SL-OF组成侧向加积样式,CH4型为1~3个SB-DA-LS组成垂向加积样式;CH1型与CH4型四级界面水平状向前延伸,CH2型与CH3型四级界面呈现低角度倾斜,延伸较短。Q4-sq1至Q4-sq4沉积时期,随着湖平面不断上升,河道储层构型单元组合样式呈现CH1型-CH2型-CH3型-CH4型转变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构型单元 组合样式 浅水三角洲 泉头 三肇凹陷南部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基于沉积模式的地震多属性量化沉积微相解释方法——以松辽盆地北部高台子地区泉头组三-四段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树民 沈加刚 +4 位作者 宋永忠 张尔华 乔彦国 于兴河 关晓巍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0-758,共19页
本文针对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赋存的泉头组三-四段河道砂体地震识别问题开展了地震地质综合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沉积岩石学理论为指导,识别了沉积微相和河道砂体沉积特征,用钻井和地震联合分层对比的方法建立层序地层格... 本文针对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赋存的泉头组三-四段河道砂体地震识别问题开展了地震地质综合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沉积岩石学理论为指导,识别了沉积微相和河道砂体沉积特征,用钻井和地震联合分层对比的方法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和区域沉积微相展布模式,确定了地震剖面上具有可对比追踪性的四级层序界面。通过地震多属性多元回归与聚类分析拟合含砂率,在沉积模式的指导下对含砂率平面图进行沉积微相解释,确定河道砂体的空间展布和有利区,经钻探验证说明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体 沉积微相 井-震联合分层 多属性量化 泉头 松辽盆地北部
下载PDF
松辽盆地大安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定量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史超群 王云龙 +11 位作者 秦智 林艳波 潘兆光 陈国辉 刘小芹 鲍志东 陶醉 方松 窦鲁星 姚婷婷 杨尚锋 杨益春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1-264,共14页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测井解释和粒度分析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大安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压实作用是导致大安油田泉...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测井解释和粒度分析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大安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压实作用是导致大安油田泉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物性变差最主要的成岩作用。研究区储集层压实程度为中等,压实破坏程度与储集层复合砂体厚度、分选系数、泥质含量等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2)胶结作用是研究区储集层物性变差的又一重要因素。区内胶结作用强度较弱,胶结作用减孔率与相对构型界面的位置、石英绝对含量、碎屑组分含量和杂基含量等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3)溶蚀作用对区内储集层物性的改善程度相对较小。溶蚀作用增孔率与复合砂体厚度、杂基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压实、胶结、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改造程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反映砂体的垂向叠置关系、河道厚度规模、水动力强度等沉积特征对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强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泉头 泉四段 成岩作用 特低渗—超低渗 储集层 孔隙演化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叠置机理及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 被引量:71
13
作者 封从军 鲍志东 +1 位作者 代春明 张兆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5,共8页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4种垂向叠置样式和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侧切式、替代式5种平面接触样式,并总结了相应的识别标志。研究区单砂体宽度介于200~800m,单砂体厚度介于4~8m。分离式的叠置砂体顶部剩余油富集;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垂向)叠置类型的砂体厚度不同、注水方向不同,对剩余油分布范围有较大影响。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的砂体横向不连通,在两个单砂体之间易形成侧翼剩余油富集;侧切式和替代式的砂体,横向连通性好,剩余油不易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三角洲前缘 单砂体 泉头 剩余油 扶余油田
下载PDF
大庆长垣及以东地区泉头组三、四段重矿物特征及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雷 卢双舫 +2 位作者 张学娟 王海涛 何欣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3,共4页
通过对大庆长垣及以东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重矿物组合特征和ZTR指数变化特征研究,对大庆长垣及以东地区泉头组三、四段的物源及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存在六大沉积体系,即北部沉积体系、拜泉—明水沉积体系、西部英... 通过对大庆长垣及以东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重矿物组合特征和ZTR指数变化特征研究,对大庆长垣及以东地区泉头组三、四段的物源及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存在六大沉积体系,即北部沉积体系、拜泉—明水沉积体系、西部英台沉积体系、西南保康沉积体系、南部怀德沉积体系和东部沉积体系,并对每个沉积体系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厘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长垣及以东 泉头 沉积体系 物源分析 重矿物组合 ZTR指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早白垩世登娄库-泉头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俞昊 林春明 +2 位作者 周健 张霞 徐深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0-250,共11页
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早白垩世登娄库—泉头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不高,为超低孔超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登娄库组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高值区主要分布... 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早白垩世登娄库—泉头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不高,为超低孔超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登娄库组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Y81井区。以YB4—Y8102—Y8101井一线为界,西部孔渗值较高、物性较好,东部孔渗值较低、物性变差。泉头组储层孔渗值总体上由南向北递减,其中渗透率值递减速率较快。研究区目的层段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胶结、溶蚀、交代以及次生加大五种作用;成岩演化处于晚成岩A期和B期,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其中压实、胶结、交代和次生加大作用使储层原生孔隙迅速减少、渗透率降低,是导致研究区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则是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研究区砂岩的储层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登娄库—泉头 白垩系 腰英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安达地区泉头组四段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 被引量:15
16
作者 赵波 冯子辉 梁江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40,45,共7页
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和测井相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安达地区泉头组四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和席状砂6种微相。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 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和测井相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安达地区泉头组四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和席状砂6种微相。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把安达地区泉头组四段分为1个长期旋回、6个中期旋回和10个短期旋回层序。K1q4-sq1和K1q4-sq2层序中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K1q4-sq3层序中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综合分析D25,DS401等7口钻井资料认为,该区主要储层为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上覆沉积的青山口组一段泥岩构成良好的烃源岩和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三角洲沉积 油气分布 泉头组四段 下白垩统 安达地区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布海合隆地区泉头组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方石 刘招君 胡显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3-38,共6页
该文根据布海合隆地区泉头组河流相及其各层序地层单元在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发育特征,从他生旋回和自生旋回的角度分析了3种河流类型形成机制的差异,并根据他生旋回的控制因素———基准面的变化情况,划分出了本区的层序地... 该文根据布海合隆地区泉头组河流相及其各层序地层单元在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发育特征,从他生旋回和自生旋回的角度分析了3种河流类型形成机制的差异,并根据他生旋回的控制因素———基准面的变化情况,划分出了本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模式:低水位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辫状河为特征;水进体系域以垂向加积为主,以发育网状河为特征;高水位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低能曲流河为特征;水退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高能曲流河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布海合隆地区 泉头 河流相 层序地层学 特征 油气地质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碳酸盐胶结物分布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小庆 鲍志东 +1 位作者 孟元林 刘宗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镜下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包裹体测试和物性分析数据,对松辽盆地北部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泉头组三、泉四段地层平缓...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镜下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包裹体测试和物性分析数据,对松辽盆地北部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泉头组三、泉四段地层平缓、埋深跨度小、成岩作用变化弱,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基准面旋回控制;由物源向盆地方向依次发育的曲流河水上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在岩性特征、分选磨圆和泥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中期旋回相同沉积微相的储集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不同,并随着长期基准面上升而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由沉积微相和基准面旋回共同引起的沉积环境差异,而导致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规律性变化,是影响河流相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基准面旋回 松辽盆地 泉头 碳酸盐胶结物 成岩作用
下载PDF
松辽盆地梨树凹陷泉头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18
19
作者 唐黎明 何兴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6-268,273,共4页
松辽盆地梨树凹陷泉头组主要发育有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浅水湖和滨浅湖等沉积相 ,盆地的轻微振荡性升降使其沉积演化可分为 4个时期 ,早期 (泉一段 )是断陷沉积向坳陷沉积转换的过渡时期 ;中期 (泉二段 )由于盆地沉降速率大 ,河流... 松辽盆地梨树凹陷泉头组主要发育有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浅水湖和滨浅湖等沉积相 ,盆地的轻微振荡性升降使其沉积演化可分为 4个时期 ,早期 (泉一段 )是断陷沉积向坳陷沉积转换的过渡时期 ;中期 (泉二段 )由于盆地沉降速率大 ,河流冲积作用弱 ,发育了大规模的浅水湖 ,沉积环境由浅水湖、洪泛洼地和少量曲流河组成 ;晚期 (泉三段—泉四段中期 )区域沉积变缓、河流作用再度增强 ,形成十分发育的储层段 ;末期 (泉四段晚期 )受全盆地发展影响 ,松辽大湖盆形成雏形并开始扩展。泉头组的沉积演化经历了河流冲积平原沉积的完整沉积序列 ,代表了松辽盆地断坳转换时期的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梨树凹陷 泉头 沉积特征 沉积相 油气地质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南缘籍家岭泉头组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由冲积扇演化为曲流河的典型露头剖面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朋远 柳成志 辛仁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38-1347,共10页
以松辽盆地东南缘籍家岭泉头组露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露头的野外实测及粒度分析,揭示了籍家岭泉头组露头是由冲积扇演化为曲流河相的典型露头剖面。垂向上,露头从0~28 m发育冲积扇相,28~70 m发育辫状河相,70~510 m发育曲流河相。其中... 以松辽盆地东南缘籍家岭泉头组露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露头的野外实测及粒度分析,揭示了籍家岭泉头组露头是由冲积扇演化为曲流河相的典型露头剖面。垂向上,露头从0~28 m发育冲积扇相,28~70 m发育辫状河相,70~510 m发育曲流河相。其中冲积扇相发育扇中、扇端2种亚相,区分出泥石流沉积、泥流沉积、扇面河道沉积、漫流沉积、淤积物5种微相。辫状河相发育河道、河漫2种亚相,区分出滞留沉积、心滩、河漫滩3种微相。曲流河相发育河道、堤岸及河漫3种亚相,区分出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5种微相。粒度概率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冲积扇为悬浮一段式及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辫状河为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曲流河为跳跃—悬浮二段式的组合特征。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这一演化过程反映了松辽盆地东南缘泉头组沉积时期较大的地势高差—陡坡—准平原化的古地理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籍家岭露头 泉头 沉积相 沉积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