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泌酸腺腺瘤和胃底腺型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葛小霞 林建龙 +3 位作者 王丽萍 程焰红 陈小玲 王明月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7期70-74,共5页
目的 探讨胃泌酸腺腺瘤(gastric oxyntic gland adenoma,G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GA-F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4例GOGA和2例GA-FC,分析临床、病理、... 目的 探讨胃泌酸腺腺瘤(gastric oxyntic gland adenoma,G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GA-F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4例GOGA和2例GA-FC,分析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GOGA内镜示肿物与周边黏膜边界不清的褪色样隆起或平坦的黏膜下病变,病理表现为腺体融合呈管状、筛状,边缘规则无成角,Ki67 <2%;2例GA-FC内镜示肿物与周边黏膜边界清楚的褪色样隆起或平坦的黏膜下病变,表面可有不规则的结构,病理结构异型更明显,腺体融合呈筛状、迷路样,边缘不规则可见成角,间质轻度纤维化,Ki67> 2%。结论 泌酸腺腺瘤与胃底腺型腺癌两者属于同一生物学谱系的两端,两者在临床病理上具有共性的同时也有各自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泌酸腺腺瘤 胃底腺型腺癌 腺肿 高分化胃腺癌 临床病理
下载PDF
胃泌酸腺肿瘤49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2
作者 张璐璐 李慧 +3 位作者 管冰心 郑玉平 乌肖林 周成军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分析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49例胃泌酸腺肿瘤包括泌酸腺腺瘤(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FG)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并进... 目的:分析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49例胃泌酸腺肿瘤包括泌酸腺腺瘤(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FG)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结果:胃泌酸腺肿瘤的患者年龄19~83岁,平均(57.3±2.4)岁,男女比例为24∶25。病变主要位于胃体(27/49)和胃底(15/49)。内镜下有4种表现:扁平隆起型、息肉样、扁平型和凹陷型。部分病变可见扩张的树枝状血管。48例为单发,病变最大径平均为(3.9±0.5)mm(1.0~7.0 mm)。7例表现为黏膜下浸润,浸润深度均小于500μm。该肿瘤由密集的腺体吻合呈条索状,镜下呈不规则分支状、迷路状。该类肿瘤细胞分化好,形态类似于泌酸腺细胞,以主细胞为主,细胞核轻度增大,有轻微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免疫标志物MUC6(100%)和Pepsinogen-Ⅰ(83%)呈弥漫性阳性,H+/K+-ATPase不同程度阳性(58%)。结论:泌酸腺肿瘤是一种新的胃肿瘤组织学类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该类肿瘤发病率较低,预后良好,但仍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肿 主细胞 泌酸腺腺瘤 胃底腺型腺癌
下载PDF
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内镜及组织学特点
3
作者 刘婉婷 谷海燕 魏良洲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0期16387-16393,共7页
目的:探讨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泌酸腺腺瘤和4例胃底腺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肿瘤内镜下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 目的:探讨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泌酸腺腺瘤和4例胃底腺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肿瘤内镜下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7例患者年龄55~71岁,平均年龄及中位年龄均为63岁,其中女性5例,男性2例,主要因腹部不适及查体发现,均无HP感染,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者5例,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者2例,1例GA-FG浸润深度达1000 um,术后存在黏膜下层增生。病灶最大直径为0.3~1.5 cm。GOGA及GA-FG均以主细胞成分为主,肿瘤表面被小凹上皮所覆盖,细胞异型性小,排列成不规则的腺管状,均未见明显核分裂象,肿瘤周围黏膜均未见HP感染、萎缩及肠化。免疫表型显示MUC6和Pepsinogen呈弥漫强阳性表达,其中2例患者H+/K+-ATPase细胞阳性,MUC5AC只在覆盖在肿瘤表面的小凹上皮中表达,肿瘤细胞未见表达,CD10、MUC2、CDX-2均为阴性,热点区域Ki-67增殖指数为1%~10%,未见P53高表达和β-catenin核阳性表达。结论:胃泌酸腺肿瘤是非常罕见且具有独特病理学特征的肿瘤,预后较好,内镜下病变切除术可基本治愈,但目前对其认识不足,容易漏诊及误诊,因此熟练掌握其内镜下特点和组织学形态对提高消化内科医师的诊断及治疗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肿 泌酸腺腺瘤 胃底腺型胃癌
下载PDF
主细胞为主型胃泌酸腺肿瘤9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涛 罗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主细胞为主型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雅安市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7月诊治的9例主细胞为主型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内镜特征、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9... 目的:探讨主细胞为主型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雅安市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7月诊治的9例主细胞为主型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内镜特征、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9例患者中5例为女性,4例为男性,中位年龄54岁。其中胃底腺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GA-FG)6例、泌酸腺腺瘤(gastric oxyntic gland adenoma,GOGA)3例。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隐痛(5/9)。胃镜提示胃体或胃底的浅表隆起型(8/9)或浅表平坦型病变(1/9),病灶最大直径2~6 mm。GA-FG及GOGA均以主细胞成分为主,伴有壁细胞和颈黏液细胞,细胞异型性小,排列成不规则的腺管状。GA-FG中查见肿瘤周围间隙(5/6)及肿瘤周围纤维化(1/6)。免疫表型显示主细胞表达胃蛋白酶原Ⅰ、壁细胞表达H+-K^(+)-ATP酶、颈黏液细胞表达黏蛋白6。4例患者获得12~25个月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胃的主细胞为主型泌酸腺肿瘤是罕见且具有独特病理学特征的肿瘤,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肿 泌酸腺腺瘤 胃底腺型胃癌
下载PDF
胃底腺黏膜谱系肿瘤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5
作者 刘美艳 谢娇 +1 位作者 江传燊 李达周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4,共5页
胃底腺黏膜谱系肿瘤是一类在组织病理学层面对胃底腺黏膜分化的上皮性肿瘤的疾病统称,可以分为泌酸腺腺瘤、胃底腺型胃癌、胃底腺黏膜型胃腺癌3型。目前关于胃底腺黏膜谱系肿瘤的针对性研究较少,在分类、诊断及治疗方面尚无明确规范。... 胃底腺黏膜谱系肿瘤是一类在组织病理学层面对胃底腺黏膜分化的上皮性肿瘤的疾病统称,可以分为泌酸腺腺瘤、胃底腺型胃癌、胃底腺黏膜型胃腺癌3型。目前关于胃底腺黏膜谱系肿瘤的针对性研究较少,在分类、诊断及治疗方面尚无明确规范。就胃底腺黏膜谱系肿瘤的概念演化及分类、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提高胃底腺黏膜谱系肿瘤的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 胃腺癌 胃底腺型胃癌 泌酸腺腺瘤 胃底腺黏膜型胃腺癌 胃底腺黏膜谱系肿
原文传递
胃底腺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6
作者 刘晓 于剑锋 +4 位作者 王燕斌 刘心娟 刘振 张冬磊 郝建宇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308-312,共5页
为研究胃底腺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病理学特点,收集2018年8月-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并且术后病理提示为胃底腺型胃癌或胃泌酸腺腺... 为研究胃底腺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病理学特点,收集2018年8月-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并且术后病理提示为胃底腺型胃癌或胃泌酸腺腺瘤的7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评估患者临床特征、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病理资料和随访相关数据。7例患者病变均位于胃底部,均完成ESD治疗,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提示肿瘤细胞均起源于黏膜深层,具有浸润性生长模式,大部分肿瘤表面覆盖有正常的小凹上皮,4例患者肿瘤细胞浸润至黏膜下层,其中1例患者黏膜下浸润深度>500μm(550μm)。免疫组化提示MUC-6均呈弥漫性阳性,提示肿瘤为主细胞来源,所有病例MUC-2、MUC-5AC、CDX-2、CD10、CgA表达均为阴性。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术后溃疡愈合良好,未见病变复发。说明胃底腺型肿瘤有相对独特的生物学特性,ESD是治疗胃底腺型肿瘤首选的治疗方式。另外胃底腺型肿瘤组织学特点明确,可依靠免疫组化指标与其他胃部肿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底 胃底腺型胃癌 泌酸腺腺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4例胃底腺来源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翠翠 顾嘉 +2 位作者 姜贝贝 曹瑞雪 刘晓红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81-786,共6页
目的探讨胃底腺来源肿瘤胃泌酸腺腺瘤(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解放军第960医院2019年2月至2019年9月确诊的2例OGA和2例GA-FG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光镜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内镜分析其组织学的主要特征... 目的探讨胃底腺来源肿瘤胃泌酸腺腺瘤(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解放军第960医院2019年2月至2019年9月确诊的2例OGA和2例GA-FG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光镜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内镜分析其组织学的主要特征。结果OGA和GA-FG均分化较好,位于黏膜固有层的深部。2例OGA局限于黏膜内,其中1例OGA腺体呈不规则管状,结构异型性较小,属于低度异型,1例OGA腺体呈不规则的管状、分枝状或吻合状,属于高度异型;2例GA-FG伴有黏膜下浸润,腺体呈不规则的管状、分枝状或吻合状,可形成所谓的"无尽腺"结构。肿瘤表面腺体未见明显异型,周围黏膜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肠化或萎缩等。2例OGA和2例GA-FG免疫组化结果相似,胃蛋白酶原1呈弥漫性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主细胞分化;H+/K+ATPase和PDGFRA-α呈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壁细胞分化。Syn均呈阳性表达而CD10、MUC2和CD-X2均阴性,未见p53过表达和β-catenin核阳性,热点区Ki-67增殖指数约为1%~5%。结论GA-FG为一种分化良好的、低度恶性的新的胃癌亚型。免疫组化及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有助于鉴别诊断,Syn的阳性意义及能否成为诊断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OGA由低度异型至高度异型至黏膜下浸润可能是GA-FG的发生过程,但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Wnt/β-catenin和Shh信号通路有关,但有别于其他类型胃癌的发病机制。内镜下黏膜切除对病变的完整切除是首选治疗,通常是治愈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 胃底腺型腺癌 泌酸腺腺瘤 MUC SYN 胃蛋白酶原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