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少数民族法俗文化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玉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9-94,共6页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斗争过程中,为维护民族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创制形成一整套符合民族社会和民族要求的行为规则,这就是少数民族的法律。在少数民族没有形成政权国家之时,它往往是以不成文的习惯法的形式根植...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斗争过程中,为维护民族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创制形成一整套符合民族社会和民族要求的行为规则,这就是少数民族的法律。在少数民族没有形成政权国家之时,它往往是以不成文的习惯法的形式根植于民族民间,为该民族族民所共同习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法俗文化 习惯 宗教文化 伦理道德
下载PDF
契约文书的民俗学研究
2
作者 吴丽平 《民间文化论坛》 2024年第3期61-74,共14页
契约文书是中国传统社会为处理财产、社会关系等而撰写具有一定格式规范的文字。作为记录民间生活的一手文献史料,契约文书受到法制史、社会经济史、语言学等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契约文书因其创制者和使用者为“民”、包含丰富之“俗”... 契约文书是中国传统社会为处理财产、社会关系等而撰写具有一定格式规范的文字。作为记录民间生活的一手文献史料,契约文书受到法制史、社会经济史、语言学等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契约文书因其创制者和使用者为“民”、包含丰富之“俗”,既可为民俗学研究提供诸多有效信息,也可直接成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学视角下的契约文书,在分类体系上可与现代民俗学分类框架进行对接,由此讨论契约文书作为民俗文献资料,可以丰富和充实物质生产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的事象和整体研究。同时,从民俗学本位出发,借用孙末楠“民俗社会”理论所引申出的“俗、礼、法、制”理论体系,可以分析契约文书背后的契约观念、契约行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如此大量的和成熟的契约活动”,在调整社会秩序、带动社会运转中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文书 文献 礼制 社会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法律的“法俗”特质 被引量:3
3
作者 杜文忠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9-147,共9页
从雷德菲尔德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出发,以"法俗"概念为中心,从民俗学角度解释中国古代法律样式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观点。从中国早期法律的原始创制以及儒墨法对其"法俗"特质的形成和影... 从雷德菲尔德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出发,以"法俗"概念为中心,从民俗学角度解释中国古代法律样式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观点。从中国早期法律的原始创制以及儒墨法对其"法俗"特质的形成和影响来看,认识古代法律之难,不全在其律,亦难在其俗;中国古代法律一直追求礼、俗、法的统一。综观秦代法治,"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它不仅要"问俗",还要"化俗"。由此,中国古代在国家(礼法)与社会(俗)之间建立了合理的联系,创制了"俗—礼—法"之间渐次递进的社会制度模型,进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法律兼具风俗性法学和理性法学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法俗 特质
原文传递
论秦的“错法成俗”与社会变革 被引量:2
4
作者 田延峰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4期96-99,128,共5页
"错法成俗"即通过推行新法,改变社会风俗,进而实现整体的社会变革。这里的"俗"以人性自利为前提,专指人的价值观和相应的情感、行为模式,价值追求是其核心。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以"错法成俗"为变法的基... "错法成俗"即通过推行新法,改变社会风俗,进而实现整体的社会变革。这里的"俗"以人性自利为前提,专指人的价值观和相应的情感、行为模式,价值追求是其核心。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以"错法成俗"为变法的基本路径,以形成和法思想相统一的"俗"。秦国主要是通过国君之令强制变俗,以明确的价值引导养成风俗,对和法思想导向相违背的"俗"严厉禁止,并实行"更礼"。"错法成俗"路径的确立主要出于战争原因,它改造了社会价值观念,改变了旧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了整体的社会变革和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的形成。"错法成俗"也使"移风易俗"成为战国到汉代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政治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国 思想
下载PDF
“教”字析为“孝”、“文”的形义皆误——兼谈“俗文字法”解析字义之弊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洪年 《萍乡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4-57,共4页
已有完整左右结构之"■"字,已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左边偏旁是教育之"教"的初文(本字),右边部首是"攴"(攵)。至秦汉隶定为"教"(左上为"义")的同时亦与讹变体"教"(左上为"... 已有完整左右结构之"■"字,已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左边偏旁是教育之"教"的初文(本字),右边部首是"攴"(攵)。至秦汉隶定为"教"(左上为"义")的同时亦与讹变体"教"(左上为"土")并存。"教"字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直至上世纪前期的古今辞书中,"教"为正体,"教"为异体(甚至不收)。现代规范汉字作"教",当代学者析其为"孝""文",并依次作如是的形义解读,皆误。源于"教"字为民间俗文字法忽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字 “孝”与“文” 文字
下载PDF
清代“因俗而治”立法原则研究——以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立法为例
6
作者 杨华双 陈玲 《西南法学》 2021年第1期64-76,共13页
清代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有其独特的方式,特别是中央政府针对蒙古地区的立法。《钦定理藩院则例》以及《蒙古律例》等一系列法律文件都在某种程度上主动吸收了蒙古地区的法俗,"首告""入誓""罚畜"等都体现了... 清代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有其独特的方式,特别是中央政府针对蒙古地区的立法。《钦定理藩院则例》以及《蒙古律例》等一系列法律文件都在某种程度上主动吸收了蒙古地区的法俗,"首告""入誓""罚畜"等都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法俗色彩。"因俗而治"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吸收少数民族地区法俗的立法理念。本文将探究"因俗而治"的具体界限,并厘清"因俗而治"在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立法和司法上的主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蒙古地区 而治 法俗
原文传递
Factors Influencing on Drinking Water Source Selection in Rural Areas of the Bengal Region
7
作者 Maiko Sakamot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3年第11期664-676,共13页
The arsenic contamin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rural areas of the Bengal region, where the water pipeline supply is not equipped. Those, who suffer from the contamination are mainly in the poor... The arsenic contamin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rural areas of the Bengal region, where the water pipeline supply is not equipped. Those, who suffer from the contamination are mainly in the poorest sector. In the region, the sel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s done by women. The local traditional custom of Parda may restrict women's behavior. In this paper, a quantitative way of evaluating women's psychological stress is proposed, and mechanisms of women's water selection are analyzed using behavioral model. Ultimately, the more acceptable ways of installing water facilities to local people in each village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Asia arsenic contamination drinking water GENDER space syntax.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