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法学教育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静 安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13期33-36,共4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新时代法学教育指引了科学的方向。在法学教育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并将其贯穿整个法学课程体系中,是保证开放教育法学专业适应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新时代法学教育指引了科学的方向。在法学教育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并将其贯穿整个法学课程体系中,是保证开放教育法学专业适应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路径。开放大学法学教育应当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课程评价考核机制入手,积极将这一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育教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德法兼修的育人理念,不断提高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时代法学教育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新时代法学本科“双线”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为指引
2
作者 涂缦缦 《南方论刊》 2024年第4期97-99,112,共4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学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中强调要充分运用数字科技,促进法学教学全面进步、法学教育全面发展,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人才队伍。“双线”混合教学模式是线上教学与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学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中强调要充分运用数字科技,促进法学教学全面进步、法学教育全面发展,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人才队伍。“双线”混合教学模式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双线”混合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线下与教师面对面进行小组研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等。这样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法学教育 “双线”混合 研讨式教学
下载PDF
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全球胜任力教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进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吉文 《武大国际法评论》 CSSCI 2024年第2期45-57,共13页
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功效不显、作用不彰的问题表明现行涉外法治人才的教育以及课程体系存在不足,未能把符合多元国际社会需要的全球胜任力涵盖其中。作为既能胜任竞争也可胜任合作的多维度能力,全球胜任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 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功效不显、作用不彰的问题表明现行涉外法治人才的教育以及课程体系存在不足,未能把符合多元国际社会需要的全球胜任力涵盖其中。作为既能胜任竞争也可胜任合作的多维度能力,全球胜任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因而是我国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增强的领域。目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普遍注重的是国际规则的知识与技能传授,却不够重视国际视野的提升,未能把全球胜任力有效地涵盖进去。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进上,应当对“强化模块课程”加以调整,增加蕴含全球胜任力内涵的世界法律文化、比较法、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专题课程,并将“素质提升课程模块”的讲座模式调整为相对固定的“讲座教授+”模式,注重涉外法治人才视野与价值观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法学教育 涉外法治人才 全球胜任力 研究生课程体系
下载PDF
开启中国思想史上的法学知识轴心时代 被引量:5
4
作者 魏敦友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8-112,共5页
随着中国历史逐步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法治时代。与此同时,中国思想也将迎来它的现代形态,进到一个全新的知识时代——法学时代。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长程视角看,法学时代是自秦汉以来继经学时代、理学时代的又... 随着中国历史逐步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法治时代。与此同时,中国思想也将迎来它的现代形态,进到一个全新的知识时代——法学时代。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长程视角看,法学时代是自秦汉以来继经学时代、理学时代的又一个新的知识轴心时代。正如经学知识、理学知识各自支配了上千年的中国历史一样,法学知识必将成为支配中国历史新的千年的话语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道统论 经学时代 理学时代 法学时代 正当性类型
下载PDF
论后实证主义法学时代的刑事违法观
5
作者 王志远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1-46,共6页
我国传统的刑事违法观具有鲜明的形式化色彩,违法性范畴在这一观念之下没有实质的功能可言。近年来我国刑事违法观出现了实质化的倾向,在后实证主义法学视野下,这一倾向明显具有法学思想史意义上的合理性。后实证主义法学时代的刑事违... 我国传统的刑事违法观具有鲜明的形式化色彩,违法性范畴在这一观念之下没有实质的功能可言。近年来我国刑事违法观出现了实质化的倾向,在后实证主义法学视野下,这一倾向明显具有法学思想史意义上的合理性。后实证主义法学时代的刑事违法观是辩证的刑事违法观,违法性应当成为独立于犯罪构成要件形式化判断之外的实质性犯罪判断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实证主义法学时代 辩证的刑事违法观 功能实质化
原文传递
法学大时代的建构与法学方法论的转向
6
作者 魏敦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9-23,2,共5页
伴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发展到现代,中国文化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法学时代。但中国学人对此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法学学术在中国思想史上乃是相对于传统经学与理学之后的重大知识建构,因此在方法论上满足于一种概念—规范主义的研究方法。这... 伴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发展到现代,中国文化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法学时代。但中国学人对此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法学学术在中国思想史上乃是相对于传统经学与理学之后的重大知识建构,因此在方法论上满足于一种概念—规范主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它对于现代的盲目性使它无法承担起建构法学新时代的重大使命。为了达到对于现代的自觉意识,中国学人必须从概念—规范主义的研究方法进入答案—问题回溯式的研究方法,使现代中国思想真正面临的正当性问题从遮蔽状态进入澄明状态,从而使中国学人真正有能力建构起中国思想史的法学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时代 概念—规范主义的研究方法 答案—问题回溯式的研究方法 中国现代思想的正当性
下载PDF
时代的法学:新时期法学研究的呼唤 被引量:1
7
作者 强昌文 《长白学刊》 CSSCI 2003年第4期35-38,共4页
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的转型时期 ,法学必须要与时俱进 ,才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必须从创新性、实践性和全球性三方面更新法学观念 ,要倾听时代的呼声、反映时代的要求和回答时代的课题 ,树立主体意识、个性意识、超越意识、批判意... 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的转型时期 ,法学必须要与时俱进 ,才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必须从创新性、实践性和全球性三方面更新法学观念 ,要倾听时代的呼声、反映时代的要求和回答时代的课题 ,树立主体意识、个性意识、超越意识、批判意识、平民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 ,从而凸显法学的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法学 创新 实践
下载PDF
新时代法学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宗科 《法学教育研究》 2021年第1期2-20,共19页
习近平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出发,高度重视法学教育改革和全面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要更好发挥法学教育对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指出了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教育在性质上是高... 习近平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出发,高度重视法学教育改革和全面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要更好发挥法学教育对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指出了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教育在性质上是高水平素质教育与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强调法学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要统筹国内法治人才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要致力于构建法学院校与政法实务部门合作育人实践育人新格局,形成了原创性、系统性、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法学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法学教育改革发展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开辟了法学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时代法学教育 法治人才培养 德法兼修 高素质法治人才 法学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下载PDF
罗马法体系与中国民法典编纂:法学家的时代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平奇(译) 《湖湘法学评论》 2022年第4期146-160,共15页
鉴于中意之间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法学学术交流、特别是罗马法原始文献的中译,中意关系的当下时代可以称之为“法学家的时代”。这种论断的理由基于九个方面而得以逐步展开:法不是法律的同义词,它主要源于法学家及其方法、观点与教义... 鉴于中意之间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法学学术交流、特别是罗马法原始文献的中译,中意关系的当下时代可以称之为“法学家的时代”。这种论断的理由基于九个方面而得以逐步展开:法不是法律的同义词,它主要源于法学家及其方法、观点与教义;优士丁尼法典是立法者和法学家之间协作的产物,它们作为独立法的渊源的作用甚至超越了法典本身;随着19世纪翻译时代的到来,罗马法开始在中国大地上流播,中国逐步开始了法典化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罗马法通过莫斯科进一步流播到中国,此时的罗马法经过了社会主义重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恢复罗马法教科书的编写以及围绕“法律原则”和“分步骤”编纂的概念起草民法典;在关注原则的文化维度上对罗马法原始文献需求进行反思,法学家职业群体逐步呈现扩大化趋势;中国法与罗马法体系之间的对话,实现对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屈辱”情结的超越;通过重读《学说汇纂》,中国民法开始注重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的首要地位;债法总则和劳动法应该在中国民法典中有其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法 中国民法典 法学家的时代 人格权
下载PDF
意识形态视域下高校法学教育的路径建构
10
作者 耿三琳 徐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7-112,共6页
法学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应充分认识法学教育在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人才、构建高校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重要阵地等方面的积极价值,以主题思想、话语主体、话语载体... 法学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应充分认识法学教育在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人才、构建高校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重要阵地等方面的积极价值,以主题思想、话语主体、话语载体等核心要素构成的法学教育体系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同时,法学教育在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困难,可从精准把握新时代法学教育的应然理念、完善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法学教育师资队伍以及健全法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视域下高校法学教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法学教育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路径建构
下载PDF
《时代法学》2019年总目录
11
《时代法学》 2019年第6期115-116,共2页
关键词 小额诉讼 公证债权文书 加速到期 时代法学
下载PDF
新道统论法哲学与现代中国法学的兴起 被引量:4
12
作者 魏敦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7-131,共5页
现代中国的知识场域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其深刻性之根本要义在于,我们正在迎来一个以法学为新的知识轴心时代。从中国思想的长程历史视角来看,这个法学时代将是继子学时代(先秦)、经学时代(秦汉至两宋)、理学时代(两宋至晚清)之后... 现代中国的知识场域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其深刻性之根本要义在于,我们正在迎来一个以法学为新的知识轴心时代。从中国思想的长程历史视角来看,这个法学时代将是继子学时代(先秦)、经学时代(秦汉至两宋)、理学时代(两宋至晚清)之后的第四个知识轴心时代。现代中国法学知识的创建,虽然当下在很大程度上要以西方为借镜,但是从根本上说,又必将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为依归。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道论的基本观念之上的,因此现代中国法学的建构必然在充分吸收西方法学的营养的同时回归到道论的基础之上,从而在新的知识背景下展示中国文化传统的巨大创造力。新道论法哲学正是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法学知识时代的到来进行奠基的思想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道统论 子学时代 经学时代 理学时代 法学时代
下载PDF
法治、法学与中国的现代性秩序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敦友 《甘肃理论学刊》 2014年第6期5-8,共4页
在中国主流思想史著作中并没有法学的踪迹,当下法学界/人不仅没有意识到该问题,吊诡的是,当下学人反而写出各种法学史、法学制度史的巨著,这实质上是将现代法学概念投射到传统社会的臆想罢了,因此,有必要认真反思当代法学作为一种知识... 在中国主流思想史著作中并没有法学的踪迹,当下法学界/人不仅没有意识到该问题,吊诡的是,当下学人反而写出各种法学史、法学制度史的巨著,这实质上是将现代法学概念投射到传统社会的臆想罢了,因此,有必要认真反思当代法学作为一种知识类型的性质。中国思想世界可分成子学时代、经学时代、理学时代和法学时代,历史性、世俗性、创生性和循环性是中国思想的特质,现代中国法学正是应中国社会进入到一个开放社会的形态之运以及中国文化人格结构进入到壮年时代之运而创生的新的知识类型,但要建构起法学思维方式还需要走漫长的路。中国学人只有建构起中国现代法学的思想系统,才可以说为现代中国法治秩序的建构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时代 法学时代 开放社会 知识类型
下载PDF
法科生体系思维能力培养的三重面向
14
作者 李大勇 孙天航 《法学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131-147,共17页
新时代法学教育对法治人才整体素质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法科生所具有的体系思维能力是成为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必备能力。法学一流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承担着灌溉、支撑体系思维能力养成的功能,应发挥其路径... 新时代法学教育对法治人才整体素质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法科生所具有的体系思维能力是成为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必备能力。法学一流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承担着灌溉、支撑体系思维能力养成的功能,应发挥其路径导向作用。在理论教学层面,要以强化理论知识、夯实厚基础为本,明确基础理论作为体系起点的坚实地位,以识法达义为基本目标奠定知识储备根基。在实践教学层面,需深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衔接程度,以并重典型、新兴案例精义教学为导向;在因应时代要求层面,要保持既开放包容又审慎严谨的现实态度,立足交叉学科视野、面向知识整合的新法科需求。最后植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语境,作为体系思维逻辑建构上的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法学教育 高素质法治人才 体系思维能力 法学一流课程 三重面向
下载PDF
Society and State in Marcuse and Hegel
15
作者 Stefan Gandler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1期55-67,共13页
In the 40s and the 50s of the last century existed a largely shared conviction amongst the majority of social scientists in the US regarding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philosophical roots of National Socialism... In the 40s and the 50s of the last century existed a largely shared conviction amongst the majority of social scientists in the US regarding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philosophical roots of National Socialism. Contrarily to European writers, who searched its philosophical origins in irrational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in the US, they relied upon the perception that Hegel's Philosophy of State was the most relevant ideological basis of National Socialism. Hegel's idea for the need of a strong state, seemed to clearly support the hypothesis. Herbert Marcuse, exi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ad to confront himself with this conviction that academic colleague shared. This theoretical hypothesis was in tune to the Zeitgeist and the political context, in which anticommunism was growing stronger by the day and where the cold war was developing. Associating Hegel and National Socialism implied, for most of the hypothesis defenders yet another vantage point: it could discredit also Marx, for the tights links between 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Hegel's one. For Marcuse this hypothesis was even more problematic knowing that in Germany, national socialist philosophers had rejected Hegel from the very first day their party came to power. In this article we try to analyze Marcuse's respective philosophical argument. The point of departure of this reconstruction is th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Hegel's theory of the State. Further tha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e debate on Hegel and his theory of the State, is very relevant for today's debates, dominated by neoliberal ideologies, which often are starting from similar theoretical errors than the mentioned. In both cases exists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ic bourgeois content within the concept of the State, based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Herbert Marcuse STATE SOCIE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