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法学自主性 被引量:6
1
作者 马长山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8年第4期10-19,123,共11页
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国法学始终没能摆脱西方/东方、现代/传统、移植/本土的深层纠结,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则在追赶法律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了某种程度"重新洗牌"的变革契机。然而,面对智能互联网所带来的诸多法律挑战,却... 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国法学始终没能摆脱西方/东方、现代/传统、移植/本土的深层纠结,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则在追赶法律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了某种程度"重新洗牌"的变革契机。然而,面对智能互联网所带来的诸多法律挑战,却产生了扩展主义、并行主义和革新主义三种应对进路,其中,革新主义更能反映当今信息革命的基本要求和发展面向。基于此,就需要转换法学研究范式,确立新型法律理念,切实提炼"中国问题",强化中国理论贡献,进而塑造新时代的中国法学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人工智能 研究范式 法学自主性
原文传递
以“中国自主性法学思想图景”为视角对中国法学理论的反思
2
作者 宋卫琴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33期100-101,共2页
中国法学理论自1978年以来,大致经历了法学建构阶段、移植法学阶段这两个阶段,现在进入自主性法学阶段。这一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中国法学界对"何为中国法学"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如何构建"中国自主性法学思想图景&qu... 中国法学理论自1978年以来,大致经历了法学建构阶段、移植法学阶段这两个阶段,现在进入自主性法学阶段。这一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中国法学界对"何为中国法学"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如何构建"中国自主性法学思想图景"的探索而前行。构建"中国自主性法学思想"必须要摆脱政治权力思想的束缚;跳出"移植"西方法学理论的狭隘圈子。在积极批判当今中外的法学理论及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中国法学的自我涅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性法学 中国 法学理论 反思
下载PDF
面向智慧社会的法学转型 被引量:30
3
作者 马长山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39,共7页
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加速融合发展,正在塑造一个颠覆与创新并存的智慧社会。它使得法律体系面临着"革命性"挑战和转型升级的发展境遇,这就亟须法学理论研究积极回应,推进研究理念的转向、知识谱系的更新、理... 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加速融合发展,正在塑造一个颠覆与创新并存的智慧社会。它使得法律体系面临着"革命性"挑战和转型升级的发展境遇,这就亟须法学理论研究积极回应,推进研究理念的转向、知识谱系的更新、理论逻辑的重建和思维方式的变革,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中国法学发展之路,进而为智慧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推动法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智慧社会 中国法学自主性 法学教育模式
下载PDF
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的方法论反省——以法学与司法的互动关系为重点 被引量:43
4
作者 孙海波 《东方法学》 CSSCI 2015年第4期72-89,共18页
围绕着法学究竟应否采纳一种外在主义的视角和后果导向的思维,引发了一场被冠名之以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争论,并且该争论对于部门法的波及度、参与争论的学者人数都是空前的。这两种主张背后隐含着一些关于法学研究的立场、法律理论的... 围绕着法学究竟应否采纳一种外在主义的视角和后果导向的思维,引发了一场被冠名之以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争论,并且该争论对于部门法的波及度、参与争论的学者人数都是空前的。这两种主张背后隐含着一些关于法学研究的立场、法律理论的性质、对好法官以及好法律实践的期待、法律思维、法学教育等问题的不同预设。廓清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各自的性质、知识范围及其实践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两者之间并不能相互取代,而是在竞争中有协作、以协作弥合竞争的互补关系。同时,还应注意到在不断面向实践敞开的情势下,两者均应注重司法实践和现实案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来影响、激励或促进判决说理,真正实现法学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自主性 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 价值判断 后果考量
下载PDF
文化多元主义全球化场景下的中国法学——《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引发的思考
5
作者 张翠梅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0-183,190,共5页
邓正来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中指出,目前中国法学的理论模式受着现代化范式的影响和支配,而这根源于产生这种支配性影响的“结构性基础”的存在。“全球化场景”,作为这种结构性基础之一,同样在支配着我们的法学研究。基于邓正来... 邓正来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中指出,目前中国法学的理论模式受着现代化范式的影响和支配,而这根源于产生这种支配性影响的“结构性基础”的存在。“全球化场景”,作为这种结构性基础之一,同样在支配着我们的法学研究。基于邓正来主张的对“主体性中国”的诉求,选择了罗兰·罗伯森所阐述的文化多元主义作为一种“自我的”全球化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对全球化的建构性解释将利于保持中国法学研究的自主性。在对这一框架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将对这一框架下中国法学研究如何保持自主性做一尝试性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元主义 全球化场景 法学研究自主性
下载PDF
民法教义学视角下功能主义释意的范式 被引量:1
6
作者 许中缘 《法学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6,191,共13页
民法典法律规范并不是实定法秩序的全部。法律规范实施的法律效果、价值判断与非正式法律规范组成了应然法秩序的组成内容。法学方法论需要实现实定法秩序向应然法秩序的统一。功能主义释意模式是实定法秩序趋同应然法秩序的桥梁,是克... 民法典法律规范并不是实定法秩序的全部。法律规范实施的法律效果、价值判断与非正式法律规范组成了应然法秩序的组成内容。法学方法论需要实现实定法秩序向应然法秩序的统一。功能主义释意模式是实定法秩序趋同应然法秩序的桥梁,是克服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局限的解释范式。功能主义释意把无所把握的目的解释融入到法律之中,使得目的解释客观化并具有可接受性。功能主义释意将非正式法律规范的政策与情理融入法律,实现法律规范的合社会性。功能主义释意作为法学方法论的一场革命,能够推动中国民法教义学的建立,进而推动中国民法学自主性知识体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主义释意 民法方法论 民法教义学 中国民法学自主性知识体系
原文传递
The Enlarged Moral Self
7
作者 Melis Menent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9期531-552,共22页
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 is a new form of identity. It addresses the national component of identity formations in order to transform them in light of universal human rights principles. In this article, I seek to stre... 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 is a new form of identity. It addresses the national component of identity formations in order to transform them in light of universal human rights principles. In this article, I seek to strengthen this theory left underdeveloped by Habermas. To do so, I use the idea of moral development which Habermas borrowed from Kohlberg. I argue that 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 is the missing link in Habermas's reading of Kohlberg. I complement Kohlberg's reading of moral consciousness with the psychoanalytic idea of individuation. Communication, language, and autonomy all fall into their places in this interdisciplinary puzzle of 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 spanning over the cultural terrain. This article takes part of the broader project of 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 here only focusing on the notion of the selfh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ntity HABERMAS 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 communication human rights KOHLBERG COSMOPOLITANISM autonomy PIAGET
下载PDF
法律、治理与制度创新——以地方性税收保障立法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2
8
作者 郭志东 《法大研究生》 2018年第1期356-374,共19页
法律的僵化性、滞后性与国家治理所要求的制度及时供给之间的矛盾,是传统法治理论内在矛盾的具体呈现,制约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在对传统法治理论修正与扩展的基础上,新型法治理论(区域法治理论和地方法治理论)应运而生,地方立法及其... 法律的僵化性、滞后性与国家治理所要求的制度及时供给之间的矛盾,是传统法治理论内在矛盾的具体呈现,制约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在对传统法治理论修正与扩展的基础上,新型法治理论(区域法治理论和地方法治理论)应运而生,地方立法及其对制度创新的推进作用得到强调,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疏解了法律、制度与治理三者之间的矛盾。然而,地方立法对制度创新的推进作用,具体如何呈现,内在机理如何,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地方税收保障立法及其核心制度(涉税信息共享制度)近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揭示了地方立法对制度创新的推进作用及其内在机理,为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了基础,同时引发我们对中国法学自主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地方立法 税收保障 中国法学自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